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書店的逆襲》上篇手寫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推薦對象:
l 平時逛書店總是被嘲諷的說:「現在的人都很忙,你還真是閒阿!」
l 雖然知道上網買書比較方便,但總忍不住還是喜歡逛書店的你。
l 家裡書櫃一大堆還一直買書的你。
l 買了就是要看,但書始終看不完,對此一直有罪惡感的你。
l 想大聲對別人說:「看書超棒的好嗎?」「別一直跟我說網路比較好!」
作者嶋浩一郎是日本書店大獎的創立者,也是文青書店book&Beer的店長,雖然他是「賣書」的,一定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但這顆瓜甜滋滋又香噴噴,重點是物美價廉你買不買呢?
我最常看到大家說:「書!買了就是要讀!不讀!買了要做什麼?」坦白說,我也是這樣認為,但!看了這本書,我稍微可以接受我某些書沒有看。想想!逛了一兩小時的書店,那麼多的書我偏不買,卻只買這幾本,這說不定是我的潛意識提醒我「它們可能是我的救贖」,只是回家又會因為「惰性」往比較輕鬆的書讀去,甚至不看它。
所以,這一本小小的書,卻能教你「喝斥」唱衰者、還能幫你擊退你內心的自我厭惡及小惡魔,你確定不看嗎?
為什麼要去實體書店?
l 若已確定要找的書,去博客來等網路書店的確比較方便,但若想要「意外的啟發」,實體書店更適合喔!
l 漫步在書店,就像跟世界接觸,書店的資訊或許比網路少,但勝在可以用很短的時間瀏覽全部。你用半小時快速「走馬看花」整間店,是不是就可以把現在的流行巡禮過一遍,但網路呢!!!
l 在書架之間旅行 在每個書架都可以「創意性跳躍」,有沒有發現,你常常要去看理財的書,卻不知不覺買了健康養身相關的書;或者要買學英文的書,最後走到擺放工作效率的書架。
你想要什麼?
l 我們一直都誤以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可以用文字表達我們的想法比例出奇的低。就像情緒勒索、文青、小資族、美魔女……等用詞都是現今社會創造出來,我們瞬間會覺得:「對!就是這樣,他說出我想要說的!」因此得到共鳴,內心才會滿足。
l 常常會遇到「自己沒發現,以前就想看」的書,就是在書店才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原來我對這種事情感興趣喔!」抱著書「哇!」驚嘆之餘,嘴角還會露出一絲絲的微笑呢!
l 他說網路書店只可以搜尋到「已被文字化的慾望」,你一定要先有關鍵字才可以搜尋你想要的資料;但實體書店卻有龐大藏在我們內心冰山下的真實感受,需要你隨處看看才能被挖掘的,所以實體書店可以協助你找到自己的潛能,也許你都不知道自己這麼利害。
l 書店還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讓我們知道自己的興趣在世界體系中的位置。利用網路搜尋資料,就像帶著放大鏡找森林中的一棵樹,容易有「見樹不見林」的風險,而書店就像是鳥瞰整座森林,你可以知道它的相對位置。
買書,不必為讀書!
l 珍惜與書的相遇
買書的行為,是記錄當時一時興起的渴望,把當時被吸引的感受保留下來。
l 買書不讀沒關係
把那些買來的書,放在自己看得到的地方,當做反應自己內心的一面鏡子,提醒並持續刺激你的腦力。
l 「買了書就必須全部把書讀完」-根本是神話。
l 家中的書架,就像網路的搜尋紀錄,陳列著過去自己的興趣或關心的事,是直接顯現出自己內心的一個地方。
看書就像旅行,旅行會使人成長,因為旅行會有意想不到的經歷;看書也一樣,因為它可以暫時讓你變成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時空,進行靈魂切換的旅行。
看書比選擇障礙更簡單,買書比自我厭惡更療癒,心境比環境更沉醉,不管你在哪,別鞭打自己了!我都替你感到痛,人生一路上的趕路,不累嗎?
難得有個便宜的嗜好,把買書當作到此一遊的紀念品,不挺好的?
你想想自己每次出去玩買的紀念品回來除了送人,剩下來的在哪裡呢?
