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生命是鳥兒獨自舞蹈──高達《賴活》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高達說:「女人就是女人。」看完高達的《賴活》,我說:「女人就是小鳥。」在高達的思想鏡頭前,每個女人的生命都是鳥兒在獨自舞蹈。
我在第一幕裡看見保羅告訴娜娜,有個八歲女孩的作文,是這麼寫的:「鳥是兼具外型和器官的動物,抽離外型就只剩下器官,再拿掉器官,就會看見靈魂。」我隨即想的是,那個八歲女孩,將自己的身影投射在鳥的身上。那時娜娜正要離開保羅以及他們的孩子。娜娜也是小鳥,她想飛走,脫離她原本困住的枷鎖,抽離她在社會上的家庭角色,她就要尋找她的心之所向,過她自己真正的生活。
我想起娜娜(Nana)這個名字,除了正是本片演員、高達 1960 年代的繆思兼妻子──安娜.凱莉娜(Anna Karina)的重新排列,亦無法不使人想起左拉的小說《娜娜》,裡頭的娜娜正是迷倒了整城巴黎男人的劇院演員兼賣身娼妓。個性狂放卻嚮往在戲裡飾演一個正經女人的娜娜,與《賴活》裡渴望當演員卻不得志,最後走向賣身的娜娜相疊映在了一起。我甚至想起了影響高達使用疏離效果的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所寫的《四川好女人》,主角沈蒂也是娼女,在劇裡是神仙們所尋尋覓覓、於自私的眾生裡萬中選一的善良聖女。
我看著第三幕的娜娜,娜娜在電影院看著德萊葉的《聖女貞德蒙難記》的貞德,貞德看著她自己的命運是犧牲,而救贖是死亡。面對死亡,貞德睜大著眼睛,流下眼淚;看著銀幕的娜娜同樣睜大眼睛,隨即閉眼,流下眼淚。我呢?我看著娜娜的同時又有誰正在看著我的命運,為我流淚嗎?此時我覺得,娜娜就是貞德,我就是娜娜,我們全部都是同一個女人、同一個生命。我們同樣承受生命帶給我們,屬於我們各自的苦難,又在同時,成為觀望他人生命苦難的他者。下一幕娜娜在警局接受偵訊時,被問到接下來該何去何從。娜娜用沙啞的嗓音顫抖引用韓波的詩句:「我不知道。我⋯⋯是他者。」撇過頭,看向遠方。再下一幕,娜娜便踏上賣身的路途。
「逃離不過是場夢。」畫面跳至第六幕,娜娜遇見久別重逢的友人伊薇特,得知伊薇特的前夫丟下伊薇特與孩子,跑去美國追尋他的演員夢。而伊薇特,同樣為了過她的生活,選擇了賣身。娜娜抽菸,我看見娜娜帶著自信的微笑對伊薇特說了一段宣言:「我想我們永遠得為自己負責,我們是自由的。我舉起我的手,我得負責;我把頭向右轉,我得負責。我不快樂,我得負責。我抽菸,我得負責;我閉上眼睛,我得負責。我忘記我有責任,但我還是得負責。」我想她同時也是在說給自己聽。
然而我們真的能為自己的不快樂負責嗎?第九幕裡,我看見娜娜被她的皮條客冷落在一旁的時候,她百無聊賴玩起了點唱機。音樂開始播放,娜娜便隨之起舞。女人的生命是鳥兒在獨自舞蹈。觀望著娜娜看似在努力取悅自己而四處旋轉舞蹈的時候,我其實很難過。娜娜拚了命在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但快樂是能夠自己負責的嗎?娜娜跳到一個段落,抱著柱子,切到下一幕,而下一幕的標題即是:幸福不等於快樂。我總覺得娜娜容易感到幸福,卻難以快樂。
最讓我傷心的就是這一幕。當客人向娜娜要求再一個女孩的時候,娜娜替他找來另一位女孩,帶進房間之後看似不在意地問起:「哦,所以你不需要我了嗎?」「我不知道。」男人不在畫面裡,男人此時已不重要。娜娜停止脫衣,坐在床緣,抽起了菸,低頭,閉眼。窗外的河水波光粼粼,我卻看見娜娜是一隻被遺棄的鳥兒,抑鬱、失了魂。女人的生命是鳥兒獨自舞蹈,時而憂傷停頓,時而雀躍歡騰。下一幕我看著娜娜與哲學家布萊絲.帕蘭在咖啡館談論哲學的時候眼神又是發亮的。
