蚵仔煎作為台灣特色料理的未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天野翔

  雲林台西鄉坐落於濁水溪的尾端,土地相對貧瘠,加上東北季風與颱風所帶來的災害,一直以來不利農田的耕作,居民多是靠著捕魚、養殖為生。然而,也因為其惡劣的環境,這個被人稱作「風頭水尾」的地方,卻是養蚵──尤其是附苗的絕佳場域。

  台西鄉擁有天然的潮間帶,擁有著大量的浮游生物,正適合孕育蚵苗。每年白露過後、東風季風開始吹起,海裡的牡蠣就會開始產精排卵,漁民就將蚵串放入海中,讓蚵苗附在上頭,再轉賣到其它地方養成成蚵。也因為如此,台灣約七成的蚵苗多是由台西所供應。

  這些以蚵仔為材料作成的蚵仔煎、蚵仔麵線、蚵嗲等,除了豐富了台灣人的餐桌外,其中蚵仔煎也逐漸地成為了台灣的特色料理,作為宣傳台灣特色的一大利器。

  蚵仔煎一般的做法是在先在燒得發燙的鐵板上淋上豬油,將新鮮的蚵仔放到上頭。等到蚵仔煎得縮起,就將混有蕃薯粉、太白粉、水與鹽的粉漿倒入蚵仔的上頭。當粉漿煎得變色時,再加上一把青菜、打顆蛋,翻面煎熟,就能裝盤、淋上甜辣醬。

  當它端上桌,那蒸騰的熱氣伴隨著鮮蚵、甜辣醬的香氣,讓人不禁食指大動,頻頻推薦外國的友人享用。

  那麼這道「台灣蚵仔煎」又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呢?

  說起蚵仔煎的歷史,根據《臺南文化》第三卷中「鄭成功與端午煎䭔」提到,傳說是因為國姓爺攻台而發明的。1661年,國姓爺率大軍抵台,奪取普羅民遮城後,卻困於熱蘭遮城的文藝復興堡壘,久久無法攻下。那時國姓爺原以為很快就能擊退荷蘭人,只有攜帶幾日供大軍食用的軍糧,更糟的是,原本臺灣出生產的五榖被荷蘭人藏在了熱蘭遮城內,就算國姓爺派人到各處收購米糧,也無法供應大軍日用。最後,國姓爺的軍隊連豆類、番薯等雜糧都徵為軍用。到了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台南的百姓已經沒有米可以綁粽子,只好將還剩下的番薯粉加水混成粉漿,加入糖、蚵仔、蝦子等當地海產,煎成䭔(餅)代替粽子。[1]

  儘管隔年的端午,戰爭結束、荷蘭人也被趕出台灣,百姓已經有米能夠包粽子。但好巧不巧,國姓爺過世,城內城外禁止燒柴冒煙以誌哀。於是安平的老百姓只好以炭當薪,低調地繼續煎䭔紀念國姓爺。而這也是為什麼早期安平一帶端午節不是包粽子,而是煎䭔過節的由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年國姓爺的軍隊因為缺糧,為了充飢,只好將番薯粉、水和其他食物扮在一起下去煎。[2]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說法,蚵仔煎與國姓爺的關係,可能就和國姓爺在台灣各地的收妖傳說一樣,穿鑿附會的居多。畢竟根據萓場三郎1899年在大日本水產會大會演講「台灣的養蠣事業」中提出,台灣牡蠣養殖紀錄早是十八世紀初由泉州傳至嘉義東石。[3]這和鄭成功來台的時間並不吻合。

  同時,福建一帶也有類似蚵仔煎的食物,被認為是蚵仔煎的起源。

  在閩南,蚵仔煎被稱為「海蠣煎」,香港則稱為「煎蠔餅」、「蠔仔餅」,相傳是中國五代後粱時期的閩王──王審知的廚師所發明。由於王審知是中原人,最初被派來福建時,一直吃不慣海鮮貝類,於是從老家聘了一位姓鄭的廚師,負責把海鮮做成他吃得慣的料理。這名鄭姓廚師幾番研究下,最後做出了混合海鮮、禽蛋、地瓜粉的海蠣煎。[4]

