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下的貿易補償可行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情提要:美國近年實證研究發現,貿易自由化後的輸家,並未如同理論預期一樣移轉到貿易受益部門,導致因貿易自由化提升的整體利益無法雨露均霑,從而使貧富差距擴大,形成對自由貿易反撲的背景。
不過,如果貿易自由化確實使得整體福祉提升,即便無法透過市場機制讓輸家獲得利益,是否有可能透過政府的「貿易補償」進行?結論是,很難!
貿易補償的經濟概念很簡單,也就是將得利者的利得來補償受害者,使受害者的福利至少不低於政策變化之前的水平,使貿易開放不會對特定人形成損害。更簡單講就是,貿易補償就是在利得者與受害者之間進行貿易後的「重分配」。
然而,這個理論上很簡單的概念在實行上相當困難。首先,受害者的損害難以衡量。貿易開放後,個體的經濟損失有多少可以歸責於貿易自由化?又有多少可以歸責於其他因素?
就總體而言,美國製造業雇用人數在近數十年間不斷萎縮,過去最主要歸因於技術變革,如何將技術變革因素分離出來相當困難。另外,就個體而言,就算同在受害的產業部門,個別企業的異質性,也會使經濟損害難以直接透過會計上的變化看出來。例如,經營績效較差者看似受損較重,但事實上部分應歸責於其本身。這更進一步衍伸另一經濟問題,補償可能變成對於低效率者的補貼。
除如何進行量化是個問題外,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就是,相對於得利者,受害者往往處於政治或經濟上的劣勢,因此才無法阻止損害其自身的貿易開放。在這樣的前提下,很難寄望其有足夠力量,能迫使政府克服種種財政問題,推動貿易後的「重分配」。
在前述兩問題下,貿易補償很可能看得到但吃不到,或是變成如雞肋般的存在,受害者最終只能求助於社會保險或是社會福利體系。
以美國為例,研究顯示,美國政府雖因應中國進口衝擊,設立貿易調整援助(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計畫,但其援助維持期限較短,受害勞工事實上更加倚賴既有的社會保險制度,尤其是申報為失能者以領取失能者社保(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Insurance)。研究進一步發現,因中國進口產品衝擊而增加的失能者社保給付金額,足足超過貿易調整援助增加金額的30倍,顯示勞工的損失遠大於貿易調整援助所設計的給付規模,最後主要依賴社會保險來救濟。
如果社會保險或社會福利無法從得利者身上獲得財源,此將導致原有體系受到侵蝕,進一步使須倚賴這些體系的易受侵害勞工進而受害。
上述種種困難揭示,這種事後補償,或許可以成為降低貿易開放阻礙的政治辭令,但事實卻大相逕庭。換言之,如果貿易開放無法在起初就貿易對手的選擇、制度條件的設計來擴大貿易正向影響、降低貿易的負面影響,不管如何設定配套措施,最後還是回到受益、受害的兩極化。
而制度條件的設計,就包括了另一項重要概念 — 針對貿易開放的產業轉型。這部分未來會再做討論,不過,一定要講的是,「產業轉型」絕對是要逆市場的。事實上,如果什麼都不做,貿易自由化後,弱勢產業也會轉型,只不過是轉成灰飛煙滅。真正的產業轉型,是以弱者的困難為核心。更進一步講,如果強者必然因為貿易得利,主導貿易開放的最核心精神反而應是透過制度,讓潛在弱者脫離貧弱狀態。
(原文刊載於桃園市產業總工會通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共力研究社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過去兩年,經濟有成長,我們的稅收也都超出預期,我已經請行政院儘快拿出具體方案,讓收入較少的民眾,能夠優先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就像公司有盈餘,應該優先給員工來分享,一個國家也應該是如此。」 這是蔡英文總統在今年的新年談話中的一段話,元旦過後,關於這筆「紅利」應該怎麼使用,在輿論上引起軒然大波。
    長榮空服員罷工前夕,長榮航營收連續突破歷史新高,同時客運量也持續增加,這代表了整體勞動者的付出持續跟著提高;然而,在創新高營收與獲利的這三年,勞工在公司內的分配比例卻是連續三年下滑伴隨,分配持續惡化。雖然營收增加不直接等同公司有獲利,但一家店的生意越來越好,就不能無視勞動者的付出。
    長榮空服員罷工,其中一項訴求是「開放勞工參與公司治理,提供經營必要資訊」,並舉勞工董事為例。勞工董事仍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勞工董事似乎較為「過敏」,相關適法性中,也有部分成見與誤會,必須釐清。
    「過去兩年,經濟有成長,我們的稅收也都超出預期,我已經請行政院儘快拿出具體方案,讓收入較少的民眾,能夠優先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就像公司有盈餘,應該優先給員工來分享,一個國家也應該是如此。」 這是蔡英文總統在今年的新年談話中的一段話,元旦過後,關於這筆「紅利」應該怎麼使用,在輿論上引起軒然大波。
    長榮空服員罷工前夕,長榮航營收連續突破歷史新高,同時客運量也持續增加,這代表了整體勞動者的付出持續跟著提高;然而,在創新高營收與獲利的這三年,勞工在公司內的分配比例卻是連續三年下滑伴隨,分配持續惡化。雖然營收增加不直接等同公司有獲利,但一家店的生意越來越好,就不能無視勞動者的付出。
