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發心是除障唯一方法 part.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農曆十一月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你問八關齋戒、五戒、具足戒及菩薩戒,這期限應該有多久?那你們說呢?
學員答: 弟子想請問受持期限,是不是受戒期限?
院長開示: 受持怎麼會有期限、它不長不短,是無限的,哪有期限!就是受八關齋戒,其實也是一種方便,例如受持一日一夜來說,這是佛陀當初為了讓在家居士有因緣熏修出家的梵行生活,所以制定了八關齋戒,讓出家因緣不具足的人,也有熏習的機會,以建立出家的行儀。
再者,佛陀對男眾也有開緣七番剃度,這個原因是怎麼樣呢?因為男眾發心出家之後,又想到家裏的生活問題,必須承擔家庭的責任。所以佛陀才慈悲開緣,男子可以七番剃度。你看,這個「男」字,為什麼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力」?因為男子有能力可以耕田持家,而女眾的「女」字,為什麼蹺腳?蹺腳就是要顧家,要在家裏管教子女的教育等,不能出去的。
當初我還是居士的時候,有位吳居士邀我一同助印「南無阿彌陀佛」的貼紙,將它貼在電線桿上或樹上,讓過路人看到都能念一句阿彌陀佛,種種善根。如今回憶起這件事,才知道要大大的懺悔!「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是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來的功德,是無上的尊貴,我們不能隨便把他掛在電線桿上的;雖然可以讓眾生方便結善緣,但眾生是否有那份恭敬心呢?
譬如鎚鍊鑽石時,你對它有那種鑽石的心念、想法,是幾克拉的,價格有多昂貴,你就知道它很稀有、很尊貴。而我們也要了知佛號的功德,生起尊重、恭敬的心,才能得大利益,不然就把鑽石當玻璃了。
在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當時的大藏經都是用木板一塊一塊的雕刻。所以在大陸叢林道場裏面的大藏經,都供列在藏經樓,有藏主專司負責,你若要閱讀或查資料,必須先從照客師借閱,再經過知客師,一直引進到當家師,再經過方丈和尚的批准,才可以請來看,那現在就不是了。
由於印刷術發達,而且大家知道印經有功德,都喜歡印經,結果印經氾濫,但真正看經的人卻不多了,反而很多人流行要拜舍利,那舍利是什麼?舍利就是智慧,智慧是從哪裏來?智慧是從閱讀經藏來的,但是大家看到經典,有沒有像看到舍利那麼恭敬呢?
我們現在印刷業發達,佛經印刷很興盛,隨時都可以取得,因此大家對經藏的恭敬已不如古人,甚至將經典放在結緣櫃的地方也很多,讓人取閱比較方便,但這樣方便久了,就變成不尊貴了,大家對佛經的恭敬心也逐漸淡化。有時放佛書的結緣櫃,也摻雜了外道的書,像這樣不如法是不行的。我們若發現這種情形,或自己無意中有犯這種行為,要馬上改正。
所以,若發現佛書放在雜亂的流通櫃,我馬上收起來的。然後怎麼處理呢?我們要看來的人的程度,再讓他請適合的佛書回去,不要光是擺在結緣櫃上,讓他們隨便請。因為對法寶要有恭敬心,不能太方便的,否則你反而害了他們。
有時候我去居士家,看到他們把請回去的佛書,放在樓梯底下的櫥櫃,每天上下樓梯都在佛經上面走動。你看,他們造這種不恭敬法寶的因,也是從我們引起的。我們本意是關心居士,讓他請佛書回去看,反而是害了他,天天犯到踏經的罪。
左起為照因老和尚、道海律師、慧天老和尚
那我們常說要與人方便,什麼叫做方便?老實說世間的事,我們沒辦法真正去圓滿的瞭解,所以不能隨便開方便,除非你有辦法主導他們的心。居士們來到道場,暫時放下家裡的事,這個時候他們的心很清淨;但當他們回到家,這裏孫子在哭,那裏又是誰怎麼了,心便亂了起來,沒有辦法清淨,那你要怎麼關心他?往往說關心,其實都變成了攀緣,你老是跟他們的心一起在起伏,這樣反而被眾生度走了。
例如你說那老菩薩很精進,但是他的家庭環境及眷屬,你有辦法時時刻刻都去瞭解嗎?所以,要自覺,他們要自覺,我們也要自覺。出家人要自己管自己、自己保護自己,才能道俗皆得利益。若不能先自覺,如何覺他?所以戒法中,三皈、五戒、八關齋戒、具足戒,其受持期限,除了方便的八關齋戒外,都是盡形壽受持,菩薩戒更是無期限,盡未來際。
84年淨律寺菩薩戒剪影
學員問:
請問院長!要怎麼樣修才能解脫自在?
