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確診者,該建立更多支持與理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自5月15日三級警戒以來,度過了漫長的在居家防疫,從一開始周遭的人瘋搶物資、周邊的人不斷討論,到現在每一天聽到數字,關心疫苗情況,也就習以為常,似乎習慣了與病毒共處,而在疫情剛開始的當下,針對確診者去阿公店有了人與人的接觸,造成疫情爆發,更是出現許多與論,網路上甚至出現了不少嘲諷的梗圖,這種夾帶社會觀感的歧視,更或許是助長疫情擴散的原因。
「病恥感」是對疾病的一種負性情緒,伴隨它的,是對疾病負面、污名化的評論。
關於病恥感在精神病領域有很多的相關研究,傳統觀念總是給有精神疾病患者打上了一個「變態、不正常」的烙印,使有精神疾病的人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同時這種標籤也出現在各種病症,愛滋病、精神病、傳染病。源於社會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偏見,使人大眾在無形當中存在的歧視,病恥感使得患者不敢去面對現實,害怕自己不是被社會所接納的群體,造成阻礙就醫,甚至在心理層面的傷害更可能是一輩子。
得病是一件可恥的事,別人怎麼看我?我的家人怎麼辦?
病毒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職業、生活情況而有所區分,就算是長照未出門的老年人都會染疫了,就拿人性來說,不管任何人,對烙印的恐懼害怕也不比其阿公店的人少,現實是病毒從來不會挑人.高舉批判的道德量尺,反而將染疫模糊了焦點,沒有做好防疫手段,不具備防疫觀念,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直面疾病,願意踏進醫院的大門」,才是防堵疫情的重要關鍵,疫情中不需要所謂的獵巫行動,更不需要在各個媒體、網路的訕笑及貶抑,要知道歧視所帶來的心靈創傷,甚至可能帶來更大的社會負擔,我們需要抱持寬容的心,正視病情「去汙名化」,建立更多的支持和理解的社會,消除偏見和誤解。
面對確診者我們只需要說“沒有關係,大家都會生病,只要好好治療,一切都會好起來”。
圖片提供者: Shutterstock版權: Copyright (c) 2017 Stanislaw Mikulski/Shutterstock. No use without permission.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當城市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心中的悸動化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同樣的步調,準時起床準時下班、一個人的晚餐、我打開手機訊息,有這麼一點的懶散,有一點想要一個人,我關掉手機選擇不去回應,後來才知道每一個身處在城市的人們,都帶著孤獨與自己相處著或多或少而已,城市裡的孤獨,總是在不經意出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做了這麼多,我拋下一切,我的人生都給了你,你要回饋我。」這種以價值交換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依戀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愛的交換也存在現代許多親情、愛情、友情的現象。
盧卡奇對物化社會理論解釋:社會為物體所創造的特質,變成商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化約為物品價值;人與自身的關係變成物品價值的關係;個人與作為整體的社會之間亦以物品價值來連繫。
這首非比尋常的歌曲,被媒體及評論家驚歎為”史詩級散文詩”伴隨鋼琴和小提琴的聲音,鮑勃.迪倫以他低沉沙啞的嗓音悠悠的吟唱,這首如無意識流般的散文詩,以諾大的篇幅,將美國1960年代的文化片段,一句句巨細靡遺帶我們回到塵封的美國往事,由於歌詞存在大量歷史故事的文獻式引用,引發了歐美媒體和粉絲的歷史考據。
功利主義哲學家約翰穆勒說:只有對一部分人的行動加以限制,才能使大家生活的自由自在。
我偽裝成騙子,人們就說我是個騙子。我充闊,人人以為我是闊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說我是個無情的傢伙。然而,當我真的痛苦萬分,不由得呻吟時,人人卻認為我在無病呻吟。                                                   
人類,希望我們直視現實,當我們去掉了這些進步的假像,我們究竟是什麼,我是說,我們需要變成什麼。 ——安東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我做了這麼多,我拋下一切,我的人生都給了你,你要回饋我。」這種以價值交換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依戀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愛的交換也存在現代許多親情、愛情、友情的現象。
盧卡奇對物化社會理論解釋:社會為物體所創造的特質,變成商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化約為物品價值;人與自身的關係變成物品價值的關係;個人與作為整體的社會之間亦以物品價值來連繫。
這首非比尋常的歌曲,被媒體及評論家驚歎為”史詩級散文詩”伴隨鋼琴和小提琴的聲音,鮑勃.迪倫以他低沉沙啞的嗓音悠悠的吟唱,這首如無意識流般的散文詩,以諾大的篇幅,將美國1960年代的文化片段,一句句巨細靡遺帶我們回到塵封的美國往事,由於歌詞存在大量歷史故事的文獻式引用,引發了歐美媒體和粉絲的歷史考據。
功利主義哲學家約翰穆勒說:只有對一部分人的行動加以限制,才能使大家生活的自由自在。
我偽裝成騙子,人們就說我是個騙子。我充闊,人人以為我是闊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說我是個無情的傢伙。然而,當我真的痛苦萬分,不由得呻吟時,人人卻認為我在無病呻吟。                                                   
人類,希望我們直視現實,當我們去掉了這些進步的假像,我們究竟是什麼,我是說,我們需要變成什麼。 ——安東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人生無時時刻都在面對,而我們也只能面對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過於著迷自己的病症,以至於將它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不論如何也不願放手。 你說這怎麼可能?疾病為我帶來痛苦,我恨不得擺脫它。但事實是,疾病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舒適圈,我們可以在其中扮演受害者自憐自艾,也可以藉由它享受他人的同情與關照。
Thumbnail
文章內容探討了人們在社交環境中面對焦慮的原因,提出自我瞭解和環境的重要性。針對新冠疫情後的容貌焦慮進行了討論,並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歷和看法。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今天,因為之前的新冠肺炎肆虐,導致慈惠醫院的各單位尾牙,暫時以分流的各單位為主。 因為,疫情前,是在仁愛之家的禮堂,進行正式尾牙。 而經過疫情,沒有歌唱表演,取而代之,是趣味活動。 因為,沒有豐盛的料理,取而代之,是餐店的套餐或便當。 簡單說,因為疫情,完全變樣。 難怪,在肯納基金會的受訪
Thumbnail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人生無時時刻都在面對,而我們也只能面對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過於著迷自己的病症,以至於將它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不論如何也不願放手。 你說這怎麼可能?疾病為我帶來痛苦,我恨不得擺脫它。但事實是,疾病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舒適圈,我們可以在其中扮演受害者自憐自艾,也可以藉由它享受他人的同情與關照。
Thumbnail
文章內容探討了人們在社交環境中面對焦慮的原因,提出自我瞭解和環境的重要性。針對新冠疫情後的容貌焦慮進行了討論,並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歷和看法。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今天,因為之前的新冠肺炎肆虐,導致慈惠醫院的各單位尾牙,暫時以分流的各單位為主。 因為,疫情前,是在仁愛之家的禮堂,進行正式尾牙。 而經過疫情,沒有歌唱表演,取而代之,是趣味活動。 因為,沒有豐盛的料理,取而代之,是餐店的套餐或便當。 簡單說,因為疫情,完全變樣。 難怪,在肯納基金會的受訪
Thumbnail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