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談修省篇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紛擾固溺志之場,而枯寂亦槁心之地。
故學者當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亦當適志恬愉,以養吾圓機。

【譯文】紛擾不安的地方,固然是使人消沉志氣的場所,而那枯燥和寂默的環境,也是使人心靈枯槁的地方。所以修學品性的人應當將心安頓在動念前的靜默,以寧靜自己的真如體性;同時也要隨順志趣而安逸的生活,以培養自己圓融的生機。

【音義】元默:數目的第一位稱為元。元默就是還未有一個動念產生前的寧靜本體。
上個月,有一個從事幼教工作達二十年之久的同學來找我,他告訴我幼教是非常紛擾不安的工作,他天天都要去面對孩子們吵鬧的噪音紛擾,而且還時刻懷著一顆不安的心,深怕孩子們搗亂闖出禍來,所以二十多年的幼教工作幹下來,對幼教雖然不討厭,卻感到身心疲憊,越來越沒有勇氣去承擔這些工作上的紛擾與不安。
  可見再有熱情的人,生活在紛擾不安的環境,日子久了都會產生倦怠感,使人的志氣消沉。
  有一個故事:
  有一天,世界戰爭了,國與國之間互相打仗,打到最後,世界只剩下二個人。由於二個人的立場不同,因此還要再打,結果其中一人死亡了,剩下的那一個人高喊一陣子勝利的呼聲後,他想:『我還要把自己打倒一切人的勝利光榮讓一切人都知道。』
  於是他到處去找人想炫耀這份光榮,卻找不到一個人,最後他在枯燥與寂寞的環境包圍下,發覺自己的存在好像是多餘,於是萬念俱灰,心靈的生機一天天的枯槁了,最後他也不想活了,就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孤立起來,即使有再高的立場,也會生活在枯燥與寂寞的生活環境,最後心靈就會隨著枯燥寂寞而失去生機。
「棲心元默」,動念前的靜默,是怎麼的一個現象呢?現在就以海水和波浪來作個比喻:海水在未起波浪前的寧靜海面,就如同我們未起動念前的真如體性之靜默面目。
「適志恬愉」,就是我們要讓這份寧靜的真如體性,隨順志趣緣起作用,而且也能隨順緣滅,把作用的潛能安住在寧靜的本體之中。就如:海水隨順著風而起浪,浪是海水的本體遇緣而緣起的作用,在浪中我們看不到海水的寧靜面目,但海水的本質卻不曾離開浪;反過來說,當波浪消失在水面的時候,在寧靜的海面,我們看不到海水隨風逐浪的動相,但其動的潛能也不曾離開本體。

