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回顧|原住民的世界有好事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向年尾倒數:今年還剩下 12 天

大家好,我們是原獨俱樂部。第一次在此發表文章,先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原獨俱樂部是一個原住民族獨立運動團體,成員分散在台灣各地及國外,各自從事不同的工作,原獨則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我們來到這裡,一方面推廣我們的原獨活動,同時也做一些我們認為重要的基礎文化工作。

這多事的一年即將結束,讓我們藉著回顧過去而邁入未來,請收看【原獨讀報】為大家整理的 2020 年原住民世界大事回顧。


通常與原住民有關的新聞都令人沮喪,大者如國家以開發或保育為由驅逐原住民,或者原住民無法以傳統方式管理土地導致自然災害加重,小者如個人遭到歧視羞辱、暴力對待甚至被殺害,難道原住民的世界裡就沒有好消息嗎?

能夠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當然還是有的。例如不久前的 12 月 11 日,兩名生態學家在科學雜誌《自然》(Nature)發表文章,報導他們對泰緬邊境薩爾溫江流域原住民的觀察:薩爾溫江克倫人(S’gaw Karen)既依靠河川獲取所需營養、維持生計,又能夠維持河川的生態健康。事實上不只薩爾溫江的原住民如此,包括台灣在內,世界各地許多原住民社群都了解河流的重要,有著類似的作為,都以其各自的慣習和傳統知識為原則與手段。

下圖為薩爾溫江克倫人以傳統方式捕魚。生態學家發現克倫人的做法大幅提高了河流中的魚種多樣性。
raw-image

關於泰緬邊境的薩爾溫江流域,今年還有一則好消息克倫人 Paul Sein Twa 因為創立克倫環境與社會行動網路(KESAN)和佔地 135 萬公頃的薩爾溫和平公園,而獲得環境領域的重要獎項,哥德曼獎(Goldman Prize)。

由原住民主導的薩爾溫和平公園與其他公園的不同之處,在於不會以保育動植物為名而驅逐人類居民。薩爾溫和平公園範圍內約有 7 萬克倫人口,在公園成立後依舊和老虎、馬來熊、雲豹等動物和平共存。

下圖為薩爾溫和平公園一角。
raw-image

薩爾溫和平公園也在行動中落實原住民族領域的丈量和宣告、環境的保育、土地的永續利用、原住民族知情同意權的行使、住民的參與協作等。Paul Sein Twa 說,克倫人是泛靈主義者,相信山川大地都有神靈,而「科學知識必須尊重我們原住民族的知識,我們也會尊重科學知識」。


想像你是候鳥,由中南半島薩爾溫江流域飛往東南,經過印度洋上錯綜的印尼群島而抵達澳洲。對生活在這片廣袤土地上的原住民來說,今年可謂苦樂參半,而好事當中有一件就發生在最近。

今年澳洲的總理文學獎由原住民作家 Tara June Winch 拿下小說獎。不過得獎作品《退讓》(The Yield)的內容並不令人歡欣鼓舞,而是講述主角由外地回家參加祖父的喪禮,卻發現家鄉已經毀於礦業公司之手的故事,也是許多原住民都切身經歷的痛苦。

家園可能毀於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但這毀滅性的現狀會在居民的有生之年持續存在。
raw-image

既然已經到了澳洲,我們就來看看當地原運者如何回顧進入 21 世紀後的澳洲原運。他們的回顧發人深省,讓我們了解到,人的記憶和感受不是一板一眼的刻度,往往會放大眼前。很多人以為現在原權高漲,其實這是錯覺,澳洲

  • 直到 2008 年才首度為 1910-1970 年間強行帶走安置原住民兒童的遭竊世代(Stolen Generations)道歉;
  • 直到 2009 年才採納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 直到 2010 年才首度選出原住民國會議員;
  • 直到 2017 年才將古老的人類遺骨歸還原住民;
  • 直到 2019 年才首度有原住民出任部長;
  • 直到 2019 年才禁止攀登當地原住民視為禁地的烏魯魯(Uluru)紅色砂岩。
下圖為澳洲第一位原住民國會議員 Ken Wyatt,他也是第一個出任澳洲原住民部部長的原住民。也就是說,過了這麼多年,只有一個原住民能在澳洲政壇嶄露頭角。
raw-image

