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人生 病毒已在你身邊

2022/05/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COVID-19已經逼近每個人的身邊,網路上就有一則笑話,「如果你還沒有朋友確診,代表你沒有朋友。」
「你快篩平安嗎?」這快變成了最近朋友之間每早的問候語
有快篩已成生活常態,網路就KUSO圖,大家每天「戳鼻子」(快篩),1年後鼻孔都變形。圖/來自網路

雖然政府喊出「與病毒共存」,但我以眼見為憑,認為著實不能輕忽。

猶記得1年前,確診者還被視為「重大瘟疫」,大家避之為恐不及。一旦確診,可是要「高規格」的全身防護衣、救護車急送醫,還會被鄰里唾棄、歧視。
還記得彰化葡萄家族嗎?當時還在跑新聞的我,就看到葡萄媽媽因不知情下染病,但一路下來不僅飽受身體生病痛苦,社會對她們的不友善,讓一家人發出悲鳴、身心俱創。
不過1年,染病好像變成了「一場小感冒」,還有人說出「晚得,不如早得」的論調;政府對人民「大洗腦」,讓大家對疫情不再恐慌,甚至輕忽。
就在這樣的「氛圍」下,我身邊染病的同事、長官、朋友真的愈來愈多了。
確實有一些「幾乎沒感覺」、「只是喉嚨癢癢」,得到10+7的休息假反而更神采奕奕。但也有不少人反覆發燒、全身無力、咳到肺痛、喉嚨沙啞到講不出來的,他們描述說:「蠻痛苦的」。
最可怕應該是它的「傳染力」,幾乎要穿透口罩,比任何感冒都活躍。我的朋友參加的餐會有人確診,與會者幾乎無一倖免,其中一人擔心染疫做足防備,餐會沒吃、從頭到尾沒脫口罩,但還是不幸「中鏢」。
雖然重症人數不多,但也沒想像中輕微,連續兩天已有20多歲年輕人染疫死亡。

政府的「鬆綁政策」下,後疫情時代,咱們確實就是要「與疫情共存」;但真的「隨便它(病毒)了嗎?」

雖然研判人口中20%-30%確診,但在「染疫後遺症」尚未有明確科學調查時,大家還是可以加強自我保護,成為70%-80%的「幸運者」,以免曝露不確定的風險。
比如口罩戴好戴滿、勤於洗手、酒精消毒,避免到人多雜亂場合,尤其是「脫口罩吃飯」的餐會這檔事更危險;縱使有公筷母匙,大家聊口水噴來噴去,還是很難倖免。
我因為工作關係,也被迫常參加餐會,我的經驗是盡量只吃餐廳供應單人份食物,比如團膳中有一些小菜或湯品採1人1份。另外適度與人保持「社交距離」,交情是靠平常,不是一、兩餐的把酒言歡、稱兄道地就可以的了。

「增強自身免疫力」很重要,一定要說三次。在這次本公司員工的大規模染疫中,我就發現倖免者共同特質,就是「有正常的作息」、「運動量足夠」。

屢屢有人傳說「喝酒能防疫」,但本公司有員工酒喝很大,每天至少400西西以上,一樣確診;「喝咖啡有事,喝酒沒事」,早已被COVID-19新病毒攻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