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因為腳扭到,開始回想小時候關於腳扭到的各種回憶。
第一次印象很深的扭到腳,是國中時,中午趕著去校門口拿爸爸送來的便當,從樓梯上大約五六格的高度一口氣跳下來時,著陸失敗而造成右腳扭到。跳下來的衝擊力太大,雖然我當時有扶著扶手,但腳受傷的程度還是蠻嚴重的,我非常記得那個痛,痛到我蹲下去還是坐在樓梯上哭了起來。
接著發生的事情我忘了,大約是有人帶我去保健室、有人幫我跟我爸拿便當,然後保健室阿姨幫我噴冰涼的冷卻噴霧,可能接著是冰敷、包紮之類的吧。後來我爸媽應該有帶我去看醫生,這段記憶是前幾天媽媽來家裡吃飯才補上的:我媽帶我去看舅舅的跌打損傷師傅好朋友"家丁仔",他是個全身肌肉的師傅,把我的腳踝抖了兩下復位,然後包起來,好像有給我藥膏(我忘了),然後我們就回家了。
復原的日子是怎麼度過的我忘了,但我很記得我爸幫我用大黃散和蛋白調和了藥膏,那是他的太極拳師兄治跌打損傷的秘方。我爸幫我把藥膏糊上我的腳踝,就像塗水泥一般,我還記得糊上去的瞬間的冰涼感,因為蛋是從冰箱拿出來的嘛。糊好之後在用大塊紗布貼上去固定,四個邊用透氣膠帶貼好,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然後過了一整天,晚上要洗澡前再把敷上去的藥膏剝離下來,經過一整天不知道是皮膚吸收了還是蛋白乾了,它真的會像水泥剝落一樣一片片掉下來,我記得我好像很喜歡把它打開、然後剝下藥膏這件事,我覺得非常有趣。
現在回想起來,我特別記得我爸幫我調大黃散的畫面,小時候不覺得怎麼樣,現在想起來心裡暖暖的,那是不擅言詞的爸爸對我的照顧與愛。
再下一次扭到腳是高中,只記得是在我家樓下和一隻流浪狗玩的時候用右腳硬是剎車而扭到的。可能因為是第二次了,所以不太有印象後來怎麼好的,也是上次媽媽來時才說這次是去給家丁仔的徒弟看的,不過我連他徒弟長怎樣也完全想不起來了,這段回憶就僅止於"有發生過這件事"的程度就沒了。
還有再下一次,這時已經是在工作了,我記得我走在路上時扭到腳,印象中有痛,然後馬上找了附近的藥局買彈性繃帶,因為不固定住完全無法回家。這次的後續我也沒印象了,只記得這次扭傷腫得不大,也很快恢復,從此學到一件事:扭到腳要馬上冰敷、馬上彈繃固定,可以控制腫脹的程度。
後面幾次的扭傷的回憶爸媽就不在裡面了,大概我也夠大能照顧自己了(三扭腳而成良醫),也不想讓他們知道然後念我幾句,我還真是個幾句都念不得的小孩。但我完全不覺得他們不關心我或不愛我,可能人從父母身上能珍藏著幾個暖呼呼的被愛的回憶就足夠了。就像這次扭到腳,常常出現在我心裡的是爸媽以前照顧受傷的我的畫面,想到這些回憶,現在正在發生的身體上的疼痛與不適,好像也能輕鬆的度過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16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an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幾天扭到腳,藉機對小孩們撒嬌。
每次從爺爺阿嬤家回來,都會有要和兩小討論的事情。 這次是關於小妹上直排輪課被爺爺念"不練習" "遇到挫折就放棄" 甚麼甚麼之類的話。我其實一直很好奇兩小怎麼感受或看待爺爺的"過於嚴厲"的話語,以我們身為大人/(爺爺的)孩子的角色來看,很多話都讓人感覺刺耳,那麼以身為小孩/孫子的角色,感受是什麼呢?
