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旅行到台灣的文藝復興時代-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毋甘願的電影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毋甘願的電影史,就像《海賊王》那空白的歷史一樣。
原來台灣電影史上,出現過台語片;原來台灣電影最輝煌的時代,是台語片撐起那片天;原來這段燦爛精彩的台語電影發展故事,都已經被我們遺忘。明明是1950~1970年代爺爺奶奶生活時代裡轟轟烈烈發生的事情,我這個95後的年輕人,卻陌生的像是在讀上個朝代的歷史。
在現在的背景下真的無法想像,在1950至1960的台語片黃金年代,每個禮拜平均有三部台語片搶著上映,演員不只是母語是台語的台灣人,還有客家人、外省人、香港人以及日本人的身影。台灣那時候還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和印度。
不知道是時代變化太快,還是我們的記憶太短暫。
說起台灣電影,認知裡第一個想起的總是楊德昌侯孝賢這些台灣新電影的經典代表人物,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更是台灣人心目中歷久不衰的經典,讓台灣電影第一次站上國際影展,台灣文化也被世界看見。
但早在侯導《悲情城市》上映的二十五年前,1964年,早就有一部林福地導演拍攝的台語片《悲情城市》,說著當時還是敏感話題的二二八事件反思,當時上映叫好叫座,連續上映了27天。1964年版的主題曲〈悲情城市〉,由當紅歌星洪一峰所演唱,1989年版本的悲情城市主題曲,則是由洪一峰的兒子洪榮宏翻唱。
而這兩部同樣應該身為經典電影,今天的地位差異,一個在天上,而一個早已被遺忘。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是一本時代劇的神作,透過作者大量史料和精彩的故事,補足了我們錯過精采時代的空白記憶。故事發生的"那個時代",現在看來熟悉又陌生,有在大稻埕靠辯士演繹的默劇片、滿街台語音樂的跳舞時代;有戲院擠滿人潮只為了可以用眼睛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真實的新聞電影時代;有二二八之後試圖找回台灣這片土地價值的有志青年時代;有充滿激情與熱烈的台灣文藝復興時代;也有豪情女間諜使用隱身槍和死光炮等科技武器時代。
這些時代是台語片的時代,透過台語片的傳播與興盛,轉化了現代、外來的陌生電影與思潮,為本地觀眾建構出在地的文化意象,創造在地認同。
台語片最風光的兩個時間點,1957年《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以及1965年《台灣日報》主辦的「國產台語片展覽」,這兩個史上僅有的台語片影展,在當年受到注目的程度完全不亞於後來新聞局主辦的金馬影展。
但台語片的燦爛像煙火,華麗的綻放又突如其然的消失,為什麼台語片會突然迷失在這條文化傳承的軸線上?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政策限制,是如何影響了台語片生產方式與產業結構?台語片的從業人員,又是如何在現有資源下,與政府斡旋,盡力延長台語電影的生命?
這是第一次,對於一本書有這麼多的疑問,也對於一個時代有這麼多的不可置信。這是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的故事嗎?
