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的時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的關注與按讚,網路上已有太多有問題的訊息,要分辨假新聞已經很不容易,另一方面也是大家太忙或太懶,曾經有一位專門創造假新聞的大師級人物曾經在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老實說,民眾真的變笨了。他們只會一直把東西傳來傳去,再也沒有人查證任何事情了。」

查證很麻煩,要有時間,當然更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以及沒有預設立場的胸襟,要達到這些素養真的很難,也難怪民眾愈來愈容易被操控。

最近,金融時報主筆,BBC電視節目主持人哈福特就感慨,為什麼到現在,英國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民眾不相信有新冠病毒,認為那是政治陰謀;而法國只有四成的人表示願意打疫苗,而九成投票給川普的人認為拜登勝選是不合法的。

事情當然不是如美國財務部長桑默斯說的:「看看你周圍,一堆白癡。」這麼簡單。

哈福特認為,首先是人們很容易分心,其實這也是訊息太多,注意力不足而導致的,再加上人們通常會將絕大部分時間花在「新鮮有趣」的事物,不再動腦筋思考與理解任何複雜的事情。

第二是他所謂的政治部落主義,在政治對立的環境中,每一個事實的主張都會成為爭論或雙方對抗的武器。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會被扭曲與極端對立化,但是假如有任何政治人物或團體看到這樣對他有好處的話,任何議題都可以被兩極化。

第三種造成無知時代的因素是陰謀論者的懷疑。作者解釋,陰謀論者投入巨大的精力(或者極為豐富或荒謬的想像力),從雞毛蒜皮,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意義,卻對於這個議題大量確定的鐵證視而不見,甚至反而會被他們當作是這個陰謀所製造出的假新聞,就像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造成的災難,川普的支持者絕大部分認為那是捏造出來的假新聞。

哈福特對這個無知時代是悲觀的,因為要消除無知是很不容易的,不過他倒是提供一個方法來嘗試,針對那些「無知者」不要一見面就陳述事實,相反的,應該是先與對方建立融洽的關係,提出問題並傾聽答案。換句話說,我們不可能在爭辯中改變對方,但是有時候人們會說服自己。

最後,作者建議,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為孩子的「媒體識讀素養」扎根


女兒上中學後,學校某些科目的老師會在課堂上提及一些新聞議題,有時候甚至要她們以雜誌的封面故事來做專題報告,於是她們逐漸關注起目前的社會話題,通常也會詢問一下我的看法。

其實,除了學校老師主動與學生討論媒體新聞之外,一般家庭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評論新聞事件,孩子在有意無意間,自然也會聽到這些意見。

常常很感慨,現代人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為止,醒著的時間幾乎無時無刻不被無所不在的資訊包圍,從原先的電視、廣播,到如今的電腦網路、智慧型手機,現在家長的教養難題已不是害怕孩子訊息不足,反而是如何協助他們培養不被媒體左右的心智能力,並且在紛亂的資料當中,獲得真正有用的訊息。

尤其對年輕人來說,網路早已取代傳統的媒體。以前媒體的記者與編輯負責生產、管理訊息,除了是傳播者也是守門員;一旦來到人人可以發聲的時代,網路上充斥各種來歷不明且未經查核的訊息,甚至很難追索來源,再加上網路的擴散效應太快又太廣,後果往往超出任何人的掌握之外。所以,協助孩子使用網路,建立正確的習慣與分辨的能力,是當今最迫切的素養。

甚至我可以很武斷地講,當一個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尚未建立分析與判斷的能力,是沒有資格使用網路的。而能力的養成,必須先從一本一本完整的書籍閱讀開始。

知識羅盤讓你免於網路迷航

不過,的確有很多家長跟我反應,家裡讀中學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勸他們多看點書,不要沉迷於電腦,結果常常被孩子反駁:「我在網路上搜尋閱讀的資料也像書啊!甚至比書的訊息更新、更即時呢!」

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閱讀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我想,首先得區別什麼是書。不管是紙本印刷,或者用竹簡、用羊皮,或者是電子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正式發行的書,都算是書,與網路搜尋的資料是不同的。

不管使用什麼媒介,只要是經過編輯的書,都有製作成本,除了作者殫精竭慮的寫作之外,還經過層層篩選與討論,修正校訂後才會出版,基本上是有架構、有層次、有想法與目標的。即使百科全書,只要經過編輯發行,都會有特別的觀點與架構。

