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個好萊塢:戰後影視劇的臺語風潮(上) 臺語影劇浮生錄:戰後影視劇發展史

更新於 2023/07/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撰文:廖宥甯

近年來,臺灣影視劇掀起一股「本土」風潮,以刻畫臺灣本土歷史及小人物故事為主題創作,如描述遊子歸鄉後在親族關係間四處碰壁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女性成長劇《俗女養成記》、臺客浪漫愛情電影《當男人戀愛時》、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家庭片《孤味》……等等,而在這些電影中,都不難見到「臺語」的身影,能看見片中角色說著一口國臺語混雜的「晶晶體」,兩種語言鑲嵌卻不顯違和,有時角色口中迸出的臺語詞彙似乎比國語更加貼切,製造出更為出色的戲劇效果。

然而,臺語影視劇在過去幾十年來,時常與「粗製濫造」、「粗鄙」等負面形象產生連結,有不少觀眾一聽到臺語影視劇,第一個想到的會是民視或三立電視臺播放的八點檔鄉土劇,因此對臺語劇抱有「浮誇」、「狗血」的印象。這些影視劇在觀眾眼裡顯然無法被稱之為「藝術」,恐怕連「上得了檯面」都相當困難。

不過事實上,臺語電影曾在1950、1960年代風靡全臺,在臺灣第一部自製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1956)問世後,臺語電影如雨後春筍般百花齊放,甚至有不少外省導演加入拍攝臺語電影的行列;1970年代的布袋戲電視劇《雲州大儒俠》創造臺灣史上最高收視率,常見到萬人空巷只為在電視機前一睹「史艷文」的「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風姿。

所以,究竟是什麼事件造成臺語影視劇的沒落?臺語影視劇的「粗鄙」、「劣質」形象又是藉由什麼歷史與社會脈絡所形塑而成?帶著悲情底色的臺語影視劇,代表著臺灣哪個社會階層的人民、正在刻畫什麼類型的故事與刻板印象?本文將淺談戰後臺灣影視劇的發展歷程,討論國語政策對臺語影視劇的影響力——或是殺傷力,以及臺語影視劇「大喜大悲」的風格從何而來,最後回歸現代社會,思考臺語在此時此刻的臺灣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1950~1960年代:臺語片的茁壯、璀璨與夭折

在討論臺語影視劇的浮沉前,我們先從戰後臺灣電影的發展脈絡談起。

國民政府於1955年根據《電影檢查法》成立「電影檢查處」,規定各電影需要持有電影檢查處頒發的「准演執照」才可公開放映。而在隔年1956年,臺灣第一部自製臺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上映,使臺語影壇在1957年至1959年之間迎來第一波高峰。在1950和1960年代,每年平均有上百部臺語電影上映,而製作團隊包含以臺語為母語的台灣本省人、非臺語母語者的客家人和外省人、甚至是國外的香港和日本人。臺灣在當時甚至成為僅次於日本和印度的世界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而這個年代的臺語電影也深諳「政治正確」之道,在電影中配合國民政府的中華民族情懷,拍攝抗日電影與反共電影,如以西來庵事件為主軸的《血戰噍吧哖》;1960年代的臺語片擺脫傳統的苦情形象,推出《大俠梅花鹿》、《王哥柳哥遊臺灣》此類喜劇片,口碑票房雙豐收,更領導全體臺灣電影對抗臺灣影壇公認外敵——進口日本片,然而當時卻有立委在檢討日本片對臺灣影壇的入侵影響時,將問題歸咎於「有些影片不夠水準,尤其是臺語片」,這種說法讓實際上的「抗日」功臣臺語片蒙上一層莫須有的陰影。

此言無異於扼殺「正在茁壯的臺語片」,雖之而來的國語政策亦使臺語片在1970年代面臨雪崩式下滑,1969年臺語片年產量和國語電影出現「黃金交叉」,此後更從年產量百部一路下跌到二十部以下、甚至個位數。反倒是此時的國語片產能蒸蒸日上,譬如瓊瑤「客廳、飯廳、咖啡廳」的三廳式愛情電影,看「二秦二林」(秦漢、秦祥林、林青霞、林鳳嬌)等帥哥美女談情說愛;國營片廠「中影」(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靠著旗下影院播放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黃梅調港片《梁山伯與祝英台》解除過去的虧損債務危機後,開始大力推行源引自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並融合臺灣鄉村題材的「健康寫實風格」,主要是為了宣揚政績和展現鄉村現代化樣貌的政宣片,拍出《蚵女》、《養鴨人家》等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有趣的是這些健康寫實電影明明以臺灣農村為背景,卻不見片中角色說出半句臺語,看來此臺灣農村非彼臺灣農村。


