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價值認同和社會模式,受到能量捕獲方式所宰制──《人類憑什麼》伊安.摩里士自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知名歷史考古學家,2015年社科暢銷經典《西方憑什麼》作者

喬治先生和驢子

一九八二年,我首度前往希臘進行考古挖掘。我感到十分興奮:我在英國挖掘過很多次,但這次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一台老舊的荒原路華越野車(Land Rover)把我從伯明罕載到賽薩洛尼基(Thessaloniki),我再從當地搭了台更為古老的公車前往阿西羅斯(Assiros),那裡是我們工作的農村(圖表1.1)。我在當地適應了該計畫的行程。我們一整天都會計算、秤重、分類史前陶器的碎片,太陽下山時,會在挖掘處房屋沾滿塵埃的前廊喝一兩杯烏佐酒(ouzo)。
圖表1.1. 第一章提到的地點與族群。
有天晚上,某個老人沿著骯髒的路面走來,並經過房屋,他用橫座馬鞍騎著一隻驢子,一面用棍子拍著那頭牲畜。他身旁有名步行的老婦人,因背著內部突起的沉重布袋而駝背。當他們經過時,我其中一位學生便用生硬的希臘語向他們問好。
老人停下腳步,露出笑容。他和我們的發言人說了幾句話,接著兩人就繼續往前走。
  「那位是喬治先生。」我們的口譯員解釋道。
  「你問了他什麼?」我們其中一員說。
  「我向他問好,以及為何他妻子沒騎驢子。」
  此時眾人一片靜默。「然後呢?」
  「他說她沒驢子騎。」
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經典人類學的文化衝擊。在伯明罕,如果有男人騎著驢子,而妻子辛苦地背著大布袋,外界就會認為他是個自私(或更糟)的男人。不過在阿西羅斯,這種安排相當自然,理由也極其充分,使喬治先生覺得我們的問題很笨。

歷史學與考古學比道德哲學,更適合討論人類價值觀的演進

三分之一世紀後出現的本書,正是我對在阿西羅斯目睹的光景做出的解釋。內容奠基於二○一二年我在普林斯頓大學進行的兩場坦納講座,主題是人類價值觀。受邀舉辦坦納講座是學術生涯中最高的榮譽之一,但我對此邀請特別感到高興的原因,是由於我根本不像該得到這種殊榮的人。碰上喬治先生之後的三十年,我從未就道德哲學寫過任何一個字。這點自然讓我感到猶豫,但回頭思考時,我便認為普林斯頓人類價值觀中心是能讓自己深入談論阿西羅斯事件的地方,且為了解釋喬治先生的話語,和我對此產生的反應,就得講述關於過去兩萬年來人類價值觀的文化演進史理論。為了達成這項任務,我認為歷史學與考古學專業比道德哲學要來得更為適宜;我也告訴自己,道德哲學家可能也會對關於人類價值觀的文化演進理論有興趣。
加上了專家的論點後,你可以判定我的觀點是否正確。在我列出長達五章的理論後,第六章至第九章則由原本講座中的四名評論人各自講評:古典學家理查.西德福、漢學家史景遷、哲學家克里斯汀.M.柯思嘉德、與小說家瑪格麗特.愛特伍。但我會做出結論,並在第十章做出回應。

論點:每種社會模式受到能量捕獲方式所宰制

過去四、五十年來,學者們就類似我從喬治先生、他的驢子與妻子身上感受到的文化衝擊(還有許多更古怪的案例),寫了上百本書籍與上千篇文章。但我在此講述的主題,則與大多這類研究截然不同。我認為,當我們觀察過去兩萬年來的地球時,會發現三種在大範圍內接連出現的人類價值觀系統。每個體系都擁有獨特的社會組織方式,每種社會模式也受到一種由我們周遭世界捕獲能量的特定方式所宰制。能量捕獲不只解釋了喬治先生所說的話,也解釋了為何我會感到如此訝異。
不過,我得立刻發出一項警告:由於價值觀系統(又稱文化,或我們用於稱呼它們的其他詞彙)是無形事物,唯一能在一百多頁中呈現這項論點的方式,便是專注於廣闊體系中的特定目標。因此在我做出的比較中,我限制自己只使用關於平等與階級的概念(包括政治、經濟、與性別)和對應暴力的態度。我選擇這些主題的原因,有部份是由於自己對它們有興趣,也有部分是因為它們似乎很重要。不過,我也認為大多價值觀的子組合都會顯露出相似的模式;如果它們沒有相似性,不同價值觀的子組合之間的比較,就會成為能讓評論人用於推翻我論點的證據。

