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三經與菩提心 part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上慧下天老和尚—佛七開示

raw-image

《無量壽經》下卷有「五惡、五痛、五燒」,世尊說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痛苦,就是這五種惡行所造成的。那五種惡行呢?簡單的說,就是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喝酒,所以你要修念佛法門,要受五戒、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圓成佛道。

淨土宗的另一部經典是《觀無量壽佛經》,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對韋提希夫人說的。韋提希夫人是修止觀法門的,所以世尊就教她修十六觀,也就是觀想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

世尊首先告訴她要修「淨業三福」,那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哪三福呢?

一、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包括

二、 身三:不偷盗、不邪婬、不殺生。
口四: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
意三:不貪、不瞋、不痴。合起來是十善業,

三、 這是第一個世間福。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不論是受三皈依、五戒、菩薩戒,乃至於受八關齋戒,都要把戒持好,還要不犯威儀,即便是微細的地方也不要犯。也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一般人做事在小的細節往往都馬馬虎虎,可是小地方輕忽了,就導致最後的結果有漏。所以古德告訴我們,小處不馬虎,大處有受用啊!我們修行就是從小地方修起,絕對不可能一步登天的。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就是四宏誓願。深信因果的「深」字要特別注意,有的人學佛,他也相信因果,只是信得不深。他信佛,也曾皈依、受戒,也參加各種法會,可是突然間遇到逆境,就不歡喜了,就懷疑了—我也信佛了,也皈依、受戒、吃素了,怎麼還發生這種事情呢?佛法根本不靈嘛!就開始抱怨了。

raw-image

過去買股票賺錢的時候,就幫佛菩薩裝金;賠了錢,就把佛龕都甩掉了。這就是不明因果啊!不明因果是不行的,要相信因果一點不假,種瓜一定得瓜,種豆必然得豆,果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啊!

我們行善絕對不可能得到壞的果報。一路行善,若遇到橫逆來了,須知那是過去生的惡行所感召,千萬別退心。我們信佛以後,難道就可以把因果一筆否定掉了嗎?欠債不還錢,殺人也不償命?做佛弟子不可以這樣啊!因此,過去的事情我不賴帳,欠債就還錢,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我認了。

好比在這條路上,過去我自己擺了一塊石頭,現在把腳給踢破了,要怪誰呢?那是我自己擺的嘛!我把它搬走就沒事了。換句話說,真誠的懺悔改過就好了。所以學佛一定要深信因果,絕對不動搖,一心行善,自然有好的結果此外,要多誦大乘經典,菩提心才發得起來啊!不誦經典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勸進行者,就是要度眾生,常鼓勵人行善、念佛、誦經。以上這三條就叫做淨業三福。

raw-image

下面的修觀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修成的。修觀先要入定,然後再依照佛陀所說的觀法去修,觀想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現在我們沒辦法入定,靠自己的力量要入定,是很難的。

欲界的眾生根本就沒有定,而人道以下不用說,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沒有定,心都是散亂的,因此不容易修定,一直到初禪才有定。離生喜樂定、定生喜樂定、離喜妙樂定、捨念清淨定,雖有定功,但還是有危險的。

到第四禪的時候,前四天是凡夫天,即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天,把第六識壓住,在外道修行認為那就是涅槃了。第六識不動了,不想了,其實第七識還在啊!所以他一出定,定力消失了以後,還要下來輪迴。必須要到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才行,三果羅漢住在這裡修行ー斷愛煩惱,三界的思惑在這裡斷,斷完了出三界,就証阿羅漢了。我們現在要修得初禪,離生喜樂定是很難的。

因此,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就好了。所以《觀經》十三觀以後,十四、十五、十六觀就不是修觀了,而是念佛了。《十六觀經》裡頭,說上品上生要發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裡的至誠心就是《大乘起信論》裡的直心,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悲心,而深心是一樣的。

raw-image

佛說發這三種心,往生極樂世界,一定上品上生。中間的我們且不說,接下來,來談談下品下生。造十惡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眾生,臨終這口氣一斷,馬上要下阿鼻地獄,幸逢善知識,教他趕快念阿彌陀佛,其他法門都來不及了,現在火燒眼眉了,趕快念阿彌陀佛,他以猛厲心虔誠的念。經文上這樣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你看,十惡五逆的人,以念佛故,往生極樂世界了。這裡我再說明一點,四十八願裡的第十八願說十念能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也就是說五逆罪和誹謗正法不能往生;但在《十六觀經》裡十惡、五逆的人往生了,兩種說法不一致,問題出在那裡呢?十惡、五逆的人沒有誹謗正法,因此他能夠念佛,念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十念具足,生死重罪滅完了,了分段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raw-image

