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誰會是Apple的電動車製造夥伴?/傅瑞德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隨著Apple進軍電動車領域的傳聞甚囂塵上,他們究竟會跟哪一家現有車廠合作,也成了另一個話題。最近傳出的是跟韓國車廠起亞、現代都已經結束會談,跟日本的日產汽車也已經破局。那麼,接下來還會有什麼可能性呢?

raw-image

在前幾天的〈Apple來自韓國的禮物〉這篇文章中,提到Apple正在跟韓國起亞(Kia)與現代(Hyundai)汽車洽談電動車相關的合作,同時也在跟不明的日本車廠洽談。

文章中提到現代汽車「並不想只變成鴻海」(Apple的代工廠商),所以還談不攏;而今天Ars Technica網站上的〈Report: Nissan shot down Apple deal to avoid becoming Foxconn of cars〉的這篇報導中,則提到Apple正在跟日本的日產汽車(Nissan)洽談,也就間接說明了前文提到的「不明日本車廠」可能就是日產。

但有趣的是,報導中也重複了一樣的說法:

Apple和日產在品牌方面無法達成協議……Apple希望日產只是代工,但日產卻希望保留自己的品牌。

而文章的標題更是寫得很明白:「日產與Apple協議破局,因為日產不想變成鴻海」(avoid becoming Foxconn of cars)。

同樣在今天刊出的〈蘋果與現代車/日產合作觸礁!分析師:福斯有希望〉一文中,則指出德國福斯汽車有希望成為Apple的代工夥伴。

他們為什麼不想當「鴻海」?

這裡面有幾個有趣的觀察點:

  1. 變成鴻海到底是會多「慘」?鴻海不是已經賺錢賺到出油?
  2. 如果Apple找不到現有車廠願意當鴻海,是不是就做不出車子來了?
  3. 這些「不想當鴻海」的車廠,是不是其實都自己已經有推出電動車的計畫,所以不願意這方面的努力被Apple吃掉?
  4. Apple自己到底已經具備了那些條件/技術/優勢,而需要現有的車廠補完自己做不到的部分?這些部分又是什麼?
  5. 既然鴻海最近也在跟裕隆研發電動車,會不會最後「鴻海」仍然還是鴻海?

這幾個題目都很基本,但要深入探究的話,其實都是很大的題目;在這邊我們先留給讀者自己判斷思考,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鴻海模式是否適用於電動車?

但已經可以想像得到的是,幫Apple做手機的鴻海雖然賺錢,但卻是靠中國工廠百十萬工人以「茅山道士」(毛利三到四趴)的經營型態做出來的,而且鴻海自己做品牌也不算成功。

而必須能在路上跑、要遵守的法規和安全規範更多、機械複雜度遠超過手機的電動車,無論在製程、獲利、以及供應鏈管理方面,也並不見得能沿用手機生產的模式來製造。

此外,品牌跟Apple連結在一起,雖然會是很大的加分,但對於車廠自己的品牌和核心價值也會有衝擊性的影響;或許這些都是大品牌車廠不願意「變成鴻海」的部分原因。

白牌底盤廠

未來會出現相對無名的「專業代工」電動車廠,以「白牌」方式提供平台給非汽車業的大科技廠、甚至現有車廠,再由各家廠商根據需要與專長,繼續發展成各種車款的「鴻海型」電動車底盤廠嗎?

這是非常有可能的。以目前的產業型態來看,這類「白牌車廠」因為勞動力、供應鏈、市場、甚至環保法規等等緣故,最有可能會先大量出現在中國。

但長遠來說,當組裝電動車的技術門檻降低,而且共通組件也開始大量供應之後,由於不需要有傳統汽車產業作為前提,所以一些現在意想不到的國家(例如越南、或是〈未來的電動車製造革命〉這篇文章中想像的肯亞),都有可能在幾年後冒出具有競爭力的電動車平台產業。

如果東南亞、甚至非洲沒有傳統汽車工業基礎的國家,未來都有機會在電動車領域分一杯羹,那麼無論資金和經驗都相當雄厚的正牌鴻海,當然沒有理由不能進場一拼高下。

但鴻海的問題也跟現代或日產要考慮的一樣,用代工形式進入這種產品的領域,究竟是否符合公司的核心能力與價值(幸好鴻海比較沒有品牌問題)、以及對於最賺錢的主業是否有幫助。

結語

最後,以我個人對Apple產品規劃型態的理解,我認為福斯並不會是適當的代工合作夥伴;因為福斯本身品牌力也強、不適合代工模式、而且電動車技術目前也不是他們的特長,看不出來跟Apple能有很好的互補效果。

但如果Apple也已經掌握機電技術,所以合作夥伴不需要是電動車專家,那麼選擇就會很多了;如果是福斯所屬的VAG集團,或許Skoda會是個可行的選項。

但還不能排除的是,Apple就跟Tesla一樣,從頭到腳都自己來,出來找「鴻海」只是虛晃一招、或是看看有沒有願意「茅山道士」純粹做組裝代工的公司;如果是這樣的話,或許決定性的因素就只是時間了:時間越久,Apple自己來的機率就越高。

