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火塘|且來不用腳的行走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新的一年,原獨俱樂部燒起新的火塘,遵循原住民的傳統,將我們的故事交付給我們賴以為生的光亮與溫暖。

今天是 2021 年 1 月 1 日,是新年的第一天。這所謂的新年當然只是我們全球化時代的某種約定俗成,並非絕對,也不是世上多數原住民傳統的時序觀念。這個觀點的差異有許多可談,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將會從各種角度來熟悉這一點,今天的話題也不例外,是一個關於表述和理解的故事。

科學是一種世界觀。他可以很精確,但這不代表他就是唯一的理解和表達方式。

故事的起點在在遙遠的波里尼西亞,歐洲人以復活節命名的島嶼。島上的巨石像茅艾Moai)名聞遐邇,外來客總是好奇的揣測,沒有現代機械助力的早期島民,究竟如何將這些碩大無朋的巨石像移動到定點並且樹立起來。

關於這個問題,島上的傳說很簡單。每個聽過口傳故事的島民都說:茅艾自己會走。他們從被雕刻出來的採石場自己走到海邊。當地語言裡還有這樣一個動詞,neke-neke,意思是不用腳的行走。

如果你通曉至少一種南島語言,聽到 neke-neke 並被告知語意,心頭應該會浮現一個巨石像左右搖擺著走路的形象。這是一種深嵌的語感,和南島語常見的重複構造有關,但不容易用三言兩語來說明,感興趣的人或許可以嘗試學習一種南島語,屆時自然能夠心領神會。

但是,茅艾是石頭,絕不可能自己走到面海的位置,這是現代科學的信念,因此島上的傳說在整個二十世紀都沒有受到重視。1986 年曾經有人進行過一次茅艾走路的實驗,以成功移動到定點並被樹立起來的石像為模型,試圖以人工操作繩索的方式來移動石像,但實驗並沒有成功。

到了 2013 年,又一個​考古​研究團隊發現蹊蹺,展開了新的實驗,而且果然獲得成功。他們注意到,路倒的茅艾和抵達定點被樹立起來的茅艾存在著體型差別,移動中的茅艾有尚未雕刻的眼部可供固定繩索,重心較低,體型前傾程度較高,可以透過左右拉扯而產生搖晃前進的動力。在電腦模擬的協助下,考古學家們訂製了一個三公尺高、五公噸重的茅艾複製品,透過三組人操作三組繩索的方式,可以讓茅艾左右搖晃著「不用腳的行走」,四十分鐘可前進一百碼(91.44 m)。實驗過程中並且發現,過度操作而導致茅艾摔倒的話,摔倒的型態跟島上傾倒的茅艾一模一樣。

以下為 2013 年的茅艾走路實驗(國家地理頻道)

實驗證明了島民的傳說很實在,茅艾可以不用腳的行走。這個表述方法在科學性語言看來很不精確,但科學與精確這些概念,本來就是以歐洲語言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歐洲文化,在思維上並非放諸四海皆準,因此科學家們很難領略他種文化的表達意涵,除非科學信奉者意識到自己的科學理解本身的限制。(同樣的,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過去茅艾是否真以這種方式行走,依舊不得而知。)

