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個好萊塢:戰後影視劇的臺語風潮(中) 光輝歲月與彩色天花板:國語政策和底片限制下的臺語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撰文:廖宥甯

縱觀臺灣影視劇發展史,可以發現臺語戲劇在1950和1970年代分別仰賴電影和電視劇大鳴大放,但這些榮光似乎都極其短暫,無法獲得長期發展並建立穩定傳統的機會,讓臺語影視劇常面臨斷裂和低谷。而這些發展危機,比起商品市場的競存,更多是肇因於國民政府對臺語影視劇的不友善政策,使得臺語影視劇一路走得坎坷波折。

官方對臺語片發展造成的阻礙主要可以分為「國語政策」和「底片進口限制政策」,其中「底片進口政策」扼殺1950、60年代蓬勃發展的臺語電影希望,導致不少臺語電影人轉入電視界另尋出路,臺語電影的成長因此面臨長期停滯與真空,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底片進口限制政策:黑白樓地板和彩色天花板的夾擊與窒息

國民政府在戒嚴時期實施計劃經濟,限制貨品進口,而電影底片也在限制範圍內,民間進口底片需要預先申請、繳交高額進口稅,而國民政府早期將底片等電影器材視為奢侈品,所以購買國外底片還要再被課30%~80%的稅額。如導演何基明在1955年拍攝臺灣第一部自製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時,就發生過買不到電影底片的窘境,拜託中影將快過期的庫存底片借出才解決短缺問題。

1957年《底片押稅進口辦法》出現,臺語影業可以藉和香港影視公司「合作拍攝」或是受香港「委託拍攝」進口底片並獲得免稅優惠,臺語片也因此在1957到1959年間攀上第一波高峰。1950年代的臺語電影題材五花八門,從歌唱片、社會寫實片、溫馨喜劇到家庭倫理大悲劇無所不包,也帶動電影海報、特刊宣傳等等產業發展,當時的臺語片擁有一段瘋狂又繽紛的黃金歲月。

但國民政府在1959年修改《底片押稅進口辦法》,將臺語片排除在該辦法的適用範圍之外,不少臺語影人不得不求助於「底片黑市」。不過後來官方的國家貿易政策決定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推動一系列外貿改革,臺語影人因此搭上這波浪潮獲得喘息空間,並間接受益於美援引入的電影製片技術,臺語電影的「底片樓地板」在短暫崩塌後重新拼湊,1962年後臺語片的產量再度獲得提升。

不過,1960年代末期全球電影的「彩色化歷程」,又為剛重建不久的臺語影業帶來衝擊,當時全球的彩色底片市場被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壟斷,黑白底面的進口來源也越來越不穩定甚至漲價,臺語影業又受限於政府的進口管制相關政策,在連器材都湊不齊的情況下,更遑論拍出好電影。有不少臺語影人因此轉換跑道,集體轉進電視圈。而在臺語影壇面臨「彩色天花板」的瓶頸時,國語電影界倒是將國外的彩色底片買到斷貨,如此風潮不可謂不熱絡,和慘淡的臺語影業相較之下只能說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以彩色技術轉型和黑白底片斷源的「兩段衰亡論」解釋臺語電影的消逝過程,書中提到在全球電影發展史的架構下,其他各國在1950到1970年代間皆面對從黑白片過渡到彩色電影的進程,電影色彩的多元化也代表著製片成本的上升與技術轉型。在絢麗的電影色彩背後,隱藏著政府介入電影市場的政治經濟學,臺語片在政府與市場造成的「黑白底片地板」和「彩色天花板」雙重夾擊下近乎窒息,不得不另尋出路。


國語政策與方言節目:壓垮駱駝的稻草

國語政策的影響則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切入:

1. 日治默片年代留存的臺語辯士消失

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曾有有過一段「默片時代」,而「辯士」即為默片說明者,為默片或外語片配上旁白、為觀眾講解劇情。而在有聲片取代默片後,臺灣地區的日本觀眾可以聽電影的日語配音、或是看洋片的日文字幕,所以日語辯士受到衝擊漸漸退場;但臺語辯士仍常見於各大戲院中,因為臺灣觀眾依然需要辯士幫忙說明日語片、上海片和西洋片。甚至到了戰後1950年代,日本片和洋片仍然是臺灣觀眾的最愛,所以還是能在劇院中見到辯士的身影。而辯士除了擔任電影解說旁白,甚至有時會身兼鄉里廣播和維持劇院秩序等多職,在舞臺上讓大人「管好你家的囡仔!」,或是播報「枝仔冰來了喔,賴桑有人在找你」。

