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用「瘟疫與人」的觀點來重新思考中國在武漢肺炎流行中所扮演的角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片來源:Amazon網站

圖片來源:Amazon網站

知道「瘟疫與人」這本書是在武漢肺炎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有些學者會推薦一些跟疫情有關的書供大眾參考,剛好這本書的中譯本是由前副總統陳建仁博士校訂的,所以在疫情當頭時就選了這本還蠻「應景」的書來讀。為什麼疫情會在中國傳開?為什麼全世界都無法倖免?我試圖用這本1976年出版,堪稱疾病史經典的「瘟疫與人」中的幾個論點,來分析中國在這次世紀大瘟疫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都市化造成的生態壓力:所謂文明社群的定義,就是「組織龐大、複雜、人口稠密,而且由城市主掌的社群」,因為這個特徵,所以文明社群也是大量病菌寄生的溫床。在中國經濟開放之後,為了成為世界工廠,中國的都市化速度飛快,鄉村人口大量往都市移動,原有都市規模擴大,都市人口密集度增加,國際商務人士頻繁進出…這些變化所產生的生態壓力終於破壞了原有的平衡,催生了這次武漢肺炎的大流行。本書作者麥克尼爾提到,「人類的生態角色可歸類為一種『疾病』,人類一直處於『危害舊有自然平衡』的位置上…人類發明新的技術,重新或加強摧殘其他生物」。針對作者此番言論,我們恐怕只能說一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開發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是全世界的國家共同種下的「因」,如今收到武漢肺炎這個「果」,誰都不能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所以我們也不要把焦點只放在中國處理疫情的缺失上,事實上武漢肺炎是全世界需要共同承擔的「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二、瘟疫與人平衡的方式:本書提到的平衡方式是:如果病菌/病毒的威力過於強大,一下把人類都殺光了,他們也因為失去宿主而隨之消滅,因此如果他們想要大量且長時間流傳的話,致死率一定不能太高,他們出現的初期會造成人類較大的傷亡,但是之後就會跟人類形成危險平衡,誰都無法完全消滅掉對方。在初期造成大量傷亡的期間,因為人類尚未形成抗體(或發展出疫苗或藥物),唯一的措施就是隔離,而且這個隔離必須是有效率的隔離,不能完全關閉人類的所有經濟活動,重點放在控制染病的人數以避免醫療癱瘓,所以疫情資訊的流通非常重要。這次疫情流行初期進行隔離的黃金時間,中國因為內部嚴密控管疫情資訊,讓世界各國無法及時得到資訊來進行隔離,所以才會在世界造成大流行。在疫情爆發之後,以後各國在考慮投資地點時,除了成本、金流、物流之外,恐怕還要考慮公衛系統的健全與否,因為就算這次的病毒開始與人類形成危險平衡,也還需要持續監控病毒的變化及觀測新興的病毒,一個公衛系統嚴重落後的國家,有很大的機率會無法維持與病毒的危險平衡而造成疫情再次大流行,這恐怕是投資者無法承受的風險。

三、流行病史帶入歷史詮釋的領域:本書作者麥克尼爾在當年很大膽的把流行病史帶入歷史詮釋,他提到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如果沒有天花的助攻,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期間打敗原住民,並且完全摧毀他們的文化。作者這個創舉在當時引起了不少爭議,但是隨著後續研究的驗證,這個觀點漸漸為學界所接受,並進而影響了中國疫情後「大外宣」的方向。中國不斷試圖影響這次疫情大流行的輿論,讓中國的形象為「疫情的受害者」、「為世界擋下疫情的犧牲者」、「戰勝疫情的勝利者」,因為他們熟知流行病史會影響歷史的詮釋,也會影響國家形象,不可不慎。

四、世界各國與中國的「巨寄生」關係:除了人類與病菌的「微寄生」關係,此書還延伸出人類與大型天敵(其他人類)的「巨寄生」關係,它以古代的都市與鄉村的關係為例,有武力的統治者住在都市,而農業生產者則住在農村,農業生產者基本上是被壓迫者,所生產糧食大部分要應付都市的需求,自己只能留少數糧食維持溫飽。這樣的「巨寄生」關係要保持平衡,原理和「微寄生」類似,也就是兩者皆能在彼此緊張的關係下,持續無限期的存活,但是只要有一方超過負荷,就可能會招致戰爭來尋求新的平衡。這樣的「巨寄生」的關係,可以延伸到世界各國與中國的關係,在中國自願成為「世界工廠」之後,全世界把不願意設在自己國家的高污染工業、需要大量廉價人工的產品線、需要大量土地的廠房…全部丟到中國去,讓中國為了賺取外資而接受這樣的合作條件,世界各國等於是中國的「巨寄生」,用錢讓中國犧牲生態、犧牲人民健康、犧牲人民生活品質去幫世界各國代工產品。這樣「巨寄生」的平衡關係,卻被新興病毒「微寄生」所帶來的衝擊給打破了,因為有「微寄生」帶來的風險,「巨寄生」的關係變得不再穩固,這也是本書提到的兩種寄生關係常見的交互影響。

結語:

最後我們來沙盤推演一下此次疫情大流行的發生的幾種可能性(從2019年底開始推演至大流行期間,無法證實的事實會特別標註):

