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part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主講於:淨律學佛院

raw-image

接著我們介紹止觀的這個(觀)。
我們剛才講正念、正知、專注、放鬆這些善巧,不只是說在念佛上用得上的功,我們現在每天做早晚課時間那麼多,那麼多時間,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方法。

比如晚上要誦《彌陀經》,一邊誦《彌陀經》的時候,就不斷地去正知檢查:就是一個心在誦《彌陀經》,另外一個心正知檢查誦經的這個心還在不在,經典的所緣境還在不在?有沒有昏沉?有沒有散亂?不斷不斷地檢查,做這個事情。

我們先前學過《教觀綱宗》,比如說你要修通教的觀法或圓教觀法,你也可以在晚課開始誦經之前先入觀。通教的觀——觀一切法如幻,憶念一下;或者圓教的即空、即假、即中,憶念一下,然後接著開始專心誦經,那更好。至少正念、正知,就是你要不斷不斷地檢查:你現在誦經的心,或者早課持咒的心有沒有跑掉。

raw-image

修止的方法介紹完了。
我們接著來介紹觀:

又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善妙慧,悉皆攝為毗婆舍那品。
—《菩提道次第略論》—

這當中透露了幾個訊息。
第一個,就是必須要簡擇。這個是修觀跟修止之間的一個關鍵差距是什麼呢?修觀必須要簡擇——智慧簡擇。智慧簡擇的話,它必須要帶動名言的思惟,也就是要帶動語言文字的思惟。

比如說我們觀察世間是無常的。為什麼是無常的?比如說從五蘊的角度切入:色是無常的。那為什麼色是無常的?因為……比如說從三假——因成假、相續假、相待假,或者其它方法,去觀察色是無常的,所以是無我的。像我們在學《教觀綱宗》當中所說的藏、通、別、圓四教的空性的觀法,這個就是簡擇,要帶動語言文字的思惟,這個就是修觀。

其實我們修止觀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修觀,我們前面修止的目的也是為了要修觀。因為我們剛才講,你修止了之後,你心中有堪能性,你心能夠很寂靜,而在這種寂靜心當中,你能夠攝持修觀的文字跟義理——文跟義能夠攝持於心。這個時候你再去思惟,才有辦法產生一種很好的效果,甚至產生覺受。

所以一般我們在一座當中——一次打坐當中,止觀的分配通常是前面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時間純粹修止——正念、正知,不斷地修止;然後心很安定、很寂靜的時候,再來修觀,這樣效果最好。

包括各位平常聽課也是一樣,先做行門用功:正念、正知,心很寂靜之後再來聽課。像你看為什麼每次下午上課前,我們要先拜一部八十八佛,再來念佛,就是這個道理。先修止,讓心安定下來,再修觀。

所以修觀必須要簡擇,這是一個跟止很重要的一個關鍵的差別。
止的話,是不帶名言的思惟。你觀察佛像、觀察白骨、觀察佛號、呼吸等等,都不用帶語言文字的思惟,不帶名言的思惟,這是修止。因為不帶名言的思惟,所以能夠在所緣境上保持心一境性——專一而相續地安住。如果帶名言思惟,那當然就不是那樣心一境性了。

raw-image

所以,這個是關鍵——簡擇。
簡擇什麼呢?包括(如所有性)跟(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就是一切法空的道理,(盡所有性)就是觀察俗諦的道理。

空性為什麼稱之為(如所有性)呢?(如所有性)就是說所有法的(如)的特性。(如)就是不生滅、不變異,一切法不生滅、不變異的特性那就是空性,所以稱為(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就是盡一切法,觀察一切法,盡一切法的特性,這個就是觀察俗諦十法界的差別。

一切的觀察(簡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諸善妙慧)。這個地方它是強調(善),這個(善)很重要。修這個(善)的話,就是必須透過經論的學習,而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為什麼說諸法空性?我自己在那邊打坐,想一想,想個道理出來,所以諸法空,那不行!這必須要有傳承的教授,才可以稱之為(善)。

