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gie May,以及一則男孩押下整個青春「轉大人」的故事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寫給《小日子》雜誌,鏈結請點這裡:

【馬世芳】男孩押下整個青春「轉大人」的故事 | 小日子
【馬世芳】男孩押下整個青春「轉大人」的故事 廣播人、作家。著有《耳朵借我》等四本散文輯,編過幾冊書,拿過幾座廣播金鐘獎。有人稱他是「臺灣首席文青」,他卻說文青早變成罵人的詞了,不如叫他打零工的。 專欄 搖滾事 搖滾巨星「花公雞」Rod…www.oneday.com.twa

搖滾巨星「花公雞」Rod Stewart的成名曲和我同齡,是1971年的〈Maggie May〉。直到現在,幾乎他每場演唱會的安可曲,都是這首敘述少年和大齡女子同居的名作:

醒醒啊瑪姬,我有話跟你說:
已經九月末,我真的該回去上學了
我知道你總覺得我很有趣,可是我卻感覺被你利用
唉,瑪姬,我真的盡力了
你引誘我離家,只為拯救你免於寂寞
你偷去我的心,這痛苦真不好受……

Maggie May這名字來自一首19世紀利物浦歌謠:壞妓女Maggie Mae把返鄉水手的財物洗劫一空,被抓進了牢裡。Rod Stewart借用這個名字,是不是暗喻那位把少年帶回家的女人,象徵一個更世故、更黑暗的世界呢。少年沉浸在愛慾之中難以自拔,卻又知道這樣不是辦法,覺得自己被利用了,卻又彷彿很甘願:

晨光照在你的臉,顯露了你的歲數
但我無所謂,我眼裡你就是一切……
天哪,你讓我銷魂蝕骨
拆散我的床鋪,早上又狠狠將我羞辱
唉瑪姬,我真的盡了力
我離不開你,我知道自己做不到……

這首經典唱錄俱佳,木吉他、曼陀鈴的交響,加上畫龍點睛的電吉他過門,帶著瀟灑落拓的氣質,一聽上耳,畢生難忘。但是當年竟然無人看好這首歌,潦潦草草塞在單曲唱片的B面。Rod Stewart說:當年若非電臺DJ偶然播錯了面,掀起巨大迴響,終於讓他揚名立萬,他恐怕只能回去幹他的老本行:繼續在墳場掘墓坑啦。

我該可以收拾書本回學校
或者把我老爸的球桿偷來,打撞球為生
又或許我該組個搖滾樂團,一定有哪裡缺人
唉瑪姬,但願我沒見過你的臉
你讓我變成頭號笨蛋,而我也確實夠瞎夠笨
你偷走我的心,但我仍然愛你……

打從大學時代初識這首歌,我每次聽到〈Maggie May〉,都會想到一位高中同學。

那是高三下學期,不管之前玩得多瘋,請了多少公假,翹了多少課,到這節骨眼也不能不挪些時間出來,乖乖念書準備拼聯考了。話說17歲的少年們,即使我們那個年頭,已經有很多都交女朋友了。偶爾聽說班上有誰不小心讓女生懷孕,得籌幾千塊錢做流產手術,只好把心愛的隨身聽賣給同學,或者實在走投無路,就到學校附近的醫院賣血──那年頭確實還有這種行當的。當然,也有同學不吝炫耀自己的肉體歷險。那會兒我連女生的手都沒牽過,這些情節近在身邊,卻又跟傳說一樣遙遠。偶爾浮想聯翩,也是徒然,只好賭咒發誓:等我考上大學,一定要不惜代價,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青春期的少年,成長進度有快有慢。有的已經一臉鬍髭還燙一頭捲毛,很江湖的樣子,有的卻一副孩子模樣,變嗓也還沒變全。在性領域進度超前的,不用說多半是前者。但誰都沒想到,班上一位行事低調,不大出鋒頭的小個子同學,卻經歷了最轟轟烈烈的事蹟。

即使在我們那間管理素來寬鬆的學校,即使在老師都已經「放牛吃草」的高三下學期,那位同學實在太久沒有出現在教室,仍然引起了導師和學校方面的關注。他也沒有回家:班上轟傳他跑去和一個女人同居,不打算回來上學了。而那個女人,竟然已經30歲了。

我們紛紛在腦中編派各種生動的情節和畫面,卻仍無法想像那是怎麼一回事。30歲的女人,同居,那根本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異世界啊,而那位同學不惜押注整個青春,就這樣跨進去了。