十二大劫在蓮花裡,等蓮花一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再為他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發菩提心,在那時候才開始。或許有人會說,十二大劫在蓮花裡,那多難過啊!其實一點也不難過,各位不要忘了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在蓮花裡的眾生,不是像我們想像的,一個人被蓮花包住,一動也不能動,而是在七寶宮殿裡,優哉遊哉的;他只是看不到佛,聞不到法,不能夠供養三實,修諸功德而已。慢慢的他的懺悔心就生起來了,也就能見到阿彌陀佛。假如他的懺悔心提前生起來,那就不一定要十二大劫啊!佛說的法都是一個概數,不是絕對的,諸法無常、無我,完全看眾生當時的根性如何,這裡的「十二大劫」應這樣解釋。

十惡五逆的人,臨終稱南無阿彌陀佛,十念具足,令聲不絕,都能往生,大家要有信心喔!因此,我們平時念佛,第一要至心,第二要出聲,第三稱南無阿彌陀佛,第四要十念具足。

「晨朝十念法」是宋・慈雲懺主遵式大師為極忙的人定的,盡一口氣算一念,十念不是十聲,而是念十次,每次盡一口氣,一念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實在是不可思議,若不是佛金口親宣,誰能相信呢?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曉薇的沙龍
7會員
12內容數
曉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20
如錦緞般盛開的鮮花, 雖然轉眼便會凋謝,但它依然不停地奔放綻開; 碧玉般的溪水,雖然映照著蔚藍如洗的天空, 卻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化著。 世界是美麗的,但這所有的美麗似乎都在轉瞬間而逝。 這樣的美景過後,總讓人有些許傷感與憂愁, 但生命的意義的確是在於(過程),而這個(是過程)卻夾雜著憂悲
Thumbnail
2021/03/20
如錦緞般盛開的鮮花, 雖然轉眼便會凋謝,但它依然不停地奔放綻開; 碧玉般的溪水,雖然映照著蔚藍如洗的天空, 卻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化著。 世界是美麗的,但這所有的美麗似乎都在轉瞬間而逝。 這樣的美景過後,總讓人有些許傷感與憂愁, 但生命的意義的確是在於(過程),而這個(是過程)卻夾雜著憂悲
Thumbnail
2021/03/19
人總是思慮過多,所以常常把自己的人生複雜化了。
Thumbnail
2021/03/19
人總是思慮過多,所以常常把自己的人生複雜化了。
Thumbnail
2021/02/12
看了父母的舉動,先是模仿,再運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現在你欺騙了他,實際上是教孩子下次學會欺騙你,你覺得這種教育方式是好的嗎?」他的妻子聽完後啞口無言,最後讓曾參把小豬殺了,實現了妻子答應孩子的事情。
Thumbnail
2021/02/12
看了父母的舉動,先是模仿,再運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現在你欺騙了他,實際上是教孩子下次學會欺騙你,你覺得這種教育方式是好的嗎?」他的妻子聽完後啞口無言,最後讓曾參把小豬殺了,實現了妻子答應孩子的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師父叮嚀:不過這個地方犯戒前面已經說過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個四樣東西,前面三樣東西沒有圓滿,如果你正見具足的話不會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尤其是現在末法的時候,你要絕對清淨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比較難;但是呢反過來,如果說你得到了正見,努力去做的話,這個就有絕大的功德。
Thumbnail
師父叮嚀:不過這個地方犯戒前面已經說過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個四樣東西,前面三樣東西沒有圓滿,如果你正見具足的話不會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尤其是現在末法的時候,你要絕對清淨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比較難;但是呢反過來,如果說你得到了正見,努力去做的話,這個就有絕大的功德。
Thumbnail
《無量壽經》「五惡」段--五戒、五常之異同 (象山慶2022.3.27) 有問:《無量壽經》卷上開示了法藏比丘因地發願及修行成佛的過程,並描述阿彌陀佛國土的莊嚴清淨;卷下說明眾生往生之因與果,並描述末法眾生,廣造五惡而備受五痛、五燒之苦報,以此勸導眾生信佛念佛,往生極樂。這其中,關於「五惡」及「五善
Thumbnail
