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四種面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去年在英語世界裡,好幾本有關「孤獨」的書都重新紅了一遍。那就是因為封城的關係,許多人失去了正常的社交生活。無法和家人見面,到公園散步成為了一種奢侈,甚至摯愛之人的葬禮都無法參加。

如何面對孤單一人的自我?這個問題瞬間成為了全世界的課題,「孤獨」也成為網路書店的熱門詞彙。

很不幸地,今年在台灣,我們也經歷了嚴格的防疫警戒。到今天,全國三級警戒已維持了 45 天,誰也不能保證再過幾天,警戒不會再度延長。

於是在我的 Podcast 讀書節目《衣櫥裡的讀者》裡,我用了四集節目的時間,介紹了四本和「孤獨」有關的書。下面是這四本書的簡介,也歡迎大家點進連結,聽更完整的內容。

.
📖 第一書:【醫學】Together

本書由美國現任公共衛生署長 Vivek Murthy 所寫。Murthy 認為,孤獨已經成為本世紀最嚴重的健康威脅。孤獨不單純只是「一個人生活」而已,孤獨是人類在面對陌生人、陌生環境時所產生的警戒與提防。這種警戒與提防,在演化上曾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讓人自然而然傾向與熟悉的人來往。然而在當代社會,人一生中有太多機會碰上陌生人,碰上陌生的工作環境、文化環境,「孤獨感」無法鬆懈,從而產生了「孤獨」這個現代文明病。

🎧 收聽節目:Ep 17. 人為什麼會感到孤獨?

.
📖 第二書:【歷史學】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本書由文化史學者 Bound Alberti 所寫。書中提出了一個相當驚人的主張:孤獨感是十九世紀的發明。作者指出,綜觀十八世紀的小說、日記,我們找不到「孤獨」(lonely) 這個字的現代用法。在 1755 年問世的《約翰遜字典》中,lonely 並非一種情緒、一種感覺,而單純只是「一個人的狀態」而已。Alberti 指出,與其問為什麼十八世紀的人不使用「孤獨」這個字,不如問現代意義的「孤獨」何以會在十九世紀誕生。

🎧 收聽節目:Ep 18. 孤獨:十九世紀的發明

.
📖 第三書:【社會學】The Loneliness of the Dying

疫情之下,許多人在臨終之際,都無法見到家人一面,令人難過。但其實早在 1982 年,高齡 85 歲的社會學家愛里亞斯就已向我們示警:現代社會,臨終者正在面對孤獨危機。不只是臨終場景離開家庭而進入了醫院,也不只是我們失落了傳統那套談論死亡的語言,更是因為我們不再需要依靠緊密的鄰里關係來打點葬儀,而是可以將一切外包給殯葬業者。現代社會的細緻化分工,讓死亡得以成為一件「非日常」的特殊之事。

🎧 收聽節目:Ep 19. 臨終者的孤寂

.
📖 第四書:【哲學】A Philosophy of Loneliness

不少哲學家都曾頌讚獨處的美妙,但沙特提醒我們:在建構自我上,他人的眼光至關重要。在《存在與虛無》中,沙特舉了一個相當有名的例子:想像你在門外偷聽房間裡的人講話,你聽得入神,卻突然有人拍拍你的肩膀。原來這時有人經過走廊,發現你在偷聽。這時你可能會感到羞赧,感到面紅耳赤,那是因為透過對方的眼光,你發現原來自己是一個偷聽者。這個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加在一起,才是對自我更深刻的認識。