娜娜遇見了愛人,愛人在床上讀著愛倫坡的《橢圓形畫像》。我可以聽見高達的聲音正唸著小說,娜娜彷彿此時回魂成安娜.凱莉娜,聽著愛人高達的錄音思索。如同《橢圓形畫像》是丈夫為妻子畫肖像畫,高達替安娜安置一部電影《賴活》,讓安娜成為一隻獨舞的鳥;亦如《橢圓形畫像》的結局,鑄成了鮮活的生命,卻又是驚愕的死亡。
在高達的思想鏡頭前,每個女人的生命都是鳥兒在獨自舞蹈。《賴活》的娜娜、左拉的娜娜、布萊希特的沈蒂、德萊葉的聖女貞德、愛倫坡的妻子肖像畫⋯⋯,所有的娼女、聖女、妻子此時都成為一隻鳥兒的靈魂片羽,裝進高達鏡頭下安娜.凱莉娜的軀殼裡,讓她為自己跳了一齣悲喜交集的獨舞劇。
全文劇照提供:眷時代影展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所應為》是 1989 年的一部鄰家少年的種族衝突電影(hood film),由當時年僅 32 歲的史派克.李(Spike Lee)製作、編劇、執導,並且飾演主角。《為所應為》當年獲選為 42 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電影,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劇本與男配角提名(Danny Aiello)。
《金髮夢露》上線之前可說是萬眾期待,但觀賞後留下的餘味,是一言難盡。我非常佩服女主角安娜.德.哈馬斯的精湛演出,也喜愛攝影、配樂、服裝、妝髮、美術設計等等,但導演安德魯.多明尼克對瑪麗蓮.夢露近乎充滿惡意的詮釋方式,幾乎要抹煞全劇組的心血。
再次重看《天外奇蹟》,總有成千上萬無以名狀的情緒湧上,而使我心裡某部分被滋養。電影裡的卡爾代表著世界上無數懷揣過夢想、家庭、成就的人類所共同享有的集體意識,我們曾經以此為依歸,但可能在中途就因現實而被迫暫放。開頭那被濃縮成十分鐘的生老病死,引領我們一次次敲碎生命裡的零錢罐,那正象徵著種種聚散及無常。
世界的樣子,算是「故事之外」、「家之外」但並非不存在。同樣的故事操作模式,在同樣由東昊影業發行,南尼莫瑞提的《非甜蜜家庭》或許是更好的例子,在此不岔路贅言,然而通過三個家庭、三段時間,所有的變化、批判,都在故事情節之內,世界的樣子,在「故事之外」、「家之外」,但並非不存在。世界就在家旁邊。
總體來看,正是導演的有情觀照,才能發掘及凸顯露宿者的交往情誼。在這種人間有情姿態下,縱是濁水生活,也得見美好一面。全戲寫實之餘,仍能從情感及美學層面提升轉化。就如木仔與妓女的性交易,因事前有足夠鋪墊、場面節制、角色顯得青春美好、不流於於肉慾色情等,均使現實上賣淫可有的齷齪大大淡化了。
在準備及承受墮胎當下,女人的下體不再是神秘、充滿誘惑引人探索的性感象徵,亦非散發母性光輝、作為生命起源的聖潔甬道,而是充滿血水、分泌物和破碎組織的脆弱器官──沒有社會意義,不用承擔母親的責任,不用拿來配合性交之用途,而回歸到最原始的肉體本身。痛覺儘管折磨,卻也是最直接、有效讓我們意識專注於肉身的感受
《為所應為》是 1989 年的一部鄰家少年的種族衝突電影(hood film),由當時年僅 32 歲的史派克.李(Spike Lee)製作、編劇、執導,並且飾演主角。《為所應為》當年獲選為 42 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電影,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劇本與男配角提名(Danny Aiello)。
《金髮夢露》上線之前可說是萬眾期待,但觀賞後留下的餘味,是一言難盡。我非常佩服女主角安娜.德.哈馬斯的精湛演出,也喜愛攝影、配樂、服裝、妝髮、美術設計等等,但導演安德魯.多明尼克對瑪麗蓮.夢露近乎充滿惡意的詮釋方式,幾乎要抹煞全劇組的心血。
