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之三聯畫》:觀看過去作為對未來的行動呼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看一遍。看一百遍……」(Look one time. Look one hundred times...)睜開眼,我們雙目視域能一次容納多少歷史上的大屠殺影像?幾起跨膚色語言的無差別暴行,幾遍殘破肢體面容的重複放映,幾個如萬花筒般映射又纏繞、複數成像的死亡畫面?
柬埔寨裔導演潘禮德(Rithy Panh)獲得2020年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的新作《惡之三聯畫》(Irradiés)將其作者電影的軌跡,從紀實類型推向非敘事的實驗,從對赤柬的關注擴延至全人類的屠殺史:三聯畫(triptych)景框遞迴反覆、破格又聚合的組配著廣島原爆、納粹大屠殺、越戰等世紀浩劫的影像與照片,雷奈(Alain Resnais)式音畫錯位的詩意旁白以複音調性徘徊、盤旋其上,形塑出在紀實與虛構、錄像藝術(video art)和影像論文(essay film)間跨域發話的動態向度。
《惡之三聯畫》攸關著如何使用歷史化影像和將影像歷史化。所謂歷史化影像,指的是片中被挪用與拼貼(collage)後陌生化的視聽檔案,它們彼此徵引、補遺,匯成一股用影像批判影像的後設脈衝:《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 1935)裡高舉萬字旗列隊的納粹黨員;《夜與霧》(Night and Fog, 1956)裡斷線木偶般枯瘦的猶太人屍體被拖行後擲入坑中;《夏日紀事》(Chronicle of a Summer, 1961)裡瑪瑟琳左臂上烙下的集中營編碼;《大浩劫》(Shoah, 1985)裡被雜草、森林覆蓋後恍若無事發生的集中營遺址……。潘禮德將無數苦難影像搗碎、裝幀入充滿中世紀基督藝術色彩的三聯畫框 [1],在景框/影像、神在/神滅的弔詭中,構築一幅當代的眾生受難圖;而苦難影像「放映次數的重複」更被無限轉殖成輪番共時交錯的「多銀幕重複」,在加成的多重重複裡,演繹永劫回歸的命題──殺戮重複,甚至重複的本身也將重複。直到最後,過往已被揉製成班雅明筆下面朝過去的歷史天使所見的「單一的災難」[2]:我們再也無從於屍骸中辨認暴行的時空與傷亡的歸屬,苦難竟是那麼地流通,恍若一切同源同生。
電影將這種單一災難的史觀,歸結於如輻射 [3] 般的惡(evil),而這種惡幾乎被和工業化昭示的現代性劃上等號(所以與其說本片「反戰」,其實更像是「反現代性」)[4]。相對於鄂蘭將惡比做細菌般無根、只沿著潮濕的表面擴散 [5],電影裡以輻射為喻依的惡則是深植的,所以必須「看一遍。看一百遍……」,藉由反覆觀看來逼視其根──這也是電影以分裂銀幕(split screen)媒介的特殊性,敦促觀眾透過無盡回望,複訪多重的歷史暴行。
另一方面,「將影像歷史化」於本片而言,則是影像如何能為歷史賦形、並成為集體記憶擬構之肉身的工程實踐。《惡之三聯畫》在對二手視聽檔案的剪輯拼裝外,更不時穿插實錄的舞踏(Butoh):全身塗白的舞者仰頭直視核災後天降黑雨(black rain)的異象,一層層撕扯、剝去因高熱焦傷潰爛的皮膚;或是拿著不知名孩童的照片逡巡張望,身影全幅疊印(superimposition)在近乎夷為平地的原爆災區──攝影機一吋吋緩慢的在舞者身體/廣島土地上檢閱、挪移,創傷身體與創傷大地摺疊與共構著,病體如鬼城,廢墟如軀骸。當倖存者對親身經歷的暴行往往是「不可描述」且「無法理解」,同為倖存者的潘禮德則企圖透過舞踏「再現不可被再現之經驗」,以鏡頭前蹲踞蜷曲、蠕動爬行的詭譎肢體,去迫近受苦靈魂燒灼的疼痛和慾望;而同時,舞踏更可被理解為他對自身和對同樣生還的他者之期勉與祝福──舞者光頭扮相的傳統象徵著回歸原胎的初始狀態,而電影則以相繼蛻去壞死皮膚的動作設計承接這個意象,傳達靈肉浴火新生的可能。
《惡之三聯畫》全片以沒有名稱的一男一女夢囈般的法文旁白,召喚的不只是《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 1959),更是《廣島之戀》整座綿延的徵用系譜:高達(Jean-Luc Godard)的《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éma)最後章節〈於我們之中的符號〉(Les Signes parmi nous, 1998)中,以「你在廣島、列寧格勒、馬達加斯加、德累斯頓、河內與薩拉熱窩什麼都沒看見」的人聲與字幕,指控歷史盲視的深層暴力性;趙德胤與普萊斯(Joana Preiss)合導的《沉默庇護》(Silent Asylum, 2013)更直接以法國女導演直視攝影機複誦原句:「你在廣島什麼都沒有看見。」(You saw nothing in Hiroshima.)將鏡頭切向收容所走廊上的緬甸難⺠。於是當《惡之三聯畫》的人聲不停輪番重述著:「看一遍。看一百遍……」時,「你什麼都沒有看見」這句以否定方式肯定著觀者責任的呼告幾乎呼之欲出──正因為「你什麼都沒有看見」,所以要一再地觀看他者之苦難。比起檢閱影像,更像是反身地檢閱自身的盲視。