年紀越大,對於人際關係的變化越有感觸,也越能心平氣和地去理解這些變化。以前懵懵懂懂的幽微的朋友關係的變化,現在越來越能清楚看到那對我來說是什麼。
和小孩們講睡前故事,講到投機取巧的驢子的故事,最後驢子淹死在河裡的結局,雖然很明確的能夠知道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投機取巧,但我覺得驢子主人的行為應該也值得一番討論。
今天又接到姊姊寫來抱怨媽媽的訊息,一如往常,她要請我去和媽媽溝通。
今天老公怒氣沖沖的帶著兩小從體操課教室回來。 原因是上體操課時哥哥和其他小孩在裡面帶頭搗亂,還有又拿了上周我們告誡他不要再拿的教室DM,重點是,大人都有跟他說"不要再做了"他卻好像沒聽到,繼續做,直到大人冒火。
前幾天扭到腳,藉機對小孩們撒嬌。
每次從爺爺阿嬤家回來,都會有要和兩小討論的事情。 這次是關於小妹上直排輪課被爺爺念"不練習" "遇到挫折就放棄" 甚麼甚麼之類的話。我其實一直很好奇兩小怎麼感受或看待爺爺的"過於嚴厲"的話語,以我們身為大人/(爺爺的)孩子的角色來看,很多話都讓人感覺刺耳,那麼以身為小孩/孫子的角色,感受是什麼呢?
年紀越大,對於人際關係的變化越有感觸,也越能心平氣和地去理解這些變化。以前懵懵懂懂的幽微的朋友關係的變化,現在越來越能清楚看到那對我來說是什麼。
和小孩們講睡前故事,講到投機取巧的驢子的故事,最後驢子淹死在河裡的結局,雖然很明確的能夠知道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投機取巧,但我覺得驢子主人的行為應該也值得一番討論。
今天又接到姊姊寫來抱怨媽媽的訊息,一如往常,她要請我去和媽媽溝通。
今天老公怒氣沖沖的帶著兩小從體操課教室回來。 原因是上體操課時哥哥和其他小孩在裡面帶頭搗亂,還有又拿了上周我們告誡他不要再拿的教室DM,重點是,大人都有跟他說"不要再做了"他卻好像沒聽到,繼續做,直到大人冒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愛是穩定與持久的,真正的愛需要勇氣、耐心與堅忍。愛子女的父母不因成績或名次而改變愛,而是無論子女表現如何,始終保持愛與關懷,並在錯誤中依然不失愛的心。
Thumbnail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親子溝通中的挑戰,特別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我們反思了情感表達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同時,如何也需要照顧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想了解如何改善這種親子關係,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愛,請繼續閱讀。
Thumbnail
前陣子剛過完父親節,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和爸爸一起過節或送禮物呢? 我父親在三年前去世了,我們家一直以來也沒有過節日的習慣,所以我根本沒注意到那天是父親節。 8/8那天,和朋友聊天時,他忽然問我:『欸,DT,你會想你爸爸嗎。』 我愣了一下,才想起那天是父親節。
Thumbnail
那天,和女兒去公園。坐在椅子上,看著一位父親,正在教小女孩溜直排輪。小女孩一不小心,就跌倒。 那位父親說了句話,安慰小女孩。他說:“成功沒有不跌倒的.” 是的,不只溜冰,所有的成功,都沒有不跌倒的。 記得我初中畢業,考不上好高中,只好去讀中興高中夜間部。
生平第一次去做腳底按摩,然而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腳底的痛,而是在按摩師父和孩子互動的溫柔。
Thumbnail
我小時候差點下身癱瘓,我以前跟爸媽出去,回來以後我雙腳就完全動不了就像癱瘓了一樣,我還嚇死了,如果是癱瘓了怎麼辦,好在可能是某些疾病原因導致我的腳不能動,但有去找醫生治療所以我的腳就好了可以走路,我無法想像如果我真下身癱瘓我的日子會怎樣,我應該會先自暴自棄吧。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昨天跟好友一家人聊天時,聊到她16歲的女兒從14歲開始隻身在英國留學,雖說是住宿學校,孩子一樣要自己面對課業、生活、人際關係等應接不暇的問題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全然陌生的環境,面對上述問題的同時,還有思鄉之苦,心理要承受的變化跟壓力讓我感到難以想像 但讓我最替好友開心的是,孩子經過兩年
