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西西里舞曲》作為電影配樂:從《日月無光》和《破浪而出》來談

2020/12/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蘇古諾夫《日月無光》劇照
今天(2020/12/29)欣賞了光點台北「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影展的《日月無光》。首次接觸亞歷山大蘇古諾夫的作品,對導演神祕氛圍的掌握及配樂使用之精準為之嘆服。導演筒下的異境是如此令人陌生,而充滿政治意涵及存在思考的意象,也使人一再回味。
《日月無光》海報
其中,一位突然到訪的陌生小孩,此段令人印象深刻,不知所云卻又耐人尋味。當小男孩感到頭暈不適,主角醫生打算安撫他時,在半幻覺之中脫口而出的是超齡又不可思議的言語:
沒用的,我看你就知道……你逐漸老去,皺紋從眼角延伸到下巴。
突然到訪的小男孩
此時伴隨的配樂是巴哈的《西西里舞曲》(Sicilienne Sonata no 2 BWV 1031),一種惆悵的徒然感油然而生。從影片一開始的影像與配樂我們就可以清楚知道,這裡是毫無生氣的地方,醫療水準地落、天氣永遠是令人感到難受的燠熱。土黃色的影像基調更是清楚地說明了一切。似乎,在這一片荒蕪的不毛之地,儘管人類做得再多都是枉然,任何方式在此都是無力回天的。而小男孩言語中所埋藏的那對於時間流逝的慨嘆,也預示了片尾理所當然的結局。
本以為小孩是耶穌或上帝的化身,但當他最後被陌生男子帶走時,畫面轉為快速上升的鏡頭,而又想起了與片頭高速俯衝鏡頭相同的神祕配樂。大概是天使吧!而作為上帝的傳話人,偶然來到醫生家中。果然,預告裡剪輯最多的也是這個橋段。即使稍微能理解與感受,還是十分晦澀難解,可能只有蘇古諾夫所要傳達的十分之一吧。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本片許多配樂都是環境音,像是某種聚會或活動時所播放的,因此與一般的配樂有所不同。除了自動地含有些許雜音和弱化效果之外,它與劇情走向可能有更緊密的暗示與連動。可惜的是,集會當中用大聲公講出的背景音話語,在此次觀賞的版本中多半沒有翻譯,因此少了一些可以推測的根據,要不然應該可以更清楚導演配樂及意象使用的意圖才是。
一片荒蕪的神祕小鎮
上次觀賞到《西西里舞曲》在電影中有這麼大的震撼,是拉斯馮提爾的《破浪而出》。本片令人驚豔的除了女主角艾蜜莉華森出道作的完美演技之外,就是片尾的《西西里舞曲》了。沒有鐘可敲的教堂終於聽到了鐘聲,然而是從天上傳來,而且一次是兩個鐘。這幕的警示意味絕對足以名列影史之翹楚!這鐘聲雖是救贖,但也來得太晚了……人性的道貌岸然,愚蠢、自私、荒謬與無知,就連上帝也難為,《西西里舞曲》最後如同輓歌般地告訴了我們一切。
《破浪而出》最後一幕:天上的兩個鐘
巴哈的作品在電影中作為配樂的使用量是影史第二,除了飽含豐富的意義之外,深刻的宗教情懷與神聖性使它們被廣為運用於人性的對照。除了《西西里舞曲》之外,尚有更多令人津津樂道的配樂,等待我們來挖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會員
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