後來他還是被家長找到帶回家了。等他終於回來上課,模樣沒怎麼變,臉上還是那副彷彿總是帶著歉意的微笑,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有人終於忍不住向他打探「那件事」,他只回以那歉然的笑,一句話都沒有說。

以我如今的歲數回想,比較可以理解30歲的意思了,而那年紀,實在還是很可以莫名其妙搞砸人生很多事情的。那和高中生同居的女子,恐怕也是心神慌亂無計可施,卻又不能不沉浸在當下的快樂,於是只能豁出去,用類似於亡命之徒「我倆沒有明天」的態度活下來吧?她應該也知道這不是辦法,卻又為著我當時不能懂的理由,不能不收留那男孩吧?那男孩之所以離家,之所以豁出去打算和此前的人生一刀兩斷,一定也有我們當時都不知道的,來自他原本生活之中難以承受的什麼,而那女子正好給了他一個避風港、一處收容所吧?

那位女子,如今該是60歲了。那位同學,我後來再也沒有遇見。願他們一切都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世芳的沙龍
3.5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馬世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1
那把胡士托吉他,始終維護在「可彈奏」狀態,他們也願意出借給身分合宜的樂手彈奏,讓神器繼續創造美麗的音樂──就像三百年前的史特拉瓦底里如今仍然經常上台演奏:「你們可以想想,台灣有誰是彈奏這把吉他的合適人選?」
Thumbnail
2024/09/11
那把胡士托吉他,始終維護在「可彈奏」狀態,他們也願意出借給身分合宜的樂手彈奏,讓神器繼續創造美麗的音樂──就像三百年前的史特拉瓦底里如今仍然經常上台演奏:「你們可以想想,台灣有誰是彈奏這把吉他的合適人選?」
Thumbnail
2023/11/28
這幾天在家工作、開車出門,都在放 remix 版的「紅碟」和「藍碟」,聽那些熟到不能再熟的歌,仍然感動到不能自已。
Thumbnail
2023/11/28
這幾天在家工作、開車出門,都在放 remix 版的「紅碟」和「藍碟」,聽那些熟到不能再熟的歌,仍然感動到不能自已。
Thumbnail
2023/11/22
陳明章和他的音樂無需歌頌禮讚,只需真心體會,這部電影也是。
Thumbnail
2023/11/22
陳明章和他的音樂無需歌頌禮讚,只需真心體會,這部電影也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最早的卡帶隨身聽,是鄰居大哥哥敏華給我的愛華隨身聽。裡面放了一堆我聽不懂的外語歌曲。有的搖滾,有的流行,還有聽起來很謎樣的音樂,好像沒什麼主題似的。仔細一聽,啊,原來是他自己的從廣播錄下的mixtape。 人家是學霸,敏華卻是個學氓,不學無術的流氓。不喜歡的課絕對不上,喜歡的課也還是不上。
Thumbnail
我最早的卡帶隨身聽,是鄰居大哥哥敏華給我的愛華隨身聽。裡面放了一堆我聽不懂的外語歌曲。有的搖滾,有的流行,還有聽起來很謎樣的音樂,好像沒什麼主題似的。仔細一聽,啊,原來是他自己的從廣播錄下的mixtape。 人家是學霸,敏華卻是個學氓,不學無術的流氓。不喜歡的課絕對不上,喜歡的課也還是不上。
Thumbnail
「小茉莉請不要把我忘記,太陽出來了,我會來探望你。」那溫柔又細膩的旋律,輕飄飄地搖擺在子夜的空氣裡,彷彿全世界只聽得見這麼一個聲音,哼著。 媽媽說兒時的我,半夜常常精神百倍不肯乖乖睡覺,就像隻小貓頭鷹,眼睛又大又亮轉來轉去。她便將我背在身上,在長長的屋廊裡走來走去,嘴上唱著歌兒哄我入眠。也許是媽媽的
Thumbnail
「小茉莉請不要把我忘記,太陽出來了,我會來探望你。」那溫柔又細膩的旋律,輕飄飄地搖擺在子夜的空氣裡,彷彿全世界只聽得見這麼一個聲音,哼著。 媽媽說兒時的我,半夜常常精神百倍不肯乖乖睡覺,就像隻小貓頭鷹,眼睛又大又亮轉來轉去。她便將我背在身上,在長長的屋廊裡走來走去,嘴上唱著歌兒哄我入眠。也許是媽媽的