    長榮空服員罷工,其中一項訴求是「開放勞工參與公司治理,提供經營必要資訊」,並舉勞工董事為例。勞工董事仍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勞工董事似乎較為「過敏」,相關適法性中,也有部分成見與誤會,必須釐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美國在 NAFTA 框架下,雖然專注於高附加值零件和技術研發,但仍出現對墨西哥的貿易赤字擴大的現象。這背後涉及多層次的經濟結構和貿易模式,以下是詳細的分析: 一、貿易赤字擴大的原因 1. 美國進口大於出口 墨西哥的低成本製造優勢: 墨西哥的工資低於美國,吸引美國公司將低附加值製造業(如組裝
    文章82_2024/11/20 文/王文廷 晶片戰爭下的受害者    美國通過「晶片法案」後,開始嚴格執行各國禁止將晶片和相關設備輸入中國,使得中國半導體業技術落後先進國家一大截,而且很多新科技都停擺,嚴重影響產業的生產,造成經濟衰退之一大主因,不只多家外商公司出逃,國內廠商也無力招架而紛紛倒閉,中
    Thumbnail
    阻升新台幣,全民付出的代價。所得重分配的影響為何?誰得利?誰經濟受損? 壓低新台幣幣值,事實上具有所得重分配效果,出口商得到了補貼,而進口商、出國旅遊者,海外投資者,以及購買進口商品的人則是被課了稅。 產業升級不力、高房價: 利率降低能增加廠商借錢投資意願,但當利率水準已將相當低時,持續低利
    Thumbnail
    上週提的,什麼是受益者只看眼前,不看過去?全球化的初期,提供各種補貼好讓藍領階級甘願,同年代的人曉得,所以對補貼不會有太大反感。隨著時間過去,下一代就不會這樣想,中產階級的學生看到勞工拿教育補貼,只會感到生氣,各位有沒看到台灣有大學生抱怨,說補助私立大學生沒道理?
    Thumbnail
    綜合前幾篇的說法,這邊整理一下。理論上,工業先進國提供技術給工業後進國,是希望降低低階技術產品的成本,而本國會因為低階消費品的價格降低,大家都有更多餘錢用在提升自己,就算沒有提升,多出的錢拿去消費、投入金融市場,都可以促使本國的金融、服務業變得更好。
    Thumbnail
    所以,這一切都要怪中國,又一個逢中必反?看看,咒語用到最後自己都中咒了。 不是怪中國,是中國本身即是問題,就算中國完全不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一切遵從信用慣例,一樣會出事。量體過大,就注定今天的局會出現,除非當年是有限度改革開放,或是已開發工業國家,非常緩慢且有限的放出技術。
    Thumbnail
    美國總統拜登宣佈 針對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鋼鐵等8項中國製造產品提高關稅。國際貿易基金(IMF) 警告世界貿易正分裂成對立的陣營,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放緩,最壞情況下全球經濟可能損失7%的GDP。 美中貿易戰風雲再起,值此之際,回顧世界貿易戰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誠值得注意。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美國在 NAFTA 框架下,雖然專注於高附加值零件和技術研發,但仍出現對墨西哥的貿易赤字擴大的現象。這背後涉及多層次的經濟結構和貿易模式,以下是詳細的分析: 一、貿易赤字擴大的原因 1. 美國進口大於出口 墨西哥的低成本製造優勢: 墨西哥的工資低於美國,吸引美國公司將低附加值製造業(如組裝
    文章82_2024/11/20 文/王文廷 晶片戰爭下的受害者    美國通過「晶片法案」後,開始嚴格執行各國禁止將晶片和相關設備輸入中國,使得中國半導體業技術落後先進國家一大截,而且很多新科技都停擺,嚴重影響產業的生產,造成經濟衰退之一大主因,不只多家外商公司出逃,國內廠商也無力招架而紛紛倒閉,中
    Thumbnail
    阻升新台幣,全民付出的代價。所得重分配的影響為何?誰得利?誰經濟受損? 壓低新台幣幣值,事實上具有所得重分配效果,出口商得到了補貼,而進口商、出國旅遊者,海外投資者,以及購買進口商品的人則是被課了稅。 產業升級不力、高房價: 利率降低能增加廠商借錢投資意願,但當利率水準已將相當低時,持續低利
    Thumbnail
    上週提的,什麼是受益者只看眼前,不看過去?全球化的初期,提供各種補貼好讓藍領階級甘願,同年代的人曉得,所以對補貼不會有太大反感。隨著時間過去,下一代就不會這樣想,中產階級的學生看到勞工拿教育補貼,只會感到生氣,各位有沒看到台灣有大學生抱怨,說補助私立大學生沒道理?
    Thumbnail
    綜合前幾篇的說法,這邊整理一下。理論上,工業先進國提供技術給工業後進國,是希望降低低階技術產品的成本,而本國會因為低階消費品的價格降低,大家都有更多餘錢用在提升自己,就算沒有提升,多出的錢拿去消費、投入金融市場,都可以促使本國的金融、服務業變得更好。
    Thumbnail
    所以,這一切都要怪中國,又一個逢中必反?看看,咒語用到最後自己都中咒了。 不是怪中國,是中國本身即是問題,就算中國完全不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一切遵從信用慣例,一樣會出事。量體過大,就注定今天的局會出現,除非當年是有限度改革開放,或是已開發工業國家,非常緩慢且有限的放出技術。
    Thumbnail
    美國總統拜登宣佈 針對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鋼鐵等8項中國製造產品提高關稅。國際貿易基金(IMF) 警告世界貿易正分裂成對立的陣營,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放緩,最壞情況下全球經濟可能損失7%的GDP。 美中貿易戰風雲再起,值此之際,回顧世界貿易戰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誠值得注意。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