再次重看《天外奇蹟》,總有成千上萬無以名狀的情緒湧上,而使我心裡某部分被滋養。電影裡的卡爾代表著世界上無數懷揣過夢想、家庭、成就的人類所共同享有的集體意識,我們曾經以此為依歸,但可能在中途就因現實而被迫暫放。開頭那被濃縮成十分鐘的生老病死,引領我們一次次敲碎生命裡的零錢罐,那正象徵著種種聚散及無常。
世界的樣子,算是「故事之外」、「家之外」但並非不存在。同樣的故事操作模式,在同樣由東昊影業發行,南尼莫瑞提的《非甜蜜家庭》或許是更好的例子,在此不岔路贅言,然而通過三個家庭、三段時間,所有的變化、批判,都在故事情節之內,世界的樣子,在「故事之外」、「家之外」,但並非不存在。世界就在家旁邊。
總體來看,正是導演的有情觀照,才能發掘及凸顯露宿者的交往情誼。在這種人間有情姿態下,縱是濁水生活,也得見美好一面。全戲寫實之餘,仍能從情感及美學層面提升轉化。就如木仔與妓女的性交易,因事前有足夠鋪墊、場面節制、角色顯得青春美好、不流於於肉慾色情等,均使現實上賣淫可有的齷齪大大淡化了。
在準備及承受墮胎當下,女人的下體不再是神秘、充滿誘惑引人探索的性感象徵,亦非散發母性光輝、作為生命起源的聖潔甬道,而是充滿血水、分泌物和破碎組織的脆弱器官──沒有社會意義,不用承擔母親的責任,不用拿來配合性交之用途,而回歸到最原始的肉體本身。痛覺儘管折磨,卻也是最直接、有效讓我們意識專注於肉身的感受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森林大火的楔子至終像拉回撒出去的漁網般,聚合了所有的蔓燒野火夷平了全地,佩佐亦借用了龐貝古城裡被火山吞噬相擁赴死的情侶意象,愛情燃燒殆盡後的灰燼從天而降,Leon 才因此覺醒重生,寫下親身經歷的刻骨生命故事。
Thumbnail
生而為人的命運之途,或甚文明與自然之間的選擇,只有如此絕對的二元對立嗎?我們看似溫柔、實則暴力地擇善棄惡──假裝世界永遠是公平的,假裝灰色並不存在,相信天秤兩端永恆的矛盾終能化解,相信愛是真的能戰勝一切。
Thumbnail
這是他們不會更好的命運,也是天下人無法超脫的苦。它看似虛無,所以你的、我的、他的本真相似──真正的歸,便是不刻意拆解,只回到太初。 那一顆過曝的鏡頭並不好看,但是很美。是王兵穿越了階級,看普天下人都擁有的困惑──所以他的影像才是真正將眾生視作平等的慈悲,才是在靈光消逝的現在,再次出現的生之動力。
Thumbnail
活在這個總是潑得你滿身泥濘的世界,在破夢與抵達須彌之前,活著依舊不會太好。社會與階級仍有著牢不可破的邊界,而在無可避免的創傷背後、故事真正的核心,是沒有解方的生命真理,是死生之間純粹的、永恆的人類存在狀態。是相信,也是破。
Thumbnail
紀實少「男」的生活切片裡有迷惘、有眷戀、有義無反顧,有少「男」們用創作、用肉身、用粉紅光波抵抗社會的眼光。《台灣短片競賽單元──紀實少「男」》裡的三部短片乍看沒有關聯,但每部片裡的少「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社會對話。
Thumbnail
到了現在21世紀,世界上還是有許多女性每逢月經來臨,被迫限制在衛生條件不好的「月經小屋」度過經期,無法與外界接觸,失去自由。甚至有人沒有錢買衛生棉用,只能重複使用骯髒的布料,容易造成感染,得到婦女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Thumbnail
歷史的既視感竟如此強烈!《梅艷芳》中缺席的民主歌聲獻中華、幽微的九七大限焦慮、或者是 2003 年的抗 SARS 戰役,這些都是港人一路走來的歷史歲月,而成為了巨大的電影符碼(存在/不存在皆是)影射著遭遇政治巨變、新冠疫情衝擊的現時香港。梅艷芳一句:「我會待在香港」撫慰了多少現今港人的心靈?
