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VR: 舊家 / Hom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沉浸共感度:★★★★☆
導演:許智彥 / Chih-Yen Hsu
製片國:臺灣 / Taiwan
類型:劇情片,擬紀錄片
年分:2019
片長:17min
官網:https://www.facebook.com/HomeVRFilm
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056432/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HomeVRFilm)
透過奶奶的視角,過了一個端午節。
每個民族都有家人團圓的節慶。在美國通常是聖誕節與感恩節,在臺灣則是舊曆年、清明、端午與中秋。節慶期間,因為工作四散各地的家人,帶著妻小甚至寵物,陸續回到以祖父或祖母為中心的家,大家一起吃飯、住個幾晚,探問彼此近況,相互恭賀事業有成、平安健康。假期結束,又得匆匆趕回工作岡位。
不同民族,對這類專門為了和親人一起過節而產生的旅程,亦有不同的定位。在美國,習於將這樣過程稱作:到祖父母家過節--自己在工作地成的家是主體,是自己創建的城堡,而小時候生活的那個家,是屬於父母,由父母親手創建的城堡,過節的旅程是離開自己的領地,前往父母的領域。
而在臺灣(精準而言是臺灣的漢人),我們通常會以家族的族長(通常是祖父母或曾祖父母)為中心,認為該中心人物居住的地方是「老家」「古厝」「故鄉」「根源」,其他各房子孫散居各地是「開枝散葉」,每個團圓節日都要「回鄉省親」「吃果子拜樹頭」。這樣的活動會延續到族長離世,各大房離散,重新以自身為中心延續於團圓節日省親的活動。
端午節這天,為了和老奶奶一同過節,許家上上下下陸續到達老奶奶住的「舊家」。(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HomeVRFilm)
《舊家》正是一個典型臺灣家族,全家團圓過端午節的故事。年邁的奶奶和外籍看護住在和式建築「舊家」,端午節這一天,住得近的子女先來行到達,動手收拾家中雜物,接著,在外地讀書的孫子女、在異鄉工作的孫子女帶著或學步或襁褓中的曾孫,也陸續進門和大家打招呼。看得出來每位成員都對「奶奶家」「舊家」十分熟悉,孫子躺上奶奶的床補眠,其他家人沒有任何猶豫生分地往裡走,坐到內廳的沙發上。這戶人家人丁興旺,搜羅所有椅凳還是不夠分派,有些孫子、孫媳索興坐在和式木地板上,就近照顧滿地爬、走路不穩的曾孫。原本安靜的老屋,一下子變得鬧哄哄,充滿過節的人聲氣味。
古典、家常情節,因為導演許智彥獨到的安排--這場家族聚會不只以奶奶為中心集結,更進一步由奶奶的視角出發--使《舊家》分外有滋味。
戴上頭戴式顯示器(以下簡稱頭顯),欣賞者置身和式老宅客廳一角,正前方電視正播放楊麗花歌仔戲,左側是大門,陸續有人走進來,右側有一張醫用病床,床旁臥榻睡了一個年輕人,後方是內廳。不知怎麼,似乎置身夢裡,歌仔戲、老式立扇與周圍的人都沒有聲音。一位長者走向前來,半蹲、態度友善、向欣賞者說些什麼,忽然,他伸手調整,歌仔戲、老式立扇與周圍的人聲清晰起來。「媽,敢有較清楚?有啦!」原來欣賞者是家族的族母--奶奶,半蹲的長者是兒子,沒有聲音是因為重聽、助聽器沒戴好!此一設定真是神來之筆!