昨天跟好友一家人聊天時,聊到她16歲的女兒從14歲開始隻身在英國留學,雖說是住宿學校,孩子一樣要自己面對課業、生活、人際關係等應接不暇的問題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全然陌生的環境,面對上述問題的同時,還有思鄉之苦,心理要承受的變化跟壓力讓我感到難以想像 但讓我最替好友開心的是,孩子經過兩年的淬煉,
Thumbnail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這本經典著作中寫道: 「嬰兒不能辨識物體,不能覺知自己,不能覺知到外在世界。他只能感受到溫暖和食物的正面刺激,還不能把溫暖和食物與其來源 —— 母親區分開來。這個時候,母親就是溫暖,母親就是食物,母親就是滿足和安全的安樂狀態。」
Thumbnail
愛是穩定與持久的,真正的愛需要勇氣、耐心與堅忍。愛子女的父母不因成績或名次而改變愛,而是無論子女表現如何,始終保持愛與關懷,並在錯誤中依然不失愛的心。
Thumbnail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親子溝通中的挑戰,特別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我們反思了情感表達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同時,如何也需要照顧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想了解如何改善這種親子關係,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愛,請繼續閱讀。
Thumbnail
前陣子剛過完父親節,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和爸爸一起過節或送禮物呢? 我父親在三年前去世了,我們家一直以來也沒有過節日的習慣,所以我根本沒注意到那天是父親節。 8/8那天,和朋友聊天時,他忽然問我:『欸,DT,你會想你爸爸嗎。』 我愣了一下,才想起那天是父親節。
Thumbnail
那天,和女兒去公園。坐在椅子上,看著一位父親,正在教小女孩溜直排輪。小女孩一不小心,就跌倒。 那位父親說了句話,安慰小女孩。他說:“成功沒有不跌倒的.” 是的,不只溜冰,所有的成功,都沒有不跌倒的。 記得我初中畢業,考不上好高中,只好去讀中興高中夜間部。
生平第一次去做腳底按摩,然而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腳底的痛,而是在按摩師父和孩子互動的溫柔。
Thumbnail
我小時候差點下身癱瘓,我以前跟爸媽出去,回來以後我雙腳就完全動不了就像癱瘓了一樣,我還嚇死了,如果是癱瘓了怎麼辦,好在可能是某些疾病原因導致我的腳不能動,但有去找醫生治療所以我的腳就好了可以走路,我無法想像如果我真下身癱瘓我的日子會怎樣,我應該會先自暴自棄吧。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昨天跟好友一家人聊天時,聊到她16歲的女兒從14歲開始隻身在英國留學,雖說是住宿學校,孩子一樣要自己面對課業、生活、人際關係等應接不暇的問題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全然陌生的環境,面對上述問題的同時,還有思鄉之苦,心理要承受的變化跟壓力讓我感到難以想像 但讓我最替好友開心的是,孩子經過兩年
昨天跟好友一家人聊天時,聊到她16歲的女兒從14歲開始隻身在英國留學,雖說是住宿學校,孩子一樣要自己面對課業、生活、人際關係等應接不暇的問題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全然陌生的環境,面對上述問題的同時,還有思鄉之苦,心理要承受的變化跟壓力讓我感到難以想像 但讓我最替好友開心的是,孩子經過兩年的淬煉,
Thumbnail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這本經典著作中寫道: 「嬰兒不能辨識物體,不能覺知自己,不能覺知到外在世界。他只能感受到溫暖和食物的正面刺激,還不能把溫暖和食物與其來源 —— 母親區分開來。這個時候,母親就是溫暖,母親就是食物,母親就是滿足和安全的安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