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乎沒有任何人的南苑裡漁港,待著待著,意識到差不多該回程了,不然很怕會被這如黑洞般的寂寥風景給吸進去,觸動心理的空洞。
說沒有人,其實北側堤坊有疑似釣客的人在。
該跟讓人印象深刻的安檢所及混凝土橋告別了。當然如上一篇說的,這座橋現今已被拆除,因此這告別就真是永遠的告別,好在當初硬著頭皮走過一次。
【走往苑裡市區的回程】
回程順著臨海路往苑裡市區而走,可能去程被太多都市的菜園景緻給影響,路旁遇到用簡易棚架搭成的農園,也會不自覺多看幾眼。
要憶起近十年前旅途的細節實在很難,好在現在有完善的Google地圖能比對,再加上多少有拍到關鍵性建物,例如下面這個,苗栗縣苑港農地重劃區紀念碑。
這個紀念碑在臨海路與介壽路口,往西側一個竹子搭建的牌樓旁,但很不醒目。話說農地重劃本身不是談得上愉快或難過之事,可這個紀念碑的設計,有點給人負面的直觀感受,尤其灰白夾雜的表面褪色情形。
或許民國七十幾年剛放置時是全白色,跟很多常見的紀念碑一樣。
當初經過這裡時,以為這個牌防是暫時的,可能活動後就拆掉,之後再蓋永久性的。實際到Google地圖確認,結果2019年的街景裡,這個竹製牌坊還好端端地留著,只差上面的字變成「代天宮」。
既然拍到這個紀念碑,表示回程有經過臨海路跟介壽路了。
走著走著終於快回到整趟旅途的起點-苑裡車站,同時也到了該吃午餐的時間。回來市區時間剛好,否則稍早那段路,別說餐廳了,連便利商店都只有萊爾富。
午餐選擇很簡單,在車站的靠地下道側,一間賣簡單飯麵的小吃店解決,就提供滷肉飯、雞肉飯和一些小菜的那種。這間店對照現在的街景圖,似乎已不存在,但店名記不得且外觀、位置也不確定的情況下,很難說得準。
現在車站出站後左側有間遠傳電信,我猜它隔壁兩層樓房就是這間店的原址。說是「原址」,因為門口招牌已經變成賣滷味了。
點單時我注意到料理台區域,好像有什麼很小隻的生物在地上蠕動,仔細一看,竟然是超級小號的貓咪。
可店家......你們店裡不是有養狗嗎?希望牠們已經是好朋友。
桌上擺放的慶賀盆栽,代表這間店剛開不久,不過空間卻有很濃厚的舊時代味,不管是建築格局,還是裝飾物件。
比如建築入口,有外側紗門加內側鐵窗門,還設計成雙開式。這個形式跟記憶裡外婆舊家的設計一樣,差別在門只有單邊開而已。
再來內用擺放的桌椅,有張以前常見的那種圓形,其中兩端還可以往下摺的那種摺疊桌(但我不曉得這設計的用意......)。要說最特別的,莫過於那圓形的拱門,因為印象裡都在戶外庭院才有這種結構形式。
差點忘了,台鐵柴聯自強號的內部空間也有這個,專門來藏管線,意外創造獨特的乘車空間感。
午餐後,其實離各站同學們的碰頭還有點空檔,印象是約傍晚某個時間點,海線靠近正中間的新埔車站碰面。為此,我乾脆在前站隨便走走,即使沒查過這一帶有什麼特別想看的。
然後,莫名地走進城市被遺忘的角落。
【苑裡市區,巷弄裡曾經的那個時代】
除非再去走一遭,否則難再回憶起,當初是從哪個巷口,走進那感覺時間靜止,被遺忘在這個時代的街區。或許它就在車站出去,左前方建築物堆裡,可街景圖沒有那個位置的圖像,就說不準。
在一條沒有路人的巷弄裡,遇見一間看來歇業已久的酒家。
難以想像在非緊鄰大馬路的小巷裡,會有如此具時代感的酒家建築,只可惜深鎖的大門,明白表示歇業多時,不再歸屬外面大街的車水馬龍。
在這間酒家周圍的街區,有許多明顯已廢棄,甚至坍塌的房子,但又能明顯感受到人活動的痕跡,比如曬衣繩及吊掛的衣物,還有稍微整理過的盆栽。