1970年代:大銀幕國語電影和小螢幕臺語節目的分庭抗禮

回顧1950到1970年代的臺灣國語電影,有宣揚「省籍融合」觀念的臺灣第一部國臺語雙聲道電影《炎黃子孫》,漢人本位出發的漢原衝突劇情片《吳鳳》,以中國孝女傳說為背景的《緹縈》,或是中日戰爭劇情片《梅花》、《筧橋英烈傳》、《英烈千秋》、《八百壯士》等等,以上主題不外乎強化「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向臺灣人民傳遞中國文化思想,順便幫國民政府在二戰中的表現打廣告,官方也能同時回憶離去的光輝歲月。而1970年代的臺灣面臨退出聯合國、與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斷交等等外交危機,亦需要推出大量「愛國片」以鞏固臺灣民眾對政府和「中華民族」的信心。不過1978年《影響》雜誌引起的「十大爛片風波」,將政宣片《筧橋英烈傳》列入爛片名單中,引爆一場口水戰,《影響》雜誌甚至收到警備總部的電話「關切」,不過或許可引用作家小野所言:「當年看國片的都是白痴,是大家譏笑的對象」來說明此現象。所以敗壞臺灣「國片」聲譽的究竟是被立委批評「不夠水準」的臺語片、還是宣傳大於品質的國語政宣片仍待商榷。

臺語片在1970年代因為國語政策和底片進口限制而遭遇滑鐵盧,並背負「眾人嫌」的低俗污名後,將戰場從大銀幕轉到小螢幕,搭上「老三台」開播風潮。比方說1962年臺灣第一家電視台「台視」開臺後,便播出臺灣第一齣臺語電視劇《重回懷抱》;中視更打破過去臺灣電視劇的「單元劇」結構,首創每天播出的連續劇,台視和中視在臺語連續劇戰場打起擂台賽,也因此催生出類似現代偶像組合的歌仔戲四大小生——楊麗花、柳青、葉青和小明明;華視幕後負責臺語電視劇的「製作三傑」:李嘉、陳義和林西野,也積極經營臺語連續劇事業,讓老三台中最晚成台的「小老弟」華視收視率超越台視和中視。

1970年代的臺語電視劇產業主張要「表現臺灣強烈的鄉土色彩」,所以邀請本省籍作家擔任編劇,也將「周成過臺灣」等臺灣民間傳說改編成單元劇《寶島奇譚》,可以說是今天《戲說臺灣》單元劇節目的前身;歌仔戲和布袋戲也在這個年代從野台走進電視機中,台視的兩大臺柱便是「楊麗花歌仔戲」和「黃俊雄布袋戲」。然而因為國語政策和底片進口限制政策,無論是電影抑或電視劇的台語影視人才都難逃被「追殺」的命運,臺語節目因「方言節目」政策失去在黃金時段播出的權利,因此受限於預算和惡劣的產業環境,節目無法再如從前一般多元,只好選擇保住中老年客群基本盤,於是讓臺語節目背貼上「落後、粗俗、老氣」的標籤。


1980年代~至今:突破、創新與多元

而臺灣電影在解嚴前的1980年代力求突破,除了新浪潮電影領銜促進改變外,金馬影展也常藉機播放「限制級電影」,規避政府尚未列清級數的電影政策,促使政府在1983年修改《電影法》,劃分出「普通級」和「限制級」兩級。1989年上映的《悲情城市》更是為臺灣國片和臺語電影在國際影壇殺出一條血路,在《悲情城市》之後也接連出品幾部昔日臺語影人現身的臺語電影。

1990年代到今日的臺灣影視劇產業,以國語為主的愛情偶像劇曾一度在東亞掀起炫風,但又因為中國市場的拉力導致人才外流,陷入短暫的低潮期,不過臺灣影視圈積極改革,藉由職人劇和社會議題劇翻身,在這些反映現實的電視劇中,不難發現臺灣本土元素;電影方面國片也曾經遭逢低谷,直到《海角七號》播出一掃陰霾,《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更在幾年後推出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史詩片《賽德克 · 巴萊》,整部電影中的語言使用都力圖還原當代,因此能聽見賽德克語、日語和少許臺語,不再見到刻意為之的國語,也為後來臺灣歷史劇奠定多語使用的傳統(臺灣電視劇《斯卡羅》、《茶金》等劇都能聽到多元的語言)。


