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民報》是台灣知識份子的理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當時,一開始是想辦紙本報紙,而且想要辦一個晚報。

我的想法很簡單,因為當時只有一份晚報是《聯合晚報》,《中國時報》所屬的《中時晚報》已關閉。早期對台灣很有貢獻的《自立晚報》後來也結束了,所以剩下一份《聯合晚報》。我認為台灣社會如能辦一份本土的晚報與聯晚競爭,就可以有不同的聲音,而且以台灣知識份子能寫的文章,探討台灣問題,這份報紙一定比《聯合晚報》好。

但在籌備過程,很多人就開始勸我說:「不要辦紙本,會傾家盪產!」當時算一算,一年很有可能要賠上5、6 億。尤其是要克服發行的問題,非常困難。因為,早上送報生可以送4 份日報(自由、蘋果、聯合、中時);晚報送1 份就只有《聯合晚報》,如我們另辦晚報,原有送報系統不一定會替我們送。若我們必需建立自己的「發行系統」,成本絕對非常高。

加上很多朋友都說:「現在年輕人很少看紙本報紙,都在電腦、手機上看新聞,所以建議應該辦網路電子媒體。」我後來想想很有道理,如果要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可以影響他們,就是要有電子網路媒體。

況且,我們不是資本家,也不是財團,我們只是有理想、有良心的醫師而已。我要開始辦報,當然從自己身邊朋友開始邀請,也大都是邀請醫界朋友,希望他們一起來辦報。但大部分都不贊成並都說:「穩死的!會破產,而且持續不久。」他們舉例說如康寧祥辦《首都早報》、呂秀蓮辦《玉山週報》都經營一年就關起來,甚至連《自立晚報》、《台灣日報》也都無法存活。

我當時想很久,在學生時代,我們什麼資源都沒有,辦黨外雜誌時,大家都很窮,還要被抓去關,我們還是在做!現在65 歲,不能說什麼資源都沒有,雖然不是很有氣力,但也有一點點累積,如果連這個都捨不得奉獻出來,我們整日想說要獨立建國那麼遠大的目標,說我們想要看到一個新而美麗國家,怎麼有可能?

我認為「如果辦報都辦不起來,不打拼,剩下的就不要再想。」所以,我也是跟朋友說,「每個人出10 萬,出10萬你們不會破產,讓我來做!」我那時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勸募,結果很多朋友說:「好啦,穩死啦,10 萬拿去,算是贊助,這種投資永遠不會賺錢,一定是有去無回⋯⋯」等語,我則回應說「要不然就當成是白包給我,因為你說我穩死的!」最後我募得約5,000 萬資金。當時想若是辦網路電子報,大約可支持個3、4 年,所以就開始辦了。

《民報》辛苦走過了6 年

剛開始辦《民報》,就遇上太陽花學運,學生攻入立法院,《民報》是全台灣第一個將立法院影像傳送出來的媒體,甚至放送到全世界。當時其實並沒有帶什麼設備,但是我們的工作人員與學生很熟,學生要衝入立法院,他們就跟著進去了,在現場就用一雙拖鞋夾著平板電腦,開始將立法院現場的畫面即時轉播出來,隨後《民報》又出了紙本特刊,旋即爆紅,一路前行至今已經有6 年。

因為《民報》並沒有積極拉廣告或其他可以營利的業務,主要開銷是記者、編輯等人事費用,還有支付稿費給作者及辦公室費用。所以,大約是每一年消耗1500 萬,3 年後,5000 萬的資金就快用完,所以第四年和第五年都有再增資,到第五年結束,還是必須增資時,股東們就建議:「⋯⋯是否不要增資,改由基金會運作,大家不要擔任股東,否則每次開股東會都要勞師動眾,邀集2、300 位股東,每次報告都是虧損,也不太需要開會,反正大家要支持就捐款,總共6 年來已經大約花費了9000 萬資金,對於不是財團也沒有政黨支持的我們來說,已是沉重的負擔。」所以在第六年就改由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運作至今。

