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寫在前面】副標題是“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簡明、扼要,一個心理師談她平日的工作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案主,每個案主都有他的故事、他說故事的方式、還有他各種不願意讓人靠近的樣態,又或者,在一段時間後,甜蜜點之後、衝突之後、尷尬之後⋯⋯,心理師與案主的關係又是另一番面貌。心理師是人,正因為他是人,所以他手上得以握有一張邀請函,那是被邀請去理解人類悲欣的一張函,也因為他是人,所以他會遇到所有人都會遇到的關係衝突、情感激盪,裡面有糾葛、恐懼、逃避、難以決斷。書裡的心理師在開場沒多久,就面臨了自身的難題,從一個難題帶出另一個難題,讀者隨著他的剖析深入他的世界。
【這本書怎麼到我手上】我幾個月前在一堂課,講師在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 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一個觀念),他提到這本書的一個例子,作者有一天失戀了,深受打擊,當天無意識地穿著睡衣見了個案,後續作者和他的個案有一些對話;這裡有很多可說,但故事先講到這裡;講師覺得這本書很有趣,鼓勵我們去看看。我於是就買了,津津有味讀了起來。
這本書的寫法】作者的語法很直白,情節則暗藏伏筆,讓人想一直讀下去,編排則交錯著心理師日常的工作,幾個個案輪替介紹,每週每週有不同的進展,或是卡住了在哪裏鬼打牆,或是哪天什麼炸彈在治療室裡爆了,然後同時間,作者介紹一些心理治療的概念,讀者也將藉此收穫心理治療現場的後設知識。不過,我有時候讀著讀著會出戲,畢竟我這幾年在學這個,當然會想考據她到底哪個學派,這裡像是XX學派,那裡像是OO取向,哪個橋段我覺得不可思議,哪個動作或對話又是匪夷所思,我先把我的評價跟推測收起來,最後得到一個『折衷學派』的暫時性結論。
這本書的讀者】適合誰讀呢?既然談的是心理治療,作者也以近似小說的手法鋪陳人事時地物,既有個案的故事,也穿插他自己的,以現在的時間框架理解自身的過去與未來,慢慢取得一些進展和改變。可以當小說讀,藉此想想自己,想想作者寫的那些個案,那些人生;可以當報導讀,介紹一個心理師大概都在做些什麼,見個案、見督導、見自己的心理師/分析師、見同儕,撇除這些,他就跟你我一樣,是人、有私人生活、有個別的興趣愛好⋯⋯,市面上講心理治療的書五花八門,可以從這本開始,以後再介紹相關的。
最後】有可能這部分是藉著這本書,我最想要分享給你的。心理治療的現場一點都不神秘,就是聽跟說,有的時候是你聽我說,有的時候是我聽你說,可以把這個現場比做一個舞台,那個有安全感足以彼此信任的關係成為那個舞台,然後、無可避免的,而且甚至很鮮明的,在舞台上上演的就是自己,要面對自己還是逃避還是鄙棄厭惡還是無比戀慕自己⋯⋯,自己的情感、慾望、焦慮、害怕,埋藏極久的、無法辨識的,我不是說你在唱獨角戲,而是,透過對話,與治療師的對話、與自己的對話,意識的、無意識的層面,你會慢慢認識自己。
後記】某天、我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影片,是一個管理顧問教大家如何準備知名公司的面試,讓我開始對管理顧問這個工作很好奇,產生很大的興趣,當然我就持續看下去以便了解管理顧問都在做些什麼。心理治療可以有很多比喻,補漏水的、滅火的、通馬桶的、倉儲⋯⋯,還沒人講管理顧問欸⋯⋯,我怎麼覺得在某些層面有點像欸,付一筆錢,跟一個專業、你足以信任的人談你的問題跟困擾,「你」就是那個產業,跟顧問不一樣,心理師不一定會給你明確的建議,通常不會,但很奇怪,有時候就是可以獲得對自己的理解跟觀察。

【基本資料】
[書名]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作者] Lori Gottlieb [譯者] 朱怡康
[裝訂] 平裝 [頁數] 462
[出版] 行路 [初版] 2020.4
avatar-img
14會員
2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Quuu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從哪裡看到這本書】我不定期地會收看一名知識型網紅——超級歪的內容,他曾經在許久前整理過一連串跟學習有關的內容,並且以這本書為主軸做了一支影片,一直到最近,我把其中他主要介紹的這本看完。這是我很有興趣的主題,從以前到現在,我也很喜歡類似的內容,如果說相似或是共通的點是什麼?「meta」!學習如何
書影。 【簡介】關於“為什麼要寫這本書”,“這本書有哪些重點”,“作者希望我們練習的是什麼”,又“希望我們該如何警惕這樣的心理能力”,作者從一個例子講起,是上個世紀1980年代初期著名的蓋提美術館事件。1985年加州的蓋提美術館以九百萬美元向藝術品交易商購入一尊雕像,是古希臘少年立像,館方一開始就十
我的全部,都公開透明在這邊了;我所看待的自由和未來,也將與各位一同分享。——唐鳳 【緣起】我不是科技宅,對唐鳳的印象來自媒體的好奇與塑造,從媒體的描述,我開始知道「原來台灣公部門有這樣一號人物!」“天才”、“暖男”、“IQ跟身高一樣高”、“EQ更是高的不可思議”,他有著神一般的能力、卻又近在咫尺
前言:我記得數週前,在聯合報洪蘭教授的專欄上,他可能是談某個跟教育有關的議題,舉了例子、引用了書中的觀念,但卻未直接介紹這本書,引發我的好奇,再加上、最近太常看到這個書名,不管是各大書榜、還是借閱排名,都可以看到這本書的身影,心想,這類“習慣養成、行為改變”的書,就如同所有其他教導大眾成功或富有的書
