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this is Allee。本文為我任職《大觀》雜誌時採訪文稿的再整理,這是一個很美麗,也很富有意義的展覽。我還記得我在採訪時一直問胡哲明老師:「手殘人真的也可以畫得出來嗎?」老師保證,科學繪圖是有技巧的。美感當然各有不同,但是正確地表現物體卻是真實可以被訓練的!
(小秘密,展覽中有一區的科學繪圖草稿,便是胡老師自己的手稿喔!)
今年我報名了
北鳥老師的一年科學植物繪圖課,一來希望可以培養自己的觀察之眼,二來希望可以認真栽種植物。看到老師的課程「一兼二顧」,便忍不住挪用預算報名了。希望在課程開始後,可以持續地分享課程和自己實操的心得給大家。因為我的毛遂自薦,又將這篇文章整理在部落格,提供給課程裡、對展覽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展覽到今年5月,還有2個月的時間可以參觀,歡迎大家把握時間觀展,不然錯過扼腕呢!
探索世界的畫筆
1879年,位於西班牙阿爾塔米拉的洞穴中,發現了舊石器晚期的壁畫。壁畫的品質極高。據藝術史學者貢布里希的眼光來看,如此完成度高的作品,絕非創始時期的成品。由不少考古證據發現,在科學時代以前,人們便已會利用畫筆,繪下自己所見的事物樣貌。
西方的古羅馬時期,希臘醫生迪奧斯科里德所出版的《藥物學》一書中,附上了茄參的圖像,用以輔助文字說明。中國宋代版本的藥典《神農百草經》中,同樣以圖文對照的方式,說明書中各種可供入藥的動植物及玉石形態。這種被稱作「博物畫」、「博物圖」的圖像,除了呈現在實用類書中輔助說明,於中國「采風」類型的圖像亦可作為對於異地的觀察。《臺海采風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為繪者六十七踏上臺灣土地後,為記錄臺灣「土物之宜,風俗之殊」而作,據他自述,「一名一物皆有依據」,絕非杜撰。
隨著文明的演進,藝術表現並肩而行。十八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西方人至新大陸探險後,發現了大量新奇陌生的物種,不僅促成了日後分類學的蓬勃發展,為了記錄豐富的生物多性,留下了大量精細的圖像描繪,留下了科學繪圖燦爛的一頁。
最早的科學繪圖,源於繪者對自然生物的深刻觀察,達到辨識、鑑定生物的科學目的。策展人胡哲明(臺灣生物分類學會理事長)表示,科學目的是科學繪圖最為重要的目的及框架,,繪者立基於此進行繪製。相較於博物畫,科學繪圖有著明確地目的性,在表現上更為嚴謹。
為什麼不拍照就好了?
不少觀眾或許內心會有疑問,難道在今日影像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還需要借助科學繪圖嗎?事實上確實需要。科學繪圖並非是舊時代攝影技術不發達下的產物,時至今日,它在生物學界仍占有一席之地。
今日人們生活於影像時代,對於影像的逼真肖實極為追求,卻也忘記了影像的形成原因以及它的限制。攝影的原理,是記錄物體經過光線而得的成像,與人類眼球的成像原理相似,因此十分符合視覺印象。但攝影並非無所不能:如近距離拍攝時背景的漫漶不清;或是焦點集中於物件的某個部分,反而忽略了整體面貌等。手繪,可以避開光線的干擾,藉由細膩地觀察動植物的部分及整體樣貌,再組合繪製成圖。
即便是今日,科學繪圖仍是新品種生物發表時的重要學術文件,而非是陳舊古老的手術技術。
科學繪圖在臺灣的發展
臺灣於日期時期接觸到了科學繪圖的概念,日治時期大規模的植物調查,其結果於1911至1921年間陸續發表為《臺灣植物圖譜》,書中的科學繪圖由數位繪師完成。但由於過去繪師甚少留名,因此展展覽現場展出的王仁禮與陳建鑄兩位臺灣籍繪師,顯得格外珍貴。王仁禮(1909~1988)是日治時期少見的臺灣植物科學繪師,展覽展出他於1935年所繪的蘭花插圖,是二戰前較不常見的彩色植物科學繪圖。陳建鑄(1927~1991)的作品多留有簽名,線條的表現明顯,具有個人特色。
雖然臺灣早期便有科學繪圖的概念,但今日可能只有相關的生物學科進行實際操作。科學繪圖其實可以與日常生活美學結合,形成兼具科學觀點與藝術美感的表現。展覽的最後一區,刻意邀請許多新生代的科學繪圖者,展現現代的科學繪圖,表現出臺灣科學繪圖的潛力與前景。林家蔚〈穿山甲〉,依照動物實際尺寸成圖,不僅表現了穿山甲遇到危險時蜷縮成團,更將細部的爪、掌、舌頭等分別繪出,讓觀眾只需一張圖,便可以看到許多細微之處。
除了傳統的手繪,電腦繪圖技巧也創造出了另一種科學繪圖。江云楷的〈龍宮翁戎螺〉以手繪表現螺貝的外型,但於背景使用電腦繪圖,更為逼真地傳達該生物所身處的環境。在展覽後區的影片記錄戶外寫生的過程,繪者表示戶外寫生雖然較室內繪製標本來得辛苦,但卻能有助於繪者結合生長情境表現作品,更加強了該物種的獨特性。
孫正涵的〈臺灣灰鯨復原圖〉由一塊部分的化石出發,將灰鯨的骨髂頭型復原後,再表現出皮肉的質感,打破了科學繪圖僅能以眼前實物繪製,拓展了科學繪圖的未來發展。
展區的最後,邀請觀眾提筆繪下一張屬於自己的科學繪圖。令人意外地是,不少作品不僅比例得宜,對於標本的細節也充分掌握。如同展場標語所言:「對世界的探索不停,畫筆就不會中斷」,不論形式與媒材,具備科學目的的圖像可稱之為科學繪圖。以純藝術的眼光來看,科學繪畫所表現的萬物之美,同樣是綻放光彩的藝術品。
即日起至5/30,館址:100035 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