假期結束,子孫一一返回工作岡位,只留看護陪伴奶奶,隨風拍動的日曆停在端午節這一天。(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HomeVRFilm)
透過頭顯,看著陌生的人們陸續來到腳邊打招呼,態度尊重而親暱,卻過度仔細地介紹自己,即可同理這位族母已然失智,並不認得這些來家裡過節的子孫兒媳;聽著兒子們煞有其事的叮囑看護要多多費心,子孫自顧自的在院子裡玩鬧,分享帶來的點心,大兒子和三兒子爭論要不要讓母親吃甜食,欣賞者亦會忍不住懷疑,助聽器裝好、聽得到,到底好還不是不好?中午過後,拍完大合照,子孫陸續來跟前道別,在臺北工作、讀書的最先告辭,住得近的兒子最終也趕在天黑前回家去(承諾明日再來看媽媽)。諾大房子留下看護相伴,只有電視機裡的歌仔戲持續發出聲音,看到這樣的景像,更是五味雜陳梗在心頭。
這家人向心力是強的,對這樣的團圓活動是有期待的,也能感受到一眾子孫敬愛族母並非表象,真心誠意,把族母留在舊家,不強迫其與兒子同住,絕非拋棄或忽略,而是貼心容任長輩想待在熟悉環境的固執。然而,短暫喧鬧之後徒留寂寥,令人不禁自問:團圓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參與《舊家》拍攝的眾人,半是演員,半是導演許智彥的親人。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HomeVRFilm)
作為《舊家》主場景的日式老宅,新營藥仔會社日式宿舍,的確是許智彥祖父母住了一輩子的「舊家」,該建物為臺南市政府財產,在許智彥祖父許全成於前臺南縣秘書任內獲分配此官舍,直到祖母過世,臺南市政府才收回官舍。由於許家將該建物照顧妥善,臺南市政府決定保留該官舍,修復後作為文化熱點重新開放。許智彥拍攝《舊家》肇因於與高雄電影節合作,同時也屬於這個文化熱點修復發展計畫的一部分。
為了回復祖母在世時的陳設,導演許智彥動員親戚拿出私家珍藏,並請美術組考據舊照片加以復原。導演許智彥自述,當初想拍《舊家》是想保留長輩住在這楝房子裡的回憶,導演許智彥還強調,會採用祖母的觀點,並且通知所有親人,邀請他們參與拍攝,重現奶奶還在世的景況,並非執著追憶甫過世的祖母,相反的,是想紀錄「還在世的我們」--所有會回舊家過節的親人與自己。
然而,從豆瓣短評,到日本Beyond the Frame影展最佳VR大賞評審講評,《舊家》令人沉浸共感最深的,是旁觀的奶奶與她的寂寥,而非熱鬧吵雜、「還在世的我們」。不知這樣的結論,在導演許智彥的計畫之中,或是意料之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5會員
188內容數
AR、VR、MR、XR,歡迎與我一同沉浸體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讓我們戴上頭戴式顯示器,欣賞一部反VR的VR。
VR電影?組隊破關的推理遊戲?劇場表演?都是,也都不是。
讓我們戴上頭戴式顯示器,欣賞一部反VR的VR。
VR電影?組隊破關的推理遊戲?劇場表演?都是,也都不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民俗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臺灣家家戶戶無論是佛教、道教信仰或沒有特殊的信仰,都會在門口擺一桌普度好兄弟(或稱老大公媽)幽冥界的眾生。民俗節日在臺灣會看到很有人情味的情景,普度供施的供品桌子前面還有一個臉盆,裡面裝著洗臉水,上面放一條新的毛巾。無論哪一家的鬼道眾生、哪一家的老大公媽、哪一家的好兄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清明節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對於家族來說承載著深厚的意義。戰後嬰兒潮的30年世代和60世代對傳統儀式的思潮有著十分不同的見解。祖先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古禮及敬天地的意涵給未受教育洗禮的母親,父母親充滿敬畏的承接祭祖儀式,60世代卻因現代思潮漸漸轉變了傳統儀式的樣貌。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即將到來的母親節。 每年的母親節我們家都是到外公外婆家過,而每年回去的目的都是吃個飯、睡一晚,隔天便回家。彷彿我們是在幫別人過,而不是自己的母親。我家的父親也從來不會想要幫母親慶祝,可以說我們家的氣氛一直都是如此,回母親的娘家感覺只是盡我們身為晚輩的義務。 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或是AI,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今天是過年除夕家人團圓的日子,我的獨子小安在國外工作了好多年,今天也會回來一起過節吃年夜飯,而且他還說要帶剛交往不久的女朋友回家,讓我感到相當驚喜也非常期待,於是很早就訂好了年夜飯的餐廳,一切都準備就緒後,我就泡了一杯好茶坐在客廳沙發上等待他們的歸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Thumbnail