我一直都知道,我莫名的愛著香港,愛著粵語,愛著所有可以轉成廣東話的電影⋯⋯;當十幾歲的我可以重看王家衛的電影十幾廿遍,我不明白箇中原委,到現在已經四字頭了,有一天,我好像終於知道那個語言潛藏在我心裡所呼喚的魔力。記憶被帶回更早的永和鎮上,奶奶操著浙江鄉土話,與三歲的我,對談無礙,關於那個語言。
什麼叫做「那孩子呢?」去你媽的,原來你都知道,原來,只有我不知道,原來姊姊有努力過,如果她現在死了,很可能她到死前都在努力,我所盼望的,都被你阻擋下來,然後你說你是保護我,你是保護你自己吧。劇情進行到這個時候,你還要保護你自己,因為我到七、八十歲了,我才看到姊姊寫的那些信,等我老公死了,我才看到那些
【我從哪裡看到這本書】我不定期地會收看一名知識型網紅——超級歪的內容,他曾經在許久前整理過一連串跟學習有關的內容,並且以這本書為主軸做了一支影片,一直到最近,我把其中他主要介紹的這本看完。這是我很有興趣的主題,從以前到現在,我也很喜歡類似的內容,如果說相似或是共通的點是什麼?「meta」!學習如何
書影。 【簡介】關於“為什麼要寫這本書”,“這本書有哪些重點”,“作者希望我們練習的是什麼”,又“希望我們該如何警惕這樣的心理能力”,作者從一個例子講起,是上個世紀1980年代初期著名的蓋提美術館事件。1985年加州的蓋提美術館以九百萬美元向藝術品交易商購入一尊雕像,是古希臘少年立像,館方一開始就十
我的全部,都公開透明在這邊了;我所看待的自由和未來,也將與各位一同分享。——唐鳳 【緣起】我不是科技宅,對唐鳳的印象來自媒體的好奇與塑造,從媒體的描述,我開始知道「原來台灣公部門有這樣一號人物!」“天才”、“暖男”、“IQ跟身高一樣高”、“EQ更是高的不可思議”,他有著神一般的能力、卻又近在咫尺
前言:我記得數週前,在聯合報洪蘭教授的專欄上,他可能是談某個跟教育有關的議題,舉了例子、引用了書中的觀念,但卻未直接介紹這本書,引發我的好奇,再加上、最近太常看到這個書名,不管是各大書榜、還是借閱排名,都可以看到這本書的身影,心想,這類“習慣養成、行為改變”的書,就如同所有其他教導大眾成功或富有的書
我一直都知道,我莫名的愛著香港,愛著粵語,愛著所有可以轉成廣東話的電影⋯⋯;當十幾歲的我可以重看王家衛的電影十幾廿遍,我不明白箇中原委,到現在已經四字頭了,有一天,我好像終於知道那個語言潛藏在我心裡所呼喚的魔力。記憶被帶回更早的永和鎮上,奶奶操著浙江鄉土話,與三歲的我,對談無礙,關於那個語言。
什麼叫做「那孩子呢?」去你媽的,原來你都知道,原來,只有我不知道,原來姊姊有努力過,如果她現在死了,很可能她到死前都在努力,我所盼望的,都被你阻擋下來,然後你說你是保護我,你是保護你自己吧。劇情進行到這個時候,你還要保護你自己,因為我到七、八十歲了,我才看到姊姊寫的那些信,等我老公死了,我才看到那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不只是訴說著心理諮商的過程,也訴說著生命與感動。作者本身是一位心理醫生,書中分享心師與病人的互動故事,也分享自己去找心理師諮商的過程。 也許諮商成功不是永遠不會再遇到挫折或是低潮,而是從原本不斷地輪迴在低潮的狀態中,變成可以從一個低潮走過再接著下一個低潮,學習如何面對人生。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就被它的書名吸引。也因為過去一兩年來我都在持續學習與擔任生命教練(Life Coach)的工作,因此讓我格外的感興趣。 作者Lori Cottlieb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這一本書是她經歷了重大感情挫折之後自己尋找其他的心理治療師的過程,以及他身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Thumbnail
這是一本一名在芝加哥職業的心理師,她自己前往諮商、以及她所協助的四名個案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也就是說,這裡面不只有她自己生活遇到問題而前往諮商、還有四名不同個案的人生故事。 我覺得相當精彩好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不只是訴說著心理諮商的過程,也訴說著生命與感動。作者本身是一位心理醫生,書中分享心師與病人的互動故事,也分享自己去找心理師諮商的過程。 也許諮商成功不是永遠不會再遇到挫折或是低潮,而是從原本不斷地輪迴在低潮的狀態中,變成可以從一個低潮走過再接著下一個低潮,學習如何面對人生。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就被它的書名吸引。也因為過去一兩年來我都在持續學習與擔任生命教練(Life Coach)的工作,因此讓我格外的感興趣。 作者Lori Cottlieb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這一本書是她經歷了重大感情挫折之後自己尋找其他的心理治療師的過程,以及他身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Thumbnail
這是一本一名在芝加哥職業的心理師,她自己前往諮商、以及她所協助的四名個案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也就是說,這裡面不只有她自己生活遇到問題而前往諮商、還有四名不同個案的人生故事。 我覺得相當精彩好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