當然也不是打妄想。修觀跟打妄想是不一樣的。打妄想也是簡擇,只是這個簡擇在想財、色、名、食、睡,然後在那個地方起貪、起瞋,這個就不能夠稱之為(善)。因為那樣子的簡擇,只會增加煩惱、增加輪回束縛。

所以這種(善)就是說,透過這樣的簡擇,可以讓你的心漸漸地跟無我、跟空性、實相相應。包括觀察無常、或者觀察慈悲、或觀察空性……透過這些簡擇,都可以讓你的心漸漸跟實相——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能夠相應,那這個稱之為(善)。也就是說,透過這樣簡擇之後,你的自性清淨心能夠漸漸地開顯出來,才能夠稱之為(善)。

如果在那邊想(昨天誰對不起我啊),或者想說(我該去吃什麼美好的飲食會比較好一點),那這個時候,這樣的簡擇就不能稱之為(善)。那麼這樣的簡擇——簡擇空性或者簡擇俗諦的理之後,真俗二諦的理,那就稱之為(毗婆舍那品)。

在這個地方,我們順便說一下,修觀跟打坐思惟佛法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比如說我們今天,聽到上課裡面講到如幻空的道理,透過四性推檢所以一切法無生的道理。這個時候晚課完了,在晚課的止靜當中,我們就去靜坐思惟這個道理。思惟道理之後,心中更加得明瞭,那這個時候可以稱之為真正的修觀嗎?不可以的!它這個只是修觀的前方便,它不是真正的修觀。

raw-image

真正的修觀是什麼呢?就是要重複地做這件事情。就是說,修觀跟單純的思惟的差別在於說,修觀它是重複地不斷地做這個事情,可能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一個月,甚至半年、一年。為什麼呢?熏習。

比如說,我們剛剛講無常的道理。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沒有學佛的人也知道,都是無常。但大家沒有感受、沒有覺受,對無常這個法沒有覺受。所以你必須今天去簡擇諸法無常的道理——色是無常、受是無常,乃至生命是無常。今天簡擇,用同樣的方法來簡擇,明天也簡擇、後天也簡擇。當然每次簡擇都是一樣,都是安住在止的寂靜心當中去簡擇。在寂靜心當中去簡擇,今天簡擇、明天簡擇,不斷不斷地熏,熏習久了,慢慢你就會有覺受。

就像我們對人、事、物的好惡之心——喜歡跟不喜歡,很多其實也都是長時間不斷熏習而來的。你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你喜歡一個人,今天想他的好、明天想他的好、後天也想他的好,不斷不斷地想,你看到他就喜歡;討厭一個人,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斷不斷地簡擇,慢慢他就有覺受。你一看到他自然就會產生覺受。

就像我們昨天研討課跟各位講的:我們的觀有廣跟略的差別,這個我們待會兒再說好了。就是說,修觀它的重點就是要產生覺受,所以必須要重複不斷地做。比如說,你現在學了觀察無常,而且從(三假)這個方面觀無常,那你就先觀一個禮拜看看。前面可能幾天只是熟練:本來不會背變成能夠背下來,熟練;然後再來慢慢地,就是心能夠很寂靜地、縝密地去觀察這個道理;然後,今天不斷觀,明天不斷不斷觀察,慢慢就會有覺受。

本來覺得說理論上是無常,但是我感覺到一切都是那麼樣真實的:佛像,或者我的身、我的心,理論上知道是無常,但是感覺到很真實。但經過不斷不斷地修止、修觀,不斷不斷地串習無常,慢慢就會產生覺受。一想到無常的這個理,甚至想到無常這兩個字,馬上覺受就帶動起來了。這個就是我們要的,這是思慧。有了思慧之後,才能產生修慧——安住在這個覺受當中,去破壞煩惱,乃至破壞我法二執的修慧。

所以這個當中簡擇要怎麼簡擇,這個就是一個很大的學問。不只是說我今天想這段文、明天想那段文,不是這樣子,它必須要有善巧方便。

所以,我們來看簡擇的方法。
看總說(心一境性)那一段。這篇文裡面的(毗婆舍那)這一段。

上面那個(奢摩他)我們雖然沒有解釋,但事實上我們剛剛把意思都講過了,各位自己去看,都能看得懂。(毗婆舍那)我必須要說清楚。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