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校友導演訪談系列:楊雅集--以慢觀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採訪、撰文/陳晏翎 廖俊凱 攝影/陳晏翎
  電影是什麼?相信這是熱愛電影的人,都曾不免自問的。本篇來到臺大電影節校友導演訪談系列最後一篇,很高興邀請到畢業於臺大化工系,現正就讀哥倫比亞大學MFA(藝術創作碩士)的楊雅集,與我們一同分享他如何從非本科系進入影視領域,以及通往電影漫漫長路上,對其的領悟與經驗談。
▎理工到電影的跨度
  「我一進到化工系就沒想說要以此為生,一直比重都不高,很多比重都在熱舞社⋯⋯最多的時候是之夜,嗯,翹課翹很兇。」
  縱使對理工學術並不排斥,楊雅集卻依舊心繫拍片。
  回顧大學時光,他坦言,四年來幾乎無心在化工系上,且是直至大五休學那年,才開始為拍片扎實鋪路。絲絲回推,原來種子早悄悄在他大二那年播下——他的朋友,甫創立「臺大獨立製片協會」沒多久,某天便拿劇本來問楊雅集要不要導導看,
  「想說玩一玩就答應了。那時還有請過臺藝大朋友、老師,算是啟蒙。」
  休學時,沉靜的時光賦予他重新定位的空間。一年內,他大量看電影、修戲劇課(例如舞臺設計,表演課則是向外尋,因本科的程度較難)、寫劇本,不僅更加確立志向,亦灌輸了自我不少養分。最終,顧慮臺大資源有限,再者「真的沒其它事情可做了」,他遂動念:去國外念電影製作。
  申請如火如荼展開,他丟了履歷到十間英語學校,後來幸運地被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錄取,成為編劇導演碩士。
  雖非本科出身,但仍帶給楊雅集莫大的幫助。求學以來,他感知凡是經歷過什麼,便會從此縈繞一生,揮也揮不去,無論意識與否,那些物事都已根植在身體裡。他以影像創作為例,主張此屬於相當結構性的存在,尤其劇本,相對於其它藝術創作,須有前後因果,不僅考驗結構能力,更是一門時間的藝術,這是理工背景下的他,能游刃有餘處理的。
  自理工跨向電影,視野的變遷也教會了楊雅集拋開舊有思維,逐漸接受並非所有問題都能以「邏輯」解決,「邏輯」向來為理工體制所側重,然展望現實,遠多問題其實毫無邏輯可言;當習慣應對不了現有困境,種種焦慮、徬徨便找上門,是故,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楊雅集領悟問題並非一時一刻,而是畢生的存在,創造問題、尋求解決,甚或和諧共處,面對「變」的課題,楊雅集日益明晰,安然處之。
▎語言的轉譯——在哥大領略的那些
  如同所有異鄉求學的青年,初來紐約,楊雅集陷入低潮。
  語言的不適應,成為很大的挫折,他被迫不斷溝通,不斷看無字幕電影,聽得一知半解的他,儘管數月後有所長進,心中卻仍有未解的迷茫。
  我來這裡做什麼?他惶惑不已。
  時間一滴一滴流逝,他不清楚目前所學是否有幫助、也不曉得自己想拍什麼。
  習得了更多原理、語言,接下來呢?
