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Judith/Jack Halberstam-(01)

2021/02/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灣引用的Halberstam實在讓我頭很痛...。一部份手邊進行的主題會涉入T/P爭論史問題,很難繞過他。
爬了他主要出版脈絡幾點節點,<female masculinity>(1998); <in a queer time and place>(2005); <The Queer Art of Failure>(2011), 以及怕買不到只好入手了中譯<gaga feminism>(2012),都是經常被台灣女同志酷兒學者"引用"的名篇。gaga其實只有一部份和lady gaga有關,前面主要章節在講2010那時有關LGBT、親屬關係、陽剛性的各種看法,其中有些是"跨研究的人知道那是在講啥東西、但平常沒在看跨研究的女同性戀和feminist絕對不知道他在講啥"的東西。多對少的權力關係。
先講幾個結論。以為Halberstam會比我想得更聰明,但也沒那麼聰明;以為Halberstam會比我想得更糟,但也沒那麼糟。
大抵說,Halberstam並不是很論證化寫作的學者,比如Judith Butler。很常讀不懂Halberstam的英文,不知是他問題還是我問題(嗯應該是我)。應該這麼說,Halberstam的原創性在於作為大眾文化文本的創意閱讀,而不是作為一種"理論家"。愈到晚期(如failure和gaga),他本人也有意識地拒絕學術式寫作,比較像essay。用理論家標準檢視他很挫折。但用文化研究檢視他,他是很有趣。比如<The Queer Art of Failure>整本在講皮克斯動畫電影,如《海底總動員1》的失憶小丑魚Dory也是一種酷兒...Halberstam稱之為的一種挫敗的、非常規的酷兒情感。故事裡沒有任何明確的同性戀者LGBT但可以很酷兒,很酷的轉向。(新作《靈魂急轉彎》完全仍在他的解讀內,一點都不過時。)
再則,原先以為Halberstam並不是試圖回答T/FTM爭論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走在路上的思索者...。但我錯了,他還是有明確立場:偏向仍站在美國1970年代後lesbian立場、以"生理女性"為基準的那種"酷兒"旨趣。這立場從1994年到2012年似乎是連續沒變,他主要關心以生理女性或原生女性(別問我那是啥定義)陽剛性之複雜化、亂你一下主流常規異男性的embodiment。
臉文會打太長,下篇再討論最常被台灣女同研究引用的"雌性陽剛(female masculinity)"概念,實際上在"T/FTM boundary"一文中的爭論脈絡。
自己去花時間讀完會指出:1990年代浮現的台灣校園精英女同志,作為第三世界知識菁英性少數,造成了等比級數的去脈絡化效果。從"T/FTM boundary"一文中可以知道,Halberstam這種把FTM放在"生理女性"為基礎來詮釋的路術,從1994一發表以來就受到一大群美國FTM社群和學者的圍剿,其中包括Jay Prosser。但看那些台灣女同志酷兒菁英,會亂用Butler, Halberstam, sedgwick替自己的超英趕美撫慰自己性向社會孤獨兼提升"品味",但根本不會去看美國跨性別學者在argue什麼(可能跨性別土著比較笨, 無法進行理論思考, 只具提供經驗報導人功能吧。幹)。台灣狹義變性人本位派人少勢弱,無法和主流女同志酷兒對話。但這些外文系,至少要做到如志琪77一樣的平衡報導嘛,講一下Halberstam路術是啥、反對他的人意見立場是啥...
台灣至今也沒有FTM有興趣參與學術圈這種無聊論戰,只能放給這些台灣順性別女同志酷兒學者一言堂。我也不是FTM啊,但看到實在火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陳薇真
陳薇真
1985年次,哲學系,性別研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