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四種面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去年開始,因為封城的關係,許多人失去了正常的社交生活。如何面對孤單一人的自我?這個問題瞬間成為了全世界的課題,「孤獨」也成為網路書店的熱門詞彙。
去年在英語世界裡,好幾本有關「孤獨」的書都重新紅了一遍。那就是因為封城的關係,許多人失去了正常的社交生活。無法和家人見面,到公園散步成為了一種奢侈,甚至摯愛之人的葬禮都無法參加。
如何面對孤單一人的自我?這個問題瞬間成為了全世界的課題,「孤獨」也成為網路書店的熱門詞彙。
很不幸地,今年在台灣,我們也經歷了嚴格的防疫警戒。到今天,全國三級警戒已維持了 45 天,誰也不能保證再過幾天,警戒不會再度延長。
於是在我的 Podcast 讀書節目《衣櫥裡的讀者》裡,我用了四集節目的時間,介紹了四本和「孤獨」有關的書。下面是這四本書的簡介,也歡迎大家點進連結,聽更完整的內容。
.
📖 第一書:【醫學】Together
本書由美國現任公共衛生署長 Vivek Murthy 所寫。Murthy 認為,孤獨已經成為本世紀最嚴重的健康威脅。孤獨不單純只是「一個人生活」而已,孤獨是人類在面對陌生人、陌生環境時所產生的警戒與提防。這種警戒與提防,在演化上曾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讓人自然而然傾向與熟悉的人來往。然而在當代社會,人一生中有太多機會碰上陌生人,碰上陌生的工作環境、文化環境,「孤獨感」無法鬆懈,從而產生了「孤獨」這個現代文明病。
.
📖 第二書:【歷史學】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本書由文化史學者 Bound Alberti 所寫。書中提出了一個相當驚人的主張:孤獨感是十九世紀的發明。作者指出,綜觀十八世紀的小說、日記,我們找不到「孤獨」(lonely) 這個字的現代用法。在 1755 年問世的《約翰遜字典》中,lonely 並非一種情緒、一種感覺,而單純只是「一個人的狀態」而已。Alberti 指出,與其問為什麼十八世紀的人不使用「孤獨」這個字,不如問現代意義的「孤獨」何以會在十九世紀誕生。
.
📖 第三書:【社會學】The Loneliness of the Dying
疫情之下,許多人在臨終之際,都無法見到家人一面,令人難過。但其實早在 1982 年,高齡 85 歲的社會學家愛里亞斯就已向我們示警:現代社會,臨終者正在面對孤獨危機。不只是臨終場景離開家庭而進入了醫院,也不只是我們失落了傳統那套談論死亡的語言,更是因為我們不再需要依靠緊密的鄰里關係來打點葬儀,而是可以將一切外包給殯葬業者。現代社會的細緻化分工,讓死亡得以成為一件「非日常」的特殊之事。
🎧 收聽節目:Ep 19. 臨終者的孤寂
.
📖 第四書:【哲學】A Philosophy of Loneliness
不少哲學家都曾頌讚獨處的美妙,但沙特提醒我們:在建構自我上,他人的眼光至關重要。在《存在與虛無》中,沙特舉了一個相當有名的例子:想像你在門外偷聽房間裡的人講話,你聽得入神,卻突然有人拍拍你的肩膀。原來這時有人經過走廊,發現你在偷聽。這時你可能會感到羞赧,感到面紅耳赤,那是因為透過對方的眼光,你發現原來自己是一個偷聽者。這個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加在一起,才是對自我更深刻的認識。
圖:Edward Hopper, 1952, Morning Sun
疫情之下,不宜出門,不如來讀書吧! 每個星期,我會和你分享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臨終者的孤寂,不僅僅在於死亡的地點抽離開了家庭,也不僅在於死亡之事成為了一項嚴謹的專業。在現代化過程中,「死亡」本身成為了非日常的場景。
我們今天會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感到孤獨、會在喧鬧歡騰的派對裡感到孤獨,這些都不存在於 18 世紀。在 18 世紀,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詞彙相當於現代意義的孤獨。
76 歲的愛因斯坦,在他生命最後一個月裡,曾經寫下這麼一段話:「像我們這樣的人,我們信任物理學。我們清楚知道,所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別,只不過是一種頑強的錯覺而已。」
相同的音樂,放到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環境底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音樂。
關於戲劇的一項真理是:角色是永恆的,而演員只是暫時的。好比傳統戲曲裡永遠都有關公,但扮演關公的演員卻經常更替。由此,峇里島人構築出了一種奇妙的人生哲學:認為角色才是真實的,而扮演角色的人,不過是即生即滅的浪花。
在全景敞視監獄裡,「靜默」變得相當重要。獄方人員在送餐的時候,鞋子和餐車都要套上最好的消音設備,因為一旦囚犯聽到了獄方人員的聲音,他就有可能判斷出獄方人員的動向,他也就能夠有一瞬間鬆懈下來,覺得自己不受監視。
臨終者的孤寂,不僅僅在於死亡的地點抽離開了家庭,也不僅在於死亡之事成為了一項嚴謹的專業。在現代化過程中,「死亡」本身成為了非日常的場景。
我們今天會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感到孤獨、會在喧鬧歡騰的派對裡感到孤獨,這些都不存在於 18 世紀。在 18 世紀,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詞彙相當於現代意義的孤獨。