參考資料

  1. 〈臺語正潮?流行文化領頭後,臺語能走向正常化嗎?〉—報導者
  2. 林奎章,《臺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臺北:游擊文化,2020初版)
  3. 林亮妏,《打開時空膠囊:舊時代的電影青春物語》(高雄:逗點文創社,2014初版)
  4.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臺北:春山出版,2020初版)



avatar-img
440會員
572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和「階級與階級的不平等」之外,不平等還存在第三個維度:「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國家之間是平等的嗎?
除了個體層面的不平等,人類在階級層面也充滿了不平等。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因素造成了當今世界的階級矛盾?為什麼「1% v.s. 99%」的戰爭會越演越烈?在前一章中,我們將焦點集中在個體的差異上,而在這一章則會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階級矛盾的視角來看待
1. 緒論 1905年3月8日,法國亞眠(Amiens)的地方法院正式開庭審理一項竊盜案。 在法庭的外面,是成群結隊的聲援民眾;而在法庭內,被告席上坐著一位衣著得體、舉止紳士的男人。 早上10點,當囚車抵達法院門口時,這個男子神情自若的跳下車來,對著在場的民眾輕鬆一笑,喊了一聲:
撰文:呂詠倢 活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很容易陷入超出心理負荷的生活。 坐車上學短短十分鐘的路程,在行人熙熙攘攘、車聲鼎沸的忙亂中必須打開英文聽力練習檔,說服自己聽一遍不懂就再聽一個禮拜——這件事不會很痛苦。 課程裡偶有學生口中不上也無妨的「廢課」,可以用來補眠、聊天或滑手機擺爛,但若不試圖寫點功課、背誦
撰文:施宜蓁 天花板上高雅的水晶吊燈映照在純白的絲綢桌布上,隨著幾道前菜上桌,專屬於牛肉的誘人香氣撲鼻而來,刀子切下烤得焦脆的酥皮,令人驚喜的是,粉嫩肌理中還帶著些許血色,恰如其分的熟度惹人饞涎欲滴。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和「階級與階級的不平等」之外,不平等還存在第三個維度:「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國家之間是平等的嗎?
除了個體層面的不平等,人類在階級層面也充滿了不平等。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因素造成了當今世界的階級矛盾?為什麼「1% v.s. 99%」的戰爭會越演越烈?在前一章中,我們將焦點集中在個體的差異上,而在這一章則會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階級矛盾的視角來看待
1. 緒論 1905年3月8日,法國亞眠(Amiens)的地方法院正式開庭審理一項竊盜案。 在法庭的外面,是成群結隊的聲援民眾;而在法庭內,被告席上坐著一位衣著得體、舉止紳士的男人。 早上10點,當囚車抵達法院門口時,這個男子神情自若的跳下車來,對著在場的民眾輕鬆一笑,喊了一聲:
撰文:呂詠倢 活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很容易陷入超出心理負荷的生活。 坐車上學短短十分鐘的路程,在行人熙熙攘攘、車聲鼎沸的忙亂中必須打開英文聽力練習檔,說服自己聽一遍不懂就再聽一個禮拜——這件事不會很痛苦。 課程裡偶有學生口中不上也無妨的「廢課」,可以用來補眠、聊天或滑手機擺爛,但若不試圖寫點功課、背誦
撰文:施宜蓁 天花板上高雅的水晶吊燈映照在純白的絲綢桌布上,隨著幾道前菜上桌,專屬於牛肉的誘人香氣撲鼻而來,刀子切下烤得焦脆的酥皮,令人驚喜的是,粉嫩肌理中還帶著些許血色,恰如其分的熟度惹人饞涎欲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講袂完的人名 ~ 說不盡的劇情,故事攏發生佇遮,毋知是人生如戲 ~ 抑是戲如人生 」 來賓介紹👏👏👏 -- 真的是好萊塢的演員:謝孟庭 -- 真的是好萊塢的製作經理:毛毛 趕快鋪個紅毯給兩位~😏😏😏 《台灣有個好萊塢》掀開那一段年代 📽 📽 📽
Thumbnail
如果烏克蘭與台灣只能有一個開戰,那美國顯然寧可讓戰爭發生在烏克蘭,而不是在台灣!我這樣說,當然是一個假設性的命題,但是,這可以講出為什麼許多西方媒體一直在講,烏克蘭戰爭的連動性,是連到台灣來,下一場戰爭可能在台灣發生。
Thumbnail