日治時期的臺灣,若要擔任辯士則需通過各州警察審查,確認該辯士沒有「思想問題」方能獲得執照;而1959年教育部為了推行「國語政策」禁說方言,規定戲院禁止使用臺語辯士,讓不少臺語辯士丟了飯碗。不過當代民眾識字率也逐漸提升,可以自行閱讀中文字幕,不再需要辯士講解劇情。因此辯士的消失除了與國語政策禁說臺語有關,也肇因於群眾教育程度的變化。

2. 1950年代的國語政策與臺語流行文化「自我日本化」

1950年代因為國語政策的強制推進,引發以臺語和日語為母語的本省人恐慌,臺灣人在日治時期因學校普及,大多都有學習日文的經驗,日語也因此成為臺灣不同族群的溝通工具,也成為臺灣人汲取現代文明和西方知識的重要途徑。所以,國民政府致力於立即改變臺灣語言生態的國語政策顯得過於躁進,剝奪臺灣人的文化權力、甚至會因為不諳國語而遭到差別待遇,讓擁有日文聽寫能力的臺灣「失語世代」成為「識字文盲」。

國民政府積極「去日本化」的作為,反而造成臺語流行文化「自我日本化」的反效果,臺語歌曲在1950年代出現大量日本「演歌」元素,電視劇和電影也能見到臺灣人在日治時代的生活經驗與記憶,這種「脱中傾日」的現象,可以視為臺灣本省人為了療癒因語言政策產生的族群傷痕,尋求自我救贖和認同感的過程。

3. 「方言節目」和臺語電視劇的諸神黃昏

1960年代中期,電視台成為臺語流行文化傳播的主要管道,但是「電視機播放的頻道」這個媒介本身就受到國家機器控制,國民政府透過權力和政策打壓臺語流行文化,尤其是臺語流行歌曲,剝奪臺語歌曲在電視上傳播的機會。在如此不友善的產業環境下,臺語歌曲藉由布袋戲電視劇「偷渡」到電視上,利用戲劇插曲或主題曲,爭取流通的機會。

於是,臺語電視劇靠著歌仔戲和布袋戲擁有過一段黃金歲月,「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曾經造成中午播放時間「農人不下田,工人不上工,學生不上課,計程車不上路」各行各業停擺的現象;少女們心目中的偶像是歌仔戲裡女扮男裝的俊美小生。曾經的臺語影視劇風靡一時,擁有吸引男女老少、各年齡與社會階層的能力。

然而,國民黨從1972年開始,從各層面管制「方言節目」,包含縮減老三臺方言節目的總時數比例、強制規定方言節目在晚上七點到十點「黃金時段」的時間限制、阻止長集數臺語連續劇的成長、甚至直接對臺語節目內容出手管制。1980年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電視臺的「方言節目」應逐漸減少,直到電視節目全都以國語播音。

如此一來,臺語節目因為總時數和播出時段的限制,製作規模和經費難免縮減,所以臺語電視節目重蹈1960年代末期臺語電影的覆轍,由於不友善的產業環境,臺語電視了為了生存只好學習國語,或是抓住最穩定的客群——中下階層的中老年客群,製作策略被迫從多元轉為保守單一,但也因此背負「粗製濫造」標籤。

4.曇花一現的「福佬文化圈」

196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黃梅調福佬話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風靡臺灣、中國、香港甚至是東南亞各地時,或許就暗示著除了兩岸三地外,福佬話電影還有著一個更大的市場和文化圈,而這個圈子跨越臺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及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當地華僑有超過九成皆為福建人。因此1960年代的臺語電影市場不僅僅在這座島嶼上,更擁有走向國際的機會。