76 歲的愛因斯坦,在他生命最後一個月裡,曾經寫下這麼一段話:「像我們這樣的人,我們信任物理學。我們清楚知道,所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別,只不過是一種頑強的錯覺而已。」
相同的音樂,放到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環境底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音樂。
關於戲劇的一項真理是:角色是永恆的,而演員只是暫時的。好比傳統戲曲裡永遠都有關公,但扮演關公的演員卻經常更替。由此,峇里島人構築出了一種奇妙的人生哲學:認為角色才是真實的,而扮演角色的人,不過是即生即滅的浪花。
在全景敞視監獄裡,「靜默」變得相當重要。獄方人員在送餐的時候,鞋子和餐車都要套上最好的消音設備,因為一旦囚犯聽到了獄方人員的聲音,他就有可能判斷出獄方人員的動向,他也就能夠有一瞬間鬆懈下來,覺得自己不受監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一場作者親臨的講座上,買了一本書,名為《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有位校長發問:如何讓國中生也關心這話題;因為他們學校早就有在辦關懷老人的活動了,比如到安養中心表演樂器⋯⋯但是,如何讓國中生多多認識這個 issue?孤獨,是一個客觀現象。 寂寞,lonely 是一種因為孤獨而產生的心情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看完這本書確實有種原來孤獨並不是一直說服自己一個人也很好,或是要好好練習獨處等等,而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時保有自我空間、開放接納別人的意見、隨時柔軟的身段,這些都可以讓自己更可以在面對自己或他人時更加自在。
一個人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總在假裝自己很享受孤獨、很享受一個人,這個世界時常需要很多假裝,而人也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其實有時候不那麼喜歡自己一個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Thumbnail
其實,孤獨是一個主動的行為,是一個選擇 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也可以選擇孤獨或是不要。 會不會疫情帶給世界的禮物便是感受孤獨呢?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中,陪伴自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這篇文章分享了維尼一個人獨處的經歷,從初期的社恐、排斥到後來的喜悅、享受。推薦找一天一個人到處亂逛,並鼓勵大家抽空陪伴自己。
Thumbnail
日本漢學大家斯波六郎在《中國文學中的孤獨感》中,探討了自殺者和孤獨感的關係。中年以後的自殺者不怎麼寫遺書,因為他們有非常複雜的情況,往往認為他人無法理解。這種孤獨感是人與生俱來的「不安」,是「憂愁」和「苦惱」。透過自我凝視,挑戰一年讀100本書來解鎖自己的孤獨感。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一場作者親臨的講座上,買了一本書,名為《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有位校長發問:如何讓國中生也關心這話題;因為他們學校早就有在辦關懷老人的活動了,比如到安養中心表演樂器⋯⋯但是,如何讓國中生多多認識這個 issue?孤獨,是一個客觀現象。 寂寞,lonely 是一種因為孤獨而產生的心情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看完這本書確實有種原來孤獨並不是一直說服自己一個人也很好,或是要好好練習獨處等等,而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時保有自我空間、開放接納別人的意見、隨時柔軟的身段,這些都可以讓自己更可以在面對自己或他人時更加自在。
一個人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總在假裝自己很享受孤獨、很享受一個人,這個世界時常需要很多假裝,而人也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其實有時候不那麼喜歡自己一個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Thumbnail
其實,孤獨是一個主動的行為,是一個選擇 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也可以選擇孤獨或是不要。 會不會疫情帶給世界的禮物便是感受孤獨呢?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中,陪伴自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這篇文章分享了維尼一個人獨處的經歷,從初期的社恐、排斥到後來的喜悅、享受。推薦找一天一個人到處亂逛,並鼓勵大家抽空陪伴自己。
Thumbnail
日本漢學大家斯波六郎在《中國文學中的孤獨感》中,探討了自殺者和孤獨感的關係。中年以後的自殺者不怎麼寫遺書,因為他們有非常複雜的情況,往往認為他人無法理解。這種孤獨感是人與生俱來的「不安」,是「憂愁」和「苦惱」。透過自我凝視,挑戰一年讀100本書來解鎖自己的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