參考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吐納商業評論的沙龍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鴻海劉董事長,推出3.0轉型升級,佈局電動車、數位醫療、機器人三大產業與人工智慧、半導體、5G與6G三大核心技術,近期中國電動車補貼刺激下,各大車廠紛紛跟進削價競爭,因為不降價電動車市場,將有可能被中國電動車品牌,搶下大部分的電動車市場,連同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也跟著調整售價,未來車廠將無法走向過去
Thumbnail
鴻海劉董事長,推出3.0轉型升級,佈局電動車、數位醫療、機器人三大產業與人工智慧、半導體、5G與6G三大核心技術,近期中國電動車補貼刺激下,各大車廠紛紛跟進削價競爭,因為不降價電動車市場,將有可能被中國電動車品牌,搶下大部分的電動車市場,連同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也跟著調整售價,未來車廠將無法走向過去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股市鴿,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則有關鴻海的新聞。 鴻海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電子代工服務企業,也是Apple的重要合作夥伴。 不過,最近鴻海的營收表現似乎不太理想,讓我們來看看原因吧! 鴻海公布5月營收達4,507億元,月增5.01%、年減9.45%;累計前5月合併營收2.34兆元,年減2.08%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股市鴿,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則有關鴻海的新聞。 鴻海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電子代工服務企業,也是Apple的重要合作夥伴。 不過,最近鴻海的營收表現似乎不太理想,讓我們來看看原因吧! 鴻海公布5月營收達4,507億元,月增5.01%、年減9.45%;累計前5月合併營收2.34兆元,年減2.08%
Thumbnail
鴻海集團2019年10月 由劉揚偉董事長接班並提出3+3策略,宣示佈局三大未來產業以及三大核心技術,作為公司下一階段的成長動能,其中三大未來產業,分別為「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領域。 這三大未來產業具有現有市場規模龐大,總計規模1.4兆美元以上,三大核心技術則是「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並
Thumbnail
鴻海集團2019年10月 由劉揚偉董事長接班並提出3+3策略,宣示佈局三大未來產業以及三大核心技術,作為公司下一階段的成長動能,其中三大未來產業,分別為「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領域。 這三大未來產業具有現有市場規模龐大,總計規模1.4兆美元以上,三大核心技術則是「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並
Thumbnail
- 谷歌在台導入半導體計畫 - 路透:鴻海想當電動車大咖 今年須奪大廠訂單 動作要快 - 設廠成本飆升,英特爾要求德國額外提供 50 億美元補助 - 矽谷銀行倒閉懶人包 一文秒懂「滅絕級災難」如何產生 - EP01-EP50 B播B播 觀念好物精選
Thumbnail
- 谷歌在台導入半導體計畫 - 路透:鴻海想當電動車大咖 今年須奪大廠訂單 動作要快 - 設廠成本飆升,英特爾要求德國額外提供 50 億美元補助 - 矽谷銀行倒閉懶人包 一文秒懂「滅絕級災難」如何產生 - EP01-EP50 B播B播 觀念好物精選
Thumbnail
鴻海的發展史就好像是台灣產業發展的部分縮影,從最初的國際貿易,遇到第一次石油危機不得不進行產業轉型,開始進行傳統代工,並投入精密模具的研發及製造,讓鴻海得以快速跟上個人電腦時代潮流,進入到科技代工時期。如今的鴻海更是進行產業升級,透過「3+3=∞」佈局,促成下一階段的成長動能。
Thumbnail
鴻海的發展史就好像是台灣產業發展的部分縮影,從最初的國際貿易,遇到第一次石油危機不得不進行產業轉型,開始進行傳統代工,並投入精密模具的研發及製造,讓鴻海得以快速跟上個人電腦時代潮流,進入到科技代工時期。如今的鴻海更是進行產業升級,透過「3+3=∞」佈局,促成下一階段的成長動能。
Thumbnail
【基本資料】 🌊公司名: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官網:https://www.foxconn.com/zh-tw/ 🌊股票代號:2317 🌊董事長:劉揚偉 🌊產業別:(上市)-其他電子業(電子中游 - EMS) 🌊資本額:1,386.3億元 🌊市值:1.48兆元 🌊主要業務(中上
Thumbnail
【基本資料】 🌊公司名: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官網:https://www.foxconn.com/zh-tw/ 🌊股票代號:2317 🌊董事長:劉揚偉 🌊產業別:(上市)-其他電子業(電子中游 - EMS) 🌊資本額:1,386.3億元 🌊市值:1.48兆元 🌊主要業務(中上
Thumbnail
1、收購大馬8吋晶圓廠 是集團努力的方向 2、MIH今年推三款電動車 3、需求面持續維持 今年第1季淡季不淡 4、電動車關鍵年提前至2024年 今年Q4推3款新品 5、鴻海美威州新合約6月前望敲定 6、來自印度的營收 將與大客戶同步成長 7、持續尋找收購8吋晶圓代工廠的機會 8、蘋果對外尋求合作發展
Thumbnail
1、收購大馬8吋晶圓廠 是集團努力的方向 2、MIH今年推三款電動車 3、需求面持續維持 今年第1季淡季不淡 4、電動車關鍵年提前至2024年 今年Q4推3款新品 5、鴻海美威州新合約6月前望敲定 6、來自印度的營收 將與大客戶同步成長 7、持續尋找收購8吋晶圓代工廠的機會 8、蘋果對外尋求合作發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