Thumbnail
或許是因為生活上的忙碌、接了很多新的案子,很久沒寫介紹音樂的文章了。看了看上一篇文章,已經是上個月的事情。剛才吃完午餐後,一邊休息、一邊聽著馬世芳老師訪問傷心欲絕的錄音,才想起:或許我該再來寫寫文章了。 最近開始認真接案子、認真賺錢,想盡快脫離「米蟲」的狀態,成為一個有點用的人。到了一個歲數、脫離了
Thumbnail
或許是因為生活上的忙碌、接了很多新的案子,很久沒寫介紹音樂的文章了。看了看上一篇文章,已經是上個月的事情。剛才吃完午餐後,一邊休息、一邊聽著馬世芳老師訪問傷心欲絕的錄音,才想起:或許我該再來寫寫文章了。 最近開始認真接案子、認真賺錢,想盡快脫離「米蟲」的狀態,成為一個有點用的人。到了一個歲數、脫離了
Thumbnail
深夜,床邊黑色的收音機播放著一首首歌曲,每一首都能帶領我走進那一天躺在收音機旁,或是戴著有線耳機,按壓MP3播放鍵聽歌哭泣的那一夜。 林憶蓮《默讀傷悲》 當時聽到這首歌的年紀也才國中,是的你沒聽錯就是毛猴般年紀,每天上學除了打鬧,傳遞隨堂測驗紙摺愛心的紙條聊天,偶爾也有認真聽課做筆記。 待續,
Thumbnail
深夜,床邊黑色的收音機播放著一首首歌曲,每一首都能帶領我走進那一天躺在收音機旁,或是戴著有線耳機,按壓MP3播放鍵聽歌哭泣的那一夜。 林憶蓮《默讀傷悲》 當時聽到這首歌的年紀也才國中,是的你沒聽錯就是毛猴般年紀,每天上學除了打鬧,傳遞隨堂測驗紙摺愛心的紙條聊天,偶爾也有認真聽課做筆記。 待續,
Thumbnail
聽的塑造,或許就是讓你變成一個尊重過去的人,一個懷念的人。有時候,一首其實很難聽的曲子,也會因曾屬於你的某個人生時期,某一場洗腦式的記憶符號,便又重新變成一種讓你感動的聲音。
Thumbnail
聽的塑造,或許就是讓你變成一個尊重過去的人,一個懷念的人。有時候,一首其實很難聽的曲子,也會因曾屬於你的某個人生時期,某一場洗腦式的記憶符號,便又重新變成一種讓你感動的聲音。
Thumbnail
那些年,久遠的日子裡,我還是個文青, 常去台北南海路植物園,到歷史博物館看展覽, 走過蓮花池畔,依稀記得常見到一位婆婆,午後坐在長椅上剪紙吧,那時年紀小,不知道該趨前請教,那附近算文教區吧,對面是建中,植物園的另一邊應該有公家宿舍有矮房,婆婆也許是渡海而來,在午後林蔭微風下剪紙,邊懷想著遙遠的故鄉吧
Thumbnail
那些年,久遠的日子裡,我還是個文青, 常去台北南海路植物園,到歷史博物館看展覽, 走過蓮花池畔,依稀記得常見到一位婆婆,午後坐在長椅上剪紙吧,那時年紀小,不知道該趨前請教,那附近算文教區吧,對面是建中,植物園的另一邊應該有公家宿舍有矮房,婆婆也許是渡海而來,在午後林蔭微風下剪紙,邊懷想著遙遠的故鄉吧
Thumbnail
前幾日先聽了女神的那集,真是滿滿的青春記憶,搭著那些愛與不愛、愛與被愛、想愛與害怕愛、渴望愛與傷害了愛的記憶⋯⋯再聽才子這一集,又讓我墜入同一個年代裡與戀愛平行運行的記憶。那些女神的,屬於曾經我的女神,那些才子的,才是陪伴我自己的。
Thumbnail
前幾日先聽了女神的那集,真是滿滿的青春記憶,搭著那些愛與不愛、愛與被愛、想愛與害怕愛、渴望愛與傷害了愛的記憶⋯⋯再聽才子這一集,又讓我墜入同一個年代裡與戀愛平行運行的記憶。那些女神的,屬於曾經我的女神,那些才子的,才是陪伴我自己的。
Thumbnail
這是用一首歌曲/歌詞帶出一個故事的創作嘗試,借用Bohemian Rhapsody對自我認同的衝突感,寫出故事主角在母親的期望和自我追尋的衝突中如何取捨,也算是一篇成長小說。
Thumbnail
這是用一首歌曲/歌詞帶出一個故事的創作嘗試,借用Bohemian Rhapsody對自我認同的衝突感,寫出故事主角在母親的期望和自我追尋的衝突中如何取捨,也算是一篇成長小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