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換個環境重新開始,究竟是新生活的展開,還是「舊」習慣的延續?

更新於 2021/03/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先前在替代役時期,曾閱讀過一本書名叫《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內容圍繞著一個主軸:「習慣」。
整本書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作者引用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的話當作整本書的文眼: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習慣就像舒適圈,待久了就不想動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就像是跨出舒適圈的過程,一旦穩定後形成新的舒適圈,之後要改就難了。
來到澳洲,最深刻的一項心得就是透過打工度假的過程,能看盡一個人本性善惡、習慣好壞,以及最真實自我的時刻。因為一個人在澳洲的所作所為,基本上跟在台灣也是差不多,都是過去所養成的本性、習性與習慣,只是換個地方再次呈現罷了。
唯一的差別是,澳洲沒有人認識你,語言更是不通,本性會更加嶄露無遺,好會更好,壞的則會更加肆無忌憚。

生活型態的習慣

台灣跟澳洲的生活型態有許多不同之處,像是主食的差異,我們吃米飯,西方人吃麵包。澳洲就如同許多歐美人一樣,兩三天才洗一次澡,而且都是早上出門前洗,平時不洗澡就是噴香水掩蓋臭味,也因為沒有盥洗後才就寢的習慣,因此床對他們來說是很髒的地方。
幾乎沒看過哪個台灣來的背包客,因為來到澳洲改變洗澡的習慣。就像我之前是住在當地老婆婆的家,剛開始也是無法理解為什麼要每天都洗一次澡,因此才剛入住兩天,就因為洗澡的事情起了爭執,最後達成每天限時5分鐘的戰鬥澡協議。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到了澳洲,覺得要入境隨俗,所以融入當地生活,但更多的情形反而是生活習慣、文化相似的人,會聚集在特定的小圈圈範圍內活動。以墨爾本來說,東南區就是俗稱的亞洲區,依照語種還能再細分成越南區、印度區、華人區、中東區等等。
以座落在Clayton的港超來說,以及沿路上的中餐館,大多遇到的臉孔除了多是黃種人外,遇到華人的機率更高;先前找工的時候住到Springvale,沿街都是越南餐館,路上雖然也是遇的到華人,但是遇到越南人的比率也是相對較高;Box Hill則是墨爾本最多華人落居此地,不僅華語當道,也是著名的黑工大本營之一。
只要是來到了有自己家鄉味的地方,就彷彿來到國外的「舒適圈」。來到此處,少了到了國外的感覺,舒適圈裏頭的人事物、方言、食物與文化,都是自己在家鄉時就再熟悉不過的。
範圍延伸的再大一點,其實世界各地都有所謂的亞洲區、華人區(唐人街)、印度區等,因此這種同族間的群聚效應,也不僅僅發生在背包客或留學生身上。
美其名叫做換個地方重新開始,其實只是換個環境延續舊的生活習慣

在新地點延續舊習慣

自己在台灣,周末最喜歡的就是宅在家中渡過,即便到了國土面積有台灣213倍大的澳洲,平日飽受農場採果的勞力活後,假日只想廢在家,讓四肢好好休息。
有些人則喜歡探索新鮮事物,閒暇之餘喜歡揪人到各個觀光景點踏青走走,對他們來說,所謂的周休二日就該這樣渡過,而留澳的時間有限,更是加深他們該把握時間到處看看的念頭。
就跟談戀愛一樣,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愛社交的人,到了澳洲還是喜歡到處交朋友;習慣以米飯為主食,一天不吃飯,感覺渾身不對勁;有些人在台灣無惡不作,但到了澳洲,周圍不僅都是陌生人,語言更是不通,因此來到澳洲更是膽大妄為。
澳洲的網路跟新聞,不時都會看到所謂的慣老闆、惡老闆很多都是亞洲人或是華人,他們不檢討自己低於法定規定的薪資水準,還處處剝削員工,不也都是從自己原生國家帶過去的觀念與習慣。
說實在,不敢開這樣的低薪請個澳洲人,就是理虧心虛的證明。
正是當地人很重視自己的勞動權益,這種黑心老闆也只敢壓榨同種人,也能在同種人上得逞。網路上甚至還會看到有人對這種黑心老闆護航,只能說奴性夠重,本人深感同情。

