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張志遠的創傷與歇斯底里症:劇集《火神的眼淚》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期,話題度最高的台劇《火神的眼淚》即將於本週迎來大結局,這部以消防員作為故事背景的職人劇作,不僅讓觀眾重新認識了消防員這個職業,更從每件發生的事情當中,如實地反映了許多台灣民眾令人頗為瞠目結舌的種種狀況與問題。每集都讓人看得好氣憤,同時又對於劇中這些消防員們的遭遇和困境,特別地感到心疼和不捨。
劇集包含了溫昇豪、劉冠廷、林柏宏和陳庭妮等,都是我十分欣賞的演員。每位演員所擔綱的角色也都有其精彩的故事線,以及深藏內心的各種困境與難處。其中,飾演張志遠一角的林柏宏,他的表現絕對是最讓我驚艷的。而這篇文章,我想特別從佛洛伊德對「創傷」和「歇斯底里症」的詮釋和論述,來重新梳理關於張志遠這個角色的形塑。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劇照

創傷的壓抑與積累

從劇情中推敲,我們便可得知志遠曾在孩童時期經歷過一場大火,導致他的哥哥命喪火場。原本熱愛彈琴的他,自此不再碰琴。在其成長的歲月裡,哥哥的身影總是在某些特定的時刻,像是幻覺般的飄蕩眼前,甚至和自己對話。佛洛伊德曾經說過:「兒童期的經驗也具有一種創傷性。」(《精神分析新論》)這些發生在孩童時期,不願再回想的痛苦記憶,便就此成為志遠幽深暗隱的潛意識。
後來在志遠的職業生涯裡,又遭遇了兩次難以抹滅的創傷經驗:那個大聲質問他為什麼要從火場救出自己母親,最後墜樓身亡的痛苦女人;還有那個死在自己急救過程中的孩子。兩樁事件,都再次狠狠地重擊志遠的心。加上孩童時哥哥的逝去,多重的創傷就這樣不斷來回折磨志遠的精神與意志。他感到抱歉、愧疚和無計可施,便始終盤旋在內心之中。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劇照
創傷的壓抑與積累,最終使志遠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然而,拒絕就醫的志遠,卻總是以「只是工作壓力太大」敷衍過去,然後偷偷吃著抗焦慮的藥物。可是,依舊無法改善他的幻覺和不停作噩夢的嚴重問題。這一切,都要再次回到志遠的根本性病因:創傷。如同佛洛伊德所言:「那些經歷過震驚、有過嚴重的心理創傷的人們,在夢中通常倒退到創傷性情境中。」(《精神分析新論》)在志遠的多重創傷中,我想影響最大的,正是作為其倒退到最「原初」的創傷——孩童時期失去哥哥的經歷。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劇照