院長開示:
最好是什麼事都不要管,例如師父吩咐下來的事,只要依教奉行,不要有太多意見。道場的環境保養,應該由執事人員分配,各人有其負責的範圍,不要每天都問師父今天要做什麼?以免浪費師父的時間,還有自己跑去請示的時間,這因果誰要負責呢?所以做一個領導者若不能善巧地為大眾安排、分配執事,導致住眾每天都來詢問;雖說看似很守規矩,每天都會來請示,但他來往的這段時間,加上你跟他對話的時間,這樣算一算,浪費了多少呢?假若他在這個時間內,便能完成份內的工作,那你豈不是浪費他雙倍的時間?
真正講因果,還不只這些而已,它算的比一針一草還要微細的。例如他走來要問你的時候,你正在跟別人通電話,他站在那裏等,心會平衡嗎?你讓他等久了起一個煩惱心,這個因你要如何去彌補他?要如何替他承擔?站在你的立場,你會說他「愚癡」,變成你也起煩惱心,那這個因果就更不得了了,多劫懺悔可能都沒辦法懺除你與他之間互欠的因果。
從這一點,我們要冷靜下來,好好地去思惟,要如何解脫自在?生活當中不離因果,而因果講到微細時,不禁令我們毛骨悚然,處處隨意不得,所以還是
依教奉行,不起心動念,是最好、最清淨,也是最有福報的。
世間事是越出名越好;而出世間則是越沒有事越好。你看,我當時在大殿佛前要辭住持的執事,因為我並不具足那種福德因緣。雖然是在佛前及韋馱菩薩面前辭職,但僧眾都不讓我辭,他們集眾在大殿都說:「不行!不行!」不然的話,我早就辭掉住持,現在便沒什麼事了。
大家要知道,掛這個住持的執事,你對每一件事情,都要很清楚,但是凡夫很難甚麼事都清清楚楚的!既然沒有辦法徹底清楚,那你所領導的各階層,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必須去承擔那個責任,在因果上就是這樣。
你浪費了他們的時間,或他們對你不服氣,你當領導的就要向他們懺悔,因為是你障礙到他們的修行,並不是說:「我是住持,你們要怎樣想,跟我無關。」佛法是講平等,平等就是要明因果,你侵佔他人一分一秒的時間,都是有因果的。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依教奉行」?我們能依教奉行幫助執事人員,使他法喜充滿,智慧開顯。
各位要知道,大家共住在一起,有倚眾靠眾的好處。不要認為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你可以幫助他人,大家互相配合,有這樣的精神,那大家相處在一起,一切都能圓滿。
學員問:
剛剛院長說:「什麼事都不要管。」就是把自己管到沒事最重要,常住所有一切工作,還是要依教奉行。
院長開示:
嗯!嗯!所以佛陀才叫我們要「依教奉行」、「以戒為師」,這個「戒」就是說因果,你們要明白。有因緣幾位在家同學,要發心出家,好好學戒,了解學佛不只是說心好就好了。菩薩行六度萬行中,眾生對他怎麼樣地恭敬、供養,他都沒有起一個「啊!我現在這麼好。」的念頭;而眾生對他怎麼樣地排斥不恭敬,他也沒有起一點憂惱的心。
所以菩薩就是精進不退,才能完成六度萬行,十波羅蜜的修行法則。我們要達到精進不退,若沒有先到西方極樂世界,仰仗阿彌陀佛的慈力攝受,在西方極樂世界證無生忍,再迴入娑婆,度化有情,而說要修菩薩行,完成菩薩道,恐難辦到。所以你們若能搭上西方船,那就太好了,往生有保障,就沒有問題。
學員問:
有位居士當香燈的時候,每天一大早起來要去大殿開燈,內心都會害怕,晚上也會怕三惡道的眾生。
院長開示:
你們注意聽,我們一個清淨道場,有結大界,龍天護法都會護持的。假若我們相信佛法,相信佛菩薩,我們會害怕嗎?就因為我們信心不足才會害怕,這一點我們要瞭解。當初淨律寺在開山時,有時候也只剩下我一個人;或是以前我去蓮因寺幫忙建大殿,有一年除夕,懺公叫他的大弟子回俗家過年,以便鼓勵他的老菩薩念佛,因此除夕那天也只剩下懺公一個人在寺裏。