Thumbnail
《鳥是海與樹的孩子》沒有完整的故事劇情,也沒有強烈說教性與批判,有的是如同遠古神話的原初精神,一種強烈的「補償精神」,也就是卡西勒《人論》中將生命視為一個「綜合的」「不分解」的觀點。生命被人類感知為一個連結不斷的全體,於是形體的缺席與消亡,都將被補償為另一種存在天地間,流動和波盪不止的精神與綿綿情絲
Thumbnail
這是一部平淡無奇卻又發人省思的韓國電影,這樣的生活,也許就是你我現在的生活,也因為這樣,看完電影儘管有一點揪心,但我們又繼續回去過同樣的生活。面對著螢幕滑著手機,連話都懶得多說,手指動一動,就可以讓自己舒服自在地活在自己的堡壘中.....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森林大火的楔子至終像拉回撒出去的漁網般,聚合了所有的蔓燒野火夷平了全地,佩佐亦借用了龐貝古城裡被火山吞噬相擁赴死的情侶意象,愛情燃燒殆盡後的灰燼從天而降,Leon 才因此覺醒重生,寫下親身經歷的刻骨生命故事。
Thumbnail
生而為人的命運之途,或甚文明與自然之間的選擇,只有如此絕對的二元對立嗎?我們看似溫柔、實則暴力地擇善棄惡──假裝世界永遠是公平的,假裝灰色並不存在,相信天秤兩端永恆的矛盾終能化解,相信愛是真的能戰勝一切。
Thumbnail
這是他們不會更好的命運,也是天下人無法超脫的苦。它看似虛無,所以你的、我的、他的本真相似──真正的歸,便是不刻意拆解,只回到太初。 那一顆過曝的鏡頭並不好看,但是很美。是王兵穿越了階級,看普天下人都擁有的困惑──所以他的影像才是真正將眾生視作平等的慈悲,才是在靈光消逝的現在,再次出現的生之動力。
Thumbnail
活在這個總是潑得你滿身泥濘的世界,在破夢與抵達須彌之前,活著依舊不會太好。社會與階級仍有著牢不可破的邊界,而在無可避免的創傷背後、故事真正的核心,是沒有解方的生命真理,是死生之間純粹的、永恆的人類存在狀態。是相信,也是破。
Thumbnail
紀實少「男」的生活切片裡有迷惘、有眷戀、有義無反顧,有少「男」們用創作、用肉身、用粉紅光波抵抗社會的眼光。《台灣短片競賽單元──紀實少「男」》裡的三部短片乍看沒有關聯,但每部片裡的少「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社會對話。
Thumbnail
到了現在21世紀,世界上還是有許多女性每逢月經來臨,被迫限制在衛生條件不好的「月經小屋」度過經期,無法與外界接觸,失去自由。甚至有人沒有錢買衛生棉用,只能重複使用骯髒的布料,容易造成感染,得到婦女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Thumbnail
歷史的既視感竟如此強烈!《梅艷芳》中缺席的民主歌聲獻中華、幽微的九七大限焦慮、或者是 2003 年的抗 SARS 戰役,這些都是港人一路走來的歷史歲月,而成為了巨大的電影符碼(存在/不存在皆是)影射著遭遇政治巨變、新冠疫情衝擊的現時香港。梅艷芳一句:「我會待在香港」撫慰了多少現今港人的心靈?
Thumbnail
《鳥是海與樹的孩子》沒有完整的故事劇情,也沒有強烈說教性與批判,有的是如同遠古神話的原初精神,一種強烈的「補償精神」,也就是卡西勒《人論》中將生命視為一個「綜合的」「不分解」的觀點。生命被人類感知為一個連結不斷的全體,於是形體的缺席與消亡,都將被補償為另一種存在天地間,流動和波盪不止的精神與綿綿情絲
Thumbnail
這是一部平淡無奇卻又發人省思的韓國電影,這樣的生活,也許就是你我現在的生活,也因為這樣,看完電影儘管有一點揪心,但我們又繼續回去過同樣的生活。面對著螢幕滑著手機,連話都懶得多說,手指動一動,就可以讓自己舒服自在地活在自己的堡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