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民國九十六年元月十八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
今天說「教、思、行、正」。教,是教育的教;思,是思惟的思;行,是行動的行;正,是正念的正。教思行正,心修到圓滿,恭敬至誠,策發菩提心。「至心信卷」說:「雖然佛意難測,……」這篇你們誰讀一遍。
學員讀誦:
「至心信卷」:「雖然佛意難測,竊推斯心,一群生海,自無始以來,乃至今日今時,穢惡污染無清淨心,虛假諂偽,無真實心。是以如來悲憫一切苦惱眾生海,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行菩薩行時,三業之所修,無一刹那,無不清淨,無不真心。如來以真心,圓融無礙,成就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至德。
以如來之至心,迴施諸有,一切煩惱惡業,邪知之群生海,即是彰利他之真心故,無疑蓋雜。斯至心則是至德,尊號為其體。依斯而看,憐憫我等之虛假諂偽,法藏菩薩永劫之間,以身口意三業行為,成為真實,以此真實之『六字名號』,就是如來之至心故。至心,即如來之真實心。
信樂,這裡是講到三信約法輪來說。三信的第一個就是信樂,信樂即如來之智慧心。次言信者,即是如來滿足大悲圓滿無礙之信心海,是故無有疑蓋間雜,故名信樂。即以利他回向之至心為信樂之體。
然無始以來,一切群生海,流轉無明海,沉迷諸有輪,繫縛眾苦輪,無清淨信樂,是以上功德,難叵值遇,最勝淨信,難叵獲得。一切凡小,一切時中,貪愛之心常能污染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焚燒法則。雖急作急修如炙燃,眾名雜毒雜修之善,亦名虛假諂偽之行,不名真實之業,以此虛假雜毒之害,欲生無量光明土,此必不可。
何以故!正由如來行菩薩行之時,三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無疑蓋間雜,斯心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真實之因。如來悲憫苦惱群生海,以無礙廣大淨信,迴施諸有海,是名利他真實之信心。經云:『明信佛智』者,此也。
欲生。欲生即是如來之大悲心。信卷曰:次言欲生,則是如來召喚諸有群生之勅命,即以『真實信樂』為『欲生』之體也,誠非是大小凡聖,定散自力之迴向,故名不回向。然微塵界有情,流轉煩惱海,漂沒生死海,無真實回向心,無清淨回向心,是故如來矜哀一切苦惱群生海,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迴向心』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以利他真實之欲生心,迴施諸有海。『欲生』即是迴向心,斯則大悲心故,無疑蓋間雜。
依此而窺,如來憐憫眾生,無始以來流轉生死,無清淨真實之迴向心故,法藏菩薩永劫之間,不捨苦惱有情「迴向」為首,成就大悲迴向心,此大悲心徹到我等之心時,欲生安樂淨土,是故『欲生』是如來之『慈悲心』。」
院長問:
那你們修行有遇到什麼問題?
王居士:
院長!我在誦經時,很容易起妄想,不知道要怎樣對治?
院長開示:
起妄想,早晚課在大殿起妄想是造業。你要明白,在五堂功課中,起妄想造的業不輕喔!自己要知道,如是因如是果,怎麼能在大殿親近佛法僧三寶時起心動念呢?你一起心動念,就要趕快大懺悔,自己要感到慚愧,對麼!《太上感應篇》說:「你起一念就是業啊!」你們有看過《太上感應篇》嗎?
王居士:
還沒有看完。
院長開示:
我們要多看這些果報經,才有辦法從中去體悟因果的道理,要不然說歸說,行歸行,那距離還相差太遠,所以要時常看因果的《果報經》,看了比較能覺察其中的因果,如果沒有覺察,或者覺察了卻沒有如法懺悔,又或者懺悔完,過了一陣子又忘記,這樣等於有懺無悔。所以,你要多看《果報經》,才會有那個覺悟。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都是發無上的心,反觀我們修行大都是在起煩惱,都是在造業。好啦!還有嗎?
學員問:
院長!我們都說不要起心動念,但做善事,也是要先起了念頭才會去做,那這要怎麼說?