  或許講到這,有些人會有些失落,認為並非原創的蚵仔煎少了一點台灣味。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的蚵仔煎無論是做法還是口感都和中國閩南的海蠣煎有些差異。

  中國閩南的海蠣煎是將蚵仔、蔥、地瓜粉扮勻後,倒進熱油的鍋中,攤薄不去動它。雖說是「煎」,但實際上比較接近炸的程度。等到煎出色來,翻鍋再煎第二面。相較於台灣蚵仔煎像是日本大阪燒一樣一體成形,海蠣煎的蚵仔反倒是粒粒分明,表皮也比較酥脆。

  無論蚵仔煎起源為何,它在台灣發展幾百年,早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特色。或許不知情的中國閩南人還不覺得蚵仔煎與海蠣煎相似。

  從這角度來看,與其擔心蚵仔煎的起源是否在台灣,台灣蚵苗的最大產地──雲林台西鄉,因為工業的進駐導致台西海域淤積嚴重,使得蚵苗的收成時間拉長,收穫量銳減,影響全台成蚵的供應。或許哪一天,當雲林的蚵苗產業瓦解,這道台灣特色料理可能也會從我們的餐桌消失。



[1] 顏興,鄭成功與端午煎䭔,《臺南文化》第三卷

[2] 野島剛,《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五十歲的一人旅,從「吃」進入一個國家、一段歷史、一種文化的奇妙田野探訪》