被放大的消費習慣

許多背包客當到澳洲,初期工作還沒著落時,開支上通常會比較節省。當工作開始上軌道、趨於穩定後,就會回到在台灣原先的消費模式。
正因為生活周邊不乏許多「周光族」(澳洲大多採周薪制),才讓我意識到明明澳洲的薪資比台灣高很多,身邊還是有很多同事說「存不到錢」、「存沒多少錢」。
方享一下彼此的花錢方式才知道,原來他們有個共同特徵是:要嘛不是原先在台灣存沒多少錢,不然就是月光族,有些人甚至連澳洲的簽證和旅費都是先跟家人或是朋友借錢,到澳洲穩定後再將錢還給他們。
所以澳洲的高所得並沒讓他們把錢存下來,反而因為在台灣養成賺多少花多少的習慣,加上許多「回台灣要不是買不到,要不就是買不起」的心態,反而導致更多的衝動性消費,趁著打工期間,在澳洲一次購足。
如果用一句話來說明這些人的信仰教條:
錢沒有不見,它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從台灣的薪資水準看澳洲的物價水準,會覺得澳洲東西貴;反觀從澳洲的薪資水準看當地的物價,會覺得東西比台灣還便宜,貴的只有高檔餐廳跟看醫生等費用。
就像許多事業有成的歌手、藝人以及運動員,即便一年的薪資等於我一輩子的收入,不懂的節流以及理財,終舊會落得破產的下場。
存款數字本來就跟賺多少無關,而是跟支出多少有關。

結語

會意識到「習慣」難以改變,也是從自身以及周遭人事物的觀察,從中發現:
換到新環境,並不會讓一個人的習慣改變太多。
這篇文章只是分享起初澳洲時,發現幾個顯眼的例子。隨著這趟的澳洲打工之旅落幕,也讓我開始反思:
換個環境重新開始,究竟是新生活的展開,還是「舊」習慣的延續?
即便自己在澳洲初期沒工作的時候縮衣節食,從一年七個月的澳洲打工之旅來看,也只佔了短短的篇幅而已。工作穩定後,還是照著跟台灣差不多的消費方式與生活模式。
衛生習慣不好,到了澳洲還是亂丟垃圾;生活習慣不好,到了澳洲還是造成室友的困擾;愛比較的人,到了澳洲農場還是愛跟人比較;愛計較的人,到了澳洲還是愛跟別人計較;悲觀消極的人,到的澳洲還是那副模樣。唯一差別在於花多久的時間才開始嶄露在台灣原先的本性。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就像自己本身有記帳、月結、控制預算的習慣,到澳洲就只是台幣與澳幣的差別;本身假日就懶得出家門,因此當自己所居住的小鎮附近的點都採完後,又變回那個足不出戶的阿宅。
人生經歷的過往種種,塑造現在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會有怎樣的習慣,二十來年的歲月,早已將習性定型,如非人生遭遇重大轉折,否則習性就差不多定型在那。
過去的經歷與背景造就現在的習慣,而現在的習慣,部分已經可窺見未來的人生縮影。因此總結來說,就像看文章開頭所提到的: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後記