院長開示:
要起什麼念?一切就隨順因緣啊!比如你要做一件善事,就要發心去做。發心後就隨那個因緣,對麼!看因緣怎麼來,我們就怎麼做,不用刻意去想要做什麼。比如死亡是無常的,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要往生,你只是在那裡想著,我明天要做什麼?萬一今晚就死了,那明天還能做什麼呢?所以最好不要起這一念,因此才說:「不思善、不思惡。」一切就隨緣盡力。對麼!
你說是要去做善事,是好事,那你只是起了念頭有效嗎?說不定你只是起了個念頭,但卻沒有去做,舉例來說,你看到有條路需要修補,這件事你想了一年都還沒進行。
《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即使你起的是好念頭,你只是牽掛著卻不去做,那你起這個念頭有什麼用呢?要隨份隨力才好,因緣怎麼來,我們就隨著這個因緣,盡自己的本分,該做就做。所以才說隨順因緣,對麼!
學員又問:
院長!譬如您創建淨律寺,一定是預先就有了建寺這個念頭,這樣也是起念啊!
院長開示:
我事先並沒有特別去預想它,只是有天起了這個念頭,我就開始去設計,隨手拿一張日曆紙畫一畫,就叫裝潢的蔡居士把需要的材料準備好,所有的過程就是這樣。所以才說,你要有想無相,有了念想就是隨著念想隨著因緣去完成,這樣就好。
不要像世俗的人,計劃了一輩子卻什麼都沒有做,不知道在計劃什麼?我們做了就好,頂多只是說你做的如法,或不如法?你若做得不如法,就要趕快懺悔。
凡事遇到事情需要做就盡快去做,最好是要無事用功,像現在當下無事,就要念佛用功,念佛最好。起初用功在佛堂最好,不要說隨便都可以,因為隨便也是散漫的習氣。你看!懺公休息的時間到幾點?早齋用到幾點?其餘的時間他都去念佛堂,要自己用功啦!看你要看經書,還是要拜佛。
學員問:
請問院長!我念佛煩惱還是很多,要怎麼辦?問題出在哪裡?
院長開示:
問題就出在「無覺」啊!這是福報不夠啊!所以,祖師大德叫我們要多修福,叫我們要多結緣。緣就是福,福就是緣。所以,《華嚴經》說:「未成佛先結萬人緣。」
學員又問:
院長!若一直念佛,還是一直起煩惱,要怎樣對治?
院長開示:
你念佛的時候,如果起了煩惱,你要明瞭為什麼會起這個煩惱?你若不明白,就要去請教師長。請教師長之後,就要好好的依教奉行。你不能說,請教歸請教,動念歸動念,這樣就沒辦法對治了。這些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習性,最好就是拜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多拜佛多懺悔,有懺就要知道悔過。你若懺悔了,還是一樣再犯。有這種念頭,有這個習氣,那你現在懺一懺,等一下又會起煩惱,那要怎麼辦?要怎麼對治?
曾經有人在念佛,用黑豆白豆來分別,一天下來看黑豆較多,還是白豆較多,過去就有人用這種方法對治,你自己就想辦法來對治。比如你現在在念佛,動個妄念,就撿一粒黑豆;若無其他動念,就撿一粒白豆,首先都是黑豆比白豆多,你就要這樣去對治啊!
