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換個環境重新開始,究竟是新生活的展開,還是「舊」習慣的延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先前在替代役時期,曾閱讀過一本書名叫《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內容圍繞著一個主軸:「習慣」。

整本書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作者引用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的話當作整本書的文眼: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習慣就像舒適圈,待久了就不想動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就像是跨出舒適圈的過程,一旦穩定後形成新的舒適圈,之後要改就難了。

來到澳洲,最深刻的一項心得就是透過打工度假的過程,能看盡一個人本性善惡、習慣好壞,以及最真實自我的時刻。因為一個人在澳洲的所作所為,基本上跟在台灣也是差不多,都是過去所養成的本性、習性與習慣,只是換個地方再次呈現罷了。

唯一的差別是,澳洲沒有人認識你,語言更是不通,本性會更加嶄露無遺,好會更好,壞的則會更加肆無忌憚。

生活型態的習慣

台灣跟澳洲的生活型態有許多不同之處,像是主食的差異,我們吃米飯,西方人吃麵包。澳洲就如同許多歐美人一樣,兩三天才洗一次澡,而且都是早上出門前洗,平時不洗澡就是噴香水掩蓋臭味,也因為沒有盥洗後才就寢的習慣,因此床對他們來說是很髒的地方。

幾乎沒看過哪個台灣來的背包客,因為來到澳洲改變洗澡的習慣。就像我之前是住在當地老婆婆的家,剛開始也是無法理解為什麼要每天都洗一次澡,因此才剛入住兩天,就因為洗澡的事情起了爭執,最後達成每天限時5分鐘的戰鬥澡協議。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到了澳洲,覺得要入境隨俗,所以融入當地生活,但更多的情形反而是生活習慣、文化相似的人,會聚集在特定的小圈圈範圍內活動。以墨爾本來說,東南區就是俗稱的亞洲區,依照語種還能再細分成越南區、印度區、華人區、中東區等等。

以座落在Clayton的港超來說,以及沿路上的中餐館,大多遇到的臉孔除了多是黃種人外,遇到華人的機率更高;先前找工的時候住到Springvale,沿街都是越南餐館,路上雖然也是遇的到華人,但是遇到越南人的比率也是相對較高;Box Hill則是墨爾本最多華人落居此地,不僅華語當道,也是著名的黑工大本營之一。

只要是來到了有自己家鄉味的地方,就彷彿來到國外的「舒適圈」。來到此處,少了到了國外的感覺,舒適圈裏頭的人事物、方言、食物與文化,都是自己在家鄉時就再熟悉不過的。

範圍延伸的再大一點,其實世界各地都有所謂的亞洲區、華人區(唐人街)、印度區等,因此這種同族間的群聚效應,也不僅僅發生在背包客或留學生身上。

美其名叫做換個地方重新開始,其實只是換個環境延續舊的生活習慣

在新地點延續舊習慣

自己在台灣,周末最喜歡的就是宅在家中渡過,即便到了國土面積有台灣213倍大的澳洲,平日飽受農場採果的勞力活後,假日只想廢在家,讓四肢好好休息。

有些人則喜歡探索新鮮事物,閒暇之餘喜歡揪人到各個觀光景點踏青走走,對他們來說,所謂的周休二日就該這樣渡過,而留澳的時間有限,更是加深他們該把握時間到處看看的念頭。

就跟談戀愛一樣,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愛社交的人,到了澳洲還是喜歡到處交朋友;習慣以米飯為主食,一天不吃飯,感覺渾身不對勁;有些人在台灣無惡不作,但到了澳洲,周圍不僅都是陌生人,語言更是不通,因此來到澳洲更是膽大妄為。

澳洲的網路跟新聞,不時都會看到所謂的慣老闆、惡老闆很多都是亞洲人或是華人,他們不檢討自己低於法定規定的薪資水準,還處處剝削員工,不也都是從自己原生國家帶過去的觀念與習慣。

說實在,不敢開這樣的低薪請個澳洲人,就是理虧心虛的證明。
正是當地人很重視自己的勞動權益,這種黑心老闆也只敢壓榨同種人,也能在同種人上得逞。網路上甚至還會看到有人對這種黑心老闆護航,只能說奴性夠重,本人深感同情。

