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轉眼又到了,似乎又是開始給新年訂下計劃的時候了,每次到這個時間點總是特別有趣,常常會有《
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的感覺。人們很常說這個人個性很喜歡拖延事情,但說到該怎麼解決拖延的問題,重點並不是關注"拖延者們"本身,而是人類心理對於自我保護以及在最小力氣生存的本能,發展出拖延的行為、拖延的想法和拖延的感受。這導致很多人發下誓言卻「從來沒有行動」,或是努力了一下後,在失敗時說一句,「算了,下次再說吧」。
再加上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享樂主義、一元價值觀引發了"身份焦慮",工作帶給我們的常常不是成就感,而是早已預見終究要失敗了的恐懼,這種"恐懼"是發生拖延的元凶,我們有限的注意力,也被各式各樣的網站、社交軟體、遊戲等等資訊來源爭奪,再使得我們更難專注的解決問題。
除了對失敗的恐懼之外,拖延症的背後心理問題還有許多值得思考,像是自我缺乏自信、希望讓人注意到自己的忙碌、個性上的頑固或堅持、想以拖延方式應對壓力,或者總是把自己當作灰心喪氣的受害者等等。這也是《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這本書帶來的思考,書中分享這些問題產生的心理根源,也提供不同的環境,分析解決問題的策略。
頑固的拖延方式,甚至已經在千千萬萬的人那裡成為心理疾病,這類疾病尤其是在兩類人群中尤為嚴重,一類是將自己的自我價值跟外在表現捆綁在一起的人;另一類是由於他們的拖延而引發與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的人。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看待拖延症,有三個層次可以自我反思以及解決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也是按照這個思路整理內容,分別是
(1)心理認知:看清拖延行為怎樣表現,以及怎樣改變拖延思維
(2)情緒應對:建立忍耐力和持久性,即使面對不適的環境,也能持續向前邁進
(3)行為方法:確定方向並開始行動,善始善終的運用知識在工作和成就中取得成功
也分享下在讀這種工具書的時候,每個章節頁尾大多都會有個小總結,我自己很喜歡在閱讀的一開始先把這些小總結,拿來先當作重點,這樣再看案例的時候就可以當作看故事,更有印象。
圖片 《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我無所事事度過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們所奢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