所以我們修行人,處處無家,處處是家,不用擔心什麼的。不要說進入佛堂了,因為氣候的變化,聽到外面風吹樹竹發出的聲音,就怕得發抖,像這樣你們怎麼會有力量修行?怎麼會有力量淨化自心?你若沒有那個力量,就容易變成「疑」,疑心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這種是最難治的,大家要了解。
以佛法來說,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是一種平等的道理,在平等的道理中,本是不生滅的。你看,漢朝的三藏法師安世高,他已是修證果位的人,還特地從安息國來中國還宿債。過去生他曾在廣州打死人,這世他修證聖果後,仍特地回到同一個地方,被那個人打死,以還宿生的命債。今天我們若有宿債要還,是絕對逃不了的。
修行要得大自在,即使有人用棍子,從你後面打下去,你能當下一念求往生,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念清淨,完全不計較,也無怨無悔,你要打就讓你打,那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進入大殿會害怕得發抖,完全是心魔在作祟。
所以,我們無論產生任何念頭,都是這一念心的作用,若心能不動,哪會有什麼事情?絕對沒有事的。我聽說你們早晚叩鐘時,若沒有人在大殿拜佛,你們就會害怕,對不對?那這樣你們平常聽課、聽經、看佛經、拜佛、念佛都沒真正契入,正念沒有提起,才會變成這樣,否則不會的。
學員問:
請問院長!要怎麼懺悔,才能清淨?
院長開示:
懺悔,你有沒有聽過:「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例如一張紙,或一件衣服,把它放入水裡,馬上拿起來,你說它會全濕嗎?不會的。這就譬喻我們犯了過失,可以懺一次、懺二次,同一件事,最多只能懺三次,若再沒有改過,那再懺多次也沒用,就好像你把紙或衣服浸入水中三次,已經全部濕了。
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業無量無邊,若不藉懺悔令一念清淨,或念佛達到一念清淨,豈能消除生死重罪?倘若再起一個分別心,罪業還是那麼重。
所以這個造罪的妄念,要如何對治呢?就是要發心勤修福慧,才有辦法。當你發心磨練自己時,雖然妄念還是會起,但是我們比較有辦法壓制;若不是自己發心,而是被動的話,妄念一起來,便沒有辦法調伏、壓制。所以,我們要主動發心,才有辦法對治妄念。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當根塵相對時,總是會給它一個相,但我們修行要「有想,沒有相」,有想無相,這就是空即有,有即空,真空妙有的境界。例如說,常住有什麼東西,我們都要知道得一清二楚,假如某天住眾在找東西,我們可以馬上告訴他東西放在哪裏。
有一次典座在找一些鍋子,因為被收放在閣樓整年都沒有使用,臨時要用時,我馬上可以告訴他們東西放在哪裡,叫他們自己去拿。因為這樣,他們就說我有神通,其實這只是自己擔負那種責任,所養成的習慣而已。但習慣就有執著,有執著就有相,你若有相,盡虛空讓你容納也容納不下的。
我們常說「心包太虛」,太虛就是指浩浩宇宙之虛空。你會用心,心就能遍滿虛空而且含裹十虛()的。有的人遇到事情,就在那裏強記,怎麼也記不起來,你告訴他事情是怎麼樣,他也搞不清楚,明明東西就在他面前,他還是不知道,那就變成無記了。像這種人,就是沒有發心,沒有責任,這就是遮障。