難道談論好事到最後還是要看壞事嗎?有鑒於壞事有得是,不急著今天做實,就讓我們以另一則關於澳洲的好消息來結束今天的簡報。

下圖是澳洲雪梨市郊的原住民社會企業 Yerrabingin,兩名企業創始者在都市裡打造了一個廣大的頂樓灌木花園,花園裡的植物都是食物。兩名創始人說,這些都是生命力強韌的在地植物,不僅提供營養,從事耕作的人也能藉此洗滌心靈。歡迎到到他們的網站上觀看頂樓灌木花園從無到有的打造工程,如果你不幸住在都市裡,或許可以向他們學習,建立自己的頂樓花園。

raw-image

最後,送上一則【原獨語錄】,祝大家週末愉快。在今年結束之前,我們還會再來為大家讀報兼回顧。讓我們天上再見。

原獨語錄 015|對牛彈琴是因為熱愛音樂。如果牛真懂了,算是利息而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6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2023/10/08
上個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項保護區管理計畫草案,丘馬什人主張的,北起坎布里亞南到莫洛灣約 33 公里的海岸線,竟然被排除在保護區外。理由是:全美最大離岸風電開發案將以莫洛灣為中心,而離岸風電與海洋保護區不相容。
Thumbnail
2023/10/08
上個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項保護區管理計畫草案,丘馬什人主張的,北起坎布里亞南到莫洛灣約 33 公里的海岸線,竟然被排除在保護區外。理由是:全美最大離岸風電開發案將以莫洛灣為中心,而離岸風電與海洋保護區不相容。
Thumbnail
2023/10/01
布里布里原住民說,哥斯大黎加沒有告訴民眾原住民的存在。把原住民變成隱形的,這是一種歧視。
Thumbnail
2023/10/01
布里布里原住民說,哥斯大黎加沒有告訴民眾原住民的存在。把原住民變成隱形的,這是一種歧視。
Thumbnail
2023/09/17
澳洲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Thumbnail
2023/09/17
澳洲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為永續點燈─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出版、2006年4月 原來不只學校要推廣永續精神,永續的觀念也必須走出教室,在生活中扎根。 行政院研考會葉俊榮主委觀察到,台灣許多的發展是從台灣土地上長出來的。 小記者懷著崇敬感激的心情,前往荒野保護協會採訪。 思源埡口的一盆火 一萬會員,十萬小時 溫柔的堅持
Thumbnail
為永續點燈─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出版、2006年4月 原來不只學校要推廣永續精神,永續的觀念也必須走出教室,在生活中扎根。 行政院研考會葉俊榮主委觀察到,台灣許多的發展是從台灣土地上長出來的。 小記者懷著崇敬感激的心情,前往荒野保護協會採訪。 思源埡口的一盆火 一萬會員,十萬小時 溫柔的堅持
Thumbnail
最近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教授戴興盛撰文表達了類似觀點。他在文章開頭指出,動物保護團體反對原住民傳統狩獵活動,是一種昧於事實的指控。他主張「翻轉這個議題的論述框架」,從根本上否定動保團體的論據,不再和他們糾纏不清。
Thumbnail
最近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教授戴興盛撰文表達了類似觀點。他在文章開頭指出,動物保護團體反對原住民傳統狩獵活動,是一種昧於事實的指控。他主張「翻轉這個議題的論述框架」,從根本上否定動保團體的論據,不再和他們糾纏不清。
Thumbnail
我是一個看書看得很慢的人,有時一段話我要重覆看好幾次,直到看進心裡。所以一本書能被我看完其實不太容易。 這一本書是我看了非常喜歡的一本記實小說,儘管作者曾說過這些故事不是真實的,避免外界去打擾她遇見的原住民。但我想是那只是因為遭受到一些聲浪而做出的聲明,整個故事很有溫度,我傾向故事內容是真實的。
Thumbnail