[3] 葉信利 科技部 科技大觀園 《貝類養殖產業:明珠生輝、風華再現——台灣的貝類養殖》

[4] 焦桐,《味道福爾摩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地方異聞的沙龍
69會員
70內容數
<p>這是一個走遍台灣踏查妖怪傳說的寫作企劃,預計在2017年完成10篇以妖怪為主題的旅行企劃和旅行書寫。每個月以一名妖怪為主題,除了考據以外,也進行旅行路線規劃,設計兩至三天的行程,到實地走訪、探查後,再將這些經驗寫成旅遊札記。</p>
2020/11/27
在雲林縣台西鄉海岸的潮間帶,能看到一波波暗湧的浪潮拍打蚵架,穿著青蛙裝的蚵農拉起一條條的蚵串綁在蚵棚上,背景映照著遠方一根一根的煙囪,升起裊裊白煙,那是六輕離島工業區,與雲林蚵產業共存的石化王國。這些是在白露時節,雲林台西鄉的日常景象,而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是最適宜下蚵苗的好時機。
Thumbnail
2020/11/27
在雲林縣台西鄉海岸的潮間帶,能看到一波波暗湧的浪潮拍打蚵架,穿著青蛙裝的蚵農拉起一條條的蚵串綁在蚵棚上,背景映照著遠方一根一根的煙囪,升起裊裊白煙,那是六輕離島工業區,與雲林蚵產業共存的石化王國。這些是在白露時節,雲林台西鄉的日常景象,而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是最適宜下蚵苗的好時機。
Thumbnail
2020/11/27
「這些都不行。」蚵農拉起蚵串,原本應該附著一顆顆蚵苗的蚵殼,被泥濘包裹住,即使將蚵殼拿去清洗,也沒有辦法讓它成功附苗,因為整片海域都被混濁的泥沙給攪得亂七八糟。 這副景象在1990年代六輕動工之後,就經常成為雲林縣沿海蚵農經常的惡夢。
2020/11/27
「這些都不行。」蚵農拉起蚵串,原本應該附著一顆顆蚵苗的蚵殼,被泥濘包裹住,即使將蚵殼拿去清洗,也沒有辦法讓它成功附苗,因為整片海域都被混濁的泥沙給攪得亂七八糟。 這副景象在1990年代六輕動工之後,就經常成為雲林縣沿海蚵農經常的惡夢。
2020/11/27
從1986年宣佈以來,台塑六輕的建造計畫便頻頻碰上困難。先是在宜蘭利澤的計畫預定區遭到居民抗議,並連帶影響了縣政府因對都市願景的規劃而拒絕開發案,爾後欲轉往桃園,卻也同樣受到當地居民的拒絕。正當台塑集團當時的六輕負責人王永在,正為了廠區選址苦惱不已時,時任經濟部長蕭萬長撥了一通電話給他。
2020/11/27
從1986年宣佈以來,台塑六輕的建造計畫便頻頻碰上困難。先是在宜蘭利澤的計畫預定區遭到居民抗議,並連帶影響了縣政府因對都市願景的規劃而拒絕開發案,爾後欲轉往桃園,卻也同樣受到當地居民的拒絕。正當台塑集團當時的六輕負責人王永在,正為了廠區選址苦惱不已時,時任經濟部長蕭萬長撥了一通電話給他。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蚵嗲、石蚵湯、蚵仔煎、石蚵麵線、蚵乾飯是金門餐館中經典料理之一,過去吃台灣飽滿大顆的蚵仔,現在吃著小小Q彈較少腥味的石蚵,相較起來金門石蚵更合我的喜好,養殖方式以石條養殖為主,用一條長方形的花崗石條,直立插入潮間帶泥沙土,隨著潮水來去,陽光日照,讓天然蚵苗自行附著於石條上生長,這樣特殊的養殖法已歷經
Thumbnail
蚵嗲、石蚵湯、蚵仔煎、石蚵麵線、蚵乾飯是金門餐館中經典料理之一,過去吃台灣飽滿大顆的蚵仔,現在吃著小小Q彈較少腥味的石蚵,相較起來金門石蚵更合我的喜好,養殖方式以石條養殖為主,用一條長方形的花崗石條,直立插入潮間帶泥沙土,隨著潮水來去,陽光日照,讓天然蚵苗自行附著於石條上生長,這樣特殊的養殖法已歷經
Thumbnail
初秋午後,我坐在許崑山大哥的採蚵膠筏上,準備前往七股人稱作「內海仔」的潟湖去採收蚵仔。七股潟湖因著是陸上魚塭與七股海域的緩衝水域,浪流情況相較起來比外海穩定,而且在海水與淡水的交互衝擊作用之下,同時擁有海陸兩域的營養源,因而這裡所生產的蚵仔品質十分優良。
Thumbnail
初秋午後,我坐在許崑山大哥的採蚵膠筏上,準備前往七股人稱作「內海仔」的潟湖去採收蚵仔。七股潟湖因著是陸上魚塭與七股海域的緩衝水域,浪流情況相較起來比外海穩定,而且在海水與淡水的交互衝擊作用之下,同時擁有海陸兩域的營養源,因而這裡所生產的蚵仔品質十分優良。
Thumbnail
作者阿佐以幽默詼諧的方式,一篇一篇非常有深度地介紹各種台灣在地料理發展的的歷程,飲品、小吃、台灣獨創的種類、甜點,書中幾乎囊括了台式美食所有的類別。我相信,身為台灣人,每個禮拜都一定一定會享用到書裡某個章節的主角。不吃蚵仔煎?總會去吃火鍋吧。不吃挫冰?下午茶還是會訂手搖杯齁。
Thumbnail
