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觀點|01.繞了一圈,我們還是回到品牌。- Inspired By 原野守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閱讀完原野守弘先生的「創意入門」後,我開始不斷思考自身經驗和觀察到的趨勢,這是我的個人筆記,是動腦,也是碎碎念。
*此文係受原野守弘先生所著《創意入門》啟發,結合自身經驗所撰*
這幾年,客戶給到代理商的 Brief 一般來說分成幾種狀況。
  • 在這個領域很久,覺得老客戶穩定,想讓更多人知道我們。
  • 還沒有品牌資產,但是自信產品是最好的,想同時提升銷售和品牌知名度。
  • 年輕族群越來越不認識品牌。針對新族群的產品也在開發,就缺品牌年輕化。
  • 有一定品牌資產,剛好有新品上市,想同時推新品和加深品牌好感度。
可以猜猜,這四種情境,最後客戶拍板的,會是怎樣的提案?
是的,都是銷售計畫。
在第一個 Case,最後過的提案是以經典商品的商品力為主的「販促」。販售促銷。
第二個 Case,因為自信產品是最好的,因此就會非常強調研發過程的功夫,可以擊敗市面上其他同樣訴求的商品。
第三個 Case,依然是針對經典商品的銷售。但是在文案和畫面表現上,稍稍年輕化。
第四個 Case ..無須多言。


在最初幾次和客戶高層開會時,品牌都還算是主角。然而,在後續一次又一次的修提中,因為要用銷售計算 ROI 的關係,最終,都還是會落回商品本身。
品牌愛什麼?
擁抱什麼價值?
希望強化什麼印象?

似乎大家就一邊談論著對經典廣告訴諸品牌高度的憧憬,然後讓天秤往販促傾斜。
這幾年在台灣的廣告市場上,對「行銷」的理解,越來越變成純粹的「轉單」。

然而就我自己看過新興品牌的成功案例,無一不是從情感訴求開始成功的。
愛康(雖然最近有公關危機)
阿原肥皂
TTM
人們會一邊歌頌這些品牌的成功,而最後學習到的,就是素材創意的改變罷了。

在「創意入門」一書中,原野守弘先生提到了「Lovemarks Theory」。在這個理論中,人是被情感驅動行為,而非理性。「Lovemarks」指得是被人尊敬、愛戴的品牌,例如 Apple 或是 Nike。假設失去這個品牌,或是只能用其他產品替代,消費者會感受到痛苦或不滿。人們對 Lovemarks 擁有最高的忠誠度。相反的,缺乏情感連結的品牌只是「產品」。隨時可被替代,毫無忠誠度可言,更無法讓消費者有「渴望」感。

哪一種品牌,可以做最大規模的生意呢?

商品 / 服務單價越高,越應該追求成為 Lovemarks。

在台灣市場,前幾年,許多廣告大概都追求成為「平價的OOO」。價格一半,品質不變。不過隨這塊定位成為紅海,人們開始追求「更平價的『平價的OOO』」,那麼,壓殺到最後,品牌要靠什麼獲利呢?
這就是「消費者買的只是產品好不好用,便宜不便宜」的迷思吧。長久下來,對品牌的傷害不言而喻。

操作品牌的另一個重要性,則體現在對內。

品牌願景不止定義這間公司的 business model,更能決定招來何種員工,甚至影響到前線傳遞給客戶的感覺。譬如某公司以形象創新為賣點,但審美或文化很 old school,做出來的「創新」必定會讓人五感不適。被這種印象吸引的消費者,實際體驗後卻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在這種年代,品牌將不僅僅失去這位顧客,而是失去這位顧客身邊人際圈中潛在的所有交易機會。而懷抱著認同公司願景,想在這個願景底下大展身手的員工,最後也勢必會離去。遺憾的是,這些會選為何戰場奮鬥的人,通常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不過從去年開始,我感受到風向漸漸變了。或許是許多企業開始體會到落入「產品」的困難,開始人人都寫起品牌故事,篇篇都是對這片土地人事物的愛。我非常樂觀其成,但也懷抱擔憂。最好的做法,卻是品牌與販促並存,而不是販促玩到極致後再回頭一窩蜂地做品牌。這樣不久後,還是會回到通篇要求販促的世界。