這就是覺,有反省就會有醒悟。我們時常要這樣想,我們今天這麼有福報,才會曉得要修行。修行是要做什麼?修行是為了要了生死,那要了生死怎麼還會再執相呢?這世間法,有生就有死。
世間的每一樣東西,都是生滅法,都是無常的,我們卻每天都在掛念這些無常的世間事。你說還有未完成的事,你若每天都在執著這些,都在想著這些世間事情,那你就會被捲入這世間的漩渦裡去。
那要怎麼辦?你就要懂得隨順這個因緣,不要去執著。你必須要積累福報,福報具足的人,因緣就具足。好!看還有什麼問題?若沒有問題,那就說這個五福至心。
《無量壽經》說:「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就可以往生西方。你要怎樣信樂?如前「至心信卷」文中已說。所以,一切事情,若要修行,就不能起煩惱,因為起煩惱,就無法達到信樂。你起煩惱,這是無明,這是愚痴。你若經常起煩惱,它就變成一種阻礙。
我們修行說要斷煩惱,但是你若這樣子經常起煩惱,那你就打妄語了,反而犯了妄語罪。你要是能清楚這一點,你就會去防止,不讓自己生起煩惱。這本《無量壽經》,你們要誠心聽受。
南北朝時代,有一位出家師父,法號智藏,他住在鐘山開善寺,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有名相士,相士對他說:「師父!你稟賦聰明,只可惜壽命不長,只能活到三十一歲而已。」當時,智藏法師已二十九歲,離三十一歲就只剩下兩年。於是他就停止講課,全心誦讀《金剛經》,每天懇切拜佛懺悔,絲毫不敢懈怠。
過了三十一歲後,他又遇到從前那位算命先生,那位相士很驚奇的說:「本來看你三十一歲就要死,現在怎麼還活著?」就問他原因,才知道佛法和經典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你說佛法、經典不可思議,但是你那一念心,若經常在那裡起心動念,還是超脫不過去的。
《梵網經菩薩戒》,「四十八輕戒」之第十四「放火焚燒戒」說:「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比如無故砍樹也有罪。
所以才說,如果環境保養需要動到草木,就要先跟它說法,先持《般若心經》,灑淨回向,請祂搬家。我們出家人處理事情要有智慧,若沒有智慧,就會白忙一場,又造許多業。所以,修行要知道,憨憨地吃、憨憨地修,沒事,就是有福報。
次說五福,那「到底五福是什麼?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長壽,是命不夭而且福壽綿長。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
好德,是時常行善而且廣積陰德。善終,是能預先知道自己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横禍,身體沒有任何病痛,心裏沒有罣礙和煩慮,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一分開可就不妙了。」(見《五福臨門》)那要如何「五福自然來」?這一篇你們誰讀一遍?
學員讀:
這篇「五福自然來」。「如何求得快樂的人生?對人、事、物能心開意解,心安理得就會得到快樂的生活。想要快樂就要懂得愛惜自己所擁有的,能滿足當下的生活,就能享受當下內心的安詳而感到喜悅;不快樂是因為欲望太多,貪念太多無法得到滿足,心就不平靜不自在,如此,哪能有歡喜快樂的心境?
喜悅的人生是少欲知足的,凡是心量大,能忍讓、能包容、能善解,不貪、不瞋、不計較、不執著、不自私,凡事都能看得開,內心不受外境所轉,就可自滿於環境,心理壓力就少,這樣生活單純、簡樸一切往好處想,如此生活才會充實舒適,生機盎然,五福自然來。行為能對得起天地良心,就能心安理得,使人際關係和睦,我們若想達到如此美好的生活目標,日常行為就該奉行釋迦牟尼佛所教的五戒十善。
如此,能使你自己成為一個完美善良的人。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是心存慈悲,不妄傷一人、一畜、一草、一木。《大智度論》說:『諸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凡有生命的,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動物,有牠們的生存本能和自由,都不能有意殺、無意殺、教他殺、隨喜讚歎殺,或為口慾殺他來吃,這樣會造成冤冤相報;當念眾生如我父母,兄弟姊妹,家親眷屬,如同自己等無差別。」
院長開示:
如何求得這個快樂的人生?就是說對人、對事、對物要能心開意解,能心安理得,就會得到快樂的生活。那你要如何心安理得?要怎樣心安?修行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老實念佛!所以,你那個雜念,就是要靠念佛才有辦法對治。你不要想說我現在有雜念妄想,那要怎麼念佛?你不用管心裡的妄想雜念,儘管念你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久了,心自然就會專。
晚上要休息之前,你要養成盤腿坐的習慣,至少念十分鐘才養息,一個月後增為二十分鐘,再精進一個禮拜之後增為三十分鐘,一直精進,煩惱就會減輕,心自然安靜。對麼!你睡眠時間雖然短,但睡眠品質好,也不做夢,就算做夢我相信你也在念佛,這樣是最好的。你這樣一直精進,那個時間別人也不會打擾你。
學員問:
院長!念佛的方法,您是默念還是出聲念?
院長開示:
當我在走路的時候,我就看著佛號,都是默念。你要養成這樣的習慣,走路就念,不想要去哪裡?就一心念佛,也不要想等一下要去做什麼?一心念佛就對了。到了晚上,你自然要休息,睡前你就面朝西方開始念佛。
學員問:睡覺前念佛,要念出聲嗎?
