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精英時代的終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一個世紀之前,大多數的人並不認為受過大學教育的專家會是很好的政治治理者與管理者,特別是經由政府與私人補助才得以進入大學的平民出身之精英。只是在二十世紀中到二十一世紀初平民出身的精英們才短暫的獲得歷史上其他時期所不能比擬的權力,但這個時代也走到了盡頭了。
聽聽這些專家們的話,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

專家們在社會的地位

雖然就與歷史上其他時期相似,專家們有時候會製造或發現一些對生活有用的東西或制度,但是他們也同時容易的因為一些疏忽或是惡意導致災難。以至於兩次世界大戰前很少政權會讓學術界出身的專家主導政治決策。而兩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一個轉捩點;但戰爭本身並不是專家階級出身向下飄移的原因,這只是從拿破崙就開始的平民政治之趨勢,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完成的另一個迭代。
這也是貴族被平民取代後的一個階段。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大量貴族出身的治理者與統治者在戰爭中去世,與各國內政府部門的擴張,使的政府中出現大量的空缺;為了填補空缺,能夠量產專家的大學體系就成為了提供治理者的主要來源。
而擴張的平民專家與教育他們的學術界,也持續了其階層的向下漂移的進程,在過去幾年,大學從提供官僚組織管理者與科學家等專家的「傳統」工作,逐漸的轉變為單純只是普及大學教育,而這個過程中超出政府乃至於企業組織能夠吸收的受高等教育人口大量的出現在就業市場上,並連帶導致了基於學術的內捲在各國內部出現。在1920年,你僅僅只需要小學畢業就能夠找到足夠好的工作來養活你自己,但是在2020年即便是大學畢業也不能保證你能找到養活自己的工作。但上述過程卻也導致了一個人人都可以自稱專家的時代到來。
根據專家們所擁護的信念,這有可能就是他們的結局

大眾出身的精英VS大眾本身

自08年金融危機開始,到現在可以視為與兩次世界大戰類似的迭代,可以見到大眾們正在拋棄對於大眾精英信任的最後殘留,在這段時間中,受到研究所教育的各種碩士、博士開始大聲疾呼如果不照他們說的話做會有各種危機,但是許多情況卻表明如果照著他們的話說會出現危機,而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這些知識分子們的反彈,他們一方面強調出身平民的自己是平民的代言者,另一方面卻抨擊平民們不該治理與干涉專家的事務。
當越來越多的專家們發現,大眾不再信任他們,反而更希望執行真正由大眾產生且基本上反對專家們建議的政策,脫歐與川普當選即是一例,結果就是大眾精英中產生的專家與大眾本身日益敵對的氣氛。這同時也加速了專家們對新政策與理論產生批判的能力下降,結果就是成群的人文學者、科學家乃至於工程師開始將完全意識形態化的理論,像是CRT、性別社會建構論當成現實,並堅持所有由專家們開會得出的結論就一定是正確的;事實上對於各種垃圾理論的盲目接受現今已經成為了大眾精英的忠誠度測試,也就是對於階級的忠誠壓倒一切理性的討論,並因此摧毀了大眾精英中少數仍然相信理智的人對專家們的信任。
例如在藝術界,已經被令人反感的政治正確風格接管,並且竭盡所能的趕走原先被藝術界所吸引的大眾們,而上述所提的專家們反而成為了該風格唯一的市場,這種現象以美國為中心,越靠近美國就越嚴重。
而隨著高等教育的價值貶值,信服專家的人口也開始隨之萎縮(有點像是人人都強制徵兵後現役軍人的地位下降),而傳統上的「文盲」人口則被大眾本身視為比受到高等教育的精英特別是大眾出身的專家還要有更多的判斷力。
簡而言之,知識分子如何毀滅自己地位的過程

