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祉
當海風吹在身上感到微涼,夜晚水氣遇冷凝結成露,這些跡象代表時序走到了二十四節氣的白露。
在雲林縣台西鄉海岸的潮間帶,能看到一波波暗湧的浪潮拍打蚵架,穿著青蛙裝的蚵農拉起一條條的蚵串綁在蚵棚上,背景映照著遠方一根一根的煙囪,升起裊裊白煙,那是六輕離島工業區,與雲林蚵產業共存的石化王國。這些是在白露時節,雲林台西鄉的日常景象,而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是最適宜下蚵苗的好時機。
雲林縣台西鄉有「蚵的故鄉」之稱,幾乎全台灣三分之二的蚵苗都從雲林產出,再運送到嘉義、台南等地養成成蚵。台西鄉的蚵苗產量與全台灣的成蚵年產量息息相關,台西蚵苗收成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今年蚵仔的產量與價格。台西的蚵產業源頭已不可考,但根據耆老描述,蚵產業至少已傳承四代,時間有百年之久。傳承百年的蚵產業,在一代一代的經驗累積下,發現了蚵苗生長的最適合時機,便是白露後清明前。
蚵苗收成的好壞,與許多因素有關,海水溫度、潮汐、節氣、月圓月缺等,其中節氣是蚵農掌握下蚵苗的重要指標。蚵農會觀察在8、9月東北季風何時開始吹起,當東北季風吹起,海中的蚵仔受到海水溫度的變化,刺激蚵仔產卵排精。排出的受精卵在海中有2-3週的浮游期,浮游的最後階段叫做眼點幼生。在這最後的階段,若沒有在24小時找到合適地方附著便會死亡,所謂合適的地方便是有凹凸處的蚵殼。
在白露前,蚵農會準備好大且完整的蚵殼,經過陽光曝曬消毒後,穿洞串在一起,通常10-12個蚵殼會串成一串,蚵殼間大約會留15公分,讓附著其上的蚵苗有空間長大。等到準備好蚵串,便會等待白露並觀察東北季風,判斷最適宜下苗的時間。
其實,蚵苗不只會在白露下苗,若沒有蚵苗附著,也會等到下次的節氣,像是中元、冬至來下苗,在冬至前後出產的冬至苗、正月十五的春苗,這些時節下的苗都比不上白露後下的蚵苗,白露後、中秋節前後的秋苗是品質最好的。到了清明後,天氣回暖,海水溫度過熱,蚵苗便不易附著,基本上過了清明,就不會再下蚵苗了,就算下了蚵苗,品質和存活率也都會大大下降。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在2020年9月20日時有到雲林縣台西鄉,與淺海養殖協會的理事長林進郎出海下苗,那時是台西蚵農最忙碌的時間,當時的節氣正是白露過後,再兩天就是秋分。
當時林進郎一邊忙著巡蚵田,一邊跟工作室的團隊聊到,蚵苗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今年庚子年閏四月。
這樣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這是根據老人家長年累積下來的經驗法則,雙閏月收成都不好,更何況今年還是「閏四月」,四音同死,在傳統習俗裡是會避諱的數字。林進郎跟我們說2020年庚子年,氣場和局勢都有影響,林進郎自己在今年下苗也比較少,今年下了20幾萬,但往年卻有30萬。
自從六輕落腳雲林,在蚵田就能看見終日燃燒的煙囪飄出濃濃白煙,六輕影響了蚵苗的收成,以往4個月就能長成的蚵苗,要拖到6個月才能收成,不復六輕來以前的盛況,六輕長年的影響加上庚子年閏四月的威力。今年各行各業都不好過,雲林縣台西鄉的蚵產業更是如此。
庚子年已近尾聲,今年白露後下的蚵苗也在慢慢長大,期許在明年會有好的氣象好的收成。蚵產業與農業一樣都是看天吃飯,對於天氣的變化、節氣的更替特別注意,在相應的時節準備相應的流程,憑藉著老一輩的經驗代代相傳。
在台西已有百年之久的蚵產業,流傳著豐富的經驗法則,這些經驗法則讓台西蚵農產出品質保證的蚵苗,也讓台西成為蚵的故鄉。雖然從事蚵產業艱辛,加上環境、離島工業區的影響與挑戰,但台西仍有一群蚵農堅持著,讓台灣的民眾能品嚐蚵仔煎、蚵嗲等蚵美食。期盼在明年的清明前,蚵苗能好好長大,有一批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