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錯把工作當人生的人》:如何對待他人,通常反映出你與自己的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工作結構隨著零工經濟、社群媒體的傳播及新冠疫情影響下有很大的不同,多數人投入更多的心力和時間在工作上,高工時、經爭激烈的市場,讓現代人長期處於焦慮、沒安全感的狀態。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圖片來源:博客來

作者娜歐蜜‧夏拉蓋(Naomi Shragai)在倫敦有三十年的心理治療師經驗,在與個案諮商工作中,她發現到早年家庭經歷在潛意識中無形影響著職場表現,透過歸納案例統整成《錯把工作當人生的人》的書。

藉由書中的真實案例故事,察覺自己在職場上的行為模式,遇到情緒化的同事或慣性逃避的上司時,剖析狀況的利與弊,也更能同理對方,及遇到極端狀況如何自保。


「我愛工作,有一天工作會愛我嗎?」

工作引發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與恐懼

工作最直接的效益是能提供財務安全,工作上的表現所帶來的讚美、努力後獲得的升遷,或是單純因為滿意職涯而感到快樂,全都能提升自我價值感。

工作無疑會帶來好處—對許多人來講,充滿意義與同伴的職業生活,取代了鋪天蓋地的寂寞感。另外,對於極度恐懼或不安的人來講,工作提供了安全網。相較於他們內心的混亂,工作提供井然有序的生活。

如果有人誇你做得好,本質上不同於他們說愛你

有的人懷疑自己值不值得別人愛,對他們來說,工作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可以證明過去被錯待,帶來先前很渴望但得不到的讚美,或是尋找童年缺乏很少出現的安全感、保障與愛。

此外,有的人不擅長親密關係,沒有另一半或家人,工作提供了替代品—某種取代真親密的假性親密。

當工作光環消失時...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依附需要的東西,遠遠不是身體照顧與保護那麼簡單。依附支持著人類發展,也就是有辦法描述自己內心的體驗;也有能力預期他人的感受與想法,達成社會協作。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雖然工作會引發強烈的情緒,職場卻不太容忍人們有情緒

人們都誤以爲工作主要是一個理性、客觀的世界,有著特定的目標,和情緒沒有太大的關聯

我們在職場上保護自己,使用「同事」、「老闆」或「下屬」等稱呼,就好像那不是真正的關係。這樣的詞彙保持了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同時也暗示我們不該需要這些人,也不該對他們有任何強烈的感受。

實情是對多數人來說,我們一天之中跟同事、主管相處超過跟家人互動的時間,而長時間接觸加上個性差異,有衝突是很正常的,要學習區分理性與不理性,試著對事不對人,解決根本問題。

職場表現與家庭經歷的關係

工作場所就像是一個大劇院,每個人都在表演各自獨特的家庭劇,同時努力合作取得成果。

有的人可能已經賺很多錢,或是工作不再需要那麼拼,他們的潛意識希望能停止,但害怕被人發現是懶鬼,或是無法勝任工作。事情的結果往往被簡化成零和賽局,也沒有灰色地帶。另外,當他們感到任何的挫折,不只是失敗而已,還可能讓他們前功盡棄。

raw-image

同時他們對於別人的失誤沒有耐性,高標準的工作效率讓周遭人感受到沉重的壓力。這些人在職場上無意識的投射了兒時為達到父母高標準的期待,以得到愛和安全感,他們似乎忘了自己已不是過去那個10歲的孩子。

造成這種特質背後的趨力是恐懼失敗,失敗暗示著軟弱,這樣的特質令他們厭惡,不認為自己具備這種特質。

raw-image

有的人則有「冒牌者症候群」,通常伴隨著完美主義和工作狂。如從小得不到贊同,在潛意識中已種下焦慮的因子,長大後對父母不抱期望,但內化了對方冷漠苛刻的特質,會嚴厲批判自己,跟別人最好的特質相比打擊自己;或是拼命要獲得認同,要不就得不到,即使得到也感受不到。