然而不只是臺灣國民政府實施「國語政策」,福佬話電影海外市場主要客源星馬兩國在1960年代也曾遭遇各種禁止方言、推廣華語為官方語言的語言政策,李光耀曾表示新加坡說的是「十二種方言混雜在一起的福建話」、「這些語言且沒有文字」;華僑人口比例也不少的菲律賓,則是在1960年代面臨菲律賓民族主義興起後的排華風潮,逼迫當地戲院不得不減少對華人電影的依賴,減少福佬話電影的放映量。因為禁止方言政策與民族主義,曇花一現的福佬文化圈從此沒落。

福佬文化圈的消失和臺灣臺語片的沒落,可以視為一個大眾文化市場——甚至是一個文明如何因政治力量的介入而衰亡。

結論:從材料、語言到標籤化的全方位追殺

在官方政策介入下的臺語電影發展,或許能以下列幾句話摘要並總結:

1. 因為國民政府的底片進口限制政策,臺語影人失去電影創作最基本的材料,再加上電影彩色化的全球化浪潮,使臺語電影情況雪上加霜,多數影人選擇轉入電視業發展。

2. 臺語電視節目曾依靠布袋戲和歌仔戲等本土藝術獲得大眾喜愛,然而因為國民政府「國語政策」下的子政策「方言節目」,臺語電視節目失去在黃金時段播放的權利,能獲得的預算資金也因此遭到削減。

3. 臺語電視節目和電影因為以上連鎖事件,無法擁有豐沛預算,創作時難免捉襟見肘,因而被貼上「臺語影視劇=粗製濫造、低俗粗鄙」的負面標籤,遭到國語菁英和國家權力的歧視,然而這個刻板印象背後,是臺語影視劇被步步進逼而流下的滴滴血淚。