我是一個看書看得很慢的人,有時一段話我要重覆看好幾次,直到看進心裡。所以一本書能被我看完其實不太容易。 這一本書是我看了非常喜歡的一本記實小說,儘管作者曾說過這些故事不是真實的,避免外界去打擾她遇見的原住民。但我想是那只是因為遭受到一些聲浪而做出的聲明,整個故事很有溫度,我傾向故事內容是真實的。
Thumbnail
「這裡很棒啊,我就是想找一塊地自己種種東西,現在都市裡要找一塊土地真的是很難啊!」 「你這裡生態真的很好ㄟ,有很多鳥叫聲,就代表這裡環境很好,動物才願意生活在這裡,代表這裡有很多動物可以觀察。」 「我昨天還聽到有種叫聲好奇特喔!」 「我跟你說喔,那個是山羌喔。」 「真的嗎?」、「好酷喔!」 「怎
Thumbnail
「這裡很棒啊,我就是想找一塊地自己種種東西,現在都市裡要找一塊土地真的是很難啊!」 「你這裡生態真的很好ㄟ,有很多鳥叫聲,就代表這裡環境很好,動物才願意生活在這裡,代表這裡有很多動物可以觀察。」 「我昨天還聽到有種叫聲好奇特喔!」 「我跟你說喔,那個是山羌喔。」 「真的嗎?」、「好酷喔!」 「怎
Thumbnail
原運的所謂接受不接受,內人或外人,判准在於是否共同承擔歷史不正義,是否分享一個主權主張。由於非原住民現實上不可能與原住民共同承受歷史不正義的後果,當然也就不可能在原運場中被當作原住民來接納。
Thumbnail
原運的所謂接受不接受,內人或外人,判准在於是否共同承擔歷史不正義,是否分享一個主權主張。由於非原住民現實上不可能與原住民共同承受歷史不正義的後果,當然也就不可能在原運場中被當作原住民來接納。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基本上符合當代理論中所謂的「永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與「消費」的價值背道而馳。正是因為如此,當代社會的有志之士主張「永續」理念的時候才會顯得那麼狼狽。這其實就是一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困境。在原有的消費體系之下,似乎永遠都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基本上符合當代理論中所謂的「永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與「消費」的價值背道而馳。正是因為如此,當代社會的有志之士主張「永續」理念的時候才會顯得那麼狼狽。這其實就是一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困境。在原有的消費體系之下,似乎永遠都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由原住民主導的薩爾溫和平公園與其他公園的不同之處,在於不會以保育動植物為名而驅逐人類居民。薩爾溫和平公園範圍內約有 7 萬克倫人口,在公園成立後依舊和老虎、馬來熊、雲豹等動物和平共存。
Thumbnail
由原住民主導的薩爾溫和平公園與其他公園的不同之處,在於不會以保育動植物為名而驅逐人類居民。薩爾溫和平公園範圍內約有 7 萬克倫人口,在公園成立後依舊和老虎、馬來熊、雲豹等動物和平共存。
Thumbnail
【第十五章】另一個起點 P.278: 將近一年前,兩位朋友請我在週末,帶他們進入紐澤西南部的松林荒原,教他們我一直掛在嘴邊的求生技術。我同意了,我們度過愉快的週末。行程結束之際,他們堅持付費。 「為什麼?」我問道。 「我們在這個週末所學的,遠比在大學植物與動物課程中學的更多。在大學,每學分我們得付三
Thumbnail
【第十五章】另一個起點 P.278: 將近一年前,兩位朋友請我在週末,帶他們進入紐澤西南部的松林荒原,教他們我一直掛在嘴邊的求生技術。我同意了,我們度過愉快的週末。行程結束之際,他們堅持付費。 「為什麼?」我問道。 「我們在這個週末所學的,遠比在大學植物與動物課程中學的更多。在大學,每學分我們得付三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Thumbnail
不住這裡的人 他們不懂生活 不懂這裡的生活 當他們知道時,還是這麼做 吳鳳不很無縫 鄭成功不成功 掠奪的人 全社會幫助他們成為傳說
Thumbnail
不住這裡的人 他們不懂生活 不懂這裡的生活 當他們知道時,還是這麼做 吳鳳不很無縫 鄭成功不成功 掠奪的人 全社會幫助他們成為傳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