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灰熊人》與偏執孤獨的狂人導演 — 韋納荷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類與大自然,是天人合一抑或交戰,荷索從早期的劇情片開始,就以喜愛拍攝大自然著稱,主角總是偏執孤獨的狂人,一如他本身,試著探索人與自然抗衡的界線,而在紀錄片上的成就,依然保留著他一貫的精神—『自然,是永遠不滅的課題。』
荷索之於自然,就像人之於空氣,他生長在德國南部山區,十四歲開始用雙腳周遊列國,他的電影裡充滿著神秘而不可知的異國情調,這股氛圍更多來自於生存於自然中的沒落文明,當自認擁有高度智慧的文明人遇上大自然的力量,沒有人可以倖存。荷索最早的紀錄片可追溯到一九六八年的《東非的飛行醫生》,英國醫療團隊前往東非未開發地區提供服務,一直到 05 年頗受爭議的《灰熊人》,其間有趣的是與 NASA 合作的《The Wild Blue Yonder》,沒想到荷索也把觸角伸到了宇宙間,不管是對自然宇宙或未開發文明的探索,荷索絕對是國家地理頻道精神的良好典範。相對於劇情片的莊嚴狂熱,我對荷索紀錄片的印象是幽默而寓意深遠,荷索以冷面笑匠式的口吻,在影片中創造一種詭譎的節奏感,如《灰熊人》中,主角猛罵髒話,荷索一邊在畫外點評,可笑,但背後的問題非常值得思考,影片中訪問畫面佔的部分比主角 Timothy 自己拍攝的畫面少,但荷索整理他人素材的方式卻是高明的,「紀錄片是對既有事實作創意的處理。」,在《灰熊人》中得到證實。
德國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與灰熊
荷索大多都躲在鏡頭後,以旁白來串連自己的存在,此一做法是對自然事件的崇敬而產生的行為。德國给人的印象,一如蘭妮瑞芬斯坦導演《意志的勝利》中的整齊劃一,源自新聞片的戲劇美感,荷索多少也承襲了如此的傳統,在攝影機運動上是少有「電影眼」的存在性,有時更像是大地主宰者的全知視野,卻不如直接電影闡述「攝影機是黏在牆壁上的蒼蠅」般隱形,來自劇情片的訓練,讓他總是能定出令人心生敬畏的畫面。金馬影展曾播映的《冰旅記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荷索跑去訪問企鵝學家,卻問人家「有沒有同性戀企鵝?」,當然企鵝學家很無言,觀眾也笑得亂七八糟,談話中帶入企鵝生態的觀察,雖然一直是以詼諧的方式,像是「企鵝會不會發瘋?」,企鵝學家還說他有看過企鵝用頭去撞石頭之類的,如果以上都是事實,就真的危險了,全球暖化的問題造成南極動物失常,以後北極熊得憂鬱症掉毛或企鵝自殘都不只是飯後的笑話。
荷索最新Netflix紀錄片《深入火心》(2016)
荷索試著告訴我們這些事,用最輕鬆也最沉重的方式,「人類終將毀滅」,句號或問號,如他在《灰熊人》中一再強調,我們是戰勝不過大自然的,像主角的行為等同於送死,觀點強烈而實際,但我懷疑,是不是在某個瞬間,荷索曾經產生過與 Timothy 同樣的念頭,或者曾經試過深陷其中,到達非人類的境界?「宇宙透過我們的眼睛,見到自己的偉大。」,說過這句話的荷索,如此迷戀自然的荷索,怎能不動過這種念頭,與其說在拍紀錄片,還不如是因為狂熱於自然的真實,所以紀錄,人類如此愚蠢,自然何其高尚,荷索把萬物宇宙當宗教,建立出不同於其他紀錄片工作者的世界,出世又入世,震懾而美麗。
(原以LA VIE CINE發表, 2016)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影視評論、導演專題、類型專題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知道當遇到美人魚的時候該做些什麼嗎?」 1988 年 5 月 11 號,盧貝松的《碧海藍天》,在法國上映,2008 年 11 月,《碧海藍天》又再度將在台灣金馬影展播映,20 年了,那片蔚藍的大海還沒將我們遺忘。
吸血鬼,光是唸它,就足夠挑逗生人的感官。羅伯派丁森、湯姆克魯斯、布萊德彼特,大家並不陌生,都是演繹過吸血鬼的好萊塢男星,尤其電影《暮光之城》(2008)帶來的效應,使這個沉寂數十年的稱號再度復活,吸血鬼成為大眾情人,迷死萬千少男少女。
如果伊丹十三的《蒲公英》是能挑動味覺、使觀眾分泌唾液的電影,《安娜的迷宮》則扮演著刺激觀眾荷爾蒙的角色。它的手法如此脫離敘事,大量特寫與近身,充滿指涉意味的畫面與剪接,對話根本不重要,只需觀眾細細體會。