張志遠的歇斯底里症候

除了不止的噩夢外,志遠心理的傷痛,最後還是體現到生理的病症之上了。志遠總是試圖用「意識」說服自己沒有生病,然而在爆發和壓抑的往復循環裡,卻反而加劇了他的病情。我們在追蹤志遠創傷經驗的過程裡,幾乎可以確定,他的症狀,早已不僅僅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是成為了佛洛伊德視角下的一種「歇斯底里症」(Hysteria,現更名為「功能性神經症狀障礙症」)。根據佛洛伊德的觀點,歇斯底里症起因於「需求沒有被滿足」所致。
回顧志遠的過往,除了那三起至關重要的創傷歷程以外,我認為他對「愛」的缺失,更是造成其心理創傷的關鍵因素。還記得第七集裡,志遠回家看見父親在房裡獨自撥著小提琴的琴弦聽著琴音的畫面嗎?父親,就是志遠最難以開解的心結。父親的沉默、對於大兒子(哥哥)的執念,加上對志遠長時間的忽視,都造成了志遠「父愛的匱乏」。手抖和喘不上氣,似乎就是他的歇斯底里症候反應。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劇照
佛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症研究》中談到:「顯然在『創傷性』歇斯底里症中,引起症狀的是那個意外的事件,在每次歇斯底里症發作時,有可能從病人每次發作時的表達,收集到他處於幻覺狀態中,體驗第一次發作的同樣事件」,並且「十分常見的是兒童時期某些事件所致的或多或少嚴重的症狀在以後數年中持續存在。」對於愛的失落加上原初的、多重的創傷經驗,讓志遠在往後的生活與工作中,每當碰上特定的人事物時,便會促使病症發作。志遠不只是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他或許還有歇斯底里症的症兆。
除了試著去撕開創傷、面對創傷之外,更重要的是彌補缺乏的愛與實踐更多的愛,才有痊癒和救贖的可能。我們也才有機會再次看見那個活潑開朗、愛笑的大男孩,張志遠。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劇照
本專題以分享「NFT」和區塊鏈相關之觀察筆記與創作心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我只願給自己永遠的悲傷」——《成為真正的人》1945年,美軍運送戰俘的轟炸機,受颱風影響,墜落臺灣山區,有5位機組員、20位戰俘死亡;由臺東出動的大批搜索隊,在山區遭遇下一個颱風,造成26人失溫死亡。本書以「三叉山事件」為背景,記敘一位布農少年的生活與成長歷程,與他一同認識布農文化、走過戰亂、經歷種種悲歡離合,而後,「minBunun」。
Thumbnail
avatar
游博能
2021-05-20
[小說創作]我的外星日誌3:一場與神的面談我慢慢習慣了我頭上的「尾巴」,就算不習慣,我也拿它沒辦法,而且自從和共生體融合後,我的確不會肚子餓,也不用上廁所了,但我還是十分懷念食物的味道,睡眠的時間也減少了許多,這並不是好事,清醒的時間多了,大部分都用來胡思亂想。房間裡什麼都沒有,生存問題解決後,隨之而來的是無所事事的無聊……
avatar
luludama
2021-02-03
我永遠記得生產的那一幕 - 生產創傷多數(準)媽媽們,都經歷過沒有醫療或其他專業人員向(準)媽媽們解釋分娩會做什麼或是在產房裡會經歷哪些,更遑論產後的感受,更是不會有人去在意。因此,當被問到如何預防出生創傷時,最常回答的答案是對於生產更多的釐清與解釋並好好聽他們說話。
Thumbnail
avatar
聽聽心理說的話
2020-09-19
從「破壞性創新」理論到產業的解構與重建/謝志文日前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驟然離世令人惋惜,但留下了許多知名著作;從談企業因應創新擾動的「兩難」、「解答」、「修煉」,到更具體的「用途理論」、與整理業界創新者的「五個DNA」,都為業界跟學術領域帶來許多啟發。本文以這些思考與案例為起點,討論產業的創新、解構、以及重建。
Thumbnail
avatar
吐納商業評論
2020-02-04
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落葉歸根,用深耕與創業寫歷史既然選擇回台,學長倒也樂觀看待回台薪資會被砍半的窘境,不比較的心態使他從容,客觀而言,兩地環境不同,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重點是背後的原因,「有沒有前途、有沒有痛快?」學長簡要地給想要易地發展的年輕人,這兩大原則參考。他以自身經驗解釋:「回來就是痛快!」
Thumbnail
avatar
交大友聲
2019-12-25
「我永遠相信個體才是真的。」——〈文學與影像創作對社會的意義(與隱藏的企圖)〉講座心得想躲起來、與想被發現的兩種渴望,是同時誕生的。書寫與創作是一種方式,讓個體得以暴露自己的不同,個體就不會在群體裡消失。 文學不僅有能力,讓被斷裂、被拋棄、被不認肯的個體,重新與群體有上聯繫;文學還有能力,透過文字的表達,保留個體對其生命經驗最真實、最獨特的詮釋。
Thumbnail
avatar
Dana
201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