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四種面貌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去年開始,因為封城的關係,許多人失去了正常的社交生活。如何面對孤單一人的自我?這個問題瞬間成為了全世界的課題,「孤獨」也成為網路書店的熱門詞彙。
去年在英語世界裡,好幾本有關「孤獨」的書都重新紅了一遍。那就是因為封城的關係,許多人失去了正常的社交生活。無法和家人見面,到公園散步成為了一種奢侈,甚至摯愛之人的葬禮都無法參加。
如何面對孤單一人的自我?這個問題瞬間成為了全世界的課題,「孤獨」也成為網路書店的熱門詞彙。
很不幸地,今年在台灣,我們也經歷了嚴格的防疫警戒。到今天,全國三級警戒已維持了 45 天,誰也不能保證再過幾天,警戒不會再度延長。
於是在我的 Podcast 讀書節目《衣櫥裡的讀者》裡,我用了四集節目的時間,介紹了四本和「孤獨」有關的書。下面是這四本書的簡介,也歡迎大家點進連結,聽更完整的內容。
.
📖 第一書:【醫學】Together
本書由美國現任公共衛生署長 Vivek Murthy 所寫。Murthy 認為,孤獨已經成為本世紀最嚴重的健康威脅。孤獨不單純只是「一個人生活」而已,孤獨是人類在面對陌生人、陌生環境時所產生的警戒與提防。這種警戒與提防,在演化上曾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讓人自然而然傾向與熟悉的人來往。然而在當代社會,人一生中有太多機會碰上陌生人,碰上陌生的工作環境、文化環境,「孤獨感」無法鬆懈,從而產生了「孤獨」這個現代文明病。
.
📖 第二書:【歷史學】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本書由文化史學者 Bound Alberti 所寫。書中提出了一個相當驚人的主張:孤獨感是十九世紀的發明。作者指出,綜觀十八世紀的小說、日記,我們找不到「孤獨」(lonely) 這個字的現代用法。在 1755 年問世的《約翰遜字典》中,lonely 並非一種情緒、一種感覺,而單純只是「一個人的狀態」而已。Alberti 指出,與其問為什麼十八世紀的人不使用「孤獨」這個字,不如問現代意義的「孤獨」何以會在十九世紀誕生。
.
📖 第三書:【社會學】The Loneliness of the Dying
疫情之下,許多人在臨終之際,都無法見到家人一面,令人難過。但其實早在 1982 年,高齡 85 歲的社會學家愛里亞斯就已向我們示警:現代社會,臨終者正在面對孤獨危機。不只是臨終場景離開家庭而進入了醫院,也不只是我們失落了傳統那套談論死亡的語言,更是因為我們不再需要依靠緊密的鄰里關係來打點葬儀,而是可以將一切外包給殯葬業者。現代社會的細緻化分工,讓死亡得以成為一件「非日常」的特殊之事。
🎧 收聽節目:Ep 19. 臨終者的孤寂
.
📖 第四書:【哲學】A Philosophy of Loneliness
不少哲學家都曾頌讚獨處的美妙,但沙特提醒我們:在建構自我上,他人的眼光至關重要。在《存在與虛無》中,沙特舉了一個相當有名的例子:想像你在門外偷聽房間裡的人講話,你聽得入神,卻突然有人拍拍你的肩膀。原來這時有人經過走廊,發現你在偷聽。這時你可能會感到羞赧,感到面紅耳赤,那是因為透過對方的眼光,你發現原來自己是一個偷聽者。這個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加在一起,才是對自我更深刻的認識。
圖:Edward Hopper, 1952, Morning Sun
疫情之下,不宜出門,不如來讀書吧! 每個星期,我會和你分享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臨終者的孤寂,不僅僅在於死亡的地點抽離開了家庭,也不僅在於死亡之事成為了一項嚴謹的專業。在現代化過程中,「死亡」本身成為了非日常的場景。
我們今天會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感到孤獨、會在喧鬧歡騰的派對裡感到孤獨,這些都不存在於 18 世紀。在 18 世紀,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詞彙相當於現代意義的孤獨。
76 歲的愛因斯坦,在他生命最後一個月裡,曾經寫下這麼一段話:「像我們這樣的人,我們信任物理學。我們清楚知道,所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別,只不過是一種頑強的錯覺而已。」
相同的音樂,放到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環境底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音樂。
關於戲劇的一項真理是:角色是永恆的,而演員只是暫時的。好比傳統戲曲裡永遠都有關公,但扮演關公的演員卻經常更替。由此,峇里島人構築出了一種奇妙的人生哲學:認為角色才是真實的,而扮演角色的人,不過是即生即滅的浪花。
在全景敞視監獄裡,「靜默」變得相當重要。獄方人員在送餐的時候,鞋子和餐車都要套上最好的消音設備,因為一旦囚犯聽到了獄方人員的聲音,他就有可能判斷出獄方人員的動向,他也就能夠有一瞬間鬆懈下來,覺得自己不受監視。
臨終者的孤寂,不僅僅在於死亡的地點抽離開了家庭,也不僅在於死亡之事成為了一項嚴謹的專業。在現代化過程中,「死亡」本身成為了非日常的場景。
我們今天會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感到孤獨、會在喧鬧歡騰的派對裡感到孤獨,這些都不存在於 18 世紀。在 18 世紀,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詞彙相當於現代意義的孤獨。
76 歲的愛因斯坦,在他生命最後一個月裡,曾經寫下這麼一段話:「像我們這樣的人,我們信任物理學。我們清楚知道,所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別,只不過是一種頑強的錯覺而已。」
相同的音樂,放到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環境底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音樂。
關於戲劇的一項真理是:角色是永恆的,而演員只是暫時的。好比傳統戲曲裡永遠都有關公,但扮演關公的演員卻經常更替。由此,峇里島人構築出了一種奇妙的人生哲學:認為角色才是真實的,而扮演角色的人,不過是即生即滅的浪花。
在全景敞視監獄裡,「靜默」變得相當重要。獄方人員在送餐的時候,鞋子和餐車都要套上最好的消音設備,因為一旦囚犯聽到了獄方人員的聲音,他就有可能判斷出獄方人員的動向,他也就能夠有一瞬間鬆懈下來,覺得自己不受監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終其一生都在面對著孤獨,無論願不願意事不可免,追尋另一半、養兒育女都是為了避免孤獨,生命的旅程有人感覺蜿蜒而漫長,有的人覺得倉蹴而短暫,那是因為面對孤獨的態度不同而導致的結果!