至少書還在書架上,它可以是你的日記、週記、警惕你的勵志名言、也是裝飾的一幅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沒發現嗎? 別人「用說的」,你就覺得他陳腔濫調的說教,沒新梗!懶得聽!        所以說嘛!一個人,若決心沉淪,我們說破了嘴都沒用。你越說,他越火大,恨死你了……這種故事其實很多,我們何必把他人的人生背在自己的身上,笨死了,又吃力不討好……     
〈維持20幾年友誼的筆友〉        20幾年前因為共同的偶像,我們在雜誌的內頁找到彼此的聯絡地址,有著相同的嗜好我們,每天最起碼一小時的電話熱線,一個月一定會寄信或卡片給對方,上面總寫著我們多愛「誰誰誰的花癡對話」,我哪天來找出以前的書信吧!不知道搬了幾次家還找不找的到?       
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 這本書推薦給: l 總是搞不清楚這世界在玩什麼把戲的你,幫你了解遊戲規則。 l 周圍的人三觀跟你不一致,卻總是逼你改變。 l 在感情上總是「自虐」的你。 l 想了解一個真正可愛的女人究竟是活成什麼模樣的你。         作者萬特特是青年作家,透
         日記是靈魂投射在人間的痕跡,求學時期,寫日記是當時流行的產物,連同學之間的互相送生日禮物,除了存錢筒、相框、文具、日記本也是當時的熱門選擇,那時還沒有誠品只有些小型連鎖店的書局,然而即使陽春的小書店卻已經可以滿足我的需求。
這本書教你,旅遊回來介紹照片,不是只有「好美!」          這本書適合喜歡旅行、到各地走走,總是想要從這些雄偉壯闊的風景中得到啟發。作者Peter Su 是名熱愛旅行的觀察書寫者,他用親身遊玩的照片,一張張的描寫他到這個景點的過程、感想,最後可以圍繞書中標題做總結。
「書信」—它該是傳統歷史中的驕子,不該是網路中的游子。           在社交軟體如此氾濫的時代,從我們這群網路旅客的觀點來看,滑手機、上網看臉書、IG、LINE、追劇……,希望得到什麼呢?
你沒發現嗎? 別人「用說的」,你就覺得他陳腔濫調的說教,沒新梗!懶得聽!        所以說嘛!一個人,若決心沉淪,我們說破了嘴都沒用。你越說,他越火大,恨死你了……這種故事其實很多,我們何必把他人的人生背在自己的身上,笨死了,又吃力不討好……     
〈維持20幾年友誼的筆友〉        20幾年前因為共同的偶像,我們在雜誌的內頁找到彼此的聯絡地址,有著相同的嗜好我們,每天最起碼一小時的電話熱線,一個月一定會寄信或卡片給對方,上面總寫著我們多愛「誰誰誰的花癡對話」,我哪天來找出以前的書信吧!不知道搬了幾次家還找不找的到?       
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 這本書推薦給: l 總是搞不清楚這世界在玩什麼把戲的你,幫你了解遊戲規則。 l 周圍的人三觀跟你不一致,卻總是逼你改變。 l 在感情上總是「自虐」的你。 l 想了解一個真正可愛的女人究竟是活成什麼模樣的你。         作者萬特特是青年作家,透
         日記是靈魂投射在人間的痕跡,求學時期,寫日記是當時流行的產物,連同學之間的互相送生日禮物,除了存錢筒、相框、文具、日記本也是當時的熱門選擇,那時還沒有誠品只有些小型連鎖店的書局,然而即使陽春的小書店卻已經可以滿足我的需求。
這本書教你,旅遊回來介紹照片,不是只有「好美!」          這本書適合喜歡旅行、到各地走走,總是想要從這些雄偉壯闊的風景中得到啟發。作者Peter Su 是名熱愛旅行的觀察書寫者,他用親身遊玩的照片,一張張的描寫他到這個景點的過程、感想,最後可以圍繞書中標題做總結。
「書信」—它該是傳統歷史中的驕子,不該是網路中的游子。           在社交軟體如此氾濫的時代,從我們這群網路旅客的觀點來看,滑手機、上網看臉書、IG、LINE、追劇……,希望得到什麼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去書店都買了什麼呢?你相信在書店可以買到好人生嗎? 這本「去書店買個好人生」透過八章節的安排,除了說明閱讀帶來的好處和能力之外,也分享如何挑選書籍、書籍的包裝和設計對閱讀吸引力的影響、如何與書做斷捨離⋯⋯等。而本篇文章則摘要作者書中的文句,並以個人的體悟和心得分享做回應。
Thumbnail
書店老闆說現在書很難賣啊!不然你最近有買過書嗎? 「嗯....三月以前我買了大概20本吧。」 老闆瞬間愣住....接著轉移話題....
