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三摩地

2023/11/1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從佛經中得到智慧,從大道中得到開解,從佛學路上尋覓解脫法門,從三寶中獲得身心輕安。-七個白頭翁偈言

法鼓山位於三峽的天南寺,攝影於 2023 年 11 月 6 日

法鼓山位於三峽的天南寺,攝影於 2023 年 11 月 6 日

在寫經、誦經、持咒、打坐(冥想)、禮佛、拜懺過程中,我們都會遭遇累世累積的煩惱習氣、冤親債主帶來的修行障礙,而正巧佛陀對於心意識的各種情境都能有所提示,讓後世學佛弟子能夠依照明燈的指示,進而通往禪定智慧之處。

近日正好很榮幸、有機緣能夠鈔寫大乘經典解深密經,在其中第六卷的〈分別瑜伽品〉中,佛陀開示了有關於禪定前必經的心識的過程,稱為自觀 insight 的 「毘鉢舍那」及追求寂靜的止息 mindfulness 的「奢摩他」。




而富有智慧、辯才無礙的世尊,對於心識且深且密的轉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障礙,提出了有效對治的方法,此法稱為『止觀』(即上述之止息與自觀)。如下為彌勒佛(即慈氏菩薩)和世尊精彩的對話!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止相?云何舉相?云何捨相?」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心掉舉或恐掉舉時,諸可厭法作意及彼無間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沈沒或恐沈沒時,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舉相。若於一向止道,或於一向觀道,或於雙運轉道,二隨煩惱所染污時,諸無功用作意,及心任運轉中所有作意,是名捨相。」


註解:

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或稱三昧。

作意:作意就是對法引起注意,心趣向於法,關注於法。

厭法作意:即不淨觀,需要產生厭惡的心理作用。

無間心作意:連續不斷、不間隔也不間斷的心識運轉。

欣法作意:突然警覺而將心投注某處,以引起活動的精神作用。

無功用作意:無有染著, 捨離一切境界。

蘇川甜品坊
蘇川甜品坊
現為『風味棗泥糕』- 研發長。奶奶的阿彌佗佛念佛號聲中成長,七年前因《金剛經》而入佛門,疫情期間主修《金光明經》,現在主修《圓覺經》,版主自身長期茹素(全素、奶素)加之喜愛甜食,生活方式奉行大乘思想,以不傷害生命的方式完成理想的甜食事業,故以奶奶名字開業傳統糕餅之網路店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