《民報》的特色

在這期間有幾件事情讓我感覺相當安慰,第一是海內外留學生和海外鄉親,不只是在北美洲,甚至包含在港澳與歐洲許多關心台灣的人都在看《民報》。因為他們認為《民報》最有台灣意識,而且許多真正關心台灣的作者投稿到《民報》,若是辦紙本報紙是無法影響到海外那麼多關愛台灣的讀者。網路電子報確實是讓海外很多台灣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也讓他們有一個發表的園地。因此《民報》成為海內外台灣鄉親的精神食糧,這是《民報》的一大收穫。

其次,國內只要是台灣意識較強的學者很多都在《民報》寫文章,因為4 大報只有《自由時報》還有本土意識,《中時》與《聯合》都是親中媒體,至於《蘋果日報》基本上較無政論文章,該報是以體育影劇與社會新聞為主。但《自由時報》的政論大抵只刊讀者投書,每篇都是短短5、600 字的文章,而我們《民報》專欄作者文章常是每篇約有1500 到2000 字,這樣的文章《自由時報》比較不會刊登。所以,《民報》成為真正能發表文章的園地。

各行各業與各領域中真正在思考台灣將來發展、台灣前途與台灣意識者都能在《民報》寫文章。而且,我們不會干涉作者文章內容,只要不是謾罵、侮辱、誹謗的內容,而且言之有物,《民報》都會讓作者自由發揮。即使我們的記者撰寫報導,我們也從來不加以干涉或限制,完全尊重記者的媒體專業。

第三,《民報》很重視國際新聞與國際報導面向,因為我們認為除了關心本土外,也要了解世界。而且最重要的是對中國的批判和分析,我們對中國的專制獨裁、侵犯西藏、維吾爾族、香港的人權,是站在普世價值給予受難者聲援;對中國收買台灣媒體、進行統戰和滲透各行各業,《民報》都是最早予以揭發並強力批判,可以說是不畏權勢,維護台灣主權最重要的媒體。

第四,《民報》是台灣媒體中最有文化方面的報導與文章,例如有人物專欄、有書摘單元介紹好的書,甚至也有台語文專欄和藝術音樂評論,所以在人文、歷史、文學、藝術方面,《民報》都有兼顧這些領域的園地。

另外,《民報》除了電子與網路上以外,也曾出版同名雙月刊雜誌,每期都以台灣一個縣市地區為主題,介紹每一縣市的歷史、地理、人文背景,甚至地方特色,這也是《民報》對台灣本土文化重視的呈現。所以,《民報》這6 年來的特色是和其他媒體有所不同,我們至少問心無愧,堅持理想在辦報。