Thumbnail
很喜歡看書 不過多半都是到大型書店找書看書買書 直到最近才慢慢對獨立書店好奇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4月7日,台北紀伊國屋書店會員日,我搭乘捷運電車前往取回訂書,臨去前,照例巡視各書架一番。我發現,店內的人文社科書籍似乎賣不動,一年前,我巡遊的若干書籍還立在架上,它們的書背對著我微笑,看來它們正在等著我,這次就把它們帶回去。我讀懂它們的心情,順其小小的心願,便豪快地收入手中了。   依照我的習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各出奇招,非常有趣,各式各樣的銷售模式,比起網路販售或電子書的銷售模式,能尋求的生存方式,已經不是關乎價格或便利性,而是人們在意的什麼? 而這個什麼?可能是傳統書店最厲害武器,果然還是互動導向與人性化的銷售。 說實話,以上介紹的銷售模式,我是都很想體驗,閱讀是有趣,但去這種書店消費與互動,閱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 作者: 千田琢哉 日本百萬暢銷作家,教你從閱讀養成8大能力,解決職場煩惱、關係焦慮、未來迷茫 你上一次去書店,是什麼時候?
Thumbnail
延續上回的閒聊,說到我喜歡逛書店發掘新書,相信大家都會發現這方法接觸到的書籍非常有限,而且要從數以千計的書籍封面作判斷,確實非常容易錯失好書。
Thumbnail
閱讀就像是在尋寶,因為「幫助你面對未來人生當中,未知難題的所有提示,全都已經被這個世界上的某個人,寫進書裡了。」 ​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的作者 千田琢哉,原本是個只看漫畫的問題學生。偶然因為迷上商業書,決定在大學期間,挑戰讀完一萬本書。透過閱讀,奠定了他日後開展財富自由的人生基礎。後來,不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去書店都買了什麼呢?你相信在書店可以買到好人生嗎? 這本「去書店買個好人生」透過八章節的安排,除了說明閱讀帶來的好處和能力之外,也分享如何挑選書籍、書籍的包裝和設計對閱讀吸引力的影響、如何與書做斷捨離⋯⋯等。而本篇文章則摘要作者書中的文句,並以個人的體悟和心得分享做回應。
Thumbnail
書店老闆說現在書很難賣啊!不然你最近有買過書嗎? 「嗯....三月以前我買了大概20本吧。」 老闆瞬間愣住....接著轉移話題....
Thumbnail
很喜歡看書 不過多半都是到大型書店找書看書買書 直到最近才慢慢對獨立書店好奇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4月7日,台北紀伊國屋書店會員日,我搭乘捷運電車前往取回訂書,臨去前,照例巡視各書架一番。我發現,店內的人文社科書籍似乎賣不動,一年前,我巡遊的若干書籍還立在架上,它們的書背對著我微笑,看來它們正在等著我,這次就把它們帶回去。我讀懂它們的心情,順其小小的心願,便豪快地收入手中了。   依照我的習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各出奇招,非常有趣,各式各樣的銷售模式,比起網路販售或電子書的銷售模式,能尋求的生存方式,已經不是關乎價格或便利性,而是人們在意的什麼? 而這個什麼?可能是傳統書店最厲害武器,果然還是互動導向與人性化的銷售。 說實話,以上介紹的銷售模式,我是都很想體驗,閱讀是有趣,但去這種書店消費與互動,閱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 作者: 千田琢哉 日本百萬暢銷作家,教你從閱讀養成8大能力,解決職場煩惱、關係焦慮、未來迷茫 你上一次去書店,是什麼時候?
Thumbnail
延續上回的閒聊,說到我喜歡逛書店發掘新書,相信大家都會發現這方法接觸到的書籍非常有限,而且要從數以千計的書籍封面作判斷,確實非常容易錯失好書。
Thumbnail
閱讀就像是在尋寶,因為「幫助你面對未來人生當中,未知難題的所有提示,全都已經被這個世界上的某個人,寫進書裡了。」 ​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的作者 千田琢哉,原本是個只看漫畫的問題學生。偶然因為迷上商業書,決定在大學期間,挑戰讀完一萬本書。透過閱讀,奠定了他日後開展財富自由的人生基礎。後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