本土的文藝復興時代-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毋甘願的電影史(不小王子)

像煙火般綻放的台語電影起源

大家都知道底片貴,拍一呎就能抵好幾打麥仔酒,犯錯的演員下戲後,日子當然就不好過。在底片購買不易又所費不貲的情況下,拍片只能格外講究
1956年1月,由導演何基明、監製陳澄三製作的,第一部正宗台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上映,這個時間點,台灣還在為228事件的餘波震盪著,日本時代與國民黨政府先後推行"國語"運動,壓抑了台語戲劇和電影的發展,再再都讓《薛平貴與王寶釧》的上映別具意義。
像是打開了潘多拉寶盒一樣,台灣人有了專屬台灣人的娛樂,上映第二天賣出比西洋片多40倍的票數,在台北四間戲院連續放映九天,就達到了7萬5千多的觀影人次。演員隨片登台滿滿爆滿,戲院都塞不進去。故事不只紅遍台灣,更外銷到了日本和東南亞各國。這台語電影第一炮可說是打得完美。
在那個時代拍個電影很不簡單,就算有足夠的資金,也很容易受限於"攝影器材"的不足,彼時政府嚴格控制外匯,電影器材很難訂購,設備、器材和膠捲都很難取得。最早的台語電影拍攝用的是日本人戰後留下來的十六釐米攝影機(一次只能拍十幾秒)和上萬呎反轉片(感光度較低要到光源好的地方拍攝),克難的開始拍攝工作。
當《薛平貴與王寶釧》取得成功了之後,許多有志之士也躍躍欲試,8月上映的《范蠡與西施》更有了大規模場面,動員了500人臨演和300多匹馬,上映的時候也場場爆滿。同樣在1956年,最賣座的台語片是由導演邵羅輝、男主角田清、女主角小雪、以及陳澄三出資製作,號稱第一部"正宗台與時裝片"的《雨夜花》。
雨夜花》會賣座是因為拍攝出的現代感更讓人有共鳴,也讓台灣人的電影夢更加真實。但可惜這片膠捲已經遺失,沒辦法再重現當年搭了布景在燒房子的大手筆安排,也沒辦法看見在白色恐怖下,電影竟然設定女主角賣菸,受流氓欺負無法聲張,又被誣陷販賣私菸坐牢的諷刺時代畫面。

台語片興起的文化風暴

台語電影的大眾影響力,更成為民選政治人物亟欲收編的對象:台語影壇的著名諧星天炮枝,就曾擔任台北市長高玉樹競選時期的司儀,他在1958年意外過世後的出殯現場,更是政商影劇界名人雲集。出席台語片影展和頒獎典禮,或開鏡剪綵、贊助投資,甚至在議會為台語片請命,可說是1950年代政治人物不可少的公關行程
在第一部台語片推出得不到兩年,1957年11月30日星期六的夜晚,台灣第一座"金馬獎",民間徵信新聞社(中國時報前身)主辦的第一屆台語片影展閉幕典禮,在國際學舍體育館(大安公園原址)舉辦。
當年一共33部台語片參展,99位影星參與觀眾人氣票選。獎項由14位專家評審,以及超過十五萬觀眾票選出十大最受歡迎影星銀星獎。而觀眾心目中的第一名,小艷秋,更是紅到了海外,到香港拍片去了。
台語片興起是國民黨政府為了扶持香港影業的意外結果,冷戰時期的宣傳工作,也是影視事業主導權的爭奪戰,那時因為台灣進口底片的成本太高,稅金最高課徵50%,香港影業陳情說希望拍攝台灣電影來打開台灣,但稅金太高難以負擔。
在1956年,國民黨政府因此頒布了《底片抵押進口辦法》,海外各地的"自由影業商"來台拍片,劇本經過教育部審查核可,進口器材只需要先在海關付押金,等到影片拍攝完畢,押金就能全數退還。
台語片投資者們紛紛就與香港業者合作,一起申報劇本,讓底片與拍攝成本大幅下降,使得台語片頓時成了有利可圖的生意,吸引越來越多人來投資。台語片的產量也從1956年不到十部,變成1957、1958年都有60餘部作品誕生。
這段時間最有代表性之一的作品,是獲得第一屆台語片影展最佳編劇獎,《青山碧血》,這部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作品,在導演何基明還是中學一年級時,親眼看見賽德克族人被綁腳銬,一卡車一卡車載下山的場景時,就立志要拍這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我們雖然用盡苦心努力皇民化,日本仔也是瞧不起我們山地人,表面上對我們先覺者施些優遇,不過都是日本仔的一種懷柔政策而已
青山碧血》盡力還原當時的歷史背景,劇中不少日本人殘忍施暴的畫面,就連原住民少女的婚姻也要聽從日本人的決定。為了還原霧社事件的起義,拍出真實的流彈爆破效果,還把鞭炮的火藥埋進了房子的小洞裡,點燃引信後,房子牆壁就真的像是被槍擊過後的樣子。
這部片耗費了巨資六十萬成本拍攝,在1957年7月上映,上映的地點不是台語片習慣排定的大觀和大光明戲院,而是"甲級"的台北和中央戲院,還加配了國語版配音,到了離霧社最近的埔里戲院,更是連續上映十天。《青山碧血》更是被評為當時這幾年來"唯一能發揚民族精神的作品"。

台語片為什麼從歷史上消失了?

