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療癒書單1:走進諮商師的房間──《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三級警戒又延長了14天,這段時間被限制的事情很多:非必要不能出門、鼻口以下無法輕易示人、與人要拉開距離、所到之處的足跡必須被記錄。從讓渡與失去的角度盤點,著實會感到痛苦,但如果用有沒有什麼事是此時此刻我們才能做的「得到」觀點,也許會釋懷許多。
例如向來不太會拒絕飯局的我,得到許多與自我相處的時間,因為不能上健身房和餐廳用餐,我開發出做菜的技能、和把家裡打造成小型運動空間。好好騰出一段時間閱讀,也是讓我暫緩資訊焦慮、內心感到平靜的方法,尤其是近期看到這本,由心理諮商師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撰寫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可能是作者過去有影視編劇的資歷,所以在閱讀時極具畫面感,隨著敘述切換到回憶分鏡、接著又轉到諮商現場,個案咆哮、哭泣都十分身歷其境,我好幾度紅了眼眶。這本書同時顛覆我對心理勵志類書籍的想像,既不雞湯、也不說教,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書寫過程中,也同步在尋找自身的答案。
書中分成三個部分穿插著進行,分別是作者如何從影視編劇到成為心理諮商師、作者諮商的個案(都有做修改或重組)以及作者自己去諮商。
一位資深編劇怎麼會想去讀醫學系?心理諮商師需要去心理治療嗎?是全書很引人入勝的兩個引子。有鑒於他人對諮商師的印象與期待是保持情緒穩定、善於處理自身負面情緒,所以自己也容易忽略不舒服狀態,認為可以安置一切突發狀況後留下的情緒遺毒。作者開啟諮商的原因是無預警被男友分手,而他也恰好遇見一位十分出格的諮商師──溫德爾。溫德爾的怪異舉止包含:在作者大肆抱怨男友時用腳踢了她一下、突然唱起歌,以及,約作者跳一支舞。這樣非典型的諮商方法,卻成為作者很合頻率的抒發管道,也像是在共同剝洋蔥般找到問題核心:造成情緒困擾的可能不只是單純眼前顯見的分手。
photo from:博客來
通篇敘述都是由作者視角出發,她的病人、她的諮商師、她的前男友與家庭……,但我們卻看到被提及角色的立體面貌,其一是陳述對象,透過諮商室內的交流與專業,在深入感受暗巷後,像是透過探照燈找到被忽視的情緒成因,卸下偽裝、說出可能連親人都不得而知的感受;其二是作者本身用她曾多次提出的練習:在故事中做一個可靠的敘事者。
同時,作者在書中也自我揭露了專業和情感最赤裸的部分,包含面對某些個案會反感、對於前男友和諮商師都展開情報局般的搜索。這個不假修飾的書寫決定,也是諮商師在諮商過程中必須權衡、或有矛盾之處:究竟該盡可能貼近病人,還是保有我很完美、我是個專業的諮商師呢?
作者選擇在這本書中,將個案皆稱為病人而非個案,也是看似會被現今批評也為政治不正確的命名挑戰,卻也是她自己同身為病人後,渴望更有人味的決定。
其中一個病人是位自負的導演:約翰,他的身影,總是會和過去遇到的工作夥伴或主管影像重疊。他們是下班後抱怨話題的熱門主角、開會最不想與會的人,但那個拚命躲在假我背後、說服自己回憶傷不了我、成為⾃戀者的⼈,卻意外成為我整本書最喜歡的角色。明知氣焰高張地說話不討喜,卻仍執意這麼做的人,都有他的原因吧!
看完這本書,我可能還是會偏狹的說著街坊鄰居或友人的閒語,但我會想像溫德爾的諮商室,用他劃破抱怨海語的冷僻語調問:真的是這樣嗎?是不是有其他事困擾著你?你是不是還有話對我說?
害怕改變,因為意味著失去;害怕決定,因為必須權衡愛和恐懼;在感動痛苦時,跟自己說尋求內心,或尋求幫助,痛苦沒有⾼下之分,不該被分成三六九等。⽤貶低痛苦來克服痛苦,同時也是在貶低⾃⼰。
avatar-img
14會員
21內容數
用一本書,回應一個社會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ggy J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用一句話簡述坂元裕二的新作《大豆田永久子與他的三個前夫》,我想是:一個倒楣、冒失、天真的少女,長成中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眾多以詭辯律師、怪才醫生為首的職人劇編年史中,2021年被譽為韓劇黑馬的《Law School》(法學院)主角楊宗勳教授,無疑是最奉公守法的主人翁。穿著正裝、每個行事準則都貫徹始終,像是嚐盡辛香料後的一碗清粥,也好似在可以盡情揮灑創意的戲劇中遞出橄欖枝:法律工作終要回歸基本原則:無罪推定、罪刑法定
從近期引起熱議的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回看台灣影視,用深度田野調查挖掘不同職種故事的類型劇,漸漸受到注目。《街頭隱形人》同樣環繞在一般人看似熟悉,卻所知甚少的行業──清潔員。
疫情像是顯影劑,社會階層差距在絕對資訊、有限資源下無所遁形。窮人得費盡很大的力氣才能和犯罪保持距離,我們防備病毒之餘,卻也提防種族、迴避勞工權益。這是場國難,沒有人該在被病毒淘汰前就先被丟下。
《別睡,這裡有蛇!》濃縮了語言學家丹尼爾.艾弗列特在巴西亞馬遜部落的三十年生活,最初到達的目的是為了傳教、翻譯聖經來解救這群貧困、原始、男女關係混亂的少數民族。但最後被拯救的是作者本人。他放棄了信仰,重新檢視賴以而活的真理,也開始思索:我們擁有憂慮的文化是否較原始,而沒有這些憂慮的文化反而是先進呢?
