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的舊書店

台南的舊書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南著名的舊書店「珍古書坊」,2014年筆者拍攝。

台南著名的舊書店「珍古書坊」,2014年筆者拍攝。

距離上次造訪台南已經六年,許多美好的人事物隨著時光悄然而逝,林百貨、孔廟、大南門、台灣文學館等知名景點,儘管雄偉的建築影像深深烙印我心,色澤卻逐漸淡化,宛如一張張褪了色的彩色相片,唯有舊書店因偶而回憶顯得歷久彌新。

雖然舊書店全台都有,我與多數店家不是僅有一面之緣,就是緣慳一面,唯有台南的舊書店我時常光顧。光顧的理由有兩個,一個說起來很不光彩,就是排遣單調無聊的碩士生活,另一個理由則是舊書店會散發一股我難以言喻的魅力,而且每間各具特色。

有的舊書店老闆個性比較務實,將開發市場放在首位,努力徵集那些比較多人購買的二手書,將之放在店門口的書架,方便客人拿取。有的老闆有理想性格,為生存奮鬥之餘,將書店的一角闢做藝文空間,擺放社運、政治或是某些主題的書籍與刊物,或提供作家、藝術家演講、討論、作品展示的空間。

那些老闆乍看之下,只是一群外貌平凡的中年大叔、大媽,實則臥虎藏龍,多才多藝。有的是裝置藝術家,在店裡展示畫作,有的是詩人,作品三不五時出現在雜誌上,也有的是業餘政治評論人、民俗學者。不過,他們通常不會在您面前炫示才藝,而是在您主動攀談以後,逐漸表露出來。

不妨空出一段時間,到舊書店走走吧!如果見到老闆坐在椅上滑手機,或是看起來很空閒的時候(其實是忙裡偷閒),千萬不要錯失良機!可丟個問題,例如「某某書放在哪裡」來拋磚引玉,說不定一場精彩的對話從此展開,為您這趟旅程或午間漫步增添一分亮麗的光彩。

在舊書店見到讓自己眼睛一亮的書籍、雜誌,甚至是藝術作品,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我曾在某家舊書店見到五十年前某位作家的小說初版,也曾在無意中找到完成論文所需要的史料,最有意思的是,我曾與幾位認識的作家、學者不期而遇,彼此面面相覷。

經營舊書店並不輕鬆,老闆必須開車到回收廠、客戶那裡收購圖書,然後將這些圖書用塑膠繩綁好,搬回車上。回到店裡,還要卸下來,整理、分類、上架、宣傳、出貨、寄送……林林總總,每個環節都能耗去不少心力。如果本業以外,又出借場地、上電台節目、接演講,那真是蠟燭兩頭燒,不過他們甘之如飴,不以為苦。

不知是店家相當低調,還是舊書店的特色本來就不易呈現,許多人對台南特色的認知,不是古堡、砲台、寺廟、孔廟、博物館等文教設施,就是擔仔麵、義峰冬瓜茶、花園夜市,遺漏了當地的舊書店,其實相當可惜。舊書店離那些景點並不遙遠,就在附近,去踅一輪,說不定有您意想不到的收穫喔!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當年沒有參加鹽分地帶文藝營,也許踏上「鹽分地帶」這片全然陌生的土地,我將會乘竹筏、遊澙湖、爬鹽山、吃海鮮,然後匆匆離去,趕赴下一個觀光景點,不會想到當地還有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學甲慈濟宮、南鯤鯓代天府這些具有歷史深度的地方。此外,我也難以想像這片土地……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但主角「我」是否也參與其中?
以下有兩篇文章,我覺得不錯,想介紹給大家!一篇文章是 陳器文〈魯迅的歷史形象與現代意義〉,另一篇是 蘇敏逸〈魯迅小說中的人物〉……
以下是個人閱讀《野葡萄文學誌》的幾點感想。我不認為大環境是讓它消失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某些重要的設計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因此只能吸引住讀者的短暫注意力而不能讓人的目光停留……
對於有心了解台灣舊書、二手書文化的人而言,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作者對於台灣戰後的舊書店,以及相關的人、事、概念,都有精彩的介紹!
海樹兒‧犮刺拉菲(Haisul Palalavi)「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書末的「布農族部落遷移圖」好用!讀劉曼儀的「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布農族抗日運動,及其他相關議題(如:遷移史) 的書時,可以對照使用!
如果當年沒有參加鹽分地帶文藝營,也許踏上「鹽分地帶」這片全然陌生的土地,我將會乘竹筏、遊澙湖、爬鹽山、吃海鮮,然後匆匆離去,趕赴下一個觀光景點,不會想到當地還有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學甲慈濟宮、南鯤鯓代天府這些具有歷史深度的地方。此外,我也難以想像這片土地……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但主角「我」是否也參與其中?
以下有兩篇文章,我覺得不錯,想介紹給大家!一篇文章是 陳器文〈魯迅的歷史形象與現代意義〉,另一篇是 蘇敏逸〈魯迅小說中的人物〉……
以下是個人閱讀《野葡萄文學誌》的幾點感想。我不認為大環境是讓它消失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某些重要的設計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因此只能吸引住讀者的短暫注意力而不能讓人的目光停留……
對於有心了解台灣舊書、二手書文化的人而言,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作者對於台灣戰後的舊書店,以及相關的人、事、概念,都有精彩的介紹!
海樹兒‧犮刺拉菲(Haisul Palalavi)「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書末的「布農族部落遷移圖」好用!讀劉曼儀的「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布農族抗日運動,及其他相關議題(如:遷移史) 的書時,可以對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