近年來本省電影界拍製台語片頗見蓬勃,上映時間因地利人和關係獲大量觀眾,農村觀眾占大部分,但一般台語片,多以本省民間故事為題材,往往內容荒誕,多有破壞民間感情者,無論在宣傳上或教育上都是弊多利少,宜設法轉移片商攝製對象,使其在獲利之外,並負宣傳及教育意義。 -1957年國民黨省黨部的社調報告
台語片的崛起,確實引起國民黨中央的關切,但該如何回應卻出現內部意見不一致,新聞局電檢處和台灣省警務處經常就電影是否妨礙風化、影響社會觀感等意見,要求電影刪改;而掌管《底片抵押進口辦法》電影劇本輔導的教育部影輔會,則多以輔導的方式,盡量避免強硬的官僚式管理,認為台語片的興起是"開出一朵燦爛的花朵"。
台語片第一次的頹勢,就是掌管《底片抵押進口辦法》電影劇本輔導的教育部影輔會被裁撤,輔導電影單位的改由新聞局電檢處負責,加強了對台語片審核的難度與力道,讓台語片整體的生存環境惡化,少了免稅優惠後很難回本。當時兩大巨頭,玉峯影業和華興影業都相繼倒閉。
而後雖然在1962年,台語電影又回到每年上百部的產量,再創高峰。但1967年教育部文化局成立,接過了電影事業的輔導業務後,相較國語電影的不公平待遇政策,真正擊垮了台語片發展。那時候正是轉向彩色電影的年代,彩色底片相較黑白底片更貴,讓拍片成本翻了三倍以上,有沒有進口稅率的優惠,拍攝成本差異非常大。許多台語導演與影星只好無奈的轉向拍攝國語片。
再加上原本台語片出口的重地,菲律賓、星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在經歷本土文化復興運動,越來越減少進口台語片以及放映數量。政府也不再支持拓展台語片外銷出口,讓台語片的發展雪上加霜。最後在美國的柯達公司漲價黑白底片及許多黑白底片停止供應後,台語電影就這樣消失在台灣的文化洪流之中。

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

台語片、台灣電影、台灣電影研究就是要有這種(或許有點阿Q)的信心:不管環境如何,戮力而為,捨我其誰
台語片最讓人欽佩的地方,不只是能在有限的資源下,高效率的創作,也勇於挑戰不同風格,橫跨多種電影類型。中華的傳統故事、美國的諜報片、西方鬼怪片、日本的盲劍客和海女等等,都以帶有台灣味的創意呈現在大銀幕上。
當年曾主宰台語電影在全台院線片排片的製片人戴傳李在看完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後說:「我覺得《悲情城市》應該由我來拍才對,因為基隆中學事件中的鍾校長是我的親姊夫,那故事我最清楚。如果提早十年環境容許,我一定拍《悲情城市》,哪會輪到他們拍!而且我想成績決不會輸於他們,也許更好也說不定,至少也差不多。」
台語電影人的遺憾,是還有太多故事來不及說,這些看重藝術,希望以"大眾化電影"提升台灣戲劇的藝術價值,傳承本土文化與精神的台語電影人,是被時代遺忘的孤兒,當時的報紙,相較當時的影響力,也很少有他們的消息。
在1960年代,北投號稱台語製片界的好萊塢,有將近五分之三的台語片都在北投錄製,這裡有便宜的旅社、車站月台、大屯山、淡水河、忠義行天宮等適合拍外景的地方。全盛時期每天都有十幾檔戲在北投開拍,每個演員可能一天都要趕場,跑三、四部戲。
只是,這些記憶都消失了,甚至連形體都不在。
上千部台語片多已經沒有拷貝而失傳,除了前面提到的,還有玉峯影業拍攝的《嘆烟花》、號稱最年輕的天才編導《雌雞隨鳳飛》等等經典作品,留下來的只剩下兩百多部。
但看完這本書我想說,台灣是片有頑強生命力的土壤,台灣人或許在許多外人眼中又傻又笨,但因為有這股"蠻勁",也因為台灣人可親可愛的群族特色,相信人情味背後的善良中會有所回報,才可以堅持自己所愛這麼久。
就算許多故事已經被遺忘,曾經全身投入的愛不會被磨滅,這些愛交織成文化每一分進步、探索的動力,已經內化成我們血液與基因。這些故事也不會被時代遺忘,只是還未曾想起。等到追求現代化、西方化的人們停下腳步,思考自己擁有了什麼時,就會發現,我們曾經擁有的這些寶藏是多麼耀眼。
就像讀完這本書的我,此刻的心情。
致台灣曾經有個好萊塢,讓我們有過一段如夢似幻的文藝復興時代。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68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不小品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74會員