書名:我的人生交響曲:陳永興七十自述
作者:陳永興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時間:2020年8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玉山社出版公司的沙龍
37會員
61內容數
文化部為培育國內文學創作新秀、提升臺灣文學創作能量,自106年推出獎助創作計畫,創作類型多元,充分展現創作者挑戰不同題材的活力。 期能以「創作成果發表會」展現多元的成果樣貌,除了讓讀者更加認識這些優異的青年創作者之外,也想藉機推廣「青年創作獎助計畫」,吸引更多有志寫作者展開創作計畫。
2022/06/28
《黃昏市場》書中以黃昏市場主軸,講述生活中你我平凡生活不平凡故事。作家姜泰宇撰寫推薦序中表示這本書充滿了奇趣。這段旅程像走進隧道,我伸出我的手邀請你們與我一同,一跨進去就無法自拔的故事。由本書作者凌雲杉與《洗車人家》的作者姜泰宇對談,與大家聊聊這本小說的創作構想,也談談對於創作意念與想法。
Thumbnail
2022/06/28
《黃昏市場》書中以黃昏市場主軸,講述生活中你我平凡生活不平凡故事。作家姜泰宇撰寫推薦序中表示這本書充滿了奇趣。這段旅程像走進隧道,我伸出我的手邀請你們與我一同,一跨進去就無法自拔的故事。由本書作者凌雲杉與《洗車人家》的作者姜泰宇對談,與大家聊聊這本小說的創作構想,也談談對於創作意念與想法。
Thumbnail
2022/06/27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故事從雪隧尚未開通的九○年代開始,刻劃宜蘭居民對於觀光開發的不適、困惑與矛盾,也以時代變遷下的瓦斯業生態映照出常民生活的轉變軌跡。本場次由本書作者郝妮爾與《餘地》的作者顧玉玲對談,與大家聊聊小說創作中的書寫脈絡、創作想法,以及創作者與虛構文學的距離。
Thumbnail
2022/06/27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故事從雪隧尚未開通的九○年代開始,刻劃宜蘭居民對於觀光開發的不適、困惑與矛盾,也以時代變遷下的瓦斯業生態映照出常民生活的轉變軌跡。本場次由本書作者郝妮爾與《餘地》的作者顧玉玲對談,與大家聊聊小說創作中的書寫脈絡、創作想法,以及創作者與虛構文學的距離。
Thumbnail
2022/06/24
張正表示《八尺門的辯護人》內容豐富複雜又有趣味,本書作者唐福睿把台灣的外籍勞工議題,放到法律故事裡,且把外籍勞工跟原住民的處境,互相扣在一起,故事中還有很多的笑話。本場次由本書作者唐福睿,與撰寫此書書評的張正對談,談小說創作中,主角塑造與族群、體制等議題。
Thumbnail
2022/06/24
張正表示《八尺門的辯護人》內容豐富複雜又有趣味,本書作者唐福睿把台灣的外籍勞工議題,放到法律故事裡,且把外籍勞工跟原住民的處境,互相扣在一起,故事中還有很多的笑話。本場次由本書作者唐福睿,與撰寫此書書評的張正對談,談小說創作中,主角塑造與族群、體制等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一場社會運動或抗爭,要取得實質的成果,還是需要組織者持續的跟進、對在地持份者充權,配以各種相關研究等作為理據,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叫做可以爭取到一點成果。當一個社會,要淪落到靠媒體不負責任的介入,胡亂把本可發酵的議題浪費扭曲掉,也絕非這個城市之福。
Thumbnail
一場社會運動或抗爭,要取得實質的成果,還是需要組織者持續的跟進、對在地持份者充權,配以各種相關研究等作為理據,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叫做可以爭取到一點成果。當一個社會,要淪落到靠媒體不負責任的介入,胡亂把本可發酵的議題浪費扭曲掉,也絕非這個城市之福。
Thumbnail