參考資料

  1. 林奎章,《臺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臺北:游擊文化,2020初版)
  2. 林亮妏,《打開時空膠囊:舊時代的電影青春物語》(高雄:逗點文創社,2014初版)
  3.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臺北:春山出版,2020初版)
  4.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臺北:讀書共和國/衛城出版,2020初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8會員
575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為什麼強權控制臺灣以後,會迎來一段輝煌時期,但又常在衰落前失去臺灣? 為什麼在戰爭之後,臺灣常常獲得資源挹注,並迎來新一波的發展?
Thumbnail
為什麼強權控制臺灣以後,會迎來一段輝煌時期,但又常在衰落前失去臺灣? 為什麼在戰爭之後,臺灣常常獲得資源挹注,並迎來新一波的發展?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縱觀臺灣影視劇發展史,可以發現臺語戲劇在1950和1970年代分別仰賴電影和電視劇大鳴大放,但這些榮光似乎都極其短暫,無法獲得長期發展並建立穩定傳統的機會,讓臺語影視劇常面臨斷裂和低谷。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縱觀臺灣影視劇發展史,可以發現臺語戲劇在1950和1970年代分別仰賴電影和電視劇大鳴大放,但這些榮光似乎都極其短暫,無法獲得長期發展並建立穩定傳統的機會,讓臺語影視劇常面臨斷裂和低谷。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近年來,臺灣影視劇掀起一股「本土」風潮,以刻畫臺灣本土歷史及小人物故事為主題創作,如描述遊子歸鄉後在親族關係間四處碰壁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女性成長劇《俗女養成記》、臺客浪漫愛情電影《當男人戀愛時》、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家庭片《孤味》……等等,而在這些電影中,都不難見到「臺語」的身影
Thumbnail
撰文:廖宥甯 近年來,臺灣影視劇掀起一股「本土」風潮,以刻畫臺灣本土歷史及小人物故事為主題創作,如描述遊子歸鄉後在親族關係間四處碰壁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女性成長劇《俗女養成記》、臺客浪漫愛情電影《當男人戀愛時》、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家庭片《孤味》……等等,而在這些電影中,都不難見到「臺語」的身影
Thumbnail
1989年由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悲情城市》,是台灣政治解嚴後二年,電影第一部觸及政治敏感議題的電影,拍攝實屬不易,電影以228事件為背景,透過一個台灣基隆家族興衰,帶出封塵禁錮歷史。
Thumbnail
1989年由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悲情城市》,是台灣政治解嚴後二年,電影第一部觸及政治敏感議題的電影,拍攝實屬不易,電影以228事件為背景,透過一個台灣基隆家族興衰,帶出封塵禁錮歷史。
Thumbnail
解嚴後,台灣電影的歷史論述逐漸鬆綁,來了眾聲喧嘩的時代,無論是《返校》、《斯卡羅》、《茶金》、《天橋上的魔術師》都不斷的增補台灣這座島嶼曾被掏空的身世,但這個歷史的合唱團還少了一個聲音,顯而易見卻長期被忽視的聲音,一個新住民的聲音,《徘徊年代》補足了缺乏的新移民史觀,以不同的視野重新審視台灣的歷史。
Thumbnail
解嚴後,台灣電影的歷史論述逐漸鬆綁,來了眾聲喧嘩的時代,無論是《返校》、《斯卡羅》、《茶金》、《天橋上的魔術師》都不斷的增補台灣這座島嶼曾被掏空的身世,但這個歷史的合唱團還少了一個聲音,顯而易見卻長期被忽視的聲音,一個新住民的聲音,《徘徊年代》補足了缺乏的新移民史觀,以不同的視野重新審視台灣的歷史。
Thumbnail
日本因日清戰役而拿下台灣,開始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這部由日本國策紀錄映画主導m委託民間團體製作的紀錄片《南進台灣》正是一次日本宣揚它治理殖民台灣有成的外捧內宣,除了說明日本將台灣人變文明之外的號召,還有著更深遠的日本亞太戰略打算。
Thumbnail
日本因日清戰役而拿下台灣,開始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這部由日本國策紀錄映画主導m委託民間團體製作的紀錄片《南進台灣》正是一次日本宣揚它治理殖民台灣有成的外捧內宣,除了說明日本將台灣人變文明之外的號召,還有著更深遠的日本亞太戰略打算。
Thumbnail
歷史上短短幾筆紀錄,卻是無數有血有肉的人生 而那些無名的小人物們,正是堆疊出一整個時代的關鍵 現在,他們將帶你走進,那些你從不知道卻真實存在的臺灣歷史
Thumbnail
歷史上短短幾筆紀錄,卻是無數有血有肉的人生 而那些無名的小人物們,正是堆疊出一整個時代的關鍵 現在,他們將帶你走進,那些你從不知道卻真實存在的臺灣歷史
Thumbnail
70 後的讀者,可能對於有線電視出現前的台灣電視史還有點印象。30歲以下的人,或許不知道老三台時代看電視是怎樣的經驗。管理過兩家電視台的退休狼王張平,一話老三台如何直播拍戲。
Thumbnail
70 後的讀者,可能對於有線電視出現前的台灣電視史還有點印象。30歲以下的人,或許不知道老三台時代看電視是怎樣的經驗。管理過兩家電視台的退休狼王張平,一話老三台如何直播拍戲。
Thumbnail
在現在的背景下真的無法想像,在1950至1960的台語片黃金年代,每個禮拜平均有三部台語片搶著上映,演員不只是母語是台語的台灣人,還有客家人、外省人、香港人以及日本人的身影。台灣那時候還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和印度
Thumbnail
在現在的背景下真的無法想像,在1950至1960的台語片黃金年代,每個禮拜平均有三部台語片搶著上映,演員不只是母語是台語的台灣人,還有客家人、外省人、香港人以及日本人的身影。台灣那時候還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和印度
Thumbnail
有別於過去「台語片粗製濫造遭到市場淘汰」的刻板印象,《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透過說明歷史背景、國民黨政府政策及國際局勢等多重面向,解釋台語電影的興衰史。不只要讓讀者認識台語片長久遭到忽視的風光過往,作者蘇致亨也希望透過翻案,洗刷台語片長久以來「低俗無文化」的污名。
Thumbnail
有別於過去「台語片粗製濫造遭到市場淘汰」的刻板印象,《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透過說明歷史背景、國民黨政府政策及國際局勢等多重面向,解釋台語電影的興衰史。不只要讓讀者認識台語片長久遭到忽視的風光過往,作者蘇致亨也希望透過翻案,洗刷台語片長久以來「低俗無文化」的污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