186內容數
閱讀時喜歡拆解書的含意,有時候會扭曲原意,有時候會借題發揮; 生活時喜歡探索社會的邊界,有時候會充滿興奮,有時候會充滿無奈。 希望在這裡找一個歸宿,一起聊聊書聊聊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小的世界 的其他內容
全美戲院在台南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很多台南人從小就在全美戲院看著便宜的二輪電影,但票價雖然便宜,但影片的質與量可不馬虎,很多時候還會重新放映經典老片。在那個電視還不發達的年代,像全美戲院這樣的戲院就是文化傳播非常重要的管道,就連大導演李安,也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後說,我從小在全美看電影長大的
熱愛土地熱愛自然的人,必然也熱愛旅行與人交流,因為了解土地就必須要了解人。人,才是每個故事的載體,而故事傳著傳著就變成了一個文化體系,有了自己發展壯大的生命力。
原本只是想著去看看最近IG上很夯的展覽有什麼樣的內容,沒想到就這樣闖進了網美景點。拍照之外,這個展覽對於在做商業運營、空間活化都有很大的可能性延伸。大約400平米的空間,藉由怎麼樣的形式,在三個月一次的檔期中,能做到讓人心甘情願的付錢排著隊等著進去。
美國作家珍.雅各將城市規劃和建築的重點放在了人的感受,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城市為誰而建?她抨擊了正統的城市規劃理論,從一個城市居民真實的生活體驗出發,發現城市的活力在於城市功能的多樣性和混合性
全美戲院在台南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很多台南人從小就在全美戲院看著便宜的二輪電影,但票價雖然便宜,但影片的質與量可不馬虎,很多時候還會重新放映經典老片。在那個電視還不發達的年代,像全美戲院這樣的戲院就是文化傳播非常重要的管道,就連大導演李安,也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後說,我從小在全美看電影長大的
熱愛土地熱愛自然的人,必然也熱愛旅行與人交流,因為了解土地就必須要了解人。人,才是每個故事的載體,而故事傳著傳著就變成了一個文化體系,有了自己發展壯大的生命力。
原本只是想著去看看最近IG上很夯的展覽有什麼樣的內容,沒想到就這樣闖進了網美景點。拍照之外,這個展覽對於在做商業運營、空間活化都有很大的可能性延伸。大約400平米的空間,藉由怎麼樣的形式,在三個月一次的檔期中,能做到讓人心甘情願的付錢排著隊等著進去。
美國作家珍.雅各將城市規劃和建築的重點放在了人的感受,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城市為誰而建?她抨擊了正統的城市規劃理論,從一個城市居民真實的生活體驗出發,發現城市的活力在於城市功能的多樣性和混合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繼《小畢的故事》之後 民國72到75年間,描寫台灣社會寫實與農村生活的電影,也如同雨後烏雲消散的天空,明亮的星星就這樣成群燦爛的冒了出來。 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 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青梅竹馬》、《恐怖分子》………………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在影音串流平台尚未竄起的年代,我們可以見到台灣電影向外輸出的外銷成績多半集中在愛情片,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片在東亞、東南亞與華語地區都有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本文介紹:最佳拍檔、英雄本色I、II、法外情、玫瑰的故事、胡越的故事、少女日記、為你鍾情、彩雲曲、壞女孩等十部80年代初、中期膾炙人口的港片及其插曲,並介紹:泰迪羅賓、許冠傑、張國榮、雷安娜、林志美、黃鶯鶯、潘越雲、蘇芮、劉德華、甄妮、梅艷芳等人演唱的歌曲,就讓大家一首接一首的回味經典吧!