  遠方似霧,不隨吸收越多,而越趨明朗。他焦慮,因他感覺「想要拍的東西」紛紛離去,
  「因為你越來越強,這東西沒跟上的時候,這個落差就成了焦慮來源,如果你什麼都沒有的話那還好;但這樣的時候,這些東西會被架空,會變成純粹拍一個讓大家看下去,但完全不知道在幹嘛,有點像匠氣。」
  楊雅集隨後自圓其說,「沒辦法學到什麼」這個想法也沒錯,到頭來,確實無法學到要說什麼,更關鍵的是最後「自己有沒有要講」,這都不是由學校來教,而是自然而然出現的。換句話說,待「時間」給出答案。
  當然,在哥大沒如此悠哉——週週拍片、尋覓演員,忙得簡直不可開交,然學校唯一要求的只有劇本頁數,不管寫什麼,就是要交出十頁,他笑稱,當時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垃圾一般,可是回首看時,哪怕真是垃圾,也都默默地推動自己往前走。
  談及在哥大最大的收穫,楊雅集思量一陣,旋即回應:還是語言。
  他說哥大注重故事,而故事是透過語言才能傳達的,從語詞的語言,到影像的語言、聲音的語言等,每種語言內部都有它們對特定事物的不同側重,楊雅集形容這是很心理學根本的。
  電影語言,不只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翻譯,更是人類觀看時的基礎心理反應,舉凡古典樂,他偶爾會聽,同時不忘去琢磨,試圖轉化為影像;抑或打鬥片,鋪陳不可或缺,故解構觀眾的感官功能、心理脈絡,如何讓他們即使不同意理念也甘願看下去,極其重要,他認為這些操弄技巧之所以能熟稔,都得歸功於哥大。
  與他人的合作經驗也不得不提。在校園,他觀察到了人人各有其拍電影的模式,這是在電影院、影展都無法親眼見證的,楊雅集解釋,並非要追隨他們,而是這東西是沒有限制的;人們經常能在大銀幕前看完一部電影,卻往往難以窺見背後從零到有的製作過程,如今,在哥大他得以參與幕後,他察覺處事風格不一,會導向不同結果,因果於其中猶顯重要,足以牽動整體,從劇本階段到跟人相處,下的每一個決策都使自己不停接觸不同的人,這是很好的。
  光陰似箭,恍惚間,他早邁開步伐,揮別過去那迷惘的少年。
▎短片實務初探——窺視《阿水》
  從2017年,在各大電影節嶄露頭角迄今的《阿水》,是他臨陣磨槍出的第一年學期製作。
  提起劇本的靈感來源,煞是巧妙。楊雅集說,他起初僅抱著做作業的心態,對於成果,只求拍出來不會遭眾人鄙視;又由於回臺的兩個月內必須拍完,加上劇組開會在即,重重施壓下,他才將《阿水》的雛形緊急產出,在這以前,劇本事實上足足構思、汰換長達一個月,卻沒有一部是真正留下的。
  「我在網路上看本土攝影師拍的照片,搞不好會有些想法,我有看到一張是,白髮蒼蒼的老人,窩在角落,看報紙,空間是舊書攤,書堆很高,背後三面都是書,老人有點畏縮的樣子,窩在書裡,我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我想要把他想什麼寫出來,基於這張照片寫出一天的故事。」
  那一幀照片,默默點起楊雅集的靈光。
  隔著螢幕,楊雅集強烈感覺他有些秘密,不輕不重,是件可以去外面做,然後回來裝作一切都沒發生的事。那秘密是小而有趣的,當人老到一定歲數,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太威脅自身的東西,可楊雅集偏要讓秘密乍現,且其質地是他感興趣、是比所謂「情侶出軌」還要再濃縮,迷人的幽微的時間感,一閃而逝,無關乎影響他者。
  風風火火拍攝了三天,孰料,《阿水》誕生後,竟一舉奪下金穗獎入圍。
  另外值得玩味的是,《阿水》的英文片名為"sequin"(亮片),問導演有什麼涵義?他澄清,之所以挪用這個物件,是因亮片有種視覺上的特性,轉動時會有光閃過,宛若阿水的一天,所有所有(不論事情想法行為),皆正聚縮、發散、折射著,但裡頭興許還伏藏一些當下以外的,難言之事。
▎張開盈亮之眼
年屆三十的楊雅集,除了一手執導出《阿水》,亦曾在《乒乓》(2016)裡擔任過副導。