一萬字的報導:不去上學的多種可能;在人們還以為成績至上的時候,台灣已經有上萬個家庭選擇了多元教育和適性發展,讓孩子找到自己所愛,擁有真正的技能,適應未知的未來。
Thumbnail
一萬字的報導:不去上學的多種可能;在人們還以為成績至上的時候,台灣已經有上萬個家庭選擇了多元教育和適性發展,讓孩子找到自己所愛,擁有真正的技能,適應未知的未來。
Thumbnail
我喜歡讀報,有很長的一段歲月甚至熱衷於剪報,不同於一般人會將剪報貼在筆記本上,我讓這些愛不釋手的報導內容躺在一個個鐵盒、紙盒裡。 懷念那段讀著《民生報》的歲月,那份不疾不徐翻報,小心翼翼裁下喜愛的報導,再細細分類到不同餅乾盒的單純美好,懷抱著盒子一如擁有了珍寶,光是這樣就已令我快樂滿足。
Thumbnail
我喜歡讀報,有很長的一段歲月甚至熱衷於剪報,不同於一般人會將剪報貼在筆記本上,我讓這些愛不釋手的報導內容躺在一個個鐵盒、紙盒裡。 懷念那段讀著《民生報》的歲月,那份不疾不徐翻報,小心翼翼裁下喜愛的報導,再細細分類到不同餅乾盒的單純美好,懷抱著盒子一如擁有了珍寶,光是這樣就已令我快樂滿足。
Thumbnail
可不可以有這麼一本輕巧的雜誌,全冊只究生活,沒有政治,沒有經濟,沒有宗教。讀者想問有啥好電影,看它。想知道出版了什麼好書,看它。想去花蓮,住什麼特色小旅館?也看它。甚至去峇里島、巴黎、托斯卡尼等地應住啥店,也看它。總之,這本刊物講的全是生活,台灣人的新的生活...
Thumbnail
可不可以有這麼一本輕巧的雜誌,全冊只究生活,沒有政治,沒有經濟,沒有宗教。讀者想問有啥好電影,看它。想知道出版了什麼好書,看它。想去花蓮,住什麼特色小旅館?也看它。甚至去峇里島、巴黎、托斯卡尼等地應住啥店,也看它。總之,這本刊物講的全是生活,台灣人的新的生活...
Thumbnail
照理來說我應該只有禮拜六發文,但是實在是太想吐槽了,因此趁現在有空就來談這件事情吧。 如果要單論在台灣被約稿,那麼是很稀奇的事情;但是如果綜合兩岸三地各種大小媒體的約稿,這件事情不是很稀奇。 我在收到台灣媒體的約稿通知信時,我不禁在想,是不是對台灣的媒體編輯而言,一個名不經傳的素人寫手被媒體約稿是
Thumbnail
照理來說我應該只有禮拜六發文,但是實在是太想吐槽了,因此趁現在有空就來談這件事情吧。 如果要單論在台灣被約稿,那麼是很稀奇的事情;但是如果綜合兩岸三地各種大小媒體的約稿,這件事情不是很稀奇。 我在收到台灣媒體的約稿通知信時,我不禁在想,是不是對台灣的媒體編輯而言,一個名不經傳的素人寫手被媒體約稿是
Thumbnail
我當時想很久,在學生時代,我們什麼資源都沒有,辦黨外雜誌時,大家都很窮,還要被抓去關,我們還是在做!現在65 歲,不能說什麼資源都沒有,雖然不是很有氣力,但也有一點點累積,如果連這個都捨不得奉獻出來,我們整日想說要獨立建國那麼遠大的目標,說我們想要看到一個新而美麗國家,怎麼有可能?
Thumbnail
我當時想很久,在學生時代,我們什麼資源都沒有,辦黨外雜誌時,大家都很窮,還要被抓去關,我們還是在做!現在65 歲,不能說什麼資源都沒有,雖然不是很有氣力,但也有一點點累積,如果連這個都捨不得奉獻出來,我們整日想說要獨立建國那麼遠大的目標,說我們想要看到一個新而美麗國家,怎麼有可能?
Thumbnail
 有人說,台灣的一九七0年代,正像歐美的六0年代一般,是理想正在燃燒的時代。   民國六十幾年,台灣的經濟正從風雨飄搖的四0五0年轉變成穩定成長期,幾乎只要努力就有收穫,因此逐漸累積了一些社會能量,再加上開始有一些留美的歸國學人帶回一些想法與挑戰體制的行動力,偏偏這時政治上還是戒嚴時期,雖然已是白色
Thumbnail
 有人說,台灣的一九七0年代,正像歐美的六0年代一般,是理想正在燃燒的時代。   民國六十幾年,台灣的經濟正從風雨飄搖的四0五0年轉變成穩定成長期,幾乎只要努力就有收穫,因此逐漸累積了一些社會能量,再加上開始有一些留美的歸國學人帶回一些想法與挑戰體制的行動力,偏偏這時政治上還是戒嚴時期,雖然已是白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