『最美的旅行是來自窗外。』—《紅心國王》(1966) 你也許不認識 Philippe De Broca,他是法國新浪潮的一員,《四百擊》的副導,打過阿爾及利亞戰爭,在世界各地拍各種異國喜劇,楚浮說他是"嘲諷詩人"。
「你知道當遇到美人魚的時候該做些什麼嗎?」 1988 年 5 月 11 號,盧貝松的《碧海藍天》,在法國上映,2008 年 11 月,《碧海藍天》又再度將在台灣金馬影展播映,20 年了,那片蔚藍的大海還沒將我們遺忘。
吸血鬼,光是唸它,就足夠挑逗生人的感官。羅伯派丁森、湯姆克魯斯、布萊德彼特,大家並不陌生,都是演繹過吸血鬼的好萊塢男星,尤其電影《暮光之城》(2008)帶來的效應,使這個沉寂數十年的稱號再度復活,吸血鬼成為大眾情人,迷死萬千少男少女。
如果伊丹十三的《蒲公英》是能挑動味覺、使觀眾分泌唾液的電影,《安娜的迷宮》則扮演著刺激觀眾荷爾蒙的角色。它的手法如此脫離敘事,大量特寫與近身,充滿指涉意味的畫面與剪接,對話根本不重要,只需觀眾細細體會。
『最美的旅行是來自窗外。』—《紅心國王》(1966) 你也許不認識 Philippe De Broca,他是法國新浪潮的一員,《四百擊》的副導,打過阿爾及利亞戰爭,在世界各地拍各種異國喜劇,楚浮說他是"嘲諷詩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同時,霍布斯也指出,他並非要控訴人性,也沒有誇大這種人與人的爭鬥與不信任。但即便在和平時期,他也希望讀者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外出旅行時會帶上武器與旅伴、為什麼返回家中要栓上門閂、甚至在家中,也會將擺放貴重物品的箱子上鎖。明明已經知道存在有法律和公權力,他為什麼會做這些行為?
Thumbnail
作為雜種出身,不受狼群待見的大灰狼里希特, 是如何理解自己的力量、被議會發掘,最後捲入一場攸關整個太陽系生靈命運的陰謀的呢? 所有故事,都有起點……
Thumbnail
《鳥》是1963年由希區考克拍攝的著名代表作,被視為動物災難片的開山始祖,它不但突破了以往觀眾對恐怖的想像,更把電影的「鳥」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一次欣賞《鳥》的時候,不禁讓我聯想到30年代的《育嬰奇譚》,它們都在刻劃不同於正常社會的戀愛關係,這正是開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當喜愛惡作劇的富
Thumbnail
人類是大自然裡的頂級獵食者。 比狼還狡詐。 比獅群還懂圍毆。 能夠在死亡追逐中逼死羚鹿。 能製造出精巧的工具。 為了更好生存, 人類藏起狡詐露出善良, 將圍毆矯飾成多數決, 把過人的耐力用來忍受偽裝的不適, 用腦袋進行學習和沉澱。
Thumbnail
《山豬.飛鼠.撒可努》裡面的故事都深深的震動著心裡的某一部分,部落原住民獨有的幽默說話方式,有著開闊的心。 從祖先流傳下來的故事,關於獵場、山、海邊、小米田,也帶著關於這塊土地上很深的孤獨與傷。 裡面故事簡單深刻,同時也一直反覆問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Thumbnail
鹿的飲水區在雪地中反射著耀眼的陽光,鹿的腳印踏足至岸邊卻不見其蹤影,若在鹿群行經的路線上設「豪華露營區」,自然「破壞」了當地已達到的平衡,人類也勢必會遭到反撲。電影開場小花如同迷路闖進森林的小鹿,抬著頭望著林間的枝葉不亦樂乎,對比電影最後一幕明明是同樣的景色,卻是小花瀕死欲昏迷前的最後一眼。當幼獸死
Thumbnail
尤格藍西莫的電影《可憐的東西》展示了一個關於人類的冒險奇觀,探討了人類的歷史進化和價值觀。本片以女科學怪人貝拉為主角,通過她的冒險,揭示了世界的殘酷一面,並探討了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藍西莫再一次展現他不凡的奇才,每一次出手都令人讚嘆又驚豔。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Thumbnail