被放大的消費習慣

許多背包客當到澳洲,初期工作還沒著落時,開支上通常會比較節省。當工作開始上軌道、趨於穩定後,就會回到在台灣原先的消費模式。

正因為生活周邊不乏許多「周光族」(澳洲大多採周薪制),才讓我意識到明明澳洲的薪資比台灣高很多,身邊還是有很多同事說「存不到錢」、「存沒多少錢」。

方享一下彼此的花錢方式才知道,原來他們有個共同特徵是:要嘛不是原先在台灣存沒多少錢,不然就是月光族,有些人甚至連澳洲的簽證和旅費都是先跟家人或是朋友借錢,到澳洲穩定後再將錢還給他們。

所以澳洲的高所得並沒讓他們把錢存下來,反而因為在台灣養成賺多少花多少的習慣,加上許多「回台灣要不是買不到,要不就是買不起」的心態,反而導致更多的衝動性消費,趁著打工期間,在澳洲一次購足。

如果用一句話來說明這些人的信仰教條:

錢沒有不見,它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從台灣的薪資水準看澳洲的物價水準,會覺得澳洲東西貴;反觀從澳洲的薪資水準看當地的物價,會覺得東西比台灣還便宜,貴的只有高檔餐廳跟看醫生等費用。

就像許多事業有成的歌手、藝人以及運動員,即便一年的薪資等於我一輩子的收入,不懂的節流以及理財,終舊會落得破產的下場。

存款數字本來就跟賺多少無關,而是跟支出多少有關。

結語

會意識到「習慣」難以改變,也是從自身以及周遭人事物的觀察,從中發現:

換到新環境,並不會讓一個人的習慣改變太多。

這篇文章只是分享起初澳洲時,發現幾個顯眼的例子。隨著這趟的澳洲打工之旅落幕,也讓我開始反思:

換個環境重新開始,究竟是新生活的展開,還是「舊」習慣的延續?

即便自己在澳洲初期沒工作的時候縮衣節食,從一年七個月的澳洲打工之旅來看,也只佔了短短的篇幅而已。工作穩定後,還是照著跟台灣差不多的消費方式與生活模式。

衛生習慣不好,到了澳洲還是亂丟垃圾;生活習慣不好,到了澳洲還是造成室友的困擾;愛比較的人,到了澳洲農場還是愛跟人比較;愛計較的人,到了澳洲還是愛跟別人計較;悲觀消極的人,到的澳洲還是那副模樣。唯一差別在於花多久的時間才開始嶄露在台灣原先的本性。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就像自己本身有記帳、月結、控制預算的習慣,到澳洲就只是台幣與澳幣的差別;本身假日就懶得出家門,因此當自己所居住的小鎮附近的點都採完後,又變回那個足不出戶的阿宅。

人生經歷的過往種種,塑造現在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會有怎樣的習慣,二十來年的歲月,早已將習性定型,如非人生遭遇重大轉折,否則習性就差不多定型在那。

過去的經歷與背景造就現在的習慣,而現在的習慣,部分已經可窺見未來的人生縮影。因此總結來說,就像看文章開頭所提到的: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raw-image

