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緣

2021/05/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網路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東西。有的時候,人們並沒有刻意的記錄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卻不小心的留下記錄。
也是一種感慨。很多時候事過境遷,畢竟人的記憶並不是那麼的好,而記憶之中的人與事物也總是因為著時間變換而不復當時的味道。無意間的瀏覽,發現了這樣的小事。
從現在這個時間點看來,已經是行同漠路的人了,但這也並不足夠精確。應該說是因為小小言論的摩擦,而使得有一方開始憎惡另一方。人是一種主觀特性非常強的生物,當討厭的感覺開始以後,就會不斷的在各種生活事物之中,尋求符合自己經驗的事物,來證明自己,並持續不斷強化自我所認定的感受[1]。與其說人喜歡化解,不如說喜歡結冤,照理說,結冤是種主觀上不舒服的感受,但,卻依然使得人陶醉,或許就理解成一種激情,它的強烈性質可以填補空虛,或是在心靈上形成某種強烈的意義感。
很意外的發現,這樣的兩個人,也曾經是會相互問候,偶時聊上幾句的朋友。如果移去的時間的概念,正如此刻的我腦中所顯現那些不友善的言語,和這些親切的問候同時併呈的讓人覺得詭異。而這似乎引導了另一個有趣的心理話題: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可以在情感上,有如此巨烈的反轉呢?為什麼可以曾經是相好的朋友,而今卻變成了交惡的對象?那麼過去所互相為對方而做而設想的一切好,在今都不算數了嗎?
結好緣很難很難,需要很深厚的付出與努力,但是交惡卻只要一個瞬間。一句話或一個小事。這樣值得嗎?如果我們的記憶不復返,而心裡只能存著彼此造成的傷害記憶,或許就只能延續這樣的感受,直到它變淡或是等到某日有其他得以扭轉的契機。不過,當有著過去的記錄忠實的呈現曾經的過往之時,依循著曾經的隻字片語,或許要找到當時的感動,並沒有那麼困難。誰都可以因為著那些文字,而回憶起某種當時的心境,快樂的,友好的,相互照應的。誰也都不難回憶起,曾經被對待的好,和曾經自己的付出。
不要輕易的與人為敵。身邊的人永遠是自己最珍貴的寶物,所以那是越多越好,不需要有滿足的界限。我們不說那是人脈這種充滿利益性的字眼,說那是最珍貴的寶物,就算是分離的情人,也都該要好聚好散。結緣真的沒有那麼容易。
那需要多少的相見,多少的相處,才能夠彼此親近熟悉?
想法總是容易,而做法卻是那麼遙遠。我們都很希望順著他人的心意,說話行事,但也不是總能夠是這樣。人有不同的觀點立場和無法定論的是非。很多時候就算是是非能明辨,也不一定人的心就能容納。衝突總是有的。與不相識的人衝突,似乎沒什麼好阻攔的,認識的人也可能沒有包容的價值。總是,人為了維護自己,維護所謂自己的重要他人,在心裡形成了與外圍的界線,進而產生對立[2]。那是自然的事情。
但我從來不認為應該是這樣的。任何人都不應該被捨棄,我是這樣認為的。總是因為我們不想要捨棄任何的人,心的空間才會越來越寬廣。
因為你不捨棄,所以你必須裝下。漸漸的,裝下也就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了。
不要在心裡輕易的捨棄任何的人,不要將他們放到自己之外。即使這人只是路上擦肩而過。
我喜歡網路。也喜歡在網路上和人說話。我喜歡它成為記錄,喜歡它為人們保留了再經驗的可能性。雖然也有很多人說,網路的溝通使人誤解。但我喜歡它總是向我們證明,發生過的事情具體存在,就算我們遺忘,也不曾消失。

原文發表於FB網誌 2011.05.13

----------------
[1]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人們傾向於注意或記憶符合自己信念的訊息,而傾向忽略那些與信念不一致的事證,因之則不斷強化自己的信念。例如:相信算命者,總是記得或不斷強調那些結果準確的部分,而忽視那些算不準的部分,造成信者恆信之,不信者恆不信的現象。
[2]
內團體與外團體偏誤(ingroup and outgroup bias):
內團體偏誤即是指對於個體對於「自己人」容易產生偏坦的傾向,「自己人」,也就是與自己為同一團體內的人,如自己的家人、朋友群、同一組織內的人、利益相同的人…等。由於內團體與自己關係較為親密,會友善的對待,也容易對內團體成員產生較高或正向的評價,當錯誤發生時亦容易對團體內成員寬容,或為其辯護。外團體偏誤則剛好相反,由於關密疏遠認識不深,傾向對這一些「非自己人」做出過度負向的批評或評價,以較不友善的方式對待,產成對立甚至發生攻擊。如當自己人在店裡偷東西,將其視為小事,只是忘了放回去,但若是外團體的人偷了東西,則認為其貪小便宜,品德低劣。

上述二者,都是人類相當常見的認知類型的偏誤(bias),在思考上對於事實訊息的不公平解讀,不符合邏輯的判斷,也可以說是一種非理性。不過,有趣的是,這種思考上的缺失,卻非常符合人類「愛自己」的情感與心理需求。最近,看到一段話的大意是說,人的認知和情感是相互交織而非互相獨立二個的面向,覺得真是一番道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Crys
Crys
目的遙遠更甚繁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