院長開示:
就默念,你若念出聲,會影響到旁邊人的睡眠,讓旁邊的人起煩惱。當然啦!若是有功夫的人,應該是會讚歎。不過,若是沒有功夫的人,他就會起煩惱啊!並且還會心生怨懟說:「哼!真是吵人啊!」他起煩惱的因緣,就是你引起的,你不能執著說:「我在念佛,我在修行,你怎麼這樣說呢?」你雖然想說:「我現在出聲念佛,是為了要止這個妄想。」但是你也要想:「我出聲念佛,也干擾到同參道友,所以就默念。」
這要靠你自己去仔細思惟,才有辦法調伏。你每天自己養成默念佛號的習慣,一直默念下去,如果這樣還有妄想,用戒定慧調伏也是好的。戒定慧是這樣子,例如你想要快樂,你就應當知道愛惜自己,那要怎樣愛惜自己?你在大眾中,能處處為人設想,不是為自己設想。
你若能為他人設想,那你處處會考慮:「我這樣做,不知道對人是否有幫助?對人有禮貌恭敬嗎?」這樣就是在修行,就是忘我了。相反的,你若處處為自己設想,這樣你絕對會有煩惱的。總之,你的心要有知覺啦!
你們光量寺建築已告一段落,現在應該沒什麼事情,你們說除草好像有什麼問題?怎麼了?如果是除草,你們就要如法的處理。
學員問:
院長!有客僧到常住掛單,聽到我們環境保養要除草,就起大煩惱下山了,她們說持戒道場,都不用出坡除草、拔草的,那我們要持戒該怎麼辦?
院長開示:
有的地方也不用煮飯啦!有的道場都有淨人做環境保養,有淨人負責做典座,有那個福報是好。你若認為自己已修到有這個福報,那是很好,不過等到福報享盡,就要開始倒楣了。台灣若要找到,修行已修到真正有那個福報,是會有龍天護法、天人來護法的,我看大概還沒有吧!
學員問:
院長!若換穿南傳衣服,穿著不同,不煮飯、不除草,是不是比較不會讓人造業。
院長開示:
換什麼衣服?那你不是在起煩惱?我們大乘佛法,歷代祖師大德有成就的,他們在修學過程中,尤其在大寮典座成就的人很多,對麼!以前有位苦行僧,他從不跟人計較常住工作,你要他做,他就去做,你不要做的、他通通做,人家都叫他呆子,他常說:「你叫我做,我就做。」他就是這樣子,臨終時很自在,說走就走。
平時看他都很歡喜,別人有事叫他做,他都說:「好」。他能做的,他都去做。你看淨某師,他做到連那些無形的都會拜託他。譬如有一次他種樹時,把一塊石頭挖起來,就種一棵樹在那裡,晚上那個無形的就說:「淨某師!你怎麼把我住的地方遷到旁邊?」淨某師說:「好啦!好啦!明天再把你住的地方弄好啦!」對麼!他每天都在拿鋤頭,下雨時,人家躲在裡面,他穿著雨衣說:「來去巡水塔」。連龍天護法都在保護他。
佛陀制戒,主要是規範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所以戒律是止惡行善,主要還是要看你這一念是不是有利益眾生,你有平等心利益眾生,那你是為了莊嚴道場,才掘地植樹的,又不是無緣無故去掘地,或者是種植蔬果去做生意賺錢。
你看,百丈禪師,是禪宗的祖師,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虛雲和尚,在雲居山真如寺,尚在豪雨山洪,土石沖流中去巡田地,百餘歲的人去挑柴,對不對!你要看,那是不是真正清淨心去做的?
還有眾生若要供養,你也不能隨便消福,《戒經》說,眾生要供養,你不接受,那你還是犯戒。對方若發自虔誠供養的心,那可以接受,你不是去攀緣,不是去利用關係,而是真正你有修,有莊嚴的功德,那信徒來供養,我們沒有攀緣,這樣我們可以接受。
若有居士打電話說要供養,要送東西來,發現東西常住還有,你可以善巧說:「菩薩慈悲,現在山上濕氣較重,你就慢點送來,再電話聯絡。」你不能直接說:「不要」。
因你說「不要」,這樣是犯戒,而且會斷了施主修福,以後也比較沒有福報。好啦!今天就到此,大家回去好好的思惟!思惟!修行要有恭敬心,至心信樂的心,才能發菩提心,真實念佛。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