🎧 收聽節目:Ep 20. 孤獨是件好事嗎?關於孤獨的哲學辯證

圖:Edward Hopper, 1952, Morning Su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衣櫥裡的讀者 Podcast的沙龍
37會員
18內容數
疫情之下,不宜出門,不如來讀書吧! 每個星期,我會和你分享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2021/09/11
「九一一事件為美國社會帶來的,是大規模『原因缺失』的狀態。」 ── 美國社會學家 Charles Tilly
Thumbnail
2021/09/11
「九一一事件為美國社會帶來的,是大規模『原因缺失』的狀態。」 ── 美國社會學家 Charles Tilly
Thumbnail
2021/09/08
「戰爭為蘇聯人民帶來了痛苦,卻也意外帶來了訴說痛苦的權利。」 ── 蕭士塔高維奇
Thumbnail
2021/09/08
「戰爭為蘇聯人民帶來了痛苦,卻也意外帶來了訴說痛苦的權利。」 ── 蕭士塔高維奇
Thumbnail
2021/08/05
對古希臘人來說,運動員裸體上陣,是如此理所當然的事情,彷彿不需要解釋。在古代文獻中,我們也找不到誰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換個角度問 ── 後來的運動員,為什麼不再裸體了?
Thumbnail
2021/08/05
對古希臘人來說,運動員裸體上陣,是如此理所當然的事情,彷彿不需要解釋。在古代文獻中,我們也找不到誰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換個角度問 ── 後來的運動員,為什麼不再裸體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孤單寂寞覺得冷:疫情下的孤獨感 一般來說談到孤獨,我們只會認為這只是一種感受,是每個人都會有的。 確實如此,但如果成為「慢性孤獨」,其實就會和很多身心疾病有所連結,譬如憂鬱症、焦慮症、藥物酒精來用及代謝症候群。有孤獨感的人會使其惡化,甚至出現自傷的念頭。
Thumbnail
孤單寂寞覺得冷:疫情下的孤獨感 一般來說談到孤獨,我們只會認為這只是一種感受,是每個人都會有的。 確實如此,但如果成為「慢性孤獨」,其實就會和很多身心疾病有所連結,譬如憂鬱症、焦慮症、藥物酒精來用及代謝症候群。有孤獨感的人會使其惡化,甚至出現自傷的念頭。
Thumbnail
坐在電腦桌前面,打算來下載一些免費的圖片。所以,就打開免費圖片的網站,右手拿著滑鼠,眼睛注視者電腦的桌面,看到自己喜歡的圖片,就按一下滑鼠,將它下載下來。 下載圖片一會兒了,那就來看個其他的。於是,就將滑鼠滑到YouTube頻道,看到了一個談話性的節目,有講到前立委黃義交,在家裡頂樓墜樓猝逝的事情。
Thumbnail
坐在電腦桌前面,打算來下載一些免費的圖片。所以,就打開免費圖片的網站,右手拿著滑鼠,眼睛注視者電腦的桌面,看到自己喜歡的圖片,就按一下滑鼠,將它下載下來。 下載圖片一會兒了,那就來看個其他的。於是,就將滑鼠滑到YouTube頻道,看到了一個談話性的節目,有講到前立委黃義交,在家裡頂樓墜樓猝逝的事情。
Thumbnail
今年1月17日,英國設立了『孤獨部長』, 孤獨, 沈浸它,瞭解它,也可能轉化它。
Thumbnail
今年1月17日,英國設立了『孤獨部長』, 孤獨, 沈浸它,瞭解它,也可能轉化它。
Thumbnail
對付孤獨世紀的最終解藥,只可能是我們站在彼此身邊,無論對方是誰。
Thumbnail
對付孤獨世紀的最終解藥,只可能是我們站在彼此身邊,無論對方是誰。
Thumbnail
孤獨,就如同飲食一般,成為生活中情感的一種調味裝飾,如何與孤獨共處是人生中不可獲缺的課題。 本書分成了五大軸線,孤獨與孤立、家人、親蜜的人、職場以及如何與孤獨共處,這五大議題去做討論。 你曾感到孤獨過嗎?我想生而為人,孤獨都是我們曾經感受過的滋味。 孤獨與孤立,是如此相近又不同的感受。孤獨是物理性
Thumbnail
孤獨,就如同飲食一般,成為生活中情感的一種調味裝飾,如何與孤獨共處是人生中不可獲缺的課題。 本書分成了五大軸線,孤獨與孤立、家人、親蜜的人、職場以及如何與孤獨共處,這五大議題去做討論。 你曾感到孤獨過嗎?我想生而為人,孤獨都是我們曾經感受過的滋味。 孤獨與孤立,是如此相近又不同的感受。孤獨是物理性
Thumbnail
“Loneliness kills. It’s as powerful as smoking or alcoholism.” — Robert Waldinger  在人的生命中,孤獨和歸屬(與他人連結並被他人所接納)都是必要的。孤獨時間太長,可能對歸屬造成負面且嚴重的影響;但太過重視歸屬,則又
Thumbnail
“Loneliness kills. It’s as powerful as smoking or alcoholism.” — Robert Waldinger  在人的生命中,孤獨和歸屬(與他人連結並被他人所接納)都是必要的。孤獨時間太長,可能對歸屬造成負面且嚴重的影響;但太過重視歸屬,則又
Thumbnail
聯合報(2021.10.1)有一則關於蔣動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辦書法水墨展的專題報導,展出八件作品,其中一件是裡面「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書法,相當醒目。 總之,孤獨是單獨一人的狀況,是「和自己在一起」,然而和自己在一起,也許是怡然自得,也或許是惶惶不安,也因此而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趨其吉,避其害,也
Thumbnail
聯合報(2021.10.1)有一則關於蔣動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辦書法水墨展的專題報導,展出八件作品,其中一件是裡面「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書法,相當醒目。 總之,孤獨是單獨一人的狀況,是「和自己在一起」,然而和自己在一起,也許是怡然自得,也或許是惶惶不安,也因此而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趨其吉,避其害,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