途中路過一棟難確定是否有人居住的公寓,是那種中間設螺旋梯,再往左右兩側延伸出住宅的設計,跟自己老家有點像。
由於一樓之上沒有任何一戶的窗台有擺放東西,猜測已無人居住,可偏偏一樓的樓梯入口大門敞開,前面又刻意用棉被遮擋,有種「閒人勿進」的警告意味。
最後,探險的好奇心還是被怕遇到危險的恐懼給壓制。畢竟,這裡可不像馬祖是單純且軍事遺址隨處可見的地方。
我想最大的擔憂是,你不會覺得軍事遺址裡有人,但都市裡廢棄的建築,只要有屋頂能遮風避雨,遊民住在裡面都不足為奇。就怕走進去,轉角遇到陌生人。
看似無人的街區,還是在閒晃時跟一輛自行車擦肩而過。
經過時是注意到突兀鐵皮,現在發現右側是蠻高級的建築物
走出這被遺忘在舊時空的街區,來到自己壓根沒有事先找資料的苑裡市區。那個不熟的程度,是我現在還要看照片比對店名,才知道曾經走過哪裡。
我靠左邊那間「豐泉餅行」查到這張照片的拍攝位置。有趣的是豐泉餅行在Google地圖上的名稱,叫做「豐泉餅行-宇宙最強綠豆椪」。
「台灣第一」、「全台最好吃」已經不夠看了,要宇宙最強才是王道。
照片裡的洗衣店在剛剛的路口,沿著天下路往南的方向。印象裡專程拍照,八成因為它是整排店面唯一沒在立面加鐵窗的。在現今的Google街景已停業,連隔壁那間豐仁冰都變成氾濫的夾娃娃機店。
大概就從這個位置開始,我往東走,從金瑞芳刻印行旁邊,進到那個時間點無人擺攤做生意的苑裡市場,想必早上一定很熱鬧。
市場內還貼有杜文卿當選苑裡鎮長的慶賀貼文。
我對這位鎮長很有印象,畢竟在由國民黨獨大的苗栗縣,能爭得一席民進黨籍的鄉鎮長,即使耳聞評價兩極,也很難不讓人有記憶點,只可惜再往上挑戰立委,就幾乎成了不可能達成的任務了。
苑裡市場內如預期一般,在中午過後的午休時分裡杳無人煙。
時間差不多了,該回苑裡車站搭車北上,跟大家會合。
【往新埔車站的回程與返家】
在下午兩點前夕回到苑裡車站,預計先搭到白沙屯與其他人會合,再一起折返回新埔做課程收尾。
白沙屯車站在稍早的2012年寒假也造訪過,但除了是一人前往,整個過程還頗為狼狽,不久後可以寫一下那段大雨中的遊記。
很快地與幾個同學會合,在白沙屯一起搭車南下,來到旅程的終點-新埔車站。
新埔的木造站房很有名,是海線五座1922年誕生,且使用原有站房的車站之一,不過在有這概念之前,我對新埔的印象,是記憶裡西部離台灣海峽最近的車站,和外面那個總以為廢棄,實際上仍持續整理且開放的秋茂園。
如今網紅世代,或許最廣為流傳的,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海邊」指示牌吧。
秋茂園內有很多外型特別的雕塑,值得一看,雖然多少會感到有些詭異,少部分還因年久失修而破損或掉漆,形成廢墟的既視感,也能說是歲月的積累吧。
短暫的集合訓話與秋茂園閒晃後,所有人一口氣進新埔車站月台,準備搭車南下返回各自住處。至於我呢,繼續待在跨站天橋上拍照。
很多年後,海線這路段的幾座車站,從苑裡、通霄、新埔到白沙屯,都成為造訪過幾次後,隔了許久都再也沒去過的車站。要寫出那麼久以前的遊記,得把照片跟現在的Google街景對照,才曉得到底走過哪些路。無形中也注意到,許多當時有印象的建築或店面,都早已成為歷史。
然而,有契機前往那些陌生的地方,比如這次"莫名"的海線隨機車站巡禮,就總比從沒去過好。尤其,那些挖掘城市小角落的過程,既惆悵又帶著新鮮感。
期待下一次的苑裡旅行,即使也不過將是第二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