隨著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公司改為居家上班、學校遠端上課,我們從原先線上、線下交替且並存的生活,改為只能線上。社交恐懼、網路成癮者彷彿找到合理依傍的浮木,但為什麼我們更加不快樂?
用一句話簡述坂元裕二的新作《大豆田永久子與他的三個前夫》,我想是:一個倒楣、冒失、天真的少女,長成中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眾多以詭辯律師、怪才醫生為首的職人劇編年史中,2021年被譽為韓劇黑馬的《Law School》(法學院)主角楊宗勳教授,無疑是最奉公守法的主人翁。穿著正裝、每個行事準則都貫徹始終,像是嚐盡辛香料後的一碗清粥,也好似在可以盡情揮灑創意的戲劇中遞出橄欖枝:法律工作終要回歸基本原則:無罪推定、罪刑法定
從近期引起熱議的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回看台灣影視,用深度田野調查挖掘不同職種故事的類型劇,漸漸受到注目。《街頭隱形人》同樣環繞在一般人看似熟悉,卻所知甚少的行業──清潔員。
疫情像是顯影劑,社會階層差距在絕對資訊、有限資源下無所遁形。窮人得費盡很大的力氣才能和犯罪保持距離,我們防備病毒之餘,卻也提防種族、迴避勞工權益。這是場國難,沒有人該在被病毒淘汰前就先被丟下。
《別睡,這裡有蛇!》濃縮了語言學家丹尼爾.艾弗列特在巴西亞馬遜部落的三十年生活,最初到達的目的是為了傳教、翻譯聖經來解救這群貧困、原始、男女關係混亂的少數民族。但最後被拯救的是作者本人。他放棄了信仰,重新檢視賴以而活的真理,也開始思索:我們擁有憂慮的文化是否較原始,而沒有這些憂慮的文化反而是先進呢?
隨著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公司改為居家上班、學校遠端上課,我們從原先線上、線下交替且並存的生活,改為只能線上。社交恐懼、網路成癮者彷彿找到合理依傍的浮木,但為什麼我們更加不快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就被它的書名吸引。也因為過去一兩年來我都在持續學習與擔任生命教練(Life Coach)的工作,因此讓我格外的感興趣。 作者Lori Cottlieb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這一本書是她經歷了重大感情挫折之後自己尋找其他的心理治療師的過程,以及他身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當我提問:為何您認為我不需要做諮商呢?醫生淡淡地說:因為你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身為罹患憂鬱症已經4年的大學生,最近感到心情又到了另一個谷底。我的學校有免費諮商輔導的這項政策,所以我決定報名看看。報名完過了沒多久便接到電話,對方是健康中心的諮商師,他說:已成功收到我的預約,會盡快幫我安排時間
Thumbnail
這是一本一名在芝加哥職業的心理師,她自己前往諮商、以及她所協助的四名個案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也就是說,這裡面不只有她自己生活遇到問題而前往諮商、還有四名不同個案的人生故事。 我覺得相當精彩好看
Thumbnail
解離的麻木及疏離,讓我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感知有點少了......好幾根筋。 近期因為壓力過大出現軀體化症狀,為了找出壓力源調整了以往諮商的方式,沒想到因此有了預期以外的收穫。也讓我再次感受到了跟心理師諮商和跟朋友們聊天的差異之處,對自己也有了新的感受及覺察。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關於我】 看似美滿的、令人羨慕的家庭,其實我覺得有許多困擾,婚姻中的,和先生、還有和他家人相處的,對於「錢」的價值觀,對於「物質」和「精神」的價值觀……,許多許多。 我自己太忙碌,做太多事,所有事情都想要做好,不會放鬆,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就被它的書名吸引。也因為過去一兩年來我都在持續學習與擔任生命教練(Life Coach)的工作,因此讓我格外的感興趣。 作者Lori Cottlieb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這一本書是她經歷了重大感情挫折之後自己尋找其他的心理治療師的過程,以及他身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當我提問:為何您認為我不需要做諮商呢?醫生淡淡地說:因為你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身為罹患憂鬱症已經4年的大學生,最近感到心情又到了另一個谷底。我的學校有免費諮商輔導的這項政策,所以我決定報名看看。報名完過了沒多久便接到電話,對方是健康中心的諮商師,他說:已成功收到我的預約,會盡快幫我安排時間
Thumbnail
這是一本一名在芝加哥職業的心理師,她自己前往諮商、以及她所協助的四名個案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也就是說,這裡面不只有她自己生活遇到問題而前往諮商、還有四名不同個案的人生故事。 我覺得相當精彩好看
Thumbnail
解離的麻木及疏離,讓我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感知有點少了......好幾根筋。 近期因為壓力過大出現軀體化症狀,為了找出壓力源調整了以往諮商的方式,沒想到因此有了預期以外的收穫。也讓我再次感受到了跟心理師諮商和跟朋友們聊天的差異之處,對自己也有了新的感受及覺察。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關於我】 看似美滿的、令人羨慕的家庭,其實我覺得有許多困擾,婚姻中的,和先生、還有和他家人相處的,對於「錢」的價值觀,對於「物質」和「精神」的價值觀……,許多許多。 我自己太忙碌,做太多事,所有事情都想要做好,不會放鬆,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