所以,要去除這種遮障,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發心。凡事能自己主動去做,不是被動的。看到哪裏有需要就去做,哪裏要洗就去洗,看到路上一粒石頭也把它撿起來放到路旁,但要先看有沒有螞蟻,才把石頭放下去,這樣你所行的才圓滿。總之,發心積福德,業障消除,自然智慧開顯,就不會有那些遮障。
你不能說:「我不管了!」我怕被機車撞到,怕被車子輾死。你這種想法是粗相,屬於外四大,還有內四大,這我們要清楚。
外四大:即一般通俗所稱之地水火風,乃四大種所造顯形色等。地具色、香、味、觸四塵,水具色、味、觸三塵,火具色、觸二塵,風具觸一塵,為眼等識,所緣之境。此與內四大種,只為身識所緣非顯形色之四大種,大有區別。
內四大:地、水、火、風,四相互攝。地大內有水、火、風,水大內有地、火、風,火大內有地、水、風,風大內有地、水、火;其言地大、水大者,乃就其偏盛者而言。此四大種,既但堅、濕、煖、動、非顯形色,身根所觸,眼識弗見,故與外四大,通俗所稱之地、水、火、風迥異。
若簡喻說明,內四大,水裏面也有火,火裏面也有風,要不然它怎樣燃燒?火若沒有風,如瓦斯爐若沒有風的調理,它就不能燃燒起來;火裏面也有土,如木柴燃燒了變成灰也是土,這就是內四大。關於這內四大與外四大,我們不清楚是不行的。
因宇宙萬象一切物質,和五蘊之人身,都是由四大所構成,這說明世間一切緣起法,皆是無常、苦、空、無我的。所以,我們修行對這四大的認知,一定要清楚明瞭才行,否則很難著手修習佛法,乃至成就究竟佛果。大家要注意!好啦!阿彌陀佛。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假若你念佛,就是一心要求往生,當你的色身有病時,就不必再回向色身康健了。這怎麼說呢?因為當你一心念佛,求往生時,而你陽壽未盡,一樣可以恢復健康的,根本不需要再另外回向。你念佛,就是要求往生,信願具足的,絕對要往生,而且你有這個決心,即刻往生,這就是最殊勝了。
光量寺從民國七十九年冬,承蒙方丈和尚 照公導師慈悲捐地過戶後,於民國八十年春季,即開始申請建築,直至民國八十三年秋,歷經三四年間,硬體建設稍具規模,皆秉持方丈和尚的冰雪精神理念:「寧坐蒲團饑餓死,不作人間應赴僧。」故創建過程中不做任何法會籌募基金,一切皆在隨緣中完成。
七、八年前,我們中華民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檢察官,是一位七十多歲的高齡長官,有一次他與一些檢察官及分院的首席、分局長等十幾位官員來到淨律寺,他說:「師父!我問你一個問題。」「是什麼問題?」他問:「蚊子是否可以打呢?」現在我將他的問題請問你們,那你們要怎麼回答?
我們為什麼要叩幽冥鐘呢?大家每天叩鐘時都會念:「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所以,叩幽冥鐘主要是為了救度冥界受苦的眾生,讓他們聽到鐘聲時亦能獲得片刻清涼。要知道我們從無始劫來直到現在,一切眾生都與我們休戚與共、息息相關。
「心無所住,放下一切身心世界。」我就用這個杯子比喻。空杯子是要用來做什麼呢?空,就是要利益眾生啦!本來我們的心,空無一物,何必在那裡造作?那我們現在念佛要往生,就像要喝茶,這個空杯子一定要先洗乾淨,把污水倒掉後才能用來裝茶喝的。我們念佛就是要把習氣轉化,習氣不改,只是硬著念佛,怎麼能入念佛三昧?
中秋夜的月亮是最圓,我們的心是最清淨的,該用來思惟檢討我們自己的用功情形。尤其遇到過年過節我們更要用功,這才是出家人的本分;不同在家人要出去外面郊遊、賞月、娛樂、聚會。假若出家人還有在家人那種觀念與心態,有過年過節的考量,那就倒退了!