此外,諏訪敦彥的《廣島別戀》(H Story, 2001)以企圖舊地重演《廣島之戀》卻不斷忘詞的法籍女演員,轉喻對歷史原貌之記憶與再現的雙重不可能;電影更後設地由角色對《廣島之戀》的追尋指向影像外,《廣島之戀》如何成為永恆的鄉愁座標,被恆常失闕的懷舊遺緒不斷追回,並在往返的再詮釋中無盡地續命、還魂。於是當科爾博芙斯基(Silvia Kolbowski)的《廣島之戀後》(After Hiroshima mon amour, 2005-8)以跨性別、種族、語言的多國演員混揉音畫蒙太奇重探《廣島之戀》,儘管意在批判布希政府,其形式實驗更像是透過蓄意穿幫的扮演(acting)/搬演(staging),為《廣島之戀》在跨時空作品中,幻化出千百種面孔的動態流形(figural)造像。
《惡之三聯畫》繼承了這樣豐沛的影像遺贈,處處都閃現著《廣島之戀》如何影幢幢地作為其潛在文本及結構指涉:電影在廣島原爆、納粹大屠殺的影像間,來回穿插潘禮德舊作《S21 赤柬殺人機器》(S21: The Khmer Rouge Death Machine, 2003)裡空蕩蕩的 S-21 集中營,抑或是以組裝房舍模型的手和不斷被巨浪淹沒、沖刷的孩童照片,再製他自傳性質的《被消失的影像》(The Missing Picture, 2013)。個體記憶/集體記憶的鬆動,在自身與他者間無盡翻湧、交疊,恍若《廣島之戀》裡法國與日本、內韋爾(Neville)與廣島、德軍舊愛與日籍建築師新歡,不斷在個人史與國族史間滑動、媾合的樣態。
《廣島之戀》的敘事打破了過去─現在─未來的線性關係,創造了一種未來─過去時態──過去直接成為未來的行動依據、指導原則,女主角在過去預言著未來,並讓未來去證成過去:我將會忘記你。我們將會忘記(愛/戰爭)。而一切(愛/戰爭)都將會再發生。(I will forget you. We will forget (love, war). And it (love, war) will happen again.)而《惡之三聯畫》更以超脫形式主義的人道關懷,將這樣的時間模態延展為一種對觀閱倫理的能動期許:以對過去辯證的觀看作為未來「與全人類同在」(Stay with man.)的行動呼籲,督促著觀眾從觀看者換位為見證者,從對歷史永恆的拜物凝視中起身,去回應一張臉龐、一個眼神昭示的「此曾在」(That-has-been)。
註:
[1] 三聯畫是中世紀教堂祭壇畫的常見形式。
[2]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Walter Benjamin, 1940.
[3] 輻射同時也是電影片名 Irradiés 的直譯。
[4] 電影中頻繁以 "modern-day wisdom: kill from a distance", "secret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bstraction", "a wonderful idea drawn out on one page, in a laboratory", "Triumph of the technology." 指控科技進步下遠距操控抽象化的殺戮行為。
[5] 《The Banality of Evil》, Hannah Arendt, 1963.
avatar-img
9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宛庭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搖搖晃晃的人間》之所以不存在著對余秀華的奇觀化或剝削,便是因為它並不是給社會性隱形之族群一個公共現身的傳統弱勢/底層影像,而是被攝者與拍攝者達成某種「協同」與「共謀」的雙向關係——如果說成名給了余秀華離婚的資本,那麼「製造自己的被觀看」便是她僅有的武器。
釀訂閱會員限定|《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在用煽動的一面倒敘事全盤否認社群網路的民主價值、並塑造簡化的正邪對立的同時,難道沒有反向操作自己所大力抨擊的社群操縱術企圖達到使用者/社群媒體的兩極分化?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作為警世紀錄片最大的諷刺,便是它本身對其批判對象的完美示範。
《天能》便是科幻版的《千年女優》──「生生世世,我追尋的是我自己」,你終於發現那個經手、修翦你命運的一直都是你自己,一個未來的、全知的、神般的理想自我,從敘事的上空凝視著你,而你只是多重過去裡一則開放的索引,未來還會一直來,而你只能、也終將成為你自己。
《82年生的金智英》金智英娘家的餐桌和《別有墓地》四姊妹大伯家的餐桌戲雙簧一樣,兩個餐桌隔空拋接著對話般彼此補敘著,恍恍惚惚間女人們成群結隊的住進金智英,帶著她或多或少悶痛的斑塊侃侃而談。她們哭哭笑笑,再也不是金智英變成了別人。
《搖搖晃晃的人間》之所以不存在著對余秀華的奇觀化或剝削,便是因為它並不是給社會性隱形之族群一個公共現身的傳統弱勢/底層影像,而是被攝者與拍攝者達成某種「協同」與「共謀」的雙向關係——如果說成名給了余秀華離婚的資本,那麼「製造自己的被觀看」便是她僅有的武器。