很想說,老闆們,在完全翻盤成另一種操作前,想一想。
你們真正需要的是以品牌為底,妝點販促的花朵。
至於比例拿捏,就靠個人功力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文化分享到社會觀察,商業觀點接軌到行銷策略,我寫那些繽紛燦爛的,也寫那些緊湊燒腦的。歡迎閱讀我的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曾經我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廉」的最後一句話常開玩笑的是「人廉我跑」,也就是當市場上大家都在削價競爭的時候,這塊餅就該放棄了。會講這句話的思維主要還是因為我的行銷邏輯跟面對的客戶,最終還是以品牌建立為主,不是說削價競爭無法成就品牌,只是我比較不想讓我的客戶變成以價格戰為主的品牌。
Thumbnail
說到行銷,我們先定義何謂行銷: 行銷是創造、溝通與傳送價值給顧客及經營顧客關係,以便讓組織與其利益關係人受益的一種組織功能與程序。 大白話就透過宣傳、推廣,進而促進產品或服務的銷售 要進行銷前,先有個觀念:定位理論 大意是『無論如何都要成為第一,如果不能成為項目第一,那就為自己創造一個項目』
Thumbnail
食品代工廠如何思考建立品牌的重要性,走消費通路不只是需要好產品,更需要轉換品牌腦思考,從B2C的思維到C2B的找尋消費痛點及洞察。
Thumbnail
從10多年的品牌經營,我要強調做品牌不是天馬行空,重要的是要好好活下來。即使目前業績穩定,未來能否存活就是問題。文章提到了宏全的案例,說明即使有穩定的客戶也需要本身的品牌力來擴展業務。做品牌需要投資,但投資的多寡取決於最終目的和資源。最後,文章提到了如何開始做品牌規劃的第一步。
Thumbnail
品牌經營對於公司或個人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品牌定位、必修本領和行銷溝通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品牌經營的目標是建立和維護品牌形象,通過定位、故事和價值觀與消費者產生共鳴。
品牌行銷是推動企業成功的重要動力之一。它不僅幫助品牌塑造獨特的市場定位,更是連接消費者與品牌之間情感的橋樑。成功的品牌行銷策略能夠顯著提升品牌知名度、擴大市場份額並增強客戶忠誠度。透過解析一些成功的品牌行銷案例,我們可以揭露這些策略背後的關鍵原理,並為想要提升其品牌影響力的企業提供寶貴的洞見。
Thumbnail
文/台灣奧美策略規劃副總監 張斐雯   在當今行銷環境中,具有文化相關性已成為品牌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Kantar調查,具有高度文化相關性的品牌,其品牌價值成長幾乎是低相關性品牌的六倍!而據奧美全球趨勢報告,「文化」也將持續是2024年行銷的焦點,但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隨著消費者的期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
Thumbnail
《只賣我想要的》作者野崎亙是成功經營日本多個人氣連鎖品牌的幕後推手。他認為與其藉由市場調查來了解消費者的偏好,不如先從釐清自己的需求與想法開始。品牌主必須重視「假如自己是消費者,真的能夠接受那個產品或服務嗎?為什麼會想購買呢?」的答案。只有深入去挖掘消費者的想法作為產品或服務的起點,才能夠引起共鳴。
Thumbnail
「到底要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這大約是行銷學習社團最常出現的問題,行銷方式百百種,且消費者心理千變萬化,作為行銷人,該怎麼屢戰屢勝呢?如果你也是正在學習中的行銷菜鳥,閱讀《峰值體驗》或許可以幫助你獲得更多靈感!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曾經我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廉」的最後一句話常開玩笑的是「人廉我跑」,也就是當市場上大家都在削價競爭的時候,這塊餅就該放棄了。會講這句話的思維主要還是因為我的行銷邏輯跟面對的客戶,最終還是以品牌建立為主,不是說削價競爭無法成就品牌,只是我比較不想讓我的客戶變成以價格戰為主的品牌。
Thumbnail
說到行銷,我們先定義何謂行銷: 行銷是創造、溝通與傳送價值給顧客及經營顧客關係,以便讓組織與其利益關係人受益的一種組織功能與程序。 大白話就透過宣傳、推廣,進而促進產品或服務的銷售 要進行銷前,先有個觀念:定位理論 大意是『無論如何都要成為第一,如果不能成為項目第一,那就為自己創造一個項目』
Thumbnail
食品代工廠如何思考建立品牌的重要性,走消費通路不只是需要好產品,更需要轉換品牌腦思考,從B2C的思維到C2B的找尋消費痛點及洞察。
Thumbnail
從10多年的品牌經營,我要強調做品牌不是天馬行空,重要的是要好好活下來。即使目前業績穩定,未來能否存活就是問題。文章提到了宏全的案例,說明即使有穩定的客戶也需要本身的品牌力來擴展業務。做品牌需要投資,但投資的多寡取決於最終目的和資源。最後,文章提到了如何開始做品牌規劃的第一步。
Thumbnail
品牌經營對於公司或個人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品牌定位、必修本領和行銷溝通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品牌經營的目標是建立和維護品牌形象,通過定位、故事和價值觀與消費者產生共鳴。
品牌行銷是推動企業成功的重要動力之一。它不僅幫助品牌塑造獨特的市場定位,更是連接消費者與品牌之間情感的橋樑。成功的品牌行銷策略能夠顯著提升品牌知名度、擴大市場份額並增強客戶忠誠度。透過解析一些成功的品牌行銷案例,我們可以揭露這些策略背後的關鍵原理,並為想要提升其品牌影響力的企業提供寶貴的洞見。
Thumbnail
文/台灣奧美策略規劃副總監 張斐雯   在當今行銷環境中,具有文化相關性已成為品牌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Kantar調查,具有高度文化相關性的品牌,其品牌價值成長幾乎是低相關性品牌的六倍!而據奧美全球趨勢報告,「文化」也將持續是2024年行銷的焦點,但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隨著消費者的期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
Thumbnail
《只賣我想要的》作者野崎亙是成功經營日本多個人氣連鎖品牌的幕後推手。他認為與其藉由市場調查來了解消費者的偏好,不如先從釐清自己的需求與想法開始。品牌主必須重視「假如自己是消費者,真的能夠接受那個產品或服務嗎?為什麼會想購買呢?」的答案。只有深入去挖掘消費者的想法作為產品或服務的起點,才能夠引起共鳴。
Thumbnail
「到底要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這大約是行銷學習社團最常出現的問題,行銷方式百百種,且消費者心理千變萬化,作為行銷人,該怎麼屢戰屢勝呢?如果你也是正在學習中的行銷菜鳥,閱讀《峰值體驗》或許可以幫助你獲得更多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