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誰會是Apple的電動車製造夥伴?/傅瑞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隨著Apple進軍電動車領域的傳聞甚囂塵上,他們究竟會跟哪一家現有車廠合作,也成了另一個話題。最近傳出的是跟韓國車廠起亞、現代都已經結束會談,跟日本的日產汽車也已經破局。那麼,接下來還會有什麼可能性呢?

在前幾天的〈Apple來自韓國的禮物〉這篇文章中,提到Apple正在跟韓國起亞(Kia)與現代(Hyundai)汽車洽談電動車相關的合作,同時也在跟不明的日本車廠洽談。
文章中提到現代汽車「並不想只變成鴻海」(Apple的代工廠商),所以還談不攏;而今天Ars Technica網站上的〈Report: Nissan shot down Apple deal to avoid becoming Foxconn of cars〉的這篇報導中,則提到Apple正在跟日本的日產汽車(Nissan)洽談,也就間接說明了前文提到的「不明日本車廠」可能就是日產。
但有趣的是,報導中也重複了一樣的說法:
Apple和日產在品牌方面無法達成協議……Apple希望日產只是代工,但日產卻希望保留自己的品牌。
而文章的標題更是寫得很明白:「日產與Apple協議破局,因為日產不想變成鴻海」(avoid becoming Foxconn of cars)。
同樣在今天刊出的〈蘋果與現代車/日產合作觸礁!分析師:福斯有希望〉一文中,則指出德國福斯汽車有希望成為Apple的代工夥伴。

他們為什麼不想當「鴻海」?

這裡面有幾個有趣的觀察點:
  1. 變成鴻海到底是會多「慘」?鴻海不是已經賺錢賺到出油?
  2. 如果Apple找不到現有車廠願意當鴻海,是不是就做不出車子來了?
  3. 這些「不想當鴻海」的車廠,是不是其實都自己已經有推出電動車的計畫,所以不願意這方面的努力被Apple吃掉?
  4. Apple自己到底已經具備了那些條件/技術/優勢,而需要現有的車廠補完自己做不到的部分?這些部分又是什麼?
  5. 既然鴻海最近也在跟裕隆研發電動車,會不會最後「鴻海」仍然還是鴻海?
這幾個題目都很基本,但要深入探究的話,其實都是很大的題目;在這邊我們先留給讀者自己判斷思考,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鴻海模式是否適用於電動車?

但已經可以想像得到的是,幫Apple做手機的鴻海雖然賺錢,但卻是靠中國工廠百十萬工人以「茅山道士」(毛利三到四趴)的經營型態做出來的,而且鴻海自己做品牌也不算成功。
而必須能在路上跑、要遵守的法規和安全規範更多、機械複雜度遠超過手機的電動車,無論在製程、獲利、以及供應鏈管理方面,也並不見得能沿用手機生產的模式來製造。
此外,品牌跟Apple連結在一起,雖然會是很大的加分,但對於車廠自己的品牌和核心價值也會有衝擊性的影響;或許這些都是大品牌車廠不願意「變成鴻海」的部分原因。

白牌底盤廠

未來會出現相對無名的「專業代工」電動車廠,以「白牌」方式提供平台給非汽車業的大科技廠、甚至現有車廠,再由各家廠商根據需要與專長,繼續發展成各種車款的「鴻海型」電動車底盤廠嗎?
這是非常有可能的。以目前的產業型態來看,這類「白牌車廠」因為勞動力、供應鏈、市場、甚至環保法規等等緣故,最有可能會先大量出現在中國。
但長遠來說,當組裝電動車的技術門檻降低,而且共通組件也開始大量供應之後,由於不需要有傳統汽車產業作為前提,所以一些現在意想不到的國家(例如越南、或是〈未來的電動車製造革命〉這篇文章中想像的肯亞),都有可能在幾年後冒出具有競爭力的電動車平台產業。
如果東南亞、甚至非洲沒有傳統汽車工業基礎的國家,未來都有機會在電動車領域分一杯羹,那麼無論資金和經驗都相當雄厚的正牌鴻海,當然沒有理由不能進場一拼高下。
但鴻海的問題也跟現代或日產要考慮的一樣,用代工形式進入這種產品的領域,究竟是否符合公司的核心能力與價值(幸好鴻海比較沒有品牌問題)、以及對於最賺錢的主業是否有幫助。