大眾精英的末日,只有大眾的時代

只有在專家們的想像中,專家才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們卻有明顯的高等教育人口過剩問題,現在世界各地因為政治的變動處於嚴峻的變動期,用更少的資源與財富來做更有效的運作勢在必行。企業中不做任何實事的管理人員與政府中的專家們的權力、名聲與薪水會是有效的清算對象。
在許多國家已經出現了類似的聲音,正確的指出各種oo顧問委員會根本沒有提出過任何有用的建議,或是國家oo基金會,實際上是拿拿稅人的錢來資助完全提不出任何有意義的科學與社會研究。並且即便徹底砍光也不會對其他人造成不便,由於這些聲音正在媒體的壓制下悄悄地變強,以至於當國際上各大企業與政府們大規模的真的執行上述政策,除了少數大眾出身的專家們外,基本上可以贏得大眾們的掌聲。
雖然未來近八十到一百年的時代可以描述為真正屬於大眾的時代。但這種現象只會出現在現代性時代真正的贏家-城市之中,受到大學教育的專家精英被同樣受過大學教育的大眾所推翻,儘管大眾很多時候總是做出錯誤的決策,但總比同樣容易做出錯誤決策的專家還要民主的多。在西方文明,美國統治圈的內部,專家們最好的結果就是緩緩地喪失二十世紀所得到的權威,最差的結果就是名面掃地被迫乞討維生,而在西方文明之外,如果能重新混到水電工就算好了,最差的結果就是為了他們的前輩在幾十年前失敗且無效的政策而被處死。
而在城市之外一種以世襲權貴為核心的新封建主義正在緩慢的回歸,並在2020年代結束後逐漸的壓過僅僅只有大眾而無精英的政治風氣,但那就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0會員
157內容數
本專題目的在於介紹德國歷史哲學家史賓格勒,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一個歷史哲學體系,目的在於讓更多人了解更多看歷史的角度,並破除漢字圈對於啟蒙進步史觀的崇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龜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過去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全球化秩序,已經基本上瓦解了。但是新型態的國際秩序仍未穩定,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舊的秩序已經結束,但新的秩序尚未到來的時代。
過去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全球化秩序,已經基本上瓦解了。但是新型態的國際秩序仍未穩定,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舊的秩序已經結束,但新的秩序尚未到來的時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近年出現的一大問題,就是專業能力的階級規範,原本就是一種指引,具有強烈目的性,以及階級地位的保護作用。而這些成為了需要被解放的對象,這樣下去那還有什麼是專業?例如,某些工科的畢業條件是數理能力,而就讀的學生中女性比例不高,所以我們要為了反性別歧視,強迫這間科系招收一定百分比的女性?
 這個社會停滯了。不對,是衰退。科學不再有重大突破,腦科學、人工智能都缺乏進展,經濟也開始下滑,通貨膨脹,物價飆升,社會階級固化,有受教育的人的生育率也降低。教育變得糟糕,老師照著下載來的簡報念,課程也一點與工作相關,或是較深的內容也沒有。隨著市場的飽和,創業的人減少,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都是做牛馬。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Thumbnail
所以講了兩個月,這問題該怎麼解? 坦白說不是沒有,只是不管你走偏左還是偏右的作法,都必定建立在犧牲特定一群人身上。被犧牲的人當然抵死不願意,這也是極端政治的土壤。 說了跟沒說一樣,到底怎麼做?
Thumbnail
也就因為如此,筆者必須說,以國家戰略的角度觀來看,不去在乎那些從來就與大學無緣的中下層同胞,而以中產階級以上的視角去看,絕對會出事。問題是,在乎就得做些甚麼,很多政策是抵觸我們那年代,包括筆者在內的自由經濟市場觀點。 亞歷山大大帝強在哪?要從他父親菲利浦,馬其頓之王開始談起,但長話短說,筆者大致說
Thumbnail
今年應該是史上最大轉職潮 當然包含我自己 現今人受教育高 時代也快速演進 不在是舊思維 須朝九晚五到一輩子 才是正當工作 很多人靠自媒體 葉配 賺的都比上班族多 有些職場的話 只是慣老闆話術 我討厭 穩 字 世界上如果有人跟你提到此字 你要力馬遠離這種人 沒有穩定的工作 沒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近年出現的一大問題,就是專業能力的階級規範,原本就是一種指引,具有強烈目的性,以及階級地位的保護作用。而這些成為了需要被解放的對象,這樣下去那還有什麼是專業?例如,某些工科的畢業條件是數理能力,而就讀的學生中女性比例不高,所以我們要為了反性別歧視,強迫這間科系招收一定百分比的女性?
 這個社會停滯了。不對,是衰退。科學不再有重大突破,腦科學、人工智能都缺乏進展,經濟也開始下滑,通貨膨脹,物價飆升,社會階級固化,有受教育的人的生育率也降低。教育變得糟糕,老師照著下載來的簡報念,課程也一點與工作相關,或是較深的內容也沒有。隨著市場的飽和,創業的人減少,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都是做牛馬。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Thumbnail
所以講了兩個月,這問題該怎麼解? 坦白說不是沒有,只是不管你走偏左還是偏右的作法,都必定建立在犧牲特定一群人身上。被犧牲的人當然抵死不願意,這也是極端政治的土壤。 說了跟沒說一樣,到底怎麼做?
Thumbnail
也就因為如此,筆者必須說,以國家戰略的角度觀來看,不去在乎那些從來就與大學無緣的中下層同胞,而以中產階級以上的視角去看,絕對會出事。問題是,在乎就得做些甚麼,很多政策是抵觸我們那年代,包括筆者在內的自由經濟市場觀點。 亞歷山大大帝強在哪?要從他父親菲利浦,馬其頓之王開始談起,但長話短說,筆者大致說
Thumbnail
今年應該是史上最大轉職潮 當然包含我自己 現今人受教育高 時代也快速演進 不在是舊思維 須朝九晚五到一輩子 才是正當工作 很多人靠自媒體 葉配 賺的都比上班族多 有些職場的話 只是慣老闆話術 我討厭 穩 字 世界上如果有人跟你提到此字 你要力馬遠離這種人 沒有穩定的工作 沒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