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一無所有,這世界還有我們:《媽咪心風暴》(201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文於2020-09-27發佈於IG帳號)

打從去年開始我就有在看酷兒影展,今年是第七屆,而這是我今年的第一場影片。

本來以為是很沈悶的劇情片,但是本片的起承轉合在節奏上都抓得很順暢,行雲流水,並且在劇情表演中流露了細膩的情感,即使不若年輕情侶的激烈情感,但在雲淡風輕中也能感受到“世界只剩我倆”的歲月靜好。

同志出櫃的背後是什麼

雖然說這部片的內容其實也是很俗套的“要不要出櫃”的問題。但是對同志群體來說,出櫃這種事情確實是讓人倍感煎熬的事情——尤其是當自己跟家人或小孩坦白自己的性傾向時,這種坦白更是難以脫口的。因為對異性戀來說,如果自己家人是同志群體,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本質被否定了;可是反過來說,對同志而言,如果他們的身份也不被自己家人認可,那麽他們的本質其實也是更被否定的。

所以為什麽同志團體煎熬?是因為他們明明是相愛的,但是卻因為受到外界影響,導致他們即使相愛他們卻必須要假裝彼此只是好朋友——而這種狀態,對同志來說是時時刻刻被否定本質的存在的。所以這也是台灣舉辦酷兒影展,以及每年十月至明年一月各縣市舉辦同志遊行的原因之一。畢竟如果同志作為社會上的一份子,卻不被社會接納,甚至遭受社會的排斥,那麽這個狀況可能會導致更多悲劇在社會上发生。

家庭,應是裝載不同人生的容器

所幸本片的結尾還算是個好結局。兩個相愛的女人就在被搞得一團亂的公寓里一起共舞,門外的媳婦深怕兩人不測,緊張得猛按門鈴並說“我們可以談談”。然而即使這兩個女人其實正溫馨的在空無一物的公寓共舞,這句話難道是只有開始擔心家人以後才開始說的嗎?很多關心、了解,以及包容,難道不應該是在一開始就應該溝通,而不是等到家人有點不對勁的時候才開始關心這些事情嗎?

我覺得從這部電影除了看到同志的一面以外,我們同時也看到家庭的一面。因為是家人,所以我們常常覺得一切都很理所當然;但也因為是家人,所以我們很容易將自己對家庭的一種模式化的願景放在這個家庭上。然而其實家庭完全是如此嗎?可能並不是如此。可能有更多時候我們其實不認識我們的家人,所以在“家庭”這個外衣下,我們容易忽略家人的真實感受。