在充滿恐懼的組織,領袖一般會逃避讓自己感到軟弱、無能或尷尬的訊息,他們的回應方式包括假裝沒看到、不當一回事,或嗤之以鼻,認為不足為信,未能受惠於團隊提供的多元意見與技能深度。

為什麼世上沒有所謂的完美童年

有的人出生在關愛孩子的家庭,表現聰敏、討喜與才華洋溢的那一面,求學和職涯發展順遂,但當工作上發生衝突,他們出乎意料被打成不公平的「壞人」,自尊心會受損,發現世界不一定都會反映出他美好的一面。

即使父母用愛鼓勵孩子的成長,在正向教養與呵護備至的童年環境,不一定能讓人在日後的人生免於焦慮。

你如何對待他人,通常反映出你與自己的關係

我們無法靠經驗做好準備,回應意想不到的事

我們要學習擁抱未來某些關鍵時刻,絕對會超出想像,雖說離開舒適圈、面對無法預知的事不是容易達到的。

不確定性的價值在於帶來可能性,以及提供人們探索可能性的時間與空間,新點子就是這樣產生的。

自我檢視是一生持續要做的事

雖然每個人的行為表現可以是過去家庭經歷的投射,但沒有人是完美的,即便是父母。深入探索一個人的內心與早期生活的意思,不是把錯都怪到父母頭上。

找出我們為什麼會這樣,是一個複雜萬分的過程,有的問題永遠沒有解答。這段旅程不會抵達特定的目的地,只會協助我們了解自己。

我們一直有選擇權

在自己做出不理性行為時,要向內探究是不是過去經驗讓我們做出了防衛性機制,我們可以選擇逃避,也可以選擇嘗試放下。不過我不認為直球面對問題才是勇敢,願意剖析面對內心也值得鼓勵。

反省只是為了協助自己進一步理解,不代表事實絕對就是那樣。如果暫時做不到改變的決心,逃避也不可恥。


讀後心得

刷新過去的觀念

工作職場、商務交流在我印象中都是理性的場域,看完書後覺得:對耶!人跟人互動最頻繁的地方,怎麼會以為人們永遠都會依循理性行事,回應理性的建議,刷新了過去的觀念。

看書的當下回想過去家庭、自己在職場上遇到的狀況,共事的老闆、主管及同事,嘗試梳理工作的倦怠感從何而來,也試著理解對應而來的為什麼有這些矛盾和行為。

同理工作狂爸爸

我想到了爸爸,他工作表現優異且富有責任感,在我印象中平日因為加班,全家幾乎沒一起吃過晚餐,甚至假日也會帶著小孩去公司加班,可以說是為了工作燃燒生命。

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循環?為了賺錢養家和追求個人成就,犧牲家庭時光而跟小孩的感情疏離,那麼就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時間,以尋求心靈上的慰藉。


印象最深刻的是補習班下課後發現爸爸幫我將房間整理得一塵不染,青少女時期很敏感不喜歡被亂動東西,沒說謝謝外還對他大發雷霆,但他一句話都沒說。長大後才想通這是他表達愛意的方式。

試著接納自己的脆弱

小時候父母吵架,我跟弟弟都在哭,爸爸說:「有什麼好哭的?」潛移默化了哭就是軟弱的表現,加上長輩的高期待卻鮮少表達鼓勵,多少影響我對自身的評價,總是會認為自己表現不夠好,有時表現出不安的依附,渴求得到認同。

出社會後在職場上遇到困難時,對外表現冷靜從容,實則是內心焦慮,恨不得盡快拔除阻礙。與此同時,又希望遇到理解我的人,可以看出我的不安給予支持和幫助。

raw-image

但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不夠信任周遭同伴,一心想自己解決,有時甚至認為別人的協助耽誤到我的進度,很矛盾吧?