後記

習慣好壞是可以養成的,因此只要有心,習慣也是可以再次改變,只是礙於篇幅,本篇就不在展開。

未來「有機會」,在開一篇文章探討該如何改變習慣。畢竟

習慣的好壞,都會影響我們的一生,令人不得不謹慎看待自己的「習以為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trick.Wong的沙龍
256會員
512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Patrick.W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1/04
在澳洲購買服飾與鞋子,不論是原價或是折扣力度,都比起台灣有感,更不論澳洲的薪資水準是台灣的兩倍多,價格卻跟台灣差不多。 購物季或出清特賣時,打折下來甚至比台灣便宜,所以時常看到在台灣本身就有購物狂性質的背包客,在澳洲變得更加失心瘋,買得比台灣還瘋狂。 更是驗證:錢沒有不見,它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2022/01/04
在澳洲購買服飾與鞋子,不論是原價或是折扣力度,都比起台灣有感,更不論澳洲的薪資水準是台灣的兩倍多,價格卻跟台灣差不多。 購物季或出清特賣時,打折下來甚至比台灣便宜,所以時常看到在台灣本身就有購物狂性質的背包客,在澳洲變得更加失心瘋,買得比台灣還瘋狂。 更是驗證:錢沒有不見,它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2021/11/02
人在江湖走,自省還是要有,來澳洲打工度假,就是出國開開眼界,看看世界的遼闊。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打工度假也有走到終點的一天,針對自己離澳前的規劃與未來展望:專注地走在自己相信的這條道路上,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2021/11/02
人在江湖走,自省還是要有,來澳洲打工度假,就是出國開開眼界,看看世界的遼闊。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打工度假也有走到終點的一天,針對自己離澳前的規劃與未來展望:專注地走在自己相信的這條道路上,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2021/10/12
打工度假對職場是加分還是減分?隨著開放打工度假的國家越來越多,這問題至今仍是個大哉問。 如何化劣勢於優勢,取決於自己如何看待每一段人生經歷,如果連自己都覺得讀大學沒用、打工度假就是荒廢人生,憑什麼要別人覺得你是塊待琢磨的璞玉呢?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一定是加分多於減分!
Thumbnail
2021/10/12
打工度假對職場是加分還是減分?隨著開放打工度假的國家越來越多,這問題至今仍是個大哉問。 如何化劣勢於優勢,取決於自己如何看待每一段人生經歷,如果連自己都覺得讀大學沒用、打工度假就是荒廢人生,憑什麼要別人覺得你是塊待琢磨的璞玉呢?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一定是加分多於減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好多年前,在大學的一個暑假,因為有教育部的學海計畫,所以我第一次踏上澳洲的土地,對現在的我來說真的像一場夢,澳洲的文化沒有淘汰我,但是食物會!出國被歧視為何是個自尊跟自我認識的問題?在澳洲找工作會看國籍嗎?
Thumbnail
好多年前,在大學的一個暑假,因為有教育部的學海計畫,所以我第一次踏上澳洲的土地,對現在的我來說真的像一場夢,澳洲的文化沒有淘汰我,但是食物會!出國被歧視為何是個自尊跟自我認識的問題?在澳洲找工作會看國籍嗎?
Thumbnail
當你胸懷大志、準備在澳洲生活時, 首當其衝的事情、就是先找工作嗎。 錯、當然不是,而是要先去晃晃。
Thumbnail
當你胸懷大志、準備在澳洲生活時, 首當其衝的事情、就是先找工作嗎。 錯、當然不是,而是要先去晃晃。
Thumbnail
Dear 二花小姐, 我很喜歡妳的這本書。 裡面有很多段落, 都發人省思。 對比台灣、澳洲的各方面, 我們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也有需要學習改進的地方。 我也從書中了解許多澳洲的趣事。 原來在澳洲帶雨傘也沒用, 反正都會被吹爛。 還要學會看風速。 每小時25公里以上就算吹妖風了。 二花妳說澳洲人把夾腳
Thumbnail
Dear 二花小姐, 我很喜歡妳的這本書。 裡面有很多段落, 都發人省思。 對比台灣、澳洲的各方面, 我們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也有需要學習改進的地方。 我也從書中了解許多澳洲的趣事。 原來在澳洲帶雨傘也沒用, 反正都會被吹爛。 還要學會看風速。 每小時25公里以上就算吹妖風了。 二花妳說澳洲人把夾腳
Thumbnail