Thumbnail
今年會考的作文題目〈未成功的物品展覽會〉,對於多數考生來說,不是太難發揮。但要如何寫得有深度又有吸睛度?端看考生如何定義「成功」二字。雖然同樣的題目不會再出一次,但成功/失敗之類的命題仍會不斷出現,值得深入探討。況且,趁孩子還在摸索人生方向的同時,帶他們看清成功的各種形態,也有助於他們探索將來。
Thumbnail
面對長輩的叨唸炮火時,我向妻子使了眼神,意思是要趁脾氣和理智失控以前趕緊逃跑,而就在我們踏出大門離開時,二兒子拉上帽T掉眼淚… 《以下是此次深夜節目的文字稿,如果想直接收聽,歡迎點擊以上影片。》   聽眾朋友們晚安,不曉得連續假期大家過得如何?有和親戚朋友們一起享受年夜飯、一起玩刮刮樂、放鞭炮、
Thumbnail
反對黨拋出拒絕負荷1,000萬人口的主張,執政黨則宣稱從來沒有這個計劃,突顯了新加坡多年來,對於外來人口不斷移入的憂鬱。反對黨裡的(相對)激進派,以及崛起的溫和派,反映選民追求不同的議論態度。
Thumbnail
喜歡在生活裡挑場展覽,讓自己浸泡在用心策劃的空間裡,轉換身心的時空,解放一下生活裡面的壓力。這個月份幫自己挑的展覽是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的特展《繪自然-博物畫裡的台灣》。
Thumbnail
這本書看起來就是一堆雜事跟煮飯記事,默默帶出洋子的生活態度,人生可以很複雜也很辛苦,但也可以吃飯,大便,睡覺,就過日子,這種信念其實就足以支撐我們走過這很難的人生吧?人終將抵達死亡,我們一生可能也可以視為失智老人的呢喃...
Thumbnail
郭強生的《我將前往的遠方》使我記起這個在床上與父母漫語、疏懶悠閒的午後。這本書紀錄一位半百的單身男人照護九旬老父的心路點滴;過程中,初老的作者跟隨老父的腳步,按圖索驥地,終於也踏在衰老的道上……他,一邊面對著既知的日常瑣事與退化的身心,另一頭則是未知的彼岸,以及尚不全知的此生。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終其一生都在面對著孤獨,無論願不願意事不可免,追尋另一半、養兒育女都是為了避免孤獨,生命的旅程有人感覺蜿蜒而漫長,有的人覺得倉蹴而短暫,那是因為面對孤獨的態度不同而導致的結果!
Thumbnail
今年會考的作文題目〈未成功的物品展覽會〉,對於多數考生來說,不是太難發揮。但要如何寫得有深度又有吸睛度?端看考生如何定義「成功」二字。雖然同樣的題目不會再出一次,但成功/失敗之類的命題仍會不斷出現,值得深入探討。況且,趁孩子還在摸索人生方向的同時,帶他們看清成功的各種形態,也有助於他們探索將來。
Thumbnail
面對長輩的叨唸炮火時,我向妻子使了眼神,意思是要趁脾氣和理智失控以前趕緊逃跑,而就在我們踏出大門離開時,二兒子拉上帽T掉眼淚… 《以下是此次深夜節目的文字稿,如果想直接收聽,歡迎點擊以上影片。》   聽眾朋友們晚安,不曉得連續假期大家過得如何?有和親戚朋友們一起享受年夜飯、一起玩刮刮樂、放鞭炮、
Thumbnail
反對黨拋出拒絕負荷1,000萬人口的主張,執政黨則宣稱從來沒有這個計劃,突顯了新加坡多年來,對於外來人口不斷移入的憂鬱。反對黨裡的(相對)激進派,以及崛起的溫和派,反映選民追求不同的議論態度。
Thumbnail
喜歡在生活裡挑場展覽,讓自己浸泡在用心策劃的空間裡,轉換身心的時空,解放一下生活裡面的壓力。這個月份幫自己挑的展覽是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的特展《繪自然-博物畫裡的台灣》。
Thumbnail
這本書看起來就是一堆雜事跟煮飯記事,默默帶出洋子的生活態度,人生可以很複雜也很辛苦,但也可以吃飯,大便,睡覺,就過日子,這種信念其實就足以支撐我們走過這很難的人生吧?人終將抵達死亡,我們一生可能也可以視為失智老人的呢喃...
Thumbnail
郭強生的《我將前往的遠方》使我記起這個在床上與父母漫語、疏懶悠閒的午後。這本書紀錄一位半百的單身男人照護九旬老父的心路點滴;過程中,初老的作者跟隨老父的腳步,按圖索驥地,終於也踏在衰老的道上……他,一邊面對著既知的日常瑣事與退化的身心,另一頭則是未知的彼岸,以及尚不全知的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