  1. 武漢世界軍人運動會中美國人傳播病毒給中國人(無法確定真實性)->武漢發生大流行->中國阻止疫情資訊流通->因未及時隔離,病毒流向世界造成大流行
  2. 武漢病毒研究所外流病毒(無法確定真實性)->武漢發生大流行->中國阻止疫情資訊流通->因未及時隔離,病毒流向世界造成大流行
  3. 病毒從穿山甲、蝙蝠等動物演化為可人傳人(無法確定真實性)->武漢發生大流行->中國阻止疫情資訊流通->因未及時隔離,病毒流向世界造成大流行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知道我想講什麼了:在壓力測試中,錯誤會從系統的弱點爆發出來,工程上如此,現實社會也是如此。想追查病毒的源頭,在中國的政治體制下已屬不可能的任務了,但是整個病毒大量傳播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弱點(中國殘破的公衛系統)實在太明顯了,所以疫情會爆發實屬不可逆。因此,請大家先暫停互相指責互推責任,好好的去思考以下這個問題:

當世界工廠(不論是中國、印度、越南、印尼…)因都市化造成前所未有的生態壓力,當瘟疫與人失去平衡的時候,我們準備好要依賴這些世界工廠脆弱的公衛系統來保護全世界人類的安全了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17.5K會員
290內容數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2025/04/27
在這個終戰八十年的2025年,隨著世界史的進展所開創的新視野,二戰帶給現代世界的意義,不再只是正義的同盟國戰勝邪惡的軸心國這種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而是更複雜的全方面衝突…
Thumbnail
2025/04/27
在這個終戰八十年的2025年,隨著世界史的進展所開創的新視野,二戰帶給現代世界的意義,不再只是正義的同盟國戰勝邪惡的軸心國這種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而是更複雜的全方面衝突…
Thumbnail
2025/04/20
為了教育我自己的寫作,就是在對抗這種把無知當有趣的反智風氣,藉由深度閱讀,不停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設法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將這樣的閱讀成果化為文字,分享自己克服無知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算無法寫出爆紅文字,但是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在教訓他人,而是在教訓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20
為了教育我自己的寫作,就是在對抗這種把無知當有趣的反智風氣,藉由深度閱讀,不停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設法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將這樣的閱讀成果化為文字,分享自己克服無知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算無法寫出爆紅文字,但是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在教訓他人,而是在教訓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12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Thumbnail
2025/04/12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想了解等在我們前方的東西,就像要了解我們過去所經歷的東西般,絕對不能忽視傳染病所扮演的角色。傳染病在歷史上出現的年代早於人類,未來也將和人類天長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一定會和從前一樣,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項基本參數和決定因子。
Thumbnail
想了解等在我們前方的東西,就像要了解我們過去所經歷的東西般,絕對不能忽視傳染病所扮演的角色。傳染病在歷史上出現的年代早於人類,未來也將和人類天長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一定會和從前一樣,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項基本參數和決定因子。
Thumbnail
新冠疫情發展至今,已延燒將近3月,並造成全球超過30萬人感染,1萬多人喪命。病勢之猛,不僅引發社會恐慌,也重創全球經濟,企業們也因而在三種未來劇本上掙扎,於人類的生物性與經濟性間擺盪,並在病毒策動的政變中努力求生。
Thumbnail
新冠疫情發展至今,已延燒將近3月,並造成全球超過30萬人感染,1萬多人喪命。病勢之猛,不僅引發社會恐慌,也重創全球經濟,企業們也因而在三種未來劇本上掙扎,於人類的生物性與經濟性間擺盪,並在病毒策動的政變中努力求生。
Thumbnail
從2020到2022,身處疫情風暴中的地球人,是否還需要一本疫情文學呢?歷史上不乏許多赫赫有名的關於瘟疫的經典之作,究竟二十一世紀的流行病會有什麼不同? 也許讀一讀這本「十月終結戰」會有更多思考與反省。
Thumbnail
從2020到2022,身處疫情風暴中的地球人,是否還需要一本疫情文學呢?歷史上不乏許多赫赫有名的關於瘟疫的經典之作,究竟二十一世紀的流行病會有什麼不同? 也許讀一讀這本「十月終結戰」會有更多思考與反省。
Thumbnail
如何從一個碩大的事件、現象或領域中,看清其中所有人事物的連帶關係和影響?如何在紛亂無章的大量資訊裡,去看清事件的重點核心、以及背後隱藏的動機真相?
Thumbnail
如何從一個碩大的事件、現象或領域中,看清其中所有人事物的連帶關係和影響?如何在紛亂無章的大量資訊裡,去看清事件的重點核心、以及背後隱藏的動機真相?
Thumbnail
為什麼疫情會在中國傳開?為什麼全世界都無法倖免?我試圖用「瘟疫與人」這本書的論點來重新分析武漢肺炎大流行的遠因
Thumbnail
為什麼疫情會在中國傳開?為什麼全世界都無法倖免?我試圖用「瘟疫與人」這本書的論點來重新分析武漢肺炎大流行的遠因
Thumbnail
在適應「新常態」的同時,我們仍要對不同的有識之士借疫情加強規管和監控民眾的行為,保持警惕。
Thumbnail
在適應「新常態」的同時,我們仍要對不同的有識之士借疫情加強規管和監控民眾的行為,保持警惕。
Thumbnail
若以《瘟疫與人》的觀點來看待目前的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也許可以說它是一種當今所有人都沒有抗體的新病毒,其來源有至少有三種可能:逃過所有現有疫苗的突變病毒、源自生態體系失衡的陌生微生物、也可能來自不明的生物性實驗。 這本書在1998年已有中文版,由陳建仁(現在的副總統)所審
Thumbnail
若以《瘟疫與人》的觀點來看待目前的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也許可以說它是一種當今所有人都沒有抗體的新病毒,其來源有至少有三種可能:逃過所有現有疫苗的突變病毒、源自生態體系失衡的陌生微生物、也可能來自不明的生物性實驗。 這本書在1998年已有中文版,由陳建仁(現在的副總統)所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