今年過年期間,與家人聊到小時候的過年儀式之一,必須搭長途客運到台北向一位將軍爺爺拜年。小時候的印象已經不甚清晰,記得父母會讓我們穿上新衣,小小鄉巴佬搭車必吐。到了爺爺家,都會喝一碗甜甜的蓮子銀耳湯,拿紅包。弟弟記得奶奶帶我們去吃當時美國進口的冰淇淋,這點我卻沒有印象。 這位爺爺其實是把未成年的爸爸
Thumbnail
農曆新年期間,一位多年好友來家裡拜訪。除了聊聊彼此的近況,她也和我提起因為與長者一起居住而發生的一些摩擦,或是她無法接受卻必須忍耐的事情。我和家人聽完她的故事後,發現這是每一位和長者居住的家庭會面對的事物,於是也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給好友。 往事重提 好友只要和家中長輩說起自己在生活或
約了她,狗和香吃飯。這基本是每次她回港的飯腳組合,聊得非常開心。 她的老母也是個奇葩,看得出三個好兒都活在她的陰影箝制下,但又離不開,就好似斯德哥爾摩候群症的病人一樣。 自從去完東京,我看我舅父的眼光已經不一樣,一個60幾歲的人,早大半年已經約好一起去日本,多番口口聲聲表示自己會出錢,但到最後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民俗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臺灣家家戶戶無論是佛教、道教信仰或沒有特殊的信仰,都會在門口擺一桌普度好兄弟(或稱老大公媽)幽冥界的眾生。民俗節日在臺灣會看到很有人情味的情景,普度供施的供品桌子前面還有一個臉盆,裡面裝著洗臉水,上面放一條新的毛巾。無論哪一家的鬼道眾生、哪一家的老大公媽、哪一家的好兄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清明節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對於家族來說承載著深厚的意義。戰後嬰兒潮的30年世代和60世代對傳統儀式的思潮有著十分不同的見解。祖先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古禮及敬天地的意涵給未受教育洗禮的母親,父母親充滿敬畏的承接祭祖儀式,60世代卻因現代思潮漸漸轉變了傳統儀式的樣貌。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即將到來的母親節。 每年的母親節我們家都是到外公外婆家過,而每年回去的目的都是吃個飯、睡一晚,隔天便回家。彷彿我們是在幫別人過,而不是自己的母親。我家的父親也從來不會想要幫母親慶祝,可以說我們家的氣氛一直都是如此,回母親的娘家感覺只是盡我們身為晚輩的義務。 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或是AI,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今天是過年除夕家人團圓的日子,我的獨子小安在國外工作了好多年,今天也會回來一起過節吃年夜飯,而且他還說要帶剛交往不久的女朋友回家,讓我感到相當驚喜也非常期待,於是很早就訂好了年夜飯的餐廳,一切都準備就緒後,我就泡了一杯好茶坐在客廳沙發上等待他們的歸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Thumbnail
今年過年期間,與家人聊到小時候的過年儀式之一,必須搭長途客運到台北向一位將軍爺爺拜年。小時候的印象已經不甚清晰,記得父母會讓我們穿上新衣,小小鄉巴佬搭車必吐。到了爺爺家,都會喝一碗甜甜的蓮子銀耳湯,拿紅包。弟弟記得奶奶帶我們去吃當時美國進口的冰淇淋,這點我卻沒有印象。 這位爺爺其實是把未成年的爸爸
Thumbnail
農曆新年期間,一位多年好友來家裡拜訪。除了聊聊彼此的近況,她也和我提起因為與長者一起居住而發生的一些摩擦,或是她無法接受卻必須忍耐的事情。我和家人聽完她的故事後,發現這是每一位和長者居住的家庭會面對的事物,於是也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給好友。 往事重提 好友只要和家中長輩說起自己在生活或
約了她,狗和香吃飯。這基本是每次她回港的飯腳組合,聊得非常開心。 她的老母也是個奇葩,看得出三個好兒都活在她的陰影箝制下,但又離不開,就好似斯德哥爾摩候群症的病人一樣。 自從去完東京,我看我舅父的眼光已經不一樣,一個60幾歲的人,早大半年已經約好一起去日本,多番口口聲聲表示自己會出錢,但到最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