  近年循上業界軌道的他,大方分享導演與副導的差別,他說副導沒什麼創作空間,除了控時、控場、控整個劇組的氣氛,還能以旁觀者的角度直面導演,看見導演的猶豫、抉擇、狀態,這是很不一樣的體驗。
  現實亦如是。和學界況味迥異,當首次在紐約拍完作品投影展時,楊雅集原先不習慣,乃至有些抗拒,好比學的是純數學,轉為工科後,一切的目標變成「serve產率」跟「錢」,他感覺不復以往純粹。但他很快欣然接受電影本就並非純粹——當資金量更龐大、涉及的人更多,這是拍電影的人遲早都會面臨到的問題。楊雅集再度強調了「相處」,商業也好,純創作也罷,電影面向的始終是人,如何在大眾與私我間共建良好平衡,實是一大淬鍊。自此,他開始知曉若想往外擴張,現實是首要考量,必須處理好才能保護自己所想、所欲望的,且隨時要有犧牲的準備,如何曝光、怎麼帶來利益等,諸多考量雖不自由,楊雅集卻也認同影展是吸引投資人、合作對象的最佳管道。
  至於拍片風格,已經有明確樣子,還是在形塑階段?對此,楊雅集給了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答覆:「還在變形,如果沒有外力的話會一直變動。如果有外力,那會是形塑我風格的重要原因,比如資方會想要這樣,我就這樣做,發現這會讓我拿到錢,我也能接受。風格不是那種喔對!就是這個!我就緊抓不放,不是這樣——它應該是,有機的、會自己跑出來的。」
  深諳電影這條路會走得久,因此慢慢來,且走且看,成了楊雅集的從影哲學;「電影是乘載變動的載體」,他如斯比喻。既然一開始不會看出全貌,那不妨慢下,細細端詳變動是什麼面貌,他認為這本身即是件美麗的、令人神往的事,彷彿與"sequin"悄然呼應,每個小平面折射出不同意義和情感,而惟有靜下心,張開盈亮之眼,纔知當中韻致。
▎若心懷拍片夢,那就先寫劇本吧
  被問及對臺大有志於拍片的同學有什麼勉勵,楊雅集不假思索回答:寫劇本。
  他認為寫劇本是隨時都可做的事情,不需電腦、不用剪接,但它照樣是紀錄電影的方式,且更可以拿來溝通,給別人看,甚至交換回饋的。在他眼中,寫劇本無疑是條磨練己身的捷徑。
  「寫劇本是痛苦的,但一開始盡量不要被那個痛苦打敗,不要急,哪怕寫出來的是垃圾,你會漸漸發現技巧越來越好,會開始覺得痛苦是值得的。」
原文網址|原文發布日期2020/6/1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美學是相當私人的,感受性才是造就畫面更多可能性的關鍵。好比空間的幾何線條可以建構出標準的透視、構圖,理性的集合可以成就場景該如何被拍攝,但背後還需有故事感性面的考量,並非以技術凌駕於核心概念本身,此即以攝影美學提煉故事的效應所在。
  寫一部劇本,在決定如何表達時其實就是一個作者的獨特性,同樣的意象,有人會用一道陽光表達,有人選擇用一首詩,也有人用音樂,編劇的寫作往往來自自身的經驗與養分。
  黃以曦認為,評論者的角色需要能看出「臨界點」的特質,也就是心中對於好壞的判斷量尺,但評論者的腳色也從來都不討喜,因此更需要在一個穩定成熟的產業狀態中才有生存空間。一個完整的產業必須能夠容納評論者正、負面的內容持續激盪,使產業整體對於作品的要求變高,迫使整體產業共同進步。
  一個文化資產擁有的價值,是需要經過多面向的凝視。從士林支所我們可以看見除了豐富的歷史含量,它也是造成臺灣社會文化轉變的一個重要角色;又如果從被殖民者的角度切入士林支所,它展現的風景、帶出的議題也不盡相同,如此文化資產所含有的重量才能完全顯現。
  如果說作為一個觀眾,支持電影產業最好的方式便是走進電影院支持相對小眾的電影,使其得以繼續存在於市場中,持續被大眾看見;而作為一名影展人,需要的是對電影的熱情與愛,透由大量觀賞、閱讀電影,形塑自身腦海中的電影資料庫,拓展自身的電影美學與品味。對於電影的真誠熱愛,將會映照在反射銀幕光線的眼中。
  女性擁有墮胎的權利,不是因為生命重量孰輕孰重,也不單是因為身體自主權,而是因為那是她身體的一部分;因為那是她生活的一個環節。她懷著的不只是一個嬰孩,更懷著伴隨嬰孩而來的另一種未來,兩者她都不見得負擔得起。電影帶我們看見非法墮胎對女性的的危害,而1987年至今天,這樣的脅迫又減輕了多少?