當我們看家庭時我們在看什麼

但不管怎麽說,這部片所傳達給我們的,除了同志議題以外,家庭關係可能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面向。因此我們可能要好好認識自己的家人,即使有些地方不符合自己對家人的認識,但是我們或許可以重新認識我們的家人。我們或許對家人以及他們背後的人事物可能需要更寬容一點,畢竟一輩子了解你,以及與你朝夕相處的,就是這些背後有故事的家人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空心二胡Hardiness不空心的沙龍
59會員
143內容數
個人生活|逛街|消費|旅遊|日常
2025/02/27
剛剛看到跨女強暴14歲順男的新聞,我是一點也不會幫女權團體支持反跨的。 當初我在譴責跨女受到男性暴力時,當時挺跨的女性主義者看到我這麼反順異男是非常瞧不起我的,因為她們覺得我只是「女incel」並嘲笑我吃血饅頭。 所以這波女性主義者反跨我是絕對不會站隊的。
2025/02/27
剛剛看到跨女強暴14歲順男的新聞,我是一點也不會幫女權團體支持反跨的。 當初我在譴責跨女受到男性暴力時,當時挺跨的女性主義者看到我這麼反順異男是非常瞧不起我的,因為她們覺得我只是「女incel」並嘲笑我吃血饅頭。 所以這波女性主義者反跨我是絕對不會站隊的。
2025/02/12
說起來在反跨運動形成之前,我好像是最先反跨的那批人之一,因為我被國外的跨運人士氣到過。 現在想起來,跨運的問題,並不是所有跨性別(尤其是跨女)的責任,原因是因為有些跨性別也對於跨運和誇張的同伴感到不滿。
2025/02/12
說起來在反跨運動形成之前,我好像是最先反跨的那批人之一,因為我被國外的跨運人士氣到過。 現在想起來,跨運的問題,並不是所有跨性別(尤其是跨女)的責任,原因是因為有些跨性別也對於跨運和誇張的同伴感到不滿。
2024/12/21
文章探討了女性主義者在離開運動後對A片的看法,並指出以Metoo事件為藍本的色情作品可能會引發性別刻板印象和不正確的性觀念。透過分析這類作品對社會的影響,作者強調了反思和改變的重要性,並提出性別之間的差異與理解。這是一個關於性別、文化與倫理的深刻議題,值得各方深入討論與思考。
Thumbnail
2024/12/21
文章探討了女性主義者在離開運動後對A片的看法,並指出以Metoo事件為藍本的色情作品可能會引發性別刻板印象和不正確的性觀念。透過分析這類作品對社會的影響,作者強調了反思和改變的重要性,並提出性別之間的差異與理解。這是一個關於性別、文化與倫理的深刻議題,值得各方深入討論與思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多元成家擁有許多不同的面向與形式,在同婚法案通過後,現代社會正在重新賦予「家庭」二字新的意義。無論在這些同志影像中所提出的話語是曖昧或狂放,憂鬱或抵抗,都是試著將 LGBTQ+ 族群的故事從被主流異性戀歷史給邊緣化的支流中一一找回,並重新放置在平等的位置,同樣學習面對婚姻、家庭的生命課題與對話交流。
Thumbnail
多元成家擁有許多不同的面向與形式,在同婚法案通過後,現代社會正在重新賦予「家庭」二字新的意義。無論在這些同志影像中所提出的話語是曖昧或狂放,憂鬱或抵抗,都是試著將 LGBTQ+ 族群的故事從被主流異性戀歷史給邊緣化的支流中一一找回,並重新放置在平等的位置,同樣學習面對婚姻、家庭的生命課題與對話交流。
Thumbnail
與相愛的人攜手步入婚姻,擁有屬於彼此的孩子,看似是人生理所當然的戲譜。然而,對於兩個相愛的女人、或兩個相慕的男人來說,這份「理所當然」竟是一種奢侈——一種需要耗費很多力氣,卻仍可能難以觸及的人生藍圖。為了更加了解同志家庭與人工生殖的現狀,我們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志工進行訪談。
Thumbnail
與相愛的人攜手步入婚姻,擁有屬於彼此的孩子,看似是人生理所當然的戲譜。然而,對於兩個相愛的女人、或兩個相慕的男人來說,這份「理所當然」竟是一種奢侈——一種需要耗費很多力氣,卻仍可能難以觸及的人生藍圖。為了更加了解同志家庭與人工生殖的現狀,我們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志工進行訪談。
Thumbnail
日本電影《異國日記》和2018年的法國電影《我的巴黎舅舅》,都探討了領養這個主題。這些電影呈現了在家庭成員過世後,主角決定領養孤兒的故事,並探討了愛和家庭的多元化。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愛的力量,以及對未來的樂觀態度。
Thumbnail
日本電影《異國日記》和2018年的法國電影《我的巴黎舅舅》,都探討了領養這個主題。這些電影呈現了在家庭成員過世後,主角決定領養孤兒的故事,並探討了愛和家庭的多元化。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愛的力量,以及對未來的樂觀態度。
Thumbnail
結合同志、冥婚和辦案議題,平常鮮少在看國片的我,也被2023年上映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新穎的題材吸引。當然,我不會說這部電影毫無瑕疵,畢竟劇情確實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但若單純從輕鬆看喜劇的角度切入,個人覺得還是有可看性的。 電影劇情描述一名恐同男警吳明翰因一次執行任務,在地上撿到紅包,
Thumbnail
結合同志、冥婚和辦案議題,平常鮮少在看國片的我,也被2023年上映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新穎的題材吸引。當然,我不會說這部電影毫無瑕疵,畢竟劇情確實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但若單純從輕鬆看喜劇的角度切入,個人覺得還是有可看性的。 電影劇情描述一名恐同男警吳明翰因一次執行任務,在地上撿到紅包,
Thumbnail
一年容易又完咗香港國際電影節,當日很幸運地買到《從今以後》的門票,應該是首次搶到電影節開幕電影的門票? 導演將同志伴侶踏入遲暮之年、生離死別「以後」的故事帶到大銀幕,是跟前作《叔‧叔》一樣含蓄而真摰之作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一年容易又完咗香港國際電影節,當日很幸運地買到《從今以後》的門票,應該是首次搶到電影節開幕電影的門票? 導演將同志伴侶踏入遲暮之年、生離死別「以後」的故事帶到大銀幕,是跟前作《叔‧叔》一樣含蓄而真摰之作 (下有劇透)
Thumbnail
電影《當我們混在一起》是一部描述兩家單親家庭走向多包容與和諧的溫馨家庭電影。在非洲度假的過程中,父母與小孩們逐漸互相瞭解、磨合,並終於形成一個新的家庭。影片呈現了愛、犧牲、以及原始動物生態之間的對應關係,讓觀眾反思家庭和社會的溫暖與缺失。亞當山德勒精湛的演技也讓這部片成為值得推薦的好電影。
Thumbnail
電影《當我們混在一起》是一部描述兩家單親家庭走向多包容與和諧的溫馨家庭電影。在非洲度假的過程中,父母與小孩們逐漸互相瞭解、磨合,並終於形成一個新的家庭。影片呈現了愛、犧牲、以及原始動物生態之間的對應關係,讓觀眾反思家庭和社會的溫暖與缺失。亞當山德勒精湛的演技也讓這部片成為值得推薦的好電影。
Thumbnail
線上教學、男性廚藝教室體現在數位及平權時代,不去公司上班便會與社會脫節的觀念顯然不成立。另外以性別區分家務責任亦是弔詭,現今雙薪家庭、多元成家等家庭結構不佔少數,已非男獵女織組成的原始社會,遑論「會煮菜可以嫁了」此類利他藐視個人價值和無稽成家必要條件的觀點。
Thumbnail
線上教學、男性廚藝教室體現在數位及平權時代,不去公司上班便會與社會脫節的觀念顯然不成立。另外以性別區分家務責任亦是弔詭,現今雙薪家庭、多元成家等家庭結構不佔少數,已非男獵女織組成的原始社會,遑論「會煮菜可以嫁了」此類利他藐視個人價值和無稽成家必要條件的觀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