釀訂閱會員限定|《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在用煽動的一面倒敘事全盤否認社群網路的民主價值、並塑造簡化的正邪對立的同時,難道沒有反向操作自己所大力抨擊的社群操縱術企圖達到使用者/社群媒體的兩極分化?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作為警世紀錄片最大的諷刺,便是它本身對其批判對象的完美示範。
《天能》便是科幻版的《千年女優》──「生生世世,我追尋的是我自己」,你終於發現那個經手、修翦你命運的一直都是你自己,一個未來的、全知的、神般的理想自我,從敘事的上空凝視著你,而你只是多重過去裡一則開放的索引,未來還會一直來,而你只能、也終將成為你自己。
《82年生的金智英》金智英娘家的餐桌和《別有墓地》四姊妹大伯家的餐桌戲雙簧一樣,兩個餐桌隔空拋接著對話般彼此補敘著,恍恍惚惚間女人們成群結隊的住進金智英,帶著她或多或少悶痛的斑塊侃侃而談。她們哭哭笑笑,再也不是金智英變成了別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本文是我年初談天時發想的思緒,時值《三體》被網飛改編影集,當時接連看電影《接觸未來》的評點和《流浪地球》的評點(與三體同樣作者),加上韓國科普書《電影中的有趣科學》提及,深感《接觸未來》與《三體》兩個作品都是劃時代的鉅作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Thumbnail
在影院觀影,一邊回想起旁人津津樂道關於這導演的種種色彩。 你已然錯過那個時代,沒經歷沒感動。 直到此時走進推崇者的殿堂。 經過光影的洗禮,像是海浪拍打,一次一次。 感到海水的冰涼與戲劇性,感到悲哀與深情,感到憂愁與無奈。 日常的對話、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鏡頭,然後魂魄在鏡頭之外遠去。 「愛自己是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我不會懷疑有人可以住家隔壁天天槍響還能漠不關心這件事,人類很容易麻痹,夢想集中營的劇情完全可以代入台灣社會裡的某些人,因為「家裡沒死過人」,所以對二二八、白色恐怖存疑甚至嗤之以鼻。
Thumbnail
一言。當下瞬間演作33重組破壞再創新。 地球是監獄。欲重組必先破壞再創新。 一念之剎。或一念之差可形成各種當下瞬間演作所化各種實虛象。 20世紀最偉大藝術家畢卡索晚年創作幾近當下瞬間演作。 歷經藍色。玫瑰。立體派。貼紙。綜合立體。超現實。變形諸時期。 勤奮熱情興奮又重組。 他說。我遲而不墮的是每天做
Thumbnail
常常和學生說;有四種主題的電影一定好看。一是探討同志議題的電影,二是探討黑白種族議題的電影,三是探討二次大戰猶太人大屠殺的電影,還有一種是述說女性故事的電影(最近的一部電影「愛欺」(the wife)就是一例)。 上面這張照片是半個世紀前的家族照,剛好是六位跨三代的女性,每一位女性都有足以寫成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本文是我年初談天時發想的思緒,時值《三體》被網飛改編影集,當時接連看電影《接觸未來》的評點和《流浪地球》的評點(與三體同樣作者),加上韓國科普書《電影中的有趣科學》提及,深感《接觸未來》與《三體》兩個作品都是劃時代的鉅作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Thumbnail
在影院觀影,一邊回想起旁人津津樂道關於這導演的種種色彩。 你已然錯過那個時代,沒經歷沒感動。 直到此時走進推崇者的殿堂。 經過光影的洗禮,像是海浪拍打,一次一次。 感到海水的冰涼與戲劇性,感到悲哀與深情,感到憂愁與無奈。 日常的對話、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鏡頭,然後魂魄在鏡頭之外遠去。 「愛自己是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我不會懷疑有人可以住家隔壁天天槍響還能漠不關心這件事,人類很容易麻痹,夢想集中營的劇情完全可以代入台灣社會裡的某些人,因為「家裡沒死過人」,所以對二二八、白色恐怖存疑甚至嗤之以鼻。
Thumbnail
一言。當下瞬間演作33重組破壞再創新。 地球是監獄。欲重組必先破壞再創新。 一念之剎。或一念之差可形成各種當下瞬間演作所化各種實虛象。 20世紀最偉大藝術家畢卡索晚年創作幾近當下瞬間演作。 歷經藍色。玫瑰。立體派。貼紙。綜合立體。超現實。變形諸時期。 勤奮熱情興奮又重組。 他說。我遲而不墮的是每天做
Thumbnail
常常和學生說;有四種主題的電影一定好看。一是探討同志議題的電影,二是探討黑白種族議題的電影,三是探討二次大戰猶太人大屠殺的電影,還有一種是述說女性故事的電影(最近的一部電影「愛欺」(the wife)就是一例)。 上面這張照片是半個世紀前的家族照,剛好是六位跨三代的女性,每一位女性都有足以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