生活就是要在真如界的體與用之間,培養「動靜一如」的圓融無礙的生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譯文】一個能視富貴如浮雲的人,卻不能將這個「能輕富貴」的心念也放下;一個能視名節與道義如泰山的人,仍然還有重視這個「能重名節與道義」的心念放不下;存有這麼一個「能修」、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 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纔見本來真體。 【譯文】做善事,如果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布施功德高人一等;施恩惠給人,如果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名聞或結交人情;修學各種業行,如果是
忙處事為,常向閒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定靜裡密操持,非心自息。 【譯文】在繁忙的生活中所處理的各種人事,若能時常在閒暇時先作檢點,過錯自然就會減少。行為的起心動念,若能夠先有個人冷靜而且密切操持的修行原則,非份的動念自然就不會產生。有一天,有位信徒來訪,無意中向我提起有某位居士向他表示,
有一個嗜酒的酒徒,喝得醉薰薰的,跑到朋友家中去,看到朋友不在,僅友妻一人在家中料理家事,心中生起歹念,就上前嬉辱友妻,友妻抗拒,酒徒錯手勒死了友妻,畏罪潛逃時,看到友妻身上所戴的金飾,就順手把金飾也偷走了。這一樁強姦、害命、奪財的案子,經過一陣子的偵察,仍無蜘絲馬跡可破案。 有一天,這個酒徒身邊的錢
金與玉本來就具有精美亮麗的本質,只因外覆一層塵垢,把金玉的光澤本質給覆蔽了,經過一番鍛鍊琢磨後,覆蔽的塵垢脫落了,其精美亮麗的本質就顯現出來了。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一塊礦金和璞玉,只要肯自我教育,經過一段時日的鍛鍊和琢磨,不在艱難挫折的過程中放棄自我教育的意志,自然就能將本自具有的潛能給發揮出來。
民國七十七年四月間,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第二屆畢業生,應同窗同學陳愛珠居士之邀,為馬來西亞「慈愛施醫贈藥隊」的社會服務資源籌募基金,往馬來西亞太平佛教會,啟建一壇「梁皇法會」。法會結束,回程一行人順道旅遊泰國、新加坡、香港等地,並參訪各地佛教名山寶剎。旅經香港時,參訪妙法寺,方丈洗塵和尚贈明朝洪應明著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譯文】一個能視富貴如浮雲的人,卻不能將這個「能輕富貴」的心念也放下;一個能視名節與道義如泰山的人,仍然還有重視這個「能重名節與道義」的心念放不下;存有這麼一個「能修」、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 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纔見本來真體。 【譯文】做善事,如果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布施功德高人一等;施恩惠給人,如果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名聞或結交人情;修學各種業行,如果是
忙處事為,常向閒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定靜裡密操持,非心自息。 【譯文】在繁忙的生活中所處理的各種人事,若能時常在閒暇時先作檢點,過錯自然就會減少。行為的起心動念,若能夠先有個人冷靜而且密切操持的修行原則,非份的動念自然就不會產生。有一天,有位信徒來訪,無意中向我提起有某位居士向他表示,
有一個嗜酒的酒徒,喝得醉薰薰的,跑到朋友家中去,看到朋友不在,僅友妻一人在家中料理家事,心中生起歹念,就上前嬉辱友妻,友妻抗拒,酒徒錯手勒死了友妻,畏罪潛逃時,看到友妻身上所戴的金飾,就順手把金飾也偷走了。這一樁強姦、害命、奪財的案子,經過一陣子的偵察,仍無蜘絲馬跡可破案。 有一天,這個酒徒身邊的錢
金與玉本來就具有精美亮麗的本質,只因外覆一層塵垢,把金玉的光澤本質給覆蔽了,經過一番鍛鍊琢磨後,覆蔽的塵垢脫落了,其精美亮麗的本質就顯現出來了。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一塊礦金和璞玉,只要肯自我教育,經過一段時日的鍛鍊和琢磨,不在艱難挫折的過程中放棄自我教育的意志,自然就能將本自具有的潛能給發揮出來。
民國七十七年四月間,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第二屆畢業生,應同窗同學陳愛珠居士之邀,為馬來西亞「慈愛施醫贈藥隊」的社會服務資源籌募基金,往馬來西亞太平佛教會,啟建一壇「梁皇法會」。法會結束,回程一行人順道旅遊泰國、新加坡、香港等地,並參訪各地佛教名山寶剎。旅經香港時,參訪妙法寺,方丈洗塵和尚贈明朝洪應明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尋道,而得道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其寢無夢、其覺無憂。 人如果滿足於恬淡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名欲功利,沒有太多的比較跟想要,睡覺時自然不會做夢,一夜無夢,醒來時就無所思,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直到離開家門,那時開始就會想起工作的種種煩惱,所以思想就亂糟糟了,無喜無悲的心情就過去了,我們又穿上了盔
Thumbnail
世間萬物皆無常,智者要我們要學習對無常習以為常。生命有限、財物有時,生活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來來去去,我們要讓境隨心轉,沉穩的心就不會時而恍惚、時而不知所措。 從小生長在貢寮海邊的阿丁,退伍後就到台北市工作,二十多年從來沒有想要回鄉,因為貢寮屬偏鄉,要在家鄉找工作不容易。然而,父親往生了,家中剩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因別人一句話而生煩惱心,或是別人一句不好聽的無心話造成我們的心受傷。老智者說,我們可以原諒一個因為無心之言而傷害人的人,卻不能原諒一個自願被別人傷害的人。這中間的差別是我們這顆心的自主性,心不堪承載他人的三言兩語,又怎堪承受更大的人生重擊。 有一位先生,教官退休,年輕時就對坐禪讀
Thumbnail
悠然清心,如水潭中的一片蓮葉,靜靜地綻放著屬於自己的寧靜。生活如同一場交織著喧囂和寧靜的旅程,而在這塵世的喧囂中,我們時刻保持清淨的心性,不被外在的風浪所擾。 謠言如同微風輕輕吹過,但我們堅定如山,不受其影響。在言論的海洋中航行,我們如同冷靜的水流,不被他人的言語所攪擾。面對那些黑氣重、魔性強
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
Thumbnail
因為習慣在單純的世界中,不喜歡事情干擾自己的修辦道生活。   是學校生活中,與學生的互動,尚有衛生組長的職責,我全心的投入,但是腦中常常出現伙食團道務的成長,以及如何加強學弟妹的修辦理念。   是佛堂生活中,每天作息正常,晨起運動,如果没有好的身體,如何有體力全力衝剌呢?   是增進道學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尋道,而得道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其寢無夢、其覺無憂。 人如果滿足於恬淡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名欲功利,沒有太多的比較跟想要,睡覺時自然不會做夢,一夜無夢,醒來時就無所思,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直到離開家門,那時開始就會想起工作的種種煩惱,所以思想就亂糟糟了,無喜無悲的心情就過去了,我們又穿上了盔
Thumbnail
世間萬物皆無常,智者要我們要學習對無常習以為常。生命有限、財物有時,生活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來來去去,我們要讓境隨心轉,沉穩的心就不會時而恍惚、時而不知所措。 從小生長在貢寮海邊的阿丁,退伍後就到台北市工作,二十多年從來沒有想要回鄉,因為貢寮屬偏鄉,要在家鄉找工作不容易。然而,父親往生了,家中剩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因別人一句話而生煩惱心,或是別人一句不好聽的無心話造成我們的心受傷。老智者說,我們可以原諒一個因為無心之言而傷害人的人,卻不能原諒一個自願被別人傷害的人。這中間的差別是我們這顆心的自主性,心不堪承載他人的三言兩語,又怎堪承受更大的人生重擊。 有一位先生,教官退休,年輕時就對坐禪讀
Thumbnail
悠然清心,如水潭中的一片蓮葉,靜靜地綻放著屬於自己的寧靜。生活如同一場交織著喧囂和寧靜的旅程,而在這塵世的喧囂中,我們時刻保持清淨的心性,不被外在的風浪所擾。 謠言如同微風輕輕吹過,但我們堅定如山,不受其影響。在言論的海洋中航行,我們如同冷靜的水流,不被他人的言語所攪擾。面對那些黑氣重、魔性強
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
Thumbnail
因為習慣在單純的世界中,不喜歡事情干擾自己的修辦道生活。   是學校生活中,與學生的互動,尚有衛生組長的職責,我全心的投入,但是腦中常常出現伙食團道務的成長,以及如何加強學弟妹的修辦理念。   是佛堂生活中,每天作息正常,晨起運動,如果没有好的身體,如何有體力全力衝剌呢?   是增進道學