當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學門、一個新的領域,必須找到那門學問的幾本經典書籍,仔仔細細地從頭讀完,在腦中建立起完整的輪廓,這種輪廓也可以稱做知識的基本架構。有了整體的認識之後,後續找到的許多資料與瑣碎的細節才能適當地安放在那個架構裡,也才能形成有意義的瞭解與記憶。

沒有對那個領域的整體瞭解,網路上搜尋到的無窮無盡的資料,不僅沒有幫助、浪費時間外,甚至有害,會使我們淹沒在訊息的大海中。許多在大學任教的朋友感慨,現在學生的報告內容似乎非常豐富,旁徵博引找了許多資料,但卻抓不住重點,結論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業的問題到底要他們回答什麼?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自己的觀點,也不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即便花了一大堆時間在網路上漫遊,剪剪貼貼,還是無法成為真正的收穫與理解。

利用討論將問題看得深一點

這是個複雜的世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簡單或終極的解答,偏偏現今從網路到傳統媒體的報導,都朝向「輕薄短小」,不可避免的片面化且零碎化。現代人已經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瞭解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前因後果是如何?對我們會有哪些影響?

因此,趁著雙胞胎女兒因為老師在課堂上的談論所引起的興趣與關注,開始進行我們家的「媒體識讀」教育。也就在跟她們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她們理解議題與解讀新聞的能力很弱;同時也發現,老師雖然以這些時事為素材,但也沒有好好分析,不知道是時間不夠,還是本身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

於是從她們高一的春天開始,每個星期假日,我會利用早、午或晚餐的時間,正式為她們上課。通常會以雜誌的專欄或專題報導,以及報紙的社論或專論影印為教材,含括一、兩篇相關文章為一個主題,至少講解討論一個小時左右。

我通常會以馬錶測量她們看完一篇文章要花多久時間,然後要她們立刻複述文章的立論重點,或追索作者的寫作動機……等等。(能用自己的話清楚地講,才代表真正看懂。)接著,我會就文章所涵蓋的專有名詞與背景知識詳加說明,引導她們去思索: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現象的發生?這些狀況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如果事情不這麼發生,可以有哪些改變,必須做哪些努力?……

總之,我希望她們能把問題看得深一點,也希望從這些攸關每個人生活的事件裡,引起她們追求知識的動機。

經過這樣的訓練,後來在女兒上下學間隙翻閱每天報紙的短短時間裡,也會隨口交換一下意見。(這與正式上課需要刻意挑好主題、影印教材是不一樣的。)

就像這本書裡所收錄的數十個議題,任何一個會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新聞,一定含帶著社會當下集體的潛意識,或許是憂慮,或許是恐懼,都很值得父母陪著孩子進一步探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川普。 從川普競選到當選美國總統後,其言行一再顯示他對「事實」毫不在意。比如,說自己在總統選舉中得到的票數是自雷根以來最高,而這完完全全不是事實。又比如,他可以無視主流的科學研究成果,輕率說出氣候變遷是個騙局。
Thumbnail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川普。 從川普競選到當選美國總統後,其言行一再顯示他對「事實」毫不在意。比如,說自己在總統選舉中得到的票數是自雷根以來最高,而這完完全全不是事實。又比如,他可以無視主流的科學研究成果,輕率說出氣候變遷是個騙局。
Thumbnail
因為現在網際網路發達,資訊流通很方便,然而也因此有很多假訊息會混雜其中,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分辨真偽,就很容易被騙,甚至還會助長假資料傳播,造成的後果小的可能只是看看笑笑,大的就可能傷害到身體。也因為如此,辨識假資訊的方法對我們來說變得越發重要。
Thumbnail
因為現在網際網路發達,資訊流通很方便,然而也因此有很多假訊息會混雜其中,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分辨真偽,就很容易被騙,甚至還會助長假資料傳播,造成的後果小的可能只是看看笑笑,大的就可能傷害到身體。也因為如此,辨識假資訊的方法對我們來說變得越發重要。
Thumbnail
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
Thumbnail
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
Thumbnail
這社會已經變成非黑即白,這個瘋狂世界充滿著海量的資訊,有心人士則從中作梗,讓你成為原地踏步的呆瓜,在這個極端兩極化的世界,究竟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謊言? 書既可以是黃金也可以是炸彈(迷幻藥),你到底是得到的心靈雞湯還是真正的真理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這社會已經變成非黑即白,這個瘋狂世界充滿著海量的資訊,有心人士則從中作梗,讓你成為原地踏步的呆瓜,在這個極端兩極化的世界,究竟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謊言? 書既可以是黃金也可以是炸彈(迷幻藥),你到底是得到的心靈雞湯還是真正的真理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