歸納:三種人類價值觀系統

我會在第二章與第四章,試著解釋這三項擁有大範圍連續性的人類價值觀系統中的現實。我稱第一項為「覓食價值觀」,因為它與主要仰賴覓食野生植物與狩獵野生動物維生的社會有關。比起大多數階級制度,覓食者們經常更為重視平等,也相當容忍暴力。我將第二種系統稱為「農耕價值觀」,因為它與主要以人工栽種植物,與馴養動物維生的社會有關。農民們通常重視階級制度勝過平等,也較不容忍暴力。我稱之為「化石燃料價值觀」的第三種系統,則是汲取轉化為煤炭、瓦斯、與原油的化石植物中的能源,來增加活體動植物的能量。化石燃料使用者通常都認為平等比任何階級制度都珍貴,也完全無法容忍暴力。
此概念不只解釋了為何喬治先生的話語對於一九八二年的我來說相當奇怪(他的價值觀大多屬於農耕階段,而我的價值觀則屬於化石燃料階段),且似乎也同時在人類價值觀研究上,產生了兩種範圍廣闊的的意義。如果我對能量捕獲影響價值觀的論點正確,也許這種法則就證明了(一)、試圖找出適合所有人類道德觀這種完美系統的道德哲學家們浪費了時間,與(二)、認為在即將到來的某個階段中,我們(無論「我們」的定義為何)當今重視的價值觀很可能會再也無法提供幫助。在那個階段(前提是我的論點正確),我們會捨棄這些價值觀,並邁向第四個階段,也就是後化石燃料時期。我在第五章中做出結論,並對那類價值觀做出推測。
*內文摘自《人類憑什麼:覓食者、農民、與化石燃料——人類價值觀演進史》,第一章 每個時代都會取得所需思想
░░░░░░░░░░░░░ 欲閱讀完整書籍,歡迎至各大書店購買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2會員
5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堡壘文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會用一句話來作結:我相信自己的易謬性。這句話之於我就如同「我思故我在」之於笛卡兒,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笛卡兒的箴言僅關乎在思考的人,而我的信念則同時關乎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的迷思與誤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決策則形塑了我們參與的事件。易謬性之於人類事務就如同突變之於生物學。
與他初次相遇時,他看起來就是個貪玩的孩子。然而他不是,科比.布萊恩(Kobe Bryant)必須不辭勞苦,向世人展示沒有自己無法跨越的難關。尤其是那個問題重重的新秀球季。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他在夏洛特體育館以一顆三分球寫下個人NBA生涯第一次進球紀錄。那個夜晚,我在場邊目睹一切順其自然地發生。
美國職籃NBA一直是我最喜歡的運動賽事,身為一個從九零年代開始看球的球迷,籃球之神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是我唯一的籃球英雄。每次收看芝加哥公牛的比賽,只要看到二十三號在場上奔馳,就算當下處於落後的劣勢,我都覺得公牛有希望拿下比賽。
人在絕望的時候會出盡法寶,在臺灣我已經是被終身禁賽的球員,內心深處其實也想過自己可能再也不會有出國打球的機會,那時的念頭就是,我要因為疼痛而接受這些限制,從此不再去碰觸這些上半身的重量訓練,還是我要正面挑戰這些疼痛感,不管我手臂的痠痛,硬把重量再往上提升?不試著練練看怎麼知道被禁止的動作有多危險?
克蘇魯神話已經成為最受到恐怖小說界與歐美大眾文化最常引用的流行設定之一。史蒂芬.金、Neil Gaiman、與Clive Barker在敘事方式與氣氛營造上都受到洛夫克拉夫特的強烈影響。洛夫克拉夫特的宇宙恐怖元素,除了受到大量後世作家引用和拓展外,也將觸手伸向恐怖小說以外的領域。
自從人類離開非洲後,就不斷地遷徙。有的遷徙目的是要躲避洪水或乾旱;有的動身尋找新的土地耕種或新的海域捕魚;有的離開自己的部落或家族去尋找新的機會;有的是為了逃離前來占領的軍隊和專制的國家;對於一千萬至二千萬淪為大西洋奴隸貿易犧牲品的非洲人來說,他們是迫不得已地遷離家園的。