習慣好壞是可以養成的,因此只要有心,習慣也是可以再次改變,只是礙於篇幅,本篇就不在展開。
未來「有機會」,在開一篇文章探討該如何改變習慣。畢竟
習慣的好壞,都會影響我們的一生,令人不得不謹慎看待自己的「習以為常」。
avatar-img
247會員
471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atrick.Wo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短期來看,一、兩年的澳洲打工無利於職場歷練的累積;長期來看,從22歲大學畢業一直到65歲退休,有40年的時間可以給你歷練,一兩年的中斷似乎只是個小問題。經驗學習曲線告訴我們,時間拉長,學習效益會隨著熟練而遞減,甚至趨近於零。 總結來說,即便去澳洲打工度假,斷了一兩年的職涯累積又如何?
這標題不是在貶低自己人,只是單純分享在澳洲打工度假時,發現一些關於澳洲當地新聞媒體對背包客的一些觀感,或是背包客自己的行為,就跟台灣人看外勞,或是台灣媒體看外勞的觀感,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澳洲打工回來後,對於外勞的處境,非常能感同身受。這篇文章分享一些我在澳洲體會到、回台灣能感同身受的外勞處境。
短期來看,一、兩年的澳洲打工無利於職場歷練的累積;長期來看,從22歲大學畢業一直到65歲退休,有40年的時間可以給你歷練,一兩年的中斷似乎只是個小問題。經驗學習曲線告訴我們,時間拉長,學習效益會隨著熟練而遞減,甚至趨近於零。 總結來說,即便去澳洲打工度假,斷了一兩年的職涯累積又如何?
這標題不是在貶低自己人,只是單純分享在澳洲打工度假時,發現一些關於澳洲當地新聞媒體對背包客的一些觀感,或是背包客自己的行為,就跟台灣人看外勞,或是台灣媒體看外勞的觀感,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澳洲打工回來後,對於外勞的處境,非常能感同身受。這篇文章分享一些我在澳洲體會到、回台灣能感同身受的外勞處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台灣不只過去在歷史上融匯了多樣性的族群,近年來文化的多元樣貌也逐漸展現出來。近期,《國語日報》的引導式作文題目當中的一個主題正是「多元文化」。這個主題,至今尚未出現在升學大考中,未來極有可能成為考題,必須留意。本文分享學生筆下的題材以及寫出深度的訣竅……
Thumbnail
大學時期,我每每搭火車下新竹,都會想「怎麼火車站這麼多外勞?」不管是桃園的、中壢的,抑或是新竹的火車站,站前總會聚集一群外勞。車廂內,也時有外勞坐著看手機,我偶爾幾次瞄到螢幕,看到的都大多是其他外勞的直播。 「外勞好愛直播」、「他們身上的香水味好重」等印象,就此烙在我的腦海裡。雖然我沒有那個意思,
第五章 隨著工作旅社的住客變多,生活環境越來越不像話。有些人習慣好幾天才洗一次澡,大喇喇地拽著滿身氣味出入公共空間;有些人做菜後隨意把公用器具沖洗一下,怕你不知道他剛剛吃過義大利麵;還有些人無視旅社規定,私自帶酒回去在交誼廳暢飲通宵、喧嘩吵鬧,向房東申訴她也不聞不問。 既然新工作有了眉目,接著就
這是一篇關於來澳洲打工前需要了解的生活常識,包括食衣住行等多個方面的建議,讓你在澳洲的生活更順利和舒適。
這篇文章介紹了打工度假簽證和準備澳洲工作生活所需的事項,包括簽證類型、地點選擇、資金準備、工作準備、住宿、電信、語言能力和交通相關準備。文中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小提示,並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驗。
Thumbnail
分享瑪莎在臺商工廠、美商貿易公司以及日商零售公司的外派生活經驗,包含了不同公司的外派工作安排和真實生活等多個方面。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和產業中,外派的狀態會有所差異。把眼光拉遠來看,沒有孰優孰劣,端看你的現有條件和理想生活。在相同的企業管理命題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畢業後前往澳洲打工度假,一開始生活不順遂,找不到收入,但逐漸調整心態並開始接受小時數的打工,變得更有韌性。文章會提到如何降低支出、尋找工作的策略、與不同工作的體驗。作者回顧十年前的心態,希望再次擁有「better than nothing」的心態,敢於嘗試,建立新生活。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Thumbnail
每個人嚮往的旅行國度都不盡相同,這次來澳洲獨旅之後,才發現所見所聞與其他人的感受大相逕庭,面對多數人對澳洲抱持好感,唯獨自己似乎像局外人,試圖理解在地的美好,從而深刻體會到出國旅行就像品嚐美食,如果沒有攝取「均衡」營養,很容易出現難掩失落的出遊回憶。  旅行是主觀且個人的選擇 有些人對於喜愛的國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台灣不只過去在歷史上融匯了多樣性的族群,近年來文化的多元樣貌也逐漸展現出來。近期,《國語日報》的引導式作文題目當中的一個主題正是「多元文化」。這個主題,至今尚未出現在升學大考中,未來極有可能成為考題,必須留意。本文分享學生筆下的題材以及寫出深度的訣竅……
Thumbnail
大學時期,我每每搭火車下新竹,都會想「怎麼火車站這麼多外勞?」不管是桃園的、中壢的,抑或是新竹的火車站,站前總會聚集一群外勞。車廂內,也時有外勞坐著看手機,我偶爾幾次瞄到螢幕,看到的都大多是其他外勞的直播。 「外勞好愛直播」、「他們身上的香水味好重」等印象,就此烙在我的腦海裡。雖然我沒有那個意思,
第五章 隨著工作旅社的住客變多,生活環境越來越不像話。有些人習慣好幾天才洗一次澡,大喇喇地拽著滿身氣味出入公共空間;有些人做菜後隨意把公用器具沖洗一下,怕你不知道他剛剛吃過義大利麵;還有些人無視旅社規定,私自帶酒回去在交誼廳暢飲通宵、喧嘩吵鬧,向房東申訴她也不聞不問。 既然新工作有了眉目,接著就
這是一篇關於來澳洲打工前需要了解的生活常識,包括食衣住行等多個方面的建議,讓你在澳洲的生活更順利和舒適。
這篇文章介紹了打工度假簽證和準備澳洲工作生活所需的事項,包括簽證類型、地點選擇、資金準備、工作準備、住宿、電信、語言能力和交通相關準備。文中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小提示,並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驗。
Thumbnail
分享瑪莎在臺商工廠、美商貿易公司以及日商零售公司的外派生活經驗,包含了不同公司的外派工作安排和真實生活等多個方面。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和產業中,外派的狀態會有所差異。把眼光拉遠來看,沒有孰優孰劣,端看你的現有條件和理想生活。在相同的企業管理命題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畢業後前往澳洲打工度假,一開始生活不順遂,找不到收入,但逐漸調整心態並開始接受小時數的打工,變得更有韌性。文章會提到如何降低支出、尋找工作的策略、與不同工作的體驗。作者回顧十年前的心態,希望再次擁有「better than nothing」的心態,敢於嘗試,建立新生活。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Thumbnail
每個人嚮往的旅行國度都不盡相同,這次來澳洲獨旅之後,才發現所見所聞與其他人的感受大相逕庭,面對多數人對澳洲抱持好感,唯獨自己似乎像局外人,試圖理解在地的美好,從而深刻體會到出國旅行就像品嚐美食,如果沒有攝取「均衡」營養,很容易出現難掩失落的出遊回憶。  旅行是主觀且個人的選擇 有些人對於喜愛的國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