Thumbnail
本文介紹:我踏浪而來、你那好冷的小手、天涼好個秋、燃燒吧!火鳥、蹦蹦一串心、卻上心頭、在那河畔青草青、迷你特攻隊、搭錯車、今年的湖畔會很冷十部80年代初期電影及其插曲,並介紹:沈雁、銀霞、鮑正芳、黃仲崑、高凌風、劉文正、江玲、陶大偉、蘇芮、齊豫等人演唱的歌曲,就讓大家一首接一首的回味經典吧!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我生於1960年代的台灣客家小鎮, 小時候的印象是只有老三台電視節目, 晚上祖父會偶而收看國劇, 看文戲因為演員唱慢板較耗時會睡著, 但演到打鬥精彩的武戲不覺著了迷就忍住睡意跟著看; 後來上了專科, 聽了收音機那時候很有名的魏龍豪吳兆南相聲二人搭擋, 其中有些國劇段子聽他倆一唱一和很有味道而且有趣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繼《小畢的故事》之後 民國72到75年間,描寫台灣社會寫實與農村生活的電影,也如同雨後烏雲消散的天空,明亮的星星就這樣成群燦爛的冒了出來。 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 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青梅竹馬》、《恐怖分子》………………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在影音串流平台尚未竄起的年代,我們可以見到台灣電影向外輸出的外銷成績多半集中在愛情片,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片在東亞、東南亞與華語地區都有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本文介紹:最佳拍檔、英雄本色I、II、法外情、玫瑰的故事、胡越的故事、少女日記、為你鍾情、彩雲曲、壞女孩等十部80年代初、中期膾炙人口的港片及其插曲,並介紹:泰迪羅賓、許冠傑、張國榮、雷安娜、林志美、黃鶯鶯、潘越雲、蘇芮、劉德華、甄妮、梅艷芳等人演唱的歌曲,就讓大家一首接一首的回味經典吧!
Thumbnail
本文介紹:我踏浪而來、你那好冷的小手、天涼好個秋、燃燒吧!火鳥、蹦蹦一串心、卻上心頭、在那河畔青草青、迷你特攻隊、搭錯車、今年的湖畔會很冷十部80年代初期電影及其插曲,並介紹:沈雁、銀霞、鮑正芳、黃仲崑、高凌風、劉文正、江玲、陶大偉、蘇芮、齊豫等人演唱的歌曲,就讓大家一首接一首的回味經典吧!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我生於1960年代的台灣客家小鎮, 小時候的印象是只有老三台電視節目, 晚上祖父會偶而收看國劇, 看文戲因為演員唱慢板較耗時會睡著, 但演到打鬥精彩的武戲不覺著了迷就忍住睡意跟著看; 後來上了專科, 聽了收音機那時候很有名的魏龍豪吳兆南相聲二人搭擋, 其中有些國劇段子聽他倆一唱一和很有味道而且有趣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