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之三聯畫》:觀看過去作為對未來的行動呼籲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看一遍。看一百遍……」(Look one time. Look one hundred times...)睜開眼,我們雙目視域能一次容納多少歷史上的大屠殺影像?幾起跨膚色語言的無差別暴行,幾遍殘破肢體面容的重複放映,幾個如萬花筒般映射又纏繞、複數成像的死亡畫面?
柬埔寨裔導演潘禮德(Rithy Panh)獲得2020年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的新作《惡之三聯畫》(Irradiés)將其作者電影的軌跡,從紀實類型推向非敘事的實驗,從對赤柬的關注擴延至全人類的屠殺史:三聯畫(triptych)景框遞迴反覆、破格又聚合的組配著廣島原爆、納粹大屠殺、越戰等世紀浩劫的影像與照片,雷奈(Alain Resnais)式音畫錯位的詩意旁白以複音調性徘徊、盤旋其上,形塑出在紀實與虛構、錄像藝術(video art)和影像論文(essay film)間跨域發話的動態向度。
《惡之三聯畫》攸關著如何使用歷史化影像和將影像歷史化。所謂歷史化影像,指的是片中被挪用與拼貼(collage)後陌生化的視聽檔案,它們彼此徵引、補遺,匯成一股用影像批判影像的後設脈衝:《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 1935)裡高舉萬字旗列隊的納粹黨員;《夜與霧》(Night and Fog, 1956)裡斷線木偶般枯瘦的猶太人屍體被拖行後擲入坑中;《夏日紀事》(Chronicle of a Summer, 1961)裡瑪瑟琳左臂上烙下的集中營編碼;《大浩劫》(Shoah, 1985)裡被雜草、森林覆蓋後恍若無事發生的集中營遺址……。潘禮德將無數苦難影像搗碎、裝幀入充滿中世紀基督藝術色彩的三聯畫框 [1],在景框/影像、神在/神滅的弔詭中,構築一幅當代的眾生受難圖;而苦難影像「放映次數的重複」更被無限轉殖成輪番共時交錯的「多銀幕重複」,在加成的多重重複裡,演繹永劫回歸的命題──殺戮重複,甚至重複的本身也將重複。直到最後,過往已被揉製成班雅明筆下面朝過去的歷史天使所見的「單一的災難」[2]:我們再也無從於屍骸中辨認暴行的時空與傷亡的歸屬,苦難竟是那麼地流通,恍若一切同源同生。
電影將這種單一災難的史觀,歸結於如輻射 [3] 般的惡(evil),而這種惡幾乎被和工業化昭示的現代性劃上等號(所以與其說本片「反戰」,其實更像是「反現代性」)[4]。相對於鄂蘭將惡比做細菌般無根、只沿著潮濕的表面擴散 [5],電影裡以輻射為喻依的惡則是深植的,所以必須「看一遍。看一百遍……」,藉由反覆觀看來逼視其根──這也是電影以分裂銀幕(split screen)媒介的特殊性,敦促觀眾透過無盡回望,複訪多重的歷史暴行。
另一方面,「將影像歷史化」於本片而言,則是影像如何能為歷史賦形、並成為集體記憶擬構之肉身的工程實踐。《惡之三聯畫》在對二手視聽檔案的剪輯拼裝外,更不時穿插實錄的舞踏(Butoh):全身塗白的舞者仰頭直視核災後天降黑雨(black rain)的異象,一層層撕扯、剝去因高熱焦傷潰爛的皮膚;或是拿著不知名孩童的照片逡巡張望,身影全幅疊印(superimposition)在近乎夷為平地的原爆災區──攝影機一吋吋緩慢的在舞者身體/廣島土地上檢閱、挪移,創傷身體與創傷大地摺疊與共構著,病體如鬼城,廢墟如軀骸。當倖存者對親身經歷的暴行往往是「不可描述」且「無法理解」,同為倖存者的潘禮德則企圖透過舞踏「再現不可被再現之經驗」,以鏡頭前蹲踞蜷曲、蠕動爬行的詭譎肢體,去迫近受苦靈魂燒灼的疼痛和慾望;而同時,舞踏更可被理解為他對自身和對同樣生還的他者之期勉與祝福──舞者光頭扮相的傳統象徵著回歸原胎的初始狀態,而電影則以相繼蛻去壞死皮膚的動作設計承接這個意象,傳達靈肉浴火新生的可能。