假若你念佛,就是一心要求往生,當你的色身有病時,就不必再回向色身康健了。這怎麼說呢?因為當你一心念佛,求往生時,而你陽壽未盡,一樣可以恢復健康的,根本不需要再另外回向。你念佛,就是要求往生,信願具足的,絕對要往生,而且你有這個決心,即刻往生,這就是最殊勝了。
光量寺從民國七十九年冬,承蒙方丈和尚 照公導師慈悲捐地過戶後,於民國八十年春季,即開始申請建築,直至民國八十三年秋,歷經三四年間,硬體建設稍具規模,皆秉持方丈和尚的冰雪精神理念:「寧坐蒲團饑餓死,不作人間應赴僧。」故創建過程中不做任何法會籌募基金,一切皆在隨緣中完成。
七、八年前,我們中華民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檢察官,是一位七十多歲的高齡長官,有一次他與一些檢察官及分院的首席、分局長等十幾位官員來到淨律寺,他說:「師父!我問你一個問題。」「是什麼問題?」他問:「蚊子是否可以打呢?」現在我將他的問題請問你們,那你們要怎麼回答?
我們為什麼要叩幽冥鐘呢?大家每天叩鐘時都會念:「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所以,叩幽冥鐘主要是為了救度冥界受苦的眾生,讓他們聽到鐘聲時亦能獲得片刻清涼。要知道我們從無始劫來直到現在,一切眾生都與我們休戚與共、息息相關。
「心無所住,放下一切身心世界。」我就用這個杯子比喻。空杯子是要用來做什麼呢?空,就是要利益眾生啦!本來我們的心,空無一物,何必在那裡造作?那我們現在念佛要往生,就像要喝茶,這個空杯子一定要先洗乾淨,把污水倒掉後才能用來裝茶喝的。我們念佛就是要把習氣轉化,習氣不改,只是硬著念佛,怎麼能入念佛三昧?
中秋夜的月亮是最圓,我們的心是最清淨的,該用來思惟檢討我們自己的用功情形。尤其遇到過年過節我們更要用功,這才是出家人的本分;不同在家人要出去外面郊遊、賞月、娛樂、聚會。假若出家人還有在家人那種觀念與心態,有過年過節的考量,那就倒退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八關齋戒是偉大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目的是為了讓在家的男女二眾,能快速累積功德,具足出世解脫的善根。 觀音山 2024年6月30日《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恭請觀音山 住持──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龍德上師)傳戒,歡迎十方善信法友把握殊勝難得的因緣,早上8:00一同線上受持一日夜八關齋戒。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6月30日《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戒,歡迎十方善信法友把握殊勝難得的因緣,早上8:00一同線上參與受持一日夜八關齋戒。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恭誦《妙法蓮華經》,登記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此處的「齋」並非吃素,而是指反省自身、節制貪慾,進求更高層次的生活。 齋戒的種類 1.祭祀前的齋戒:祭典前三日停止食用葷食(亦不食蔥韮薤蒜等辛菜),停止飲酒,停止房事,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音樂。 2.還願的齋戒:許願應驗後的回饋行為。 3.戒律的齋戒:例如.佛教徒所持的長期守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八關齋戒是偉大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目的是為了讓在家的男女二眾,能快速累積功德,具足出世解脫的善根。 觀音山 2024年6月30日《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恭請觀音山 住持──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龍德上師)傳戒,歡迎十方善信法友把握殊勝難得的因緣,早上8:00一同線上受持一日夜八關齋戒。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6月30日《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戒,歡迎十方善信法友把握殊勝難得的因緣,早上8:00一同線上參與受持一日夜八關齋戒。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恭誦《妙法蓮華經》,登記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此處的「齋」並非吃素,而是指反省自身、節制貪慾,進求更高層次的生活。 齋戒的種類 1.祭祀前的齋戒:祭典前三日停止食用葷食(亦不食蔥韮薤蒜等辛菜),停止飲酒,停止房事,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音樂。 2.還願的齋戒:許願應驗後的回饋行為。 3.戒律的齋戒:例如.佛教徒所持的長期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