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勇敢承擔、面對的硬漢精神/寓言家

2021/04/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老人與海》讀後 / 言
作者:海明威
譯者:楊照
出版:麥田
《老人與海》在1952年出版,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本人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文學作品,究竟有何特殊之處能夠在當時引起廣大迴響?
《老人與海》據說是海明威在1935得知的一個真實故事,說明一個老漁夫桑地牙哥出海捕到一條大魚的故事。乍看非常簡易的故事,但其中的細膩以及故事背後隱含的龐大發想,就要由讀者細細品味了。這本小時候在班級書櫃中常常看見的(或許就和《戰地春夢》擺在隔壁)經典文學小說,在長大之後再次閱讀,有沒有別有一番體悟呢?
  • 這本書在說什麼呢?
這本書出現的角色基本上不多,是一個老人桑地牙哥和一條大馬林魚的故事。
原本有一個叫做馬諾林的小男孩跟他一起捕魚,但在他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打到一條魚之後,馬諾林的爸媽命令他上了別條船。於是老人便一個人出航,在之後的幾天,老人帶著強大的信念,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並且終於戰勝了牠,卻在回程中因為遭到鯊魚連續的攻擊,只帶回了魚頭和魚尾,還有一條長長的魚脊骨。
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可以在故事當中藉由老人與外在的互動,看出海明威想要在故事當中告訴我們的一切。
  • 老人與男孩
海明威花了不少的篇幅在描寫與小男孩馬諾林的互動上。
雖然出海前老人已經與小男孩確定在航程中分道揚鑣,但兩個人的互動還是非常親密且密切,老人用智慧的眼光和態度,用自己的方式教導男孩。從中也可以看出來小男孩對老人的關心和愛護,包括為他準備魚餌、要他好好吃飯,甚至在老人出海回來歷經風霜之際,男孩只是看到老人的手,就哭了起來,因為他知道老人經歷了什麼。雖然老人獨自出海,海上的他堅強、孤獨,但還是常常想著男孩。
裡面有個橋段:
「你有什麼可以吃嗎?」
「一鍋放了魚在裡頭的黃米飯。你要吃一點?」
「不,我回家吃。你要我幫你生火?」
「不,我等一下自己來。也許我就吃冷飯。」
「我能把漁網帶走?」
「當然。」
其實根本沒有漁網,男孩清楚記得什時候漁網賣掉了。不過他們每天都這樣假裝。也沒有放了魚在裡面的黃米飯,男孩也知道。
從這個片段裡面可以看到兩個人的默契,不說破的各種假裝,兩個人是全然的心神相通。老人的話並不多,卻句句都耿直純樸。從與男孩的互動中可看出來。
海明威藉由一個男孩與一個老人之間的反襯,卻同時展現了一種純粹。男孩是純真的,老人也是純真的,更重要的時他們都懷著同樣的信念和理想,專注於相信自己做得到這件事。
  • 老人與大海
老人與大海的互動,或許可以再放大成老人與大自然的互動。
獨自一人在一個小船上面,老人自己與自己說話,自己獨自面對廣大的種種,他熟悉出海的一切,包括氣候、各種魚、鳥,他懷揣著一個想要捕到大魚的信念,卻從來沒有將自己放在一個制高的位置去看待著一切。
他敬愛他捕捉的這條大魚,將他當作是可敬的對手。任何一個漁人都會屈服,因爲理性考慮下的種種如果失敗了可能會損失更大的成本。但老人卻不是這樣看待的,他甚至常常在一人一魚的拉扯中對著在船邊和他拉扯的魚對話,他並不是要征服它,而是想要戰勝它,而在戰勝的過程中,與這隻魚的關係也是亦敵亦友,老人不希望魚受傷,不希望魚痛苦,但卻真心希望自己的堅毅來戰勝這條魚。
  • 不能被打敗——硬漢精神
《老人與海》這一書其實象徵著美國所謂的「硬漢」精神。老人在海上,面對大馬林魚的不屈不撓、永不放棄,不管是手沒知覺了,還是扛著線度過漫漫長夜,都展現了這種所謂勇於承擔、面對、奮力的硬漢精神,而且這都是自己選擇去挑戰而來、從不是迫於無奈而不得不面對的。
老人在海上或回到家後,都夢見了獅子。獅子在陸地上是一種力量的象徵,老人夢見了獅子,也象徵了老人的英雄精神。而後,雖然老人明明知道他無法把這條大魚帶回岸上,但在挑戰這條魚的過程本身的痛苦和折磨,其實就是這種硬漢精神的展現,這些過程就是目的。
  • 獲得跟失去
如果這部小說在最後,老人其實帶回了大魚,獲得了滿堂喝采,這樣的故事會給人什麼感受呢?或許就是傳統的英雄結局,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恰恰就是在老人成功戰勝了魚,卻在回程的路上被好幾隻鯊魚攻擊,即使拚命搏鬥也仍然失去的過程中——讓我們真正體悟到,從頭到尾,那隻魚都不是目的,而那個帶回的魚脊骨證明他做了什麼,反而更顯得老人高貴的自尊。
反思我們自己,有時候當你一無所穫的時候,確定自己真正一無所獲嗎?戰勝自己的過程,證明自己的過程,會不會才是真正的獲得。如果老人成功帶回了大馬林魚,之後發財致富,老人還是原本的老人嗎?我們還會是原本的我們嗎?
書本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寓言家閱讀
寓言家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