《惡之三聯畫》全片以沒有名稱的一男一女夢囈般的法文旁白,召喚的不只是《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 1959),更是《廣島之戀》整座綿延的徵用系譜:高達(Jean-Luc Godard)的《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éma)最後章節〈於我們之中的符號〉(Les Signes parmi nous, 1998)中,以「你在廣島、列寧格勒、馬達加斯加、德累斯頓、河內與薩拉熱窩什麼都沒看見」的人聲與字幕,指控歷史盲視的深層暴力性;趙德胤與普萊斯(Joana Preiss)合導的《沉默庇護》(Silent Asylum, 2013)更直接以法國女導演直視攝影機複誦原句:「你在廣島什麼都沒有看見。」(You saw nothing in Hiroshima.)將鏡頭切向收容所走廊上的緬甸難⺠。於是當《惡之三聯畫》的人聲不停輪番重述著:「看一遍。看一百遍……」時,「你什麼都沒有看見」這句以否定方式肯定著觀者責任的呼告幾乎呼之欲出──正因為「你什麼都沒有看見」,所以要一再地觀看他者之苦難。比起檢閱影像,更像是反身地檢閱自身的盲視。
此外,諏訪敦彥的《廣島別戀》(H Story, 2001)以企圖舊地重演《廣島之戀》卻不斷忘詞的法籍女演員,轉喻對歷史原貌之記憶與再現的雙重不可能;電影更後設地由角色對《廣島之戀》的追尋指向影像外,《廣島之戀》如何成為永恆的鄉愁座標,被恆常失闕的懷舊遺緒不斷追回,並在往返的再詮釋中無盡地續命、還魂。於是當科爾博芙斯基(Silvia Kolbowski)的《廣島之戀後》(After Hiroshima mon amour, 2005-8)以跨性別、種族、語言的多國演員混揉音畫蒙太奇重探《廣島之戀》,儘管意在批判布希政府,其形式實驗更像是透過蓄意穿幫的扮演(acting)/搬演(staging),為《廣島之戀》在跨時空作品中,幻化出千百種面孔的動態流形(figural)造像。
《惡之三聯畫》繼承了這樣豐沛的影像遺贈,處處都閃現著《廣島之戀》如何影幢幢地作為其潛在文本及結構指涉:電影在廣島原爆、納粹大屠殺的影像間,來回穿插潘禮德舊作《S21 赤柬殺人機器》(S21: The Khmer Rouge Death Machine, 2003)裡空蕩蕩的 S-21 集中營,抑或是以組裝房舍模型的手和不斷被巨浪淹沒、沖刷的孩童照片,再製他自傳性質的《被消失的影像》(The Missing Picture, 2013)。個體記憶/集體記憶的鬆動,在自身與他者間無盡翻湧、交疊,恍若《廣島之戀》裡法國與日本、內韋爾(Neville)與廣島、德軍舊愛與日籍建築師新歡,不斷在個人史與國族史間滑動、媾合的樣態。
《廣島之戀》的敘事打破了過去─現在─未來的線性關係,創造了一種未來─過去時態──過去直接成為未來的行動依據、指導原則,女主角在過去預言著未來,並讓未來去證成過去:我將會忘記你。我們將會忘記(愛/戰爭)。而一切(愛/戰爭)都將會再發生。(I will forget you. We will forget (love, war). And it (love, war) will happen again.)而《惡之三聯畫》更以超脫形式主義的人道關懷,將這樣的時間模態延展為一種對觀閱倫理的能動期許:以對過去辯證的觀看作為未來「與全人類同在」(Stay with man.)的行動呼籲,督促著觀眾從觀看者換位為見證者,從對歷史永恆的拜物凝視中起身,去回應一張臉龐、一個眼神昭示的「此曾在」(That-has-been)。
註:
[1] 三聯畫是中世紀教堂祭壇畫的常見形式。
[2]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Walter Benjamin, 1940.