結語

最後,以我個人對Apple產品規劃型態的理解,我認為福斯並不會是適當的代工合作夥伴;因為福斯本身品牌力也強、不適合代工模式、而且電動車技術目前也不是他們的特長,看不出來跟Apple能有很好的互補效果。
但如果Apple也已經掌握機電技術,所以合作夥伴不需要是電動車專家,那麼選擇就會很多了;如果是福斯所屬的VAG集團,或許Skoda會是個可行的選項。
但還不能排除的是,Apple就跟Tesla一樣,從頭到腳都自己來,出來找「鴻海」只是虛晃一招、或是看看有沒有願意「茅山道士」純粹做組裝代工的公司;如果是這樣的話,或許決定性的因素就只是時間了:時間越久,Apple自己來的機率就越高。

參考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對於使用Facebook經營網路社群的人而言,處理「交友邀請」真的是個兩難的局面:想要擴大社群,提高社群價值,但是又沒有時間仔細篩選每一個「交友邀請」,只好照單全收,結果加進了許多「非目標客群」的人,造成不少困擾。本文就與讀者分享這方面的感想與經驗。
外界關於「Apple Car」電動車的傳聞仍然甚囂塵上,所以現在就讓我們繼續談談這件事情的各種可能性。雖然整個狀況仍然還不明朗,不過從Apple高階主管最近的談話中,我們或許可以嗅出一點風向。
這完全是一場意外的巧合。有一款大家都很熟悉的啤酒品牌,叫做「Corona」,也就是「皇冠」的意思;這名稱原本取得不錯,也頗有高級感。但很倒楣的是,它卻跟大家聞之色變的「新『冠』病毒」撞名,遭受了一些無妄之災。
當你扮演好越多人的「配角」時,成就就越大;而當你只顧著追求自我、扮演主角的時候,你所能服務的人數就變少了。所以,演好配角、成為別人人生中的貴人,反而更能幫你成就自我。
江湖傳聞又來了。據說Apple將會推出一款電動汽車,而且聽說還會是蠻厲害的一款設計,這些傳聞是否真的有憑有據?如果這款車子是真的,你覺得Apple會創造出的是一輛「更好的Tesla」、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
「可信度」是對個人承諾的達成度;不是單一時間點、單一事件,而是「時間軸的累積」,是「對所有事件的承諾」。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不論事情重不重要,都會被計入;因為,重不重要的決定權不在你手上,而是在於你接觸的對方。
對於使用Facebook經營網路社群的人而言,處理「交友邀請」真的是個兩難的局面:想要擴大社群,提高社群價值,但是又沒有時間仔細篩選每一個「交友邀請」,只好照單全收,結果加進了許多「非目標客群」的人,造成不少困擾。本文就與讀者分享這方面的感想與經驗。
外界關於「Apple Car」電動車的傳聞仍然甚囂塵上,所以現在就讓我們繼續談談這件事情的各種可能性。雖然整個狀況仍然還不明朗,不過從Apple高階主管最近的談話中,我們或許可以嗅出一點風向。
這完全是一場意外的巧合。有一款大家都很熟悉的啤酒品牌,叫做「Corona」,也就是「皇冠」的意思;這名稱原本取得不錯,也頗有高級感。但很倒楣的是,它卻跟大家聞之色變的「新『冠』病毒」撞名,遭受了一些無妄之災。
當你扮演好越多人的「配角」時,成就就越大;而當你只顧著追求自我、扮演主角的時候,你所能服務的人數就變少了。所以,演好配角、成為別人人生中的貴人,反而更能幫你成就自我。
江湖傳聞又來了。據說Apple將會推出一款電動汽車,而且聽說還會是蠻厲害的一款設計,這些傳聞是否真的有憑有據?如果這款車子是真的,你覺得Apple會創造出的是一輛「更好的Tesla」、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
「可信度」是對個人承諾的達成度;不是單一時間點、單一事件,而是「時間軸的累積」,是「對所有事件的承諾」。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不論事情重不重要,都會被計入;因為,重不重要的決定權不在你手上,而是在於你接觸的對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近期關於日本汽車大廠Nissan及Honda的相關新聞很多,甚至連鴻海也傳出是潛在收購Nissan的買家之一;The Bottom Line特地選出了其中一篇相關新聞作為切入視角 新聞標題是: 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的合併談判所暴露出中國電動車對日本汽車業造成的生存威脅(