從書中可推斷自己透過「反向作用」這項防衛機制,不必面對鄙視或恐懼的自己,也就是碰上無法接受的特質時,反其道而行。

不論你有多想擺脫恐懼與焦慮,它們也是你的一部分。即便你會感到懊惱,這些感受是人生歷程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們將協助你說出故事,而意識到這些感受將幫助你改變故事。

如同書中案例分享的:「我必須學著替自己感到驕傲與自豪,即便我一輩子不再做到任何事。」


avatar-img
43會員
65內容數
慢慢摸索中,都是個人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狗園 的其他內容
大家聽說了嗎?有家百貨公司,外觀氣派像座城堡,內部裝潢現代大氣,通往各個樓層的手扶梯縱橫交錯,你想要的商品應有盡有。 沒錯!歡迎來到北極百貨,專門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V.I.A。什麼是V.I.A呢?
先說結論,有 在經營自媒體當道的現在,寫出爆文可讓人預期有高流量、高討論度,很大的機率會帶來實質變現和影響力。 個人認為現代社會的共同痛點:高工時、競爭激烈的市場、缺乏安全感的工作文化,以致大多數人都期望有成功翻轉人生的機會。 誠實以告,這也是我翻開這本書最直接的動機,期望用爆文公式獲得輕鬆的捷徑。
我心中本書的三大金句 1. 所有的創作都是一種愛的表現。 2. 每一個領域,以及每一條人生道路都可能存在著藝術表現。 3. 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創作上,以為與世隔絕是獲得清晰藝術視野最好的方法,是你可能會犯的最大錯誤之一。事實正好相反,好奇心與開放的態度或許是你最有力的工具。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如果有一天,地球的主宰不再是人類,而是猿類,我們該如何面對? 《猩球崛起》系列中的核心衝突:仁慈與仇恨、合作與對立。凱撒代表了希望和可能性,即猿類和人類可以和平共處。牠的領導基於信任、智慧和道德感。
這部劇不拖泥帶水,也沒有說大道理。演員演技好,容易牽動觀眾沉浸於劇情。畫面編排精緻,好喜歡在後面有些獨白是降下黑幕切入片尾曲,讓人很有想像空間。還有一點我覺得很棒,配角中請到許多厲害的演員,但他們卻不搶戲,且沒有刻意安排劇情而影響到觀影體驗。
大家聽說了嗎?有家百貨公司,外觀氣派像座城堡,內部裝潢現代大氣,通往各個樓層的手扶梯縱橫交錯,你想要的商品應有盡有。 沒錯!歡迎來到北極百貨,專門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V.I.A。什麼是V.I.A呢?
先說結論,有 在經營自媒體當道的現在,寫出爆文可讓人預期有高流量、高討論度,很大的機率會帶來實質變現和影響力。 個人認為現代社會的共同痛點:高工時、競爭激烈的市場、缺乏安全感的工作文化,以致大多數人都期望有成功翻轉人生的機會。 誠實以告,這也是我翻開這本書最直接的動機,期望用爆文公式獲得輕鬆的捷徑。
我心中本書的三大金句 1. 所有的創作都是一種愛的表現。 2. 每一個領域,以及每一條人生道路都可能存在著藝術表現。 3. 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創作上,以為與世隔絕是獲得清晰藝術視野最好的方法,是你可能會犯的最大錯誤之一。事實正好相反,好奇心與開放的態度或許是你最有力的工具。
《樹大招風》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犯罪電影,它通過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展示了90年代香港的社會現實和人性複雜。電影的緊張敘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畫,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娛樂觀眾,更是讓人反思的佳作。對於喜愛犯罪片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如果有一天,地球的主宰不再是人類,而是猿類,我們該如何面對? 《猩球崛起》系列中的核心衝突:仁慈與仇恨、合作與對立。凱撒代表了希望和可能性,即猿類和人類可以和平共處。牠的領導基於信任、智慧和道德感。
這部劇不拖泥帶水,也沒有說大道理。演員演技好,容易牽動觀眾沉浸於劇情。畫面編排精緻,好喜歡在後面有些獨白是降下黑幕切入片尾曲,讓人很有想像空間。還有一點我覺得很棒,配角中請到許多厲害的演員,但他們卻不搶戲,且沒有刻意安排劇情而影響到觀影體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工作即生活」的哲學,分享個人如何從高薪工作,轉向追求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雖然放棄了穩定的職位和新加坡的PR資格,但作者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能夠選擇自己的工作內容、合作夥伴和工作地點。透過反思和行動,本文旨在啟發讀者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具意義的生活,並實現自我價值。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現代人的職場處境不再穩定,需要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投資組合生活方式有助於提供更多彈性以順應世界局勢,並且可以兼顧生活和擴增財源。發展具體行動方案,評估適切的興趣與能力,運用資源人脈、有效管理時間、分析投報效益是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的關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工作中的壓力和同事關係。在工作中,我們常常面臨各種挑戰和壓力,同時也需要應對各種人際關係問題。