[3] 輻射同時也是電影片名 Irradiés 的直譯。
[4] 電影中頻繁以 "modern-day wisdom: kill from a distance", "secret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bstraction", "a wonderful idea drawn out on one page, in a laboratory", "Triumph of the technology." 指控科技進步下遠距操控抽象化的殺戮行為。
[5] 《The Banality of Evil》, Hannah Arendt, 1963.
    9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宛庭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搖搖晃晃的人間》之所以不存在著對余秀華的奇觀化或剝削,便是因為它並不是給社會性隱形之族群一個公共現身的傳統弱勢/底層影像,而是被攝者與拍攝者達成某種「協同」與「共謀」的雙向關係——如果說成名給了余秀華離婚的資本,那麼「製造自己的被觀看」便是她僅有的武器。
    釀訂閱會員限定|《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在用煽動的一面倒敘事全盤否認社群網路的民主價值、並塑造簡化的正邪對立的同時,難道沒有反向操作自己所大力抨擊的社群操縱術企圖達到使用者/社群媒體的兩極分化?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作為警世紀錄片最大的諷刺,便是它本身對其批判對象的完美示範。
    《天能》便是科幻版的《千年女優》──「生生世世,我追尋的是我自己」,你終於發現那個經手、修翦你命運的一直都是你自己,一個未來的、全知的、神般的理想自我,從敘事的上空凝視著你,而你只是多重過去裡一則開放的索引,未來還會一直來,而你只能、也終將成為你自己。
    《82年生的金智英》金智英娘家的餐桌和《別有墓地》四姊妹大伯家的餐桌戲雙簧一樣,兩個餐桌隔空拋接著對話般彼此補敘著,恍恍惚惚間女人們成群結隊的住進金智英,帶著她或多或少悶痛的斑塊侃侃而談。她們哭哭笑笑,再也不是金智英變成了別人。
    《搖搖晃晃的人間》之所以不存在著對余秀華的奇觀化或剝削,便是因為它並不是給社會性隱形之族群一個公共現身的傳統弱勢/底層影像,而是被攝者與拍攝者達成某種「協同」與「共謀」的雙向關係——如果說成名給了余秀華離婚的資本,那麼「製造自己的被觀看」便是她僅有的武器。
    釀訂閱會員限定|《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在用煽動的一面倒敘事全盤否認社群網路的民主價值、並塑造簡化的正邪對立的同時,難道沒有反向操作自己所大力抨擊的社群操縱術企圖達到使用者/社群媒體的兩極分化?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作為警世紀錄片最大的諷刺,便是它本身對其批判對象的完美示範。
    《天能》便是科幻版的《千年女優》──「生生世世,我追尋的是我自己」,你終於發現那個經手、修翦你命運的一直都是你自己,一個未來的、全知的、神般的理想自我,從敘事的上空凝視著你,而你只是多重過去裡一則開放的索引,未來還會一直來,而你只能、也終將成為你自己。
    《82年生的金智英》金智英娘家的餐桌和《別有墓地》四姊妹大伯家的餐桌戲雙簧一樣,兩個餐桌隔空拋接著對話般彼此補敘著,恍恍惚惚間女人們成群結隊的住進金智英,帶著她或多或少悶痛的斑塊侃侃而談。她們哭哭笑笑,再也不是金智英變成了別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雅各的汪小隊》Edmunds Jansons|拉脫維亞、波蘭|2019|動畫長片|70 分鐘 各位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兒童電影,就認為會枯燥無趣,大人小孩都可以一起看。其實雅各的表姊米米已經是一個小大人了,看她嗆自己的爸爸真的是有夠好笑。而本片的男主角雅各,就是一個聲稱自己有超能力的怪小孩,平常又喜
    Thumbnail
    「現在不只是現在,而是過去與未來的交匯點,當你享受著過去的累積,是否也願意為了未來,繼續努力下去?」
    Thumbnail
    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且作為台灣代表之一入圍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惡之畫》,是陳永錤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惡之畫》旨在探討作者、作品、觀者三者間的互動結構,導演初出茅廬就把劍鋒直指議論紛紛的社會議題:如果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出自窮凶惡極的罪人之手,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觀看的立場?
