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之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生中總會遇到一些素未謀面,不曾交集過的人,卻在初次見面時、共事後、合作中或是同窗時就對妳顯露出滿滿不友善與敵意,哪怕是妳已經展現出一段時間的善意、友好與禮貌後,對方對妳的態度仍然沒有絲毫的改變,更有甚者則是愈發惡劣。那種令人摸不著頭緒到底是在哪時、在哪裏曾經得罪過他,有需要如此仇視仍在不斷釋出善意的自己嗎?在心理學研究中,認為可能是對方曾經遭遇過與妳相似的人的傷害,亦或者是從妳的外表、行為、氣質、個性、氣味、談吐或是某一特點令他感受到不舒服、不自在、自卑、恐懼、競爭等進而對妳產生厭惡感。可是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被莫名其妙討厭的自己來說都是很無辜又極其無理的心理傷害。那種既不是自己造成的罪過,卻又只能無奈吞忍的委屈真的非常痛苦。如果雙方又是必須長期相處與合作的對象時,爆發嚴重衝突也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人際關係之所以難以處理,其中的複雜性有很大一部分來至於人本身的非理性與無自我意識,無法在每一個「當下」有自覺地發現自己是不是正在不自覺地做出傷害他人的言行舉止,進而種下引爆衝突的種子招致禍患。 「人為善,福雖末至,禍已遠離,若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一句話道破了人際關係的真義,就是儘量能與人為善。在下為何使用「儘量」一詞,是因為良好的關係不是單方面的一味討好,單方面的委曲求全,而是在雙方彼此都願意去經營的良性互動。人生本就不可能一帆風順,本就不可能身旁都是好朋友,更不可能去期待每個人都喜歡或認同自己。如果你已經做足了與人為善,但是仍舊遭遇不喜歡妳的人,請別難過,因為大家都是這樣在生活著,妳並不孤單。不如換個心態,把討厭妳的人當做是「無緣」之人,本就是妳人生的過客試著將他輕輕放下,就像他本就不存在於妳的生命中,公事公辦。不著顏色,不期望彼此關係有任何發展,不以被害者的心態想要反過來去報復,去傷害他。就像是與妳擦肩而過的路人,沒有半點緣份,僅此而已。妳的尊重是留給自重的人;妳的良善是留給需要的人;妳的成熟是留給與妳一樣成熟的人,共勉之。

avatar-img
54會員
134內容數
人生的旅人,尋找生活的點點滴滴,探究生命存在的意義? 哪怕一生只是一場戲,我們都是劇中人,都能領悟入戲不入戲的真意。 一起筆記共同創造的世界記憶吧,現正持續上演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向來都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 什麼我總是感到自己頻頻被激怒呢?經歷了長期的觀察,經過長期的觀察,我漸漸明白,也許問題的根源並非在於對方的惡意,而是在於對方的無知。
Thumbnail
不知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罵了人,卻一派輕鬆的說啊-我不是故意的,啊我就是這樣個性,沒辦法改。 就好像你殺了人後,卻說我錯了,請原諒我一樣,我下次不犯了。 罵出的話,早已知不能收回,又何需自裝後悔?殺人的那一刻,便也已知人死不能復生,又何必假惺惺的說著會改過? 傷了人,才想到要道歉。
人生數十載,對於人有喜惡。 心中所愛之人,所有作為不論是非,都看成好的。 所惡之人,就算做了好事,也能說譁眾取寵。 人是自私的,站在自己立場評斷他人是正常。 但是,如果因為心中有惡,對於他人的行為,不能冷靜評斷,這樣傷害不只是對方,也是讓自己不開心。 試著忘卻恨意,平靜看待,是善待自己的方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你知道自己平常所表現的言行舉止,往往與我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關聯嗎?你是否曾經有過,因為一時不察的無心而冒犯或傷害他人,到最後,連彼此關係為何會出現裂痕的原因都不明白的情形呢?「我說話、做事,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硬是要把它想偏,我也没有辦法!」當別人對你的言行產生誤解時,你認為
Thumbnail
生活中,當我們遇見令人感到無比可悲,卻又讓人忍不住憎惡的某個人時,如果細心去觀察那個人的言行和神情,在他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可憐因素。有些人可能是曾經受過嚴重的傷害,並將這些造成傷害的記憶烙印在他們的心底,始終没有復原,最後硬化成刀,不斷地揮砍著自己的靈魂。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溝通向來是機會,既給了別人,同時也給了自己。
Thumbnail
我向來都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 什麼我總是感到自己頻頻被激怒呢?經歷了長期的觀察,經過長期的觀察,我漸漸明白,也許問題的根源並非在於對方的惡意,而是在於對方的無知。
Thumbnail
不知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罵了人,卻一派輕鬆的說啊-我不是故意的,啊我就是這樣個性,沒辦法改。 就好像你殺了人後,卻說我錯了,請原諒我一樣,我下次不犯了。 罵出的話,早已知不能收回,又何需自裝後悔?殺人的那一刻,便也已知人死不能復生,又何必假惺惺的說著會改過? 傷了人,才想到要道歉。
人生數十載,對於人有喜惡。 心中所愛之人,所有作為不論是非,都看成好的。 所惡之人,就算做了好事,也能說譁眾取寵。 人是自私的,站在自己立場評斷他人是正常。 但是,如果因為心中有惡,對於他人的行為,不能冷靜評斷,這樣傷害不只是對方,也是讓自己不開心。 試著忘卻恨意,平靜看待,是善待自己的方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你知道自己平常所表現的言行舉止,往往與我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關聯嗎?你是否曾經有過,因為一時不察的無心而冒犯或傷害他人,到最後,連彼此關係為何會出現裂痕的原因都不明白的情形呢?「我說話、做事,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硬是要把它想偏,我也没有辦法!」當別人對你的言行產生誤解時,你認為
Thumbnail
生活中,當我們遇見令人感到無比可悲,卻又讓人忍不住憎惡的某個人時,如果細心去觀察那個人的言行和神情,在他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可憐因素。有些人可能是曾經受過嚴重的傷害,並將這些造成傷害的記憶烙印在他們的心底,始終没有復原,最後硬化成刀,不斷地揮砍著自己的靈魂。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溝通向來是機會,既給了別人,同時也給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