如果烏克蘭與台灣只能有一個開戰,那美國顯然寧可讓戰爭發生在烏克蘭,而不是在台灣!我這樣說,當然是一個假設性的命題,但是,這可以講出為什麼許多西方媒體一直在講,烏克蘭戰爭的連動性,是連到台灣來,下一場戰爭可能在台灣發生。 (4) (5) (6) (7)
Thumbnail
2021/06/07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ISBN:3039869849708 先容我歡呼一下,這本書我從五月中開始看一直看到今天、剛才 (六點半左右) 我才終於看完,看完就馬上來寫札記了。而這本我還是從電子圖書資源借的,這是學校的電子資源所以一次借是七天,從五月中開始總共續借了三
Thumbnail
在現在的背景下真的無法想像,在1950至1960的台語片黃金年代,每個禮拜平均有三部台語片搶著上映,演員不只是母語是台語的台灣人,還有客家人、外省人、香港人以及日本人的身影。台灣那時候還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和印度
Thumbnail
(此篇心得原寫於2020/08/02) 故事背景是1960年代,台語電影蓬勃發展,所有電影人的心中願景就是不羨慕好萊塢,因為台灣那時候的電影界就是台灣好萊塢。 那個年代還是看電影前要先唱國歌的年代。
Thumbnail
2020.07.31. 台中場首演 📷 ↑台中歌劇院這面藍色牆不管掛上什麼表演的海報都很有fu 📷 ↑《台灣有個好萊塢》拍照牆。像是一場即將開始嗨的盛大趴踢風 📷 ↑喔!對了,這齣戲的謝幕安可是可以攝影拍照的。 📷 ↑這次演出的節目冊,封面簡單的展現出台灣早期的電影風格 📷 📷
Thumbnail
有別於過去「台語片粗製濫造遭到市場淘汰」的刻板印象,《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透過說明歷史背景、國民黨政府政策及國際局勢等多重面向,解釋台語電影的興衰史。不只要讓讀者認識台語片長久遭到忽視的風光過往,作者蘇致亨也希望透過翻案,洗刷台語片長久以來「低俗無文化」的污名。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講袂完的人名 ~ 說不盡的劇情,故事攏發生佇遮,毋知是人生如戲 ~ 抑是戲如人生 」 來賓介紹👏👏👏 -- 真的是好萊塢的演員:謝孟庭 -- 真的是好萊塢的製作經理:毛毛 趕快鋪個紅毯給兩位~😏😏😏 《台灣有個好萊塢》掀開那一段年代 📽 📽 📽
Thumbnail
如果烏克蘭與台灣只能有一個開戰,那美國顯然寧可讓戰爭發生在烏克蘭,而不是在台灣!我這樣說,當然是一個假設性的命題,但是,這可以講出為什麼許多西方媒體一直在講,烏克蘭戰爭的連動性,是連到台灣來,下一場戰爭可能在台灣發生。
Thumbnail
如果烏克蘭與台灣只能有一個開戰,那美國顯然寧可讓戰爭發生在烏克蘭,而不是在台灣!我這樣說,當然是一個假設性的命題,但是,這可以講出為什麼許多西方媒體一直在講,烏克蘭戰爭的連動性,是連到台灣來,下一場戰爭可能在台灣發生。 (4) (5) (6) (7)
Thumbnail
2021/06/07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ISBN:3039869849708 先容我歡呼一下,這本書我從五月中開始看一直看到今天、剛才 (六點半左右) 我才終於看完,看完就馬上來寫札記了。而這本我還是從電子圖書資源借的,這是學校的電子資源所以一次借是七天,從五月中開始總共續借了三
Thumbnail
在現在的背景下真的無法想像,在1950至1960的台語片黃金年代,每個禮拜平均有三部台語片搶著上映,演員不只是母語是台語的台灣人,還有客家人、外省人、香港人以及日本人的身影。台灣那時候還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和印度
Thumbnail
(此篇心得原寫於2020/08/02) 故事背景是1960年代,台語電影蓬勃發展,所有電影人的心中願景就是不羨慕好萊塢,因為台灣那時候的電影界就是台灣好萊塢。 那個年代還是看電影前要先唱國歌的年代。
Thumbnail
2020.07.31. 台中場首演 📷 ↑台中歌劇院這面藍色牆不管掛上什麼表演的海報都很有fu 📷 ↑《台灣有個好萊塢》拍照牆。像是一場即將開始嗨的盛大趴踢風 📷 ↑喔!對了,這齣戲的謝幕安可是可以攝影拍照的。 📷 ↑這次演出的節目冊,封面簡單的展現出台灣早期的電影風格 📷 📷
Thumbnail
有別於過去「台語片粗製濫造遭到市場淘汰」的刻板印象,《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透過說明歷史背景、國民黨政府政策及國際局勢等多重面向,解釋台語電影的興衰史。不只要讓讀者認識台語片長久遭到忽視的風光過往,作者蘇致亨也希望透過翻案,洗刷台語片長久以來「低俗無文化」的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