    Thumbnail
    【一起读书吧】Day 3 主题:培养习惯,真的很难吗? 参考自微信读书的《只管去做》 在培养一个习惯时,人为什么会三分钟热度呢? 因为懒惰?不是啊,我们会很勤劳玩游戏、社交等。我们根本不是个懒人,只不过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比较懒罢了,这也暴露出我们内心真正的想法。
    Thumbnail
    今年五支金馬獎入圍的動畫短片,與黃邦銓的《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一同於影展期間同場播映,這篇將以這六部作品給予我個人大方向上的感受性做些紀錄,文章後段會較聚焦在《看無風景》與《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兩部電影上,六部電影依序看完之後,使人產生了一種對影像與動畫『何者更為真』的一種曖昧般的況味與反問。
    Thumbnail
    想學技術的人可能要止步了,這堂課主要教的是「攝影眼的養成」,也就是捕捉畫面的美學素養。觀念在於,用一個畫面說一個好故事,讓觀看者可以從照片中看出當下的氛圍、攝影者想傳達的感受。就如同募資影片及募資文案所呈現的,攝影是一件很私人的情感表達。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雅各的汪小隊》Edmunds Jansons|拉脫維亞、波蘭|2019|動畫長片|70 分鐘 各位不要以為這是一部兒童電影,就認為會枯燥無趣,大人小孩都可以一起看。其實雅各的表姊米米已經是一個小大人了,看她嗆自己的爸爸真的是有夠好笑。而本片的男主角雅各,就是一個聲稱自己有超能力的怪小孩,平常又喜
    Thumbnail
    「現在不只是現在,而是過去與未來的交匯點,當你享受著過去的累積,是否也願意為了未來,繼續努力下去?」
    Thumbnail
    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且作為台灣代表之一入圍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惡之畫》,是陳永錤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惡之畫》旨在探討作者、作品、觀者三者間的互動結構,導演初出茅廬就把劍鋒直指議論紛紛的社會議題:如果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出自窮凶惡極的罪人之手,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觀看的立場?
    Thumbnail
    【一起读书吧】Day 3 主题:培养习惯,真的很难吗? 参考自微信读书的《只管去做》 在培养一个习惯时,人为什么会三分钟热度呢? 因为懒惰?不是啊,我们会很勤劳玩游戏、社交等。我们根本不是个懒人,只不过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比较懒罢了,这也暴露出我们内心真正的想法。
    Thumbnail
    今年五支金馬獎入圍的動畫短片,與黃邦銓的《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一同於影展期間同場播映,這篇將以這六部作品給予我個人大方向上的感受性做些紀錄,文章後段會較聚焦在《看無風景》與《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兩部電影上,六部電影依序看完之後,使人產生了一種對影像與動畫『何者更為真』的一種曖昧般的況味與反問。
    Thumbnail
    想學技術的人可能要止步了,這堂課主要教的是「攝影眼的養成」,也就是捕捉畫面的美學素養。觀念在於,用一個畫面說一個好故事,讓觀看者可以從照片中看出當下的氛圍、攝影者想傳達的感受。就如同募資影片及募資文案所呈現的,攝影是一件很私人的情感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