今天關於復活節島茅艾的故事在此告一段落,未來我們還會在火塘邊延續這個思路。最後請火塘諸君讀取歷史上的荼毒關於復活節島的部分,並期待不久後火塘再見。

歷史上的荼毒:復活節島「被發現」的那一天

①⑦②②|⓪④|⓪⑤

1722 年 4 月 5 日,航行到東太平洋的荷蘭探險家洛海芬(Jacob Roggeveen)發現一個大島,因為當日是復活節而將島嶼命名為復活節島(Paasch-Eyland)。島嶼在大溪地以東 4,000 公里,智利以西 3,512 公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偏遠的角落。島嶼現在屬於智利,島民約有三千多人,對自己和島嶼的稱呼都是 Rapa Nui,他們的語言也叫做 Rapa Nui,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嚴重瀕危的語言。復活節島最為人所知的是茅艾巨石像。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6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2021/11/25
我們透過每週一次的原獨火塘向大家推廣觀念:火塘是一個人群生活、聚會、凝練共識、消解分歧的地方,是一個地理上、文化和概念上的共同空間。我們希望向所有不熟悉原住民文化的人說明:把握這樣一個空間理解,也就找到進入原住民的世界門徑。
Thumbnail
2021/11/25
我們透過每週一次的原獨火塘向大家推廣觀念:火塘是一個人群生活、聚會、凝練共識、消解分歧的地方,是一個地理上、文化和概念上的共同空間。我們希望向所有不熟悉原住民文化的人說明:把握這樣一個空間理解,也就找到進入原住民的世界門徑。
Thumbnail
2021/11/18
文明和自然恆常處在競爭狀態,原住民的生存方式雖然也和自然競爭,但競爭被層層規範與儀式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會像癌細胞蔓延不受控制。文明社會,尤其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全球化的文明社會,是以追求成長和富裕繁榮為基調的社會,這就將人類置於一個與大自然作對的危險處境。
Thumbnail
2021/11/18
文明和自然恆常處在競爭狀態,原住民的生存方式雖然也和自然競爭,但競爭被層層規範與儀式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會像癌細胞蔓延不受控制。文明社會,尤其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全球化的文明社會,是以追求成長和富裕繁榮為基調的社會,這就將人類置於一個與大自然作對的危險處境。
Thumbnail
2021/11/11
當前全球原住民族面對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點:要說服現代國家承認雙方的價值與規範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只要原運不滿足於年復一年少有成果的抗議,遲早必須重回這條漫長但非走不可的道路。
Thumbnail
2021/11/11
當前全球原住民族面對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點:要說服現代國家承認雙方的價值與規範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只要原運不滿足於年復一年少有成果的抗議,遲早必須重回這條漫長但非走不可的道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那是悠久悠久以前,比猿猴進化為人類還要更加久遠的以前。   曾有一個古老的大陸存於世間。   某日,天上掉落一顆火種,在大陸貧瘠的土壤上奇蹟般地生根發芽。   於是一切就是從小小的根系開始的。   那枚火種不停地向外探索與擴張,長出厚莖與尖刺。   接著——   隨著時光
Thumbnail
那是悠久悠久以前,比猿猴進化為人類還要更加久遠的以前。   曾有一個古老的大陸存於世間。   某日,天上掉落一顆火種,在大陸貧瘠的土壤上奇蹟般地生根發芽。   於是一切就是從小小的根系開始的。   那枚火種不停地向外探索與擴張,長出厚莖與尖刺。   接著——   隨著時光
Thumbnail
農曆年的由來,大家熟悉的都是 中國民間傳說 那來自深海名為「年」的怪獸作亂;但很少人知道台灣也有本土的過年傳說:「台灣沉地」。 ###「年獸傳說」### 中國民間傳說每逢新舊歲之交,有種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名為「年」的怪獸,喜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從黑夜吃到雞鳴破曉,從磕頭蟲一直吃
Thumbnail
農曆年的由來,大家熟悉的都是 中國民間傳說 那來自深海名為「年」的怪獸作亂;但很少人知道台灣也有本土的過年傳說:「台灣沉地」。 ###「年獸傳說」### 中國民間傳說每逢新舊歲之交,有種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名為「年」的怪獸,喜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從黑夜吃到雞鳴破曉,從磕頭蟲一直吃
Thumbnail
從「山之心」的許多特質能夠在中美洲的其他古文化中(如馬雅文化)找到相同的形象,例如與山岳、洞穴相關、作為太陽的夜間狀態、獠牙外翻 & 鬥雞眼的形象……等。其起源顯然殼蟻追溯到中美洲文化古老且普遍存在的美洲豹崇拜和山岳崇拜。
Thumbnail
從「山之心」的許多特質能夠在中美洲的其他古文化中(如馬雅文化)找到相同的形象,例如與山岳、洞穴相關、作為太陽的夜間狀態、獠牙外翻 & 鬥雞眼的形象……等。其起源顯然殼蟻追溯到中美洲文化古老且普遍存在的美洲豹崇拜和山岳崇拜。
Thumbnail
這三篇創世史詩的第一部分皆在講述天地的創造、從無到有的過程,無論是由天公天母遮帕麻和遮米麻、老龍俄谷還是格茲天神創造,即使創世者不盡相同,我們可以看到三篇史詩皆在嘗試給予天地的出現一個合理的解釋,而這也讓我聯想到在談論「神話傳說與故事」時看到的各個少數民族神話,在壯族神話〈造天地〉
Thumbnail
這三篇創世史詩的第一部分皆在講述天地的創造、從無到有的過程,無論是由天公天母遮帕麻和遮米麻、老龍俄谷還是格茲天神創造,即使創世者不盡相同,我們可以看到三篇史詩皆在嘗試給予天地的出現一個合理的解釋,而這也讓我聯想到在談論「神話傳說與故事」時看到的各個少數民族神話,在壯族神話〈造天地〉
Thumbnail
位於南非人類祖先故鄉(Cradle of Humankind)的石灰岩洞穴內,科學家的發現正改變對人類進化的理解方式。 這個洞穴系統位於約翰內斯堡西北方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是發現先前未知人類親屬化石的地方。 這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地點,包含了許多人科化石和工具。但是,兩個改變教科書觀點
Thumbnail
位於南非人類祖先故鄉(Cradle of Humankind)的石灰岩洞穴內,科學家的發現正改變對人類進化的理解方式。 這個洞穴系統位於約翰內斯堡西北方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是發現先前未知人類親屬化石的地方。 這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地點,包含了許多人科化石和工具。但是,兩個改變教科書觀點
Thumbnail
地球曾經很硬 這就要講述澳洲的神話故事, 據說那時地球只有堅硬的外表,硬度就跟法麵包的硬度一樣 於是為了讓這個世界有耕種的土地,阿伊多-赫維多降到地面進行吞石成土工作 那時候阿伊多-赫維多天生很怕熱,於是時常會吸取海上的海水, 然後向上噴上去,來為她的長條身子降溫, 由於牠身長如巨繩一樣 所以有人阿
Thumbnail
地球曾經很硬 這就要講述澳洲的神話故事, 據說那時地球只有堅硬的外表,硬度就跟法麵包的硬度一樣 於是為了讓這個世界有耕種的土地,阿伊多-赫維多降到地面進行吞石成土工作 那時候阿伊多-赫維多天生很怕熱,於是時常會吸取海上的海水, 然後向上噴上去,來為她的長條身子降溫, 由於牠身長如巨繩一樣 所以有人阿
Thumbnail
《鯨之嶋》以臺灣島的地理意象為劇本創作底蘊,融合科普知識的敘事策略,形塑出「屬於臺灣自有的山海經」故事。由拾念劇集及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與劇作家施如芳合作,在為期三年的激盪下,一同打造出這場超越時空的島嶼奇幻漫遊。
Thumbnail
《鯨之嶋》以臺灣島的地理意象為劇本創作底蘊,融合科普知識的敘事策略,形塑出「屬於臺灣自有的山海經」故事。由拾念劇集及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與劇作家施如芳合作,在為期三年的激盪下,一同打造出這場超越時空的島嶼奇幻漫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