我會用一句話來作結:我相信自己的易謬性。這句話之於我就如同「我思故我在」之於笛卡兒,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笛卡兒的箴言僅關乎在思考的人,而我的信念則同時關乎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的迷思與誤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決策則形塑了我們參與的事件。易謬性之於人類事務就如同突變之於生物學。
與他初次相遇時,他看起來就是個貪玩的孩子。然而他不是,科比.布萊恩(Kobe Bryant)必須不辭勞苦,向世人展示沒有自己無法跨越的難關。尤其是那個問題重重的新秀球季。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他在夏洛特體育館以一顆三分球寫下個人NBA生涯第一次進球紀錄。那個夜晚,我在場邊目睹一切順其自然地發生。
美國職籃NBA一直是我最喜歡的運動賽事,身為一個從九零年代開始看球的球迷,籃球之神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是我唯一的籃球英雄。每次收看芝加哥公牛的比賽,只要看到二十三號在場上奔馳,就算當下處於落後的劣勢,我都覺得公牛有希望拿下比賽。
人在絕望的時候會出盡法寶,在臺灣我已經是被終身禁賽的球員,內心深處其實也想過自己可能再也不會有出國打球的機會,那時的念頭就是,我要因為疼痛而接受這些限制,從此不再去碰觸這些上半身的重量訓練,還是我要正面挑戰這些疼痛感,不管我手臂的痠痛,硬把重量再往上提升?不試著練練看怎麼知道被禁止的動作有多危險?
克蘇魯神話已經成為最受到恐怖小說界與歐美大眾文化最常引用的流行設定之一。史蒂芬.金、Neil Gaiman、與Clive Barker在敘事方式與氣氛營造上都受到洛夫克拉夫特的強烈影響。洛夫克拉夫特的宇宙恐怖元素,除了受到大量後世作家引用和拓展外,也將觸手伸向恐怖小說以外的領域。
自從人類離開非洲後,就不斷地遷徙。有的遷徙目的是要躲避洪水或乾旱;有的動身尋找新的土地耕種或新的海域捕魚;有的離開自己的部落或家族去尋找新的機會;有的是為了逃離前來占領的軍隊和專制的國家;對於一千萬至二千萬淪為大西洋奴隸貿易犧牲品的非洲人來說,他們是迫不得已地遷離家園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部分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書籍內容 大約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稱為認知革命 智人的語言,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溝通系統,每種動物都知道要如何溝通,智人的溝通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6.〈社會分子與鄰居〉   何謂人?呂格爾欲從人與人最直接的關係找出人的圖像。聖經說:「愛鄰如己」,人與人的關心先於社會角色,呂格爾提出社會人(歷史人)與鄰人(遺憾的人)辯證關係,兩者為歷史的兩個層面。從上一篇談論歷史意義是隱蔽的,轉向歷史神學,本篇再轉向慈善神學。如果歷史有意義的話,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部分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書籍內容 大約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稱為認知革命 智人的語言,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溝通系統,每種動物都知道要如何溝通,智人的溝通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6.〈社會分子與鄰居〉   何謂人?呂格爾欲從人與人最直接的關係找出人的圖像。聖經說:「愛鄰如己」,人與人的關心先於社會角色,呂格爾提出社會人(歷史人)與鄰人(遺憾的人)辯證關係,兩者為歷史的兩個層面。從上一篇談論歷史意義是隱蔽的,轉向歷史神學,本篇再轉向慈善神學。如果歷史有意義的話,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