《無量壽經》「五惡」段--五戒、五常之異同 (象山慶2022.3.27) 有問:《無量壽經》卷上開示了法藏比丘因地發願及修行成佛的過程,並描述阿彌陀佛國土的莊嚴清淨;卷下說明眾生往生之因與果,並描述末法眾生,廣造五惡而備受五痛、五燒之苦報,以此勸導眾生信佛念佛,往生極樂。這其中,關於「五惡」及「五善
Thumbnail
「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 — 佛言 觀念法門 善導大師 集記 結勸修行分
Thumbnail
「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 — 佛言 觀念法門 善導大師 集記 結勸修行分
Thumbnail
我們要多看這些果報經,才有辦法從中去體悟因果的道理,要不然說歸說,行歸行,那距離還相差太遠,所以要時常看因果的《果報經》,看了比較能覺察其中的因果,如果沒有覺察,或者覺察了卻沒有如法懺悔,又或者懺悔完了又忘記,這樣等於有懺無悔。所以,你要多看那個《果報經》,才有那個覺悟。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
Thumbnail
我們要多看這些果報經,才有辦法從中去體悟因果的道理,要不然說歸說,行歸行,那距離還相差太遠,所以要時常看因果的《果報經》,看了比較能覺察其中的因果,如果沒有覺察,或者覺察了卻沒有如法懺悔,又或者懺悔完了又忘記,這樣等於有懺無悔。所以,你要多看那個《果報經》,才有那個覺悟。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
Thumbnail
一、前言 我從佛教徒最基本的信仰理念來提挈大家去把握「三皈五戒」的修學,對三皈五戒的尊重,不但要如同尊重師長善知識一般去親近,而且要將三皈五戒的行持生活化、平實化,成為自己起居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同行善知識。 佛教的信仰是「皈戒一體」的,所以做為一個佛教徒,三皈五戒是必持的修行,因此必定要求受三皈五戒以
Thumbnail
一、前言 我從佛教徒最基本的信仰理念來提挈大家去把握「三皈五戒」的修學,對三皈五戒的尊重,不但要如同尊重師長善知識一般去親近,而且要將三皈五戒的行持生活化、平實化,成為自己起居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同行善知識。 佛教的信仰是「皈戒一體」的,所以做為一個佛教徒,三皈五戒是必持的修行,因此必定要求受三皈五戒以
Thumbnail
末法五濁惡世, 當觀悟佛法真理, 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  1. 無明: 我們因為"貪瞋痴"而在六道輪迴的夢裡. 2. 因果: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謂之"報應". 3. 三無漏學: 戒. 定. 慧 4.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5. 五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淨信力
Thumbnail
末法五濁惡世, 當觀悟佛法真理, 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  1. 無明: 我們因為"貪瞋痴"而在六道輪迴的夢裡. 2. 因果: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謂之"報應". 3. 三無漏學: 戒. 定. 慧 4.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5. 五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淨信力
Thumbnail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就是四宏誓願。深信因果的「深」字要特別注意,有的人學佛,他也相信因果,只是信得不深。他信佛,也曾皈依、受戒,也參加各種法會,可是突然間遇到逆境,就不歡喜了,就懷疑了—我也信佛了,也皈依、受戒、吃素了,怎麼還發生這種事情呢?佛法根本不靈嘛!就開始抱怨了。
Thumbnail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就是四宏誓願。深信因果的「深」字要特別注意,有的人學佛,他也相信因果,只是信得不深。他信佛,也曾皈依、受戒,也參加各種法會,可是突然間遇到逆境,就不歡喜了,就懷疑了—我也信佛了,也皈依、受戒、吃素了,怎麼還發生這種事情呢?佛法根本不靈嘛!就開始抱怨了。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Thumbnail
佛教戒律的基礎,也可稱為基本的倫理觀念,依據三皈、五戒、十善,來清淨三業,自利利人。 戒的功能在於清淨與精進;律的功能在於和樂與無諍。
Thumbnail
佛教戒律的基礎,也可稱為基本的倫理觀念,依據三皈、五戒、十善,來清淨三業,自利利人。 戒的功能在於清淨與精進;律的功能在於和樂與無諍。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