Thumbnail
日本汽車產業近期傳出震撼消息,本田汽車(Honda Motor)與日產汽車(Nissan Motor)正洽談合併計畫,並可能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共同運營。長期以來,日產汽車因市場競爭壓力而深陷財務困境,其生存危機日益明顯。而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的合併計劃或許是日產汽車走出困境的契機。
Thumbnail
現在的人們對於AI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期待。文章提到了蘋果放棄汽車產業,而大陸又衝向電動車產業的情況。除了探討對消費者端的貢獻外,作者也提到了對AI的觀察和看法,以及對蘋果作為提供平臺者的期望。文章以蘋果和AI的關係為主軸,介紹了AI在消費者端的潛在收益和貢獻。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據彭博社報導,蘋果公司已正式終止其電動車計畫,即 Apple Car。此決定由蘋果首席營運長 Jeff Williams 和 Kevin Lynch 在內部宣布,他們自 2021 年以來一直領導著這個專案。 報告指出,蘋果公司的最高層管理人員在最近幾週內最終確定了這一決定,而這個專案在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這兩天蘋果公司放棄開發近10年的Apple Car,並將資源轉向投資AI,Hank認為是明智之舉!因為儘管未來電動車平台擁有很多智能化發展的空間,但車輛總需求數並不會增加,加上中國電動車早已將這個市場紅海化,因此電動車所能帶來的收益成長並不具備投資想像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近期關於日本汽車大廠Nissan及Honda的相關新聞很多,甚至連鴻海也傳出是潛在收購Nissan的買家之一;The Bottom Line特地選出了其中一篇相關新聞作為切入視角 新聞標題是: 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的合併談判所暴露出中國電動車對日本汽車業造成的生存威脅(
Thumbnail
日本汽車產業近期傳出震撼消息,本田汽車(Honda Motor)與日產汽車(Nissan Motor)正洽談合併計畫,並可能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共同運營。長期以來,日產汽車因市場競爭壓力而深陷財務困境,其生存危機日益明顯。而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的合併計劃或許是日產汽車走出困境的契機。
Thumbnail
現在的人們對於AI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期待。文章提到了蘋果放棄汽車產業,而大陸又衝向電動車產業的情況。除了探討對消費者端的貢獻外,作者也提到了對AI的觀察和看法,以及對蘋果作為提供平臺者的期望。文章以蘋果和AI的關係為主軸,介紹了AI在消費者端的潛在收益和貢獻。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據彭博社報導,蘋果公司已正式終止其電動車計畫,即 Apple Car。此決定由蘋果首席營運長 Jeff Williams 和 Kevin Lynch 在內部宣布,他們自 2021 年以來一直領導著這個專案。 報告指出,蘋果公司的最高層管理人員在最近幾週內最終確定了這一決定,而這個專案在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這兩天蘋果公司放棄開發近10年的Apple Car,並將資源轉向投資AI,Hank認為是明智之舉!因為儘管未來電動車平台擁有很多智能化發展的空間,但車輛總需求數並不會增加,加上中國電動車早已將這個市場紅海化,因此電動車所能帶來的收益成長並不具備投資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