  美學是相當私人的,感受性才是造就畫面更多可能性的關鍵。好比空間的幾何線條可以建構出標準的透視、構圖,理性的集合可以成就場景該如何被拍攝,但背後還需有故事感性面的考量,並非以技術凌駕於核心概念本身,此即以攝影美學提煉故事的效應所在。
  寫一部劇本,在決定如何表達時其實就是一個作者的獨特性,同樣的意象,有人會用一道陽光表達,有人選擇用一首詩,也有人用音樂,編劇的寫作往往來自自身的經驗與養分。
  黃以曦認為,評論者的角色需要能看出「臨界點」的特質,也就是心中對於好壞的判斷量尺,但評論者的腳色也從來都不討喜,因此更需要在一個穩定成熟的產業狀態中才有生存空間。一個完整的產業必須能夠容納評論者正、負面的內容持續激盪,使產業整體對於作品的要求變高,迫使整體產業共同進步。
  一個文化資產擁有的價值,是需要經過多面向的凝視。從士林支所我們可以看見除了豐富的歷史含量,它也是造成臺灣社會文化轉變的一個重要角色;又如果從被殖民者的角度切入士林支所,它展現的風景、帶出的議題也不盡相同,如此文化資產所含有的重量才能完全顯現。
  如果說作為一個觀眾,支持電影產業最好的方式便是走進電影院支持相對小眾的電影,使其得以繼續存在於市場中,持續被大眾看見;而作為一名影展人,需要的是對電影的熱情與愛,透由大量觀賞、閱讀電影,形塑自身腦海中的電影資料庫,拓展自身的電影美學與品味。對於電影的真誠熱愛,將會映照在反射銀幕光線的眼中。
  女性擁有墮胎的權利,不是因為生命重量孰輕孰重,也不單是因為身體自主權,而是因為那是她身體的一部分;因為那是她生活的一個環節。她懷著的不只是一個嬰孩,更懷著伴隨嬰孩而來的另一種未來,兩者她都不見得負擔得起。電影帶我們看見非法墮胎對女性的的危害,而1987年至今天,這樣的脅迫又減輕了多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是怎麼踏上剪輯影片之路的,要知道那個年代,影片還沒有現代這麼猖獗,抖音甚至還沒出來毒害我們,製作一個影片工程浩大,今天就來分享我的影片之路,說實在的一切的開始都要從我們奔的翔哥開始,那時候班導樹皮在班會結束後,興奮的醒了祥哥上來分享, 「我們班出黎個大導演,他的影片實在是太棒了,讓大家分享一
Thumbnail
趁DSE放榜,講吓當年我的故事,當時仲係A Level年代: 讀中四五左右,我已經打算第日大學讀電影,亦聽聞讀電影還是拍電影,文學修養好重要,於是升預科嗰陣,我做咗個大膽決定,就係選修會考冇讀過的中國文學科。 唔知係我會考成績好,定係老師好人,學校畀我選修中國文學科。不過後來的班主任同同學以
Thumbnail
素人劇場導演面對新文本、集體創作、非典型文本的挑戰,以及探索對直覺的自信和文本的詮釋,對演出中的能量把握。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楊雅喆導演的新電影,破浪男女,幾個月前我就看到預告了,剪得有夠情色,原本沒什麼興趣;但這兩天聽到很多觀後感,說看完才知道這其實是部純愛電影,我瞬間來了興趣,所以在探討人性嗎?下班 google 最近的影院、最近的場次就衝了; 果然不是部容易懂的電影,不是一般套路,情慾戲當然很精彩,但我還是看不是太
昨日下午,前往山外圖書社取書之前,先到茉莉二手書店(台大店)逛逛,因為五月下旬,我在那裡購得了許多日文書,關於日本近現代美術史專書,就有六冊之多。我想,有了這好運和「拾書知味」的誘惑,所以,決定再去探看。   這次,我遇見了《山田洋次作品集1 下町の太陽》、《山田洋次作品集7 遥かなる町》(立風
Thumbnail
