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話題度最高的台劇《火神的眼淚》即將於本週迎來大結局,這部以消防員作為故事背景的職人劇作,不僅讓觀眾重新認識了消防員這個職業,更從每件發生的事情當中,如實地反映了許多台灣民眾令人頗為瞠目結舌的種種狀況與問題。每集都讓人看得好氣憤,同時又對於劇中這些消防員們的遭遇和困境,特別地感到心疼和不捨。
劇集包含了溫昇豪、劉冠廷、林柏宏和陳庭妮等,都是我十分欣賞的演員。每位演員所擔綱的角色也都有其精彩的故事線,以及深藏內心的各種困境與難處。其中,飾演張志遠一角的林柏宏,他的表現絕對是最讓我驚艷的。而這篇文章,我想特別從佛洛伊德對「創傷」和「歇斯底里症」的詮釋和論述,來重新梳理關於張志遠這個角色的形塑。
創傷的壓抑與積累
從劇情中推敲,我們便可得知志遠曾在孩童時期經歷過一場大火,導致他的哥哥命喪火場。原本熱愛彈琴的他,自此不再碰琴。在其成長的歲月裡,哥哥的身影總是在某些特定的時刻,像是幻覺般的飄蕩眼前,甚至和自己對話。佛洛伊德曾經說過:「兒童期的經驗也具有一種創傷性。」(《精神分析新論》)這些發生在孩童時期,不願再回想的痛苦記憶,便就此成為志遠幽深暗隱的潛意識。
後來在志遠的職業生涯裡,又遭遇了兩次難以抹滅的創傷經驗:那個大聲質問他為什麼要從火場救出自己母親,最後墜樓身亡的痛苦女人;還有那個死在自己急救過程中的孩子。兩樁事件,都再次狠狠地重擊志遠的心。加上孩童時哥哥的逝去,多重的創傷就這樣不斷來回折磨志遠的精神與意志。他感到抱歉、愧疚和無計可施,便始終盤旋在內心之中。
創傷的壓抑與積累,最終使志遠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然而,拒絕就醫的志遠,卻總是以「只是工作壓力太大」敷衍過去,然後偷偷吃著抗焦慮的藥物。可是,依舊無法改善他的幻覺和不停作噩夢的嚴重問題。這一切,都要再次回到志遠的根本性病因:創傷。如同佛洛伊德所言:「那些經歷過震驚、有過嚴重的心理創傷的人們,在夢中通常倒退到創傷性情境中。」(《精神分析新論》)在志遠的多重創傷中,我想影響最大的,正是作為其倒退到最「原初」的創傷——孩童時期失去哥哥的經歷。
張志遠的歇斯底里症候
除了不止的噩夢外,志遠心理的傷痛,最後還是體現到生理的病症之上了。志遠總是試圖用「意識」說服自己沒有生病,然而在爆發和壓抑的往復循環裡,卻反而加劇了他的病情。我們在追蹤志遠創傷經驗的過程裡,幾乎可以確定,他的症狀,早已不僅僅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是成為了佛洛伊德視角下的一種「歇斯底里症」(Hysteria,現更名為「功能性神經症狀障礙症」)。根據佛洛伊德的觀點,歇斯底里症起因於「需求沒有被滿足」所致。
回顧志遠的過往,除了那三起至關重要的創傷歷程以外,我認為他對「愛」的缺失,更是造成其心理創傷的關鍵因素。還記得第七集裡,志遠回家看見父親在房裡獨自撥著小提琴的琴弦聽著琴音的畫面嗎?父親,就是志遠最難以開解的心結。父親的沉默、對於大兒子(哥哥)的執念,加上對志遠長時間的忽視,都造成了志遠「父愛的匱乏」。手抖和喘不上氣,似乎就是他的歇斯底里症候反應。
佛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症研究》中談到:「顯然在『創傷性』歇斯底里症中,引起症狀的是那個意外的事件,在每次歇斯底里症發作時,有可能從病人每次發作時的表達,收集到他處於幻覺狀態中,體驗第一次發作的同樣事件」,並且「十分常見的是兒童時期某些事件所致的或多或少嚴重的症狀在以後數年中持續存在。」對於愛的失落加上原初的、多重的創傷經驗,讓志遠在往後的生活與工作中,每當碰上特定的人事物時,便會促使病症發作。志遠不只是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他或許還有歇斯底里症的症兆。
除了試著去撕開創傷、面對創傷之外,更重要的是彌補缺乏的愛與實踐更多的愛,才有痊癒和救贖的可能。我們也才有機會再次看見那個活潑開朗、愛笑的大男孩,張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