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欣賞:流亡藏人《回家》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們的根在哪裡?而藏人的根又在哪裡?」
這部紀錄片傳達出流亡藏人為了反抗中共政府的政治壓迫,進而遠離家鄉追求人生理念的故事,同時卻也不斷在過程中探索自我生命與身分的認同。其中一位來自甘肅的藏人青年-龍珠慈仁,為了追求心中的理念前往印度,就此踏上旅途。
「回家」,對許多人來說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然而對於龍珠慈仁來說卻是一條充滿艱辛且漫長的道路,尤其是當龍珠抱著吉他,唱著那首「來生緣」,道盡對十年不見家人的思念。導演藉由鏡頭記錄在世界各地,包括印度拉達克、達蘭莎拉、美國等地不同世代的海外藏人,記錄他們對於家的看法。
  認同,隨著世代的不同產生了變化。不管是政治流亡或者是因為尋求更好的生活而移民,對於族群身分的認同不免隨著世代更替而沒有第一代認同來得深,原因主要是因為第二代開始在新的土地生長,對於父母輩來的地方逐漸不再熟悉,抑或成為故事中遙遠的那個家鄉。但是「家鄉」到底在何處?是父母們念念難忘的遠方,還是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或許對於遷徙的人們來說一直以來都是個不斷困擾的疑問。
這部紀錄片讓我想到1949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灣的外省人,與家人一隔就是四十年,有著自身對於「祖國」的懷念與政治認同,然而隨著時間過去、世代交替,外省第二代在台灣成長,心裡雖然受到父母影響有一定程度的認同,卻也因為沒有親身經歷使得認同度無法像父母親來的高,甚至到了第三代,認同已完全轉換。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移民美國的華人或者藏人會自覺是美國人,因為與原生文化產生脫鉤,而文化的影響最重要是來自於環境,包括習俗、語言、人群互動,缺少了這些因素,即便利用教科書宣導文化、政治認同,時間的累積亦會使認同發生變化。
  再回到這部紀錄片,藏人對文化的認同與想建立自身國家的渴望,使得流亡藏人們奮不顧身離開家鄉前往歐美、印度等地尋求支持與建立海外社群。然而我們也可以從影片中發現,流亡藏人社群裡頭也存在不同的意見與群體,即使目標相同,但彼此做事方式、想法仍然可能產生差異。其次是流亡藏人的小孩對於藏人的認同不再如同父母親來的熱衷,這是在離開家鄉後需要面對的,以及新的海外社群與當地社群的關係磨合。例如在印度,原先印度政府有釋出一塊土地給藏人,但是因為政治變化,藏人在印度的生存也受到衝擊。藏人與印度人生存空間亦存在摩擦,比如語言、文化等差異形成的隔閡。
人群的流動勢必有其原因,也因為流動的關係讓原本的雙方產生互動,互動必定有衝擊與摩擦,這也是政治流亡者時常面臨的處境。「回家」對每個人的意涵不同,對於流亡藏人來說,不外乎希望能建立起自身的家園,不再受政治壓迫,能依循著祖先的文化傳統過生活。然而「回家」這條路,面對國家權力,卻不再是一件簡單的事,彷彿成為心中遙遠的想像。
avatar-img
57會員
108內容數
分享靈魂與宇宙的觀點,探討人類社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疑問,包含宇宙的樣貌、靈魂藍圖的發展、社會趨勢、社會價值觀、集體潛意識、心靈與心理等等層面的議題,提供不同看待事物的視角,擴展我們對生命的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梁寒衣   宗門修行,強調"歸家穩坐",整個修行途軌即是"覓家——歸家——常住不動、消融無我、與家山打成一片"。   電影〈漫漫回家路〉描述的即是此離家、失家、覓家、歸家的漫長歷程:五歲的偏鄉小男孩薩魯,在意外的狀況,睡臥於火車中,車行數千里抵達另一陌生的國度西孟加拉,几經輾轉,又遠渡重洋,
Thumbnail
《吃佛》是一部揭露中國對西藏和藏人的侵權和迫害的真實故事。從最早期的侵略到現代化監控和追蹤,作者深入採訪了西藏倖存者,記錄了他們在長期中國統治下遭受的迫害,包括自焚悲劇以及逃亡過程。
Thumbnail
這一年與印度的因緣,竟讓我見證了一個藏人生命的重大轉變。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詳介《龍在雪域》兼駁夏格巴《藏區政治史》之謬論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梁寒衣   宗門修行,強調"歸家穩坐",整個修行途軌即是"覓家——歸家——常住不動、消融無我、與家山打成一片"。   電影〈漫漫回家路〉描述的即是此離家、失家、覓家、歸家的漫長歷程:五歲的偏鄉小男孩薩魯,在意外的狀況,睡臥於火車中,車行數千里抵達另一陌生的國度西孟加拉,几經輾轉,又遠渡重洋,
Thumbnail
《吃佛》是一部揭露中國對西藏和藏人的侵權和迫害的真實故事。從最早期的侵略到現代化監控和追蹤,作者深入採訪了西藏倖存者,記錄了他們在長期中國統治下遭受的迫害,包括自焚悲劇以及逃亡過程。
Thumbnail
這一年與印度的因緣,竟讓我見證了一個藏人生命的重大轉變。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詳介《龍在雪域》兼駁夏格巴《藏區政治史》之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