離開之後,回想這半年多來在釀電影的日子,記錄下在這裡的一切,感謝這些經歷成為自己繼續前進的養分。當初想加入的原因是因為喜歡電影、喜歡文字,如同面試完的心態,離開釀電影之後,緣分不會就此結束,因為愛電影,未來還是會在不同地方再遇見的。
Thumbnail
「做電影就是一種堅持吧。每部片其實都有自己的難關,就是因為每一部電影都是新的生命,我反而會覺得因為無法預期,所以在製作每部電影的時候,我都視為挑戰,去面對它就對了。」
Thumbnail
大三時候修了「華語電影與文學」這門課,因此這篇文章是五份課堂作業的集錦:挑選課堂中印象最深刻的五部電影,寫成電影札記。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參加臺灣女性影像學會舉辦的《第二屆給寫字的你——劇本寫作工作坊》的經驗。從課程內容到各位老師的分享,都將是讀者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是怎麼踏上剪輯影片之路的,要知道那個年代,影片還沒有現代這麼猖獗,抖音甚至還沒出來毒害我們,製作一個影片工程浩大,今天就來分享我的影片之路,說實在的一切的開始都要從我們奔的翔哥開始,那時候班導樹皮在班會結束後,興奮的醒了祥哥上來分享, 「我們班出黎個大導演,他的影片實在是太棒了,讓大家分享一
Thumbnail
趁DSE放榜,講吓當年我的故事,當時仲係A Level年代: 讀中四五左右,我已經打算第日大學讀電影,亦聽聞讀電影還是拍電影,文學修養好重要,於是升預科嗰陣,我做咗個大膽決定,就係選修會考冇讀過的中國文學科。 唔知係我會考成績好,定係老師好人,學校畀我選修中國文學科。不過後來的班主任同同學以
Thumbnail
素人劇場導演面對新文本、集體創作、非典型文本的挑戰,以及探索對直覺的自信和文本的詮釋,對演出中的能量把握。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楊雅喆導演的新電影,破浪男女,幾個月前我就看到預告了,剪得有夠情色,原本沒什麼興趣;但這兩天聽到很多觀後感,說看完才知道這其實是部純愛電影,我瞬間來了興趣,所以在探討人性嗎?下班 google 最近的影院、最近的場次就衝了; 果然不是部容易懂的電影,不是一般套路,情慾戲當然很精彩,但我還是看不是太
昨日下午,前往山外圖書社取書之前,先到茉莉二手書店(台大店)逛逛,因為五月下旬,我在那裡購得了許多日文書,關於日本近現代美術史專書,就有六冊之多。我想,有了這好運和「拾書知味」的誘惑,所以,決定再去探看。   這次,我遇見了《山田洋次作品集1 下町の太陽》、《山田洋次作品集7 遥かなる町》(立風
Thumbnail
離開之後,回想這半年多來在釀電影的日子,記錄下在這裡的一切,感謝這些經歷成為自己繼續前進的養分。當初想加入的原因是因為喜歡電影、喜歡文字,如同面試完的心態,離開釀電影之後,緣分不會就此結束,因為愛電影,未來還是會在不同地方再遇見的。
Thumbnail
「做電影就是一種堅持吧。每部片其實都有自己的難關,就是因為每一部電影都是新的生命,我反而會覺得因為無法預期,所以在製作每部電影的時候,我都視為挑戰,去面對它就對了。」
Thumbnail
大三時候修了「華語電影與文學」這門課,因此這篇文章是五份課堂作業的集錦:挑選課堂中印象最深刻的五部電影,寫成電影札記。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參加臺灣女性影像學會舉辦的《第二屆給寫字的你——劇本寫作工作坊》的經驗。從課程內容到各位老師的分享,都將是讀者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