作者阿佐以幽默詼諧的方式,一篇一篇非常有深度地介紹各種台灣在地料理發展的的歷程,飲品、小吃、台灣獨創的種類、甜點,書中幾乎囊括了台式美食所有的類別。我相信,身為台灣人,每個禮拜都一定一定會享用到書裡某個章節的主角。不吃蚵仔煎?總會去吃火鍋吧。不吃挫冰?下午茶還是會訂手搖杯齁。
Thumbnail
吃對台灣人來說重要到不能再重要!常見的美食宗教戰爭就不用再多說了吧?從吃的角度切入,其實最容易閱讀
Thumbnail
吃對台灣人來說重要到不能再重要!常見的美食宗教戰爭就不用再多說了吧?從吃的角度切入,其實最容易閱讀
Thumbnail
從小長輩就告訴我們,台灣早期是農業社會,靠牛耕作,基於對牛的感恩,所以不吃牛;等到外省人來了以後,才把吃牛的習慣帶進來。不過,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中國自古不是以農立國嗎?為什麼外省人卻要吃牛?讀了《吃的台灣史》,我才恍然大悟……
Thumbnail
從小長輩就告訴我們,台灣早期是農業社會,靠牛耕作,基於對牛的感恩,所以不吃牛;等到外省人來了以後,才把吃牛的習慣帶進來。不過,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中國自古不是以農立國嗎?為什麼外省人卻要吃牛?讀了《吃的台灣史》,我才恍然大悟……
Thumbnail
蚵嗲,是一種油炸小吃,先將豆芽菜、韭菜舖在鮮蠔上,再摻上一層麵粉漿,下鍋炸成圓扁形。吃時沾上醬料,口感酥脆,在彰化王功一帶最著名。是四五年級生,童年的記憶,今天要來探討,這個「嗲te」字。這個食品,可以蒸,可以煎,也可以炸,在台灣,跟粿,番薯,芋頭,蘿蔔糕,韭菜等同炸,切塊淋醬吃,是童年最奢侈的記憶
Thumbnail
蚵嗲,是一種油炸小吃,先將豆芽菜、韭菜舖在鮮蠔上,再摻上一層麵粉漿,下鍋炸成圓扁形。吃時沾上醬料,口感酥脆,在彰化王功一帶最著名。是四五年級生,童年的記憶,今天要來探討,這個「嗲te」字。這個食品,可以蒸,可以煎,也可以炸,在台灣,跟粿,番薯,芋頭,蘿蔔糕,韭菜等同炸,切塊淋醬吃,是童年最奢侈的記憶
Thumbnail
小吃可說是台灣的驕傲,也是許多外地游子心頭忘不了的掛念。像是什麼鹽酥雞啦、珍珠奶茶、番薯球等,光用想的就讓人口水滴下來。但你知道這些「台灣味」是怎麼誕生的嗎? 這次要介紹的這本《巷弄裡的台灣味》,是本小巧趣味又深具內涵的作品,細細介紹了22道台灣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
Thumbnail
小吃可說是台灣的驕傲,也是許多外地游子心頭忘不了的掛念。像是什麼鹽酥雞啦、珍珠奶茶、番薯球等,光用想的就讓人口水滴下來。但你知道這些「台灣味」是怎麼誕生的嗎? 這次要介紹的這本《巷弄裡的台灣味》,是本小巧趣味又深具內涵的作品,細細介紹了22道台灣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
Thumbnail
跟著百靈果神教讀一些書,也讀過作者的另一本著作臺灣史新聞,因為題材很生活,文字也通順,所以借來兩天就看完了。是一本平實討論臺灣各樣食物發音起源、烹調方法和料理食材的小書,書中沒有太多描寫食物風味的句子,所以可以晚上讀,吃宵夜絕對是因為自己想吃。 從常見的食物出發是很常民的題材,但作者不說,也很少人這
Thumbnail
跟著百靈果神教讀一些書,也讀過作者的另一本著作臺灣史新聞,因為題材很生活,文字也通順,所以借來兩天就看完了。是一本平實討論臺灣各樣食物發音起源、烹調方法和料理食材的小書,書中沒有太多描寫食物風味的句子,所以可以晚上讀,吃宵夜絕對是因為自己想吃。 從常見的食物出發是很常民的題材,但作者不說,也很少人這
Thumbnail
在雲林縣台西鄉海岸的潮間帶,能看到一波波暗湧的浪潮拍打蚵架,穿著青蛙裝的蚵農拉起一條條的蚵串綁在蚵棚上,背景映照著遠方一根一根的煙囪,升起裊裊白煙,那是六輕離島工業區,與雲林蚵產業共存的石化王國。這些是在白露時節,雲林台西鄉的日常景象,而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是最適宜下蚵苗的好時機。
Thumbnail
在雲林縣台西鄉海岸的潮間帶,能看到一波波暗湧的浪潮拍打蚵架,穿著青蛙裝的蚵農拉起一條條的蚵串綁在蚵棚上,背景映照著遠方一根一根的煙囪,升起裊裊白煙,那是六輕離島工業區,與雲林蚵產業共存的石化王國。這些是在白露時節,雲林台西鄉的日常景象,而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是最適宜下蚵苗的好時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