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面對現實,就從《專業之死》開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人會犯錯,這件事情再簡單不過。不過人是如何犯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變得越來越不容易犯錯,還是正好相反?真要算人犯錯的頻率,相當困難(也相當傷感情),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科技進展,人出錯的方式只會越來越多。
歷史上許多哲學家相信求真是人的美德,他們之中甚至有人相信,只要我們正常發揮與生俱來的理性,得到的結果就會是真理。然而人不但不是天生被設計來追求真理,而且在很多地方正好相反:我們與生俱來的許多認知機制,會基於種種原因,讓我們相信一些悖離真理的東西。
1976年,美國人在一份給高中生填的問卷發現奇怪結果。這份問卷要學生自評他們在社交方面表現得如何,最後結果顯示,有25%的人認為他們的社交能力在所有高中生當中佔據前1%。
在關於「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政策辯論裡,一個常見的反對理由是,基本收入可能會讓人怠惰淪喪、無所事事。2015年瑞士做了一個問卷,問民眾會不會因為有了全民基本收入就放棄工作,問卷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人認為別人會放棄,但只有2%人認為自己會放棄。
多數人傾向於高估自己,但這只是會導致我們判斷失準的認知特徵之一,任何同時關注批判思考和認知科學的人,都可以列出夠長的清單,讓你從此再也不信任你自己:
●從眾偏誤(bandwagon effect):跟一群人一起判斷紙上的兩條線哪條比較長的時候,你傾向於因為別人的判斷改變意見。
●可得性偏誤(availability bias):我們以為常聽說的東西真的比較容易出現,媒體報導同一個兇殺案的次數越多,居民估計該地區發生兇殺案的頻率也會越高;在《大白鯊》電影上映後,去海邊玩的人顯著減少。
●驗證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我們傾向於把資料做有利於自己立場的詮釋,在一個議題底下不同立場的人看過同一份相關數據之後,他們的立場可能會同時更加堅定。
●…
科學家把這些不照真理出牌的認知特徵稱為「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有些人認為,認知偏誤的出現,只是因為好機制被放到了錯誤的時代和背景裡。在一些地方從眾是最好的選擇,例如五十萬年前你和家人在非洲草原打獵,如果他們忽然狂奔,那你最好跟著跑。在一些地方,用資訊出現的頻率來判斷要不要採納,是好主意,例如十萬年前語言發明了,如果你的家人強調非常多次沼澤不能去,那你最好一次也別去。
時代變遷,會讓我們的老認知機制出錯的背景也越來越多。《專業之死》是介紹現代人認知錯誤的一本脫口秀,作者湯姆.尼可斯(Thomas Nichols)是哈佛大學教授,用幽默不留情面的文字告訴你,為什麼在人類擁有最多知識的時候,我們依舊無知到會威脅自身生存的地步。這樣說好了:
現代人看不起專家,低估專家養成的難度,認為專家受到利益左右,在他在意的議題上傾向於給出偏袒廠商或某政黨的意見。現代人之所以這樣覺得,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既然唸過大學,應該有基本的判斷力,可以放心相信網路上的陰謀論。現代人並非完全在知識上怠惰,他確實花了20分鐘做功課,瀏覽過Google搜尋結果頁面前兩頁大多數看起來贊同他說法的資料。當然,言論自由保障社會上有不同意見存在,不過現代人不會訂閱立場本來就跟他不同的媒體,並且正在刪除能提供他異議的非同溫層臉書好友。
如果你對上面這段文字很有感,我不意外,因為它描述的就是多數對於這個「資訊爆炸」、「團體極化」的「懶人包」時代不滿的人,心裡想要指出的社會病徵。幸運的是,它同時也是《專業之死》這本書的鋪陳綱要。想像一下,用實例、細節和嘴賤分析填滿上述故事骨架的樣子,那就是你翻開本書後會看到的東西。
面對現實,就從《專業之死》開始。
 
▍美國亞馬遜書店2017年度非虛構類好書、長踞知識論/哲學類暢銷榜 ▍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
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
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
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6會員
363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哲思劇場《轉轍點》:化作現實的思想實驗,反思生命價值而《轉轍點》的優秀之處,正在於將一個看似離地的思想實驗,放到現實層面去處理。在觀劇的過程中,我真的感受到做抉擇的緊張、掙扎感覺,甚至會再次反思過往一些想當然的想法,刺激觀眾打破既有觀念。
Thumbnail
avatar
慕雲
2021-07-21
《難以勸戒的勇氣》書評|一種現實,千萬種觀點:從印度哲學的辯經學思考 有一次傳授觀點的老師是禪師出身,個性相對暴躁,他有個習慣,只要脾氣瀕臨爆發邊緣,就會不停搓手上的念珠。 隨著熊仁謙回答老師的問題,他發現老師手上的念珠搓的越快越用力,他幾乎感受到老師的神經就要斷線,隨時都會爆炸,他越講越緊張,深怕老師不認同,是不是就會被狠狠的臭罵一頓。 但他沒有打斷
Thumbnail
avatar
你的人生好夥伴 昆陽
2021-07-15
《人生檔案求刪除》電影短評 /「刪除過去的自己,真誠面對現實的你。」失去兒子監護權的軟爛媽媽,在酒吧買醉後遭炮友偷拍性愛影片,還勒索一萬歐元;沉迷於推銷的神經質鰥夫,為了女兒被同學霸凌的網路影片跟 Facebook 反映,卻一直被已讀不回;追劇追到老公落跑的失婚婦女,當共享司機評價永遠只拿一顆星........
Thumbnail
avatar
咖哩聊電影Curry Talks Movies
2021-05-15
在現實與夢想間左右橫跳──《彈珠汽水瓶裡的千歲同學3》 初次閱讀心得作品名稱:《彈珠汽水瓶裡的千歲同學》 作者:裕夢 出版社:東立 閱讀級數:3 售價:240元
Thumbnail
avatar
懵夢
2021-04-25
《同學麥娜絲》現實的生活只有無奈四十歲大叔的年紀,看了這部電影,也只會苦笑和嘆息,人生活到了這大把年紀,生活經歷不是那美好的歲月,有的只有每天會餬口飯吃的打拼,財務上的東摳西摳,避免自己陷入財務的窘迫,高不成低不就的生活,未來確實沒什麼好期盼,一部電影用麥娜絲來形容,也就是同學減號的意思,人生真的有那麼多普拉斯嗎?
Thumbnail
avatar
布雷克
2021-01-30
從學知識到學素養― 談108課綱的理想與現實   雖然在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下,大部分的「聚眾活動」都取消或延期了,但是這些星期六下午在台北古亭站附近的演講依舊照常舉行,歡迎家裡有17歲以下孩子的家長一起來討論,108課綱實施後,我們開如何協助孩子學習。雖然演講的內容會剪輯掛在網路上,但是為了鼓勵大家能出席一起來討論,我會準備我的書送給大家包括1
Thumbnail
avatar
李偉文
2020-02-07
【閱讀筆記】阿甘本《哲學是什麼?》 -面對後現代論述危機:「空無神學」(製圖:Yo Chen) 現代符號學需要受到全新檢驗… 將意義切割成毫無交流之能指和所指,可說是語言研究的真正沉淪(véritable naufrage)。 -阿甘本,《哲學是什麼?》 1️⃣「語言結構,不說空話」 義大利哲學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於2018年於法國出版的著作,
Thumbnail
avatar
陳潔曜
20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