Thumbnail
作者:洞見MK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工作的絕大部分壓力,並不來源於工作本身,而是源自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內耗。 有人自我調侃道: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損失費。 每一個職場人,都經曆過這種心酸。 被工作任務壓得半死,還要擠出笑臉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對
Thumbnail
探討職場上不可忽視的情緒勞務,以及將公司內部人員當作客戶看待的職場心態。 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提升工作效率和滿意度,並建立穩固的人際網絡。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本文提倡在工作之餘放鬆身心,不要讓工作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充實生活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養成與工作分寸的生活節奏。幸福快樂並不是只靠錢來達成,也應該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和學習。
公司要的是你的優勢、產值,而不是你對自我的期許  工作上表現不好的人,生活通常也是一團糟(像是性格缺陷,任由問題控制自己、消極被動、不可靠、粗線條等) 直面自己的性格課題,回歸問題本質檢討自己,而不是別人(時常自我反問) 回歸問題本質 想要比別人厲害,就是比別人多做,比別人常做 遇到質疑,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工作即生活」的哲學,分享個人如何從高薪工作,轉向追求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雖然放棄了穩定的職位和新加坡的PR資格,但作者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能夠選擇自己的工作內容、合作夥伴和工作地點。透過反思和行動,本文旨在啟發讀者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具意義的生活,並實現自我價值。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現代人的職場處境不再穩定,需要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投資組合生活方式有助於提供更多彈性以順應世界局勢,並且可以兼顧生活和擴增財源。發展具體行動方案,評估適切的興趣與能力,運用資源人脈、有效管理時間、分析投報效益是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的關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工作中的壓力和同事關係。在工作中,我們常常面臨各種挑戰和壓力,同時也需要應對各種人際關係問題。
Thumbnail
作者:洞見MK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工作的絕大部分壓力,並不來源於工作本身,而是源自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內耗。 有人自我調侃道: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損失費。 每一個職場人,都經曆過這種心酸。 被工作任務壓得半死,還要擠出笑臉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對
Thumbnail
探討職場上不可忽視的情緒勞務,以及將公司內部人員當作客戶看待的職場心態。 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提升工作效率和滿意度,並建立穩固的人際網絡。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本文提倡在工作之餘放鬆身心,不要讓工作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充實生活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養成與工作分寸的生活節奏。幸福快樂並不是只靠錢來達成,也應該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和學習。
公司要的是你的優勢、產值,而不是你對自我的期許  工作上表現不好的人,生活通常也是一團糟(像是性格缺陷,任由問題控制自己、消極被動、不可靠、粗線條等) 直面自己的性格課題,回歸問題本質檢討自己,而不是別人(時常自我反問) 回歸問題本質 想要比別人厲害,就是比別人多做,比別人常做 遇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