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布魯姆茲派│英國後印象派畫家 Duncan Grant

倫敦布魯姆茲派│英國後印象派畫家 Duncan Gran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Duncan Grant,一位出生於1857年的英國畫家、詩人、劇場服裝道具設計師和織品設計師,同時也是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以及同期作家伍爾芙的姊姊的戀人。

Duncan Grant 圖片來源:https://adelinevirginia.wordpress.com/2016/09/29/duncan-grant/

Duncan Grant 圖片來源:https://adelinevirginia.wordpress.com/2016/09/29/duncan-grant/

他早期的作品風格因為到義大利留學的緣故,所以比較偏向拜占庭式的古典圖像,內容也大多和聖經有關,並且這時候比較講求希臘式的古典對稱。

The Queen of Sheba, 1912.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The Queen of Sheba, 1912.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這時候的他雖然畫的是聖經故事但是卻使用了前印象派的筆法創作。

但是後來因為去法國念書之後又受到了馬諦斯和立體派的影響,所以他的作品開始變得有點用色比較大膽、形象狂放不羈,但是有些作品卻又是以畫面切割的方式來表現,使得他在1910-1917年之間的作品風格比較搖擺不定。

Head of Eve, 1913.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Head of Eve, 1913.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The Mantelpiece, 1914.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The Mantelpiece, 1914.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然而到了一戰之後,他開始崇尚自然主義,並且開始描繪光線和一些周邊美好的事物。

Still Life with Carrots, c1921.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Still Life with Carrots, c1921.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Portrait of a Woman, 1927.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Portrait of a Woman, 1927.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Garden Path in Spring, 1944.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Garden Path in Spring, 1944.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The Hayrick, 1940.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The Hayrick, 1940.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他的後印象派風格一直持續到了他過世的前幾年間,而且越區於晚年愈是寫實的古典油畫風格。

"Portrait of Chattie Salaman" by Duncan Grant, 1942

"Portrait of Chattie Salaman" by Duncan Grant, 1942

The Stove - Duncan Grant 1936

The Stove - Duncan Grant 1936

後來在他過世的前幾年間,他的風格又轉變為野獸派;從他的筆法和造型來看,可以看出老年的Duncan有點力不從心,除了握筆比較沒力之外,在造型上也趨於鬆散。

 Washerwoman, 1973–4.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Washerwoman, 1973–4.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另外他這一生裡也有創作極簡主義式的作品,只是數量真的不多。

Interior, 1973.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Interior, 1973. 圖片來源:泰德美術館

相關資源:


avatar-img
英系女生阿德麗塔的沙龍
18會員
41內容數
我是我的觀察對象,我也是我的報導人,我的生活場域是我的田野。歡迎來到關於我的37歲的反身民族誌田野筆記。 This is my reflexive ethnography project of the 37 years old me. Welcome to my worl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位國際知名大學者來學校訪問一週,作者作為老闆的助理負責接待。過程中,作者受到教授學術態度與風格的啟發,也重新省思自身的研究方向。文章描述作者接待教授的過程、教授的學術風格以及作者自身研究方向的轉變。
我通常不會寫新年新希望,因為我覺得過年,只是又多了一天而已。但是慢慢我發現,我之所以對西曆過年很冷淡,是因為我已經習慣農曆新年。 即便現在的我比較習慣且生活於西方文化之中,農曆過年卻是深根蒂固在我心裡的一個東西。或許這是我原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很難以西曆新年去取代,也很難選擇不過農曆新年。 在農
台灣自從12月下旬開始,台灣許多法案紛紛轉向,因此各家的支持者也各自表態。我的臉書也因此開始了有了各種評論推播,看了一下發現,有些分享者都是我認識很久的朋友,且他們都轉向了我覺得不太可能會這樣的政治立場,因此讓我開始好奇、回想,到底是他們的人格讓他們變成這樣,還是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轉變
一位國際知名大學者來學校訪問一週,作者作為老闆的助理負責接待。過程中,作者受到教授學術態度與風格的啟發,也重新省思自身的研究方向。文章描述作者接待教授的過程、教授的學術風格以及作者自身研究方向的轉變。
我通常不會寫新年新希望,因為我覺得過年,只是又多了一天而已。但是慢慢我發現,我之所以對西曆過年很冷淡,是因為我已經習慣農曆新年。 即便現在的我比較習慣且生活於西方文化之中,農曆過年卻是深根蒂固在我心裡的一個東西。或許這是我原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很難以西曆新年去取代,也很難選擇不過農曆新年。 在農
台灣自從12月下旬開始,台灣許多法案紛紛轉向,因此各家的支持者也各自表態。我的臉書也因此開始了有了各種評論推播,看了一下發現,有些分享者都是我認識很久的朋友,且他們都轉向了我覺得不太可能會這樣的政治立場,因此讓我開始好奇、回想,到底是他們的人格讓他們變成這樣,還是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