唐娜哈洛威,在著名文章〈賽伯格宣言〉中,指出了三種關鍵的界線瓦解:其一是人類與動物,其二是動物-人類(有機體)與機器,其三則是物質與非物質。可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界線的模糊,早已是多年的共識。而對於自然和文化的斷裂乃至縫合現象,亦不乏有多種領域的深入討論。《進化症候群》,就是其中一部出色的電影作品。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導演尤格・藍西莫在《單身動物園》、《聖鹿之死》、《真寵》之後的高峰。由蘇格蘭作家Alasdair Gray的小說改編,融合現實、奇幻和科幻元素,搭配艾瑪・史東極高水準演技,舞出一部嘔心瀝血之作,幾近完美詮釋屬於人類的最原始型態,純粹而直覺的面對本能的性、悲傷、貧窮,乃至於哲學。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同時,霍布斯也指出,他並非要控訴人性,也沒有誇大這種人與人的爭鬥與不信任。但即便在和平時期,他也希望讀者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外出旅行時會帶上武器與旅伴、為什麼返回家中要栓上門閂、甚至在家中,也會將擺放貴重物品的箱子上鎖。明明已經知道存在有法律和公權力,他為什麼會做這些行為?
Thumbnail
作為雜種出身,不受狼群待見的大灰狼里希特, 是如何理解自己的力量、被議會發掘,最後捲入一場攸關整個太陽系生靈命運的陰謀的呢? 所有故事,都有起點……
Thumbnail
《鳥》是1963年由希區考克拍攝的著名代表作,被視為動物災難片的開山始祖,它不但突破了以往觀眾對恐怖的想像,更把電影的「鳥」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一次欣賞《鳥》的時候,不禁讓我聯想到30年代的《育嬰奇譚》,它們都在刻劃不同於正常社會的戀愛關係,這正是開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當喜愛惡作劇的富
Thumbnail
人類是大自然裡的頂級獵食者。 比狼還狡詐。 比獅群還懂圍毆。 能夠在死亡追逐中逼死羚鹿。 能製造出精巧的工具。 為了更好生存, 人類藏起狡詐露出善良, 將圍毆矯飾成多數決, 把過人的耐力用來忍受偽裝的不適, 用腦袋進行學習和沉澱。
Thumbnail
《山豬.飛鼠.撒可努》裡面的故事都深深的震動著心裡的某一部分,部落原住民獨有的幽默說話方式,有著開闊的心。 從祖先流傳下來的故事,關於獵場、山、海邊、小米田,也帶著關於這塊土地上很深的孤獨與傷。 裡面故事簡單深刻,同時也一直反覆問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Thumbnail
鹿的飲水區在雪地中反射著耀眼的陽光,鹿的腳印踏足至岸邊卻不見其蹤影,若在鹿群行經的路線上設「豪華露營區」,自然「破壞」了當地已達到的平衡,人類也勢必會遭到反撲。電影開場小花如同迷路闖進森林的小鹿,抬著頭望著林間的枝葉不亦樂乎,對比電影最後一幕明明是同樣的景色,卻是小花瀕死欲昏迷前的最後一眼。當幼獸死
Thumbnail
尤格藍西莫的電影《可憐的東西》展示了一個關於人類的冒險奇觀,探討了人類的歷史進化和價值觀。本片以女科學怪人貝拉為主角,通過她的冒險,揭示了世界的殘酷一面,並探討了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藍西莫再一次展現他不凡的奇才,每一次出手都令人讚嘆又驚豔。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Thumbnail
唐娜哈洛威,在著名文章〈賽伯格宣言〉中,指出了三種關鍵的界線瓦解:其一是人類與動物,其二是動物-人類(有機體)與機器,其三則是物質與非物質。可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界線的模糊,早已是多年的共識。而對於自然和文化的斷裂乃至縫合現象,亦不乏有多種領域的深入討論。《進化症候群》,就是其中一部出色的電影作品。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導演尤格・藍西莫在《單身動物園》、《聖鹿之死》、《真寵》之後的高峰。由蘇格蘭作家Alasdair Gray的小說改編,融合現實、奇幻和科幻元素,搭配艾瑪・史東極高水準演技,舞出一部嘔心瀝血之作,幾近完美詮釋屬於人類的最原始型態,純粹而直覺的面對本能的性、悲傷、貧窮,乃至於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