周圍的親友或同事,總會覺得澳洲打工是一件很歡樂、輕鬆簡單的事情。最偏誤的認知,就是「只要簽證辦好,人飛過去直接上工」的迷思,認為澳洲那邊會有人幫你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大小事。 實際的澳洲打工度假,「打工」的部分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是初期「燒錢的陣痛期」以及「環境的適應期」,更是考驗一個人的能耐與抗壓性。
Thumbnail
周圍的親友或同事,總會覺得澳洲打工是一件很歡樂、輕鬆簡單的事情。最偏誤的認知,就是「只要簽證辦好,人飛過去直接上工」的迷思,認為澳洲那邊會有人幫你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大小事。 實際的澳洲打工度假,「打工」的部分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是初期「燒錢的陣痛期」以及「環境的適應期」,更是考驗一個人的能耐與抗壓性。
Thumbnail
澳洲打工存不存得到錢,其實只是個「假議題」。因為錢只要有心存就一定存得到,只是存多存少罷了。根據打工度假的目的不同,首要考量的點應該是「有沒有打算帶錢回來?」。當確定要存錢後,再來探討該如何開源節流才有意義。而一個人存不存得到錢,雖然跟收入有關,但是跟在台灣養成的消費習慣與金錢觀,卻有明顯的正相關。
Thumbnail
澳洲打工存不存得到錢,其實只是個「假議題」。因為錢只要有心存就一定存得到,只是存多存少罷了。根據打工度假的目的不同,首要考量的點應該是「有沒有打算帶錢回來?」。當確定要存錢後,再來探討該如何開源節流才有意義。而一個人存不存得到錢,雖然跟收入有關,但是跟在台灣養成的消費習慣與金錢觀,卻有明顯的正相關。
Thumbnail
說到「澳洲打工度假」,你會想到什麼? 每個人似乎身邊多少都有幾個曾去澳打的親朋好友,也產生各式各樣的標籤。也許你聽過的故事都是那麼的千篇一律,其實「打工度假簽證」就是讓你可以在澳洲工作和生活一年的一個機會,你想要怎麼過,就怎麼過。而我的經驗,也是屬於我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在澳洲生活
Thumbnail
說到「澳洲打工度假」,你會想到什麼? 每個人似乎身邊多少都有幾個曾去澳打的親朋好友,也產生各式各樣的標籤。也許你聽過的故事都是那麼的千篇一律,其實「打工度假簽證」就是讓你可以在澳洲工作和生活一年的一個機會,你想要怎麼過,就怎麼過。而我的經驗,也是屬於我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在澳洲生活
Thumbnail
先前在替代役時期,曾閱讀過一本書名叫《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內容圍繞著一個主軸:「習慣」。整本書的文眼: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習慣就像舒適圈,待久了就不想動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就像是跨出舒適圈的過程,令人不禁斯靠:換個環境重新開始,究竟是新生活的展開,還是「舊」習慣的延續。
Thumbnail
先前在替代役時期,曾閱讀過一本書名叫《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內容圍繞著一個主軸:「習慣」。整本書的文眼: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習慣就像舒適圈,待久了就不想動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就像是跨出舒適圈的過程,令人不禁斯靠:換個環境重新開始,究竟是新生活的展開,還是「舊」習慣的延續。
Thumbnail
這標題不是在貶低自己人,只是單純分享在澳洲打工度假時,發現一些關於澳洲當地新聞媒體對背包客的一些觀感,或是背包客自己的行為,就跟台灣人看外勞,或是台灣媒體看外勞的觀感,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澳洲打工回來後,對於外勞的處境,非常能感同身受。這篇文章分享一些我在澳洲體會到、回台灣能感同身受的外勞處境。
Thumbnail
這標題不是在貶低自己人,只是單純分享在澳洲打工度假時,發現一些關於澳洲當地新聞媒體對背包客的一些觀感,或是背包客自己的行為,就跟台灣人看外勞,或是台灣媒體看外勞的觀感,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澳洲打工回來後,對於外勞的處境,非常能感同身受。這篇文章分享一些我在澳洲體會到、回台灣能感同身受的外勞處境。
Thumbnail
澳洲很小,臺灣很大。打工渡假的背包客們會這樣說著,在澳洲會在那些景點遇見、會在那些找工的過程遇見、會在賭場遇到;然而,回到臺灣,不是打工也不是渡假,卻很難在生活中相遇。
Thumbnail
澳洲很小,臺灣很大。打工渡假的背包客們會這樣說著,在澳洲會在那些景點遇見、會在那些找工的過程遇見、會在